第八章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四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龙王殿、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
新谷粒 www.xinguli.net,最快更新危险的移动最新章节!
二十八、前方是不是大陆?
(1)
在所有的外围工作都做完以后,苏北到吴运韬的办公室汇报关于最后一片戈壁的情况。他心情愉快,觉得终于做了一件应当做的事情。
吴运韬大喜过望,连连说:“太好了!太好了!”实际上,吴运韬一直在等着这个消息。苏北刚到东方文化出版中心不久,他就对苏北说,一定利用好k省的文学资源,当时苏北没说什么,但是看得出,他将不遗余力。
苏北谈到他对这部作品的市场预期,他认为,胡杨的国色遭到查禁,文学界、普通读者,国内甚至于国外,都极为关注他的下一部作品,最后一片戈壁会有很大的市场号召力。据此,苏北认为,如果在发行上运作得成功,这本书应当有五十万册的销售市场。
吴运韬同意苏北的估计。他也在心里算了一笔账:五十万册,总码洋是多少多少,以百分之多少利润率计算那么,将意味着近二百万元的利润!这将从根本上挽救资金极为短缺的东方文化出版中心,还清银行贷款,并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吴运韬深知这件事的意义。
苏北当时就给胡杨打电话,说他向吴运韬主任汇报了前期谈到的情况,说吴运韬主任非常感谢胡杨对东方文化出版中心的支持,说吴运韬主任明天中午在香港美食城宴请胡杨,再具体商谈一下最后一片戈壁的出版事宜。胡杨答应了。
和著名的胡杨结识是吴运韬深感荣耀的事情。
自从他从k省来到东方文化出版中心,就一直面对着这样一种询问:“认识不认识胡杨?”就连z部常务副部长梁峥嵘来中心视察工作的时候也这样问他。他当然不能说不认识。这个小小的谎言经常使他感到忐忑不安。这下好了,一切都顺当了。
今天早晨,z部副部长廖济舟打电话给吴运韬,要他下周参加z部组织的一次活动。吴运韬不经意说到胡杨,说到胡杨即将交给东方文化出版中心出版的最后一片戈壁,他说他一直在关注胡杨的创作,直到最近才把作品出版的事情敲定下来“今天就把协议签下来了。”
廖济舟非常惊讶:“是吗?怎么事先一点儿风也没透出来?那这是非常好的事情。”吴运韬说到这本书的市场前景,基本上都是苏北的话。廖济舟赞赏地说:“好好好。归根结底还是要从图书效益上想办法,你的思路是对的。那时候我跟夏乃尊和徐罘都说过,得抓效益,工作一直不到家我看这样好。”
谁都知道胡杨的巨大市场价值。
上班路上,坐在东方文化出版中心新购置的奥迪轿车里,吴运韬回味着廖济舟的话,越发感到此事非同小可。
中午十一点,苏北陪吴运韬来到东方文化出版中心附近的香港美食城。这里是东方文化出版中心招待客人的地方,值班经理总是能够给以特别关照。姚冰把车停到车位,站在门边的不是服务生,而是一个精明的女人,这就是值班经理。值班经理把门打开,像日本女人那样低头致意,问候着“你好!你好!”然后走在前面引路,经过一道狭窄的木质楼梯,来到二楼,打开名为“芙蓉”的包间,躬身请吴运韬和苏北进去。门在他们身后轻轻关上了。
苏北毕恭毕敬地接过吴运韬的大衣,转身挂在衣帽钩上,随后也坐下来。从年龄上说,吴运韬只比苏北大四岁,苏北大可不必如此低三下四,但是,这个从来都用温馨的目光看世界的人,把吴运韬看作自己的恩人,自觉地把自己放到了现在的位置上。吴运韬注意到苏北的脸色很不好,以为是因为最后一片戈壁而休息不好的缘故,内心就很感动,他绝对想不到,苏北在最近半个月时间里经历了失去亲人的悲痛。
家庭不顺、事业不顺、多年来一直在生存道路上苦苦挣扎的三哥,多年来一直盼着苏北回来。苏北回来,把他高兴得欢天喜地,苏北租的房子还是他通过一个上中专时的同学找到的谁能想到,春节刚刚过去,三哥就因为肺心病进了医院。
在长达七天的时间里,这个危重的病人躺不下来,一直坐在观察室病床上,腿和脚都肿得发亮。苏北为他洗脚时,流下心酸的泪水。没有办法,没有任何救治措施,医生冷漠到让人以为要将病人谋杀的程度。直到最后一天凌晨,三哥像被电击了一样,浑身剧烈抽搐起来苏北紧紧地搂着他,泪流满面地呼唤他。当时观察室里一个人也没有,值班医生从睡觉的房间出来的时候,这个惟一和他亲近的哥哥,已经走了医生冷冷地要他不要叫喊在三哥去世这件事中,苏北为自己承揽了许多责任,他固执地认为:如果刚入院的时候就给医生塞几千元红包,三哥就会得到好的救治,他就不会死如果没有向胡杨约稿的事情,他就可以在医院多陪陪三哥,为他做点儿可口的饭菜,他知道三嫂根本不知道体贴三哥,他知道三哥根本没有正常的家庭生活。
苏北没向东方文化出版中心的任何人透露生活中发生的这个重大变故。
吴运韬关心地问道:“怎么样?房子冷吗?”
苏北刚来的时候,吴运韬已经去看过他租住的地方,知道那里阴暗潮湿,当时他安慰苏北说:“坚持一下,两年,有两年,就好了。”z部系统正在建新的宿舍楼。
苏北说:“挺好的,不冷。”
“现在,你是很艰苦的啦!”吴运韬语气中含着某种程度的歉意,好像他应当对苏北目前的处境承担责任似的。
(2)
苏北很感动,连连说:“挺好的挺好的。我小的时候,就是在这样的平房里度过的,有很多的乐趣哪!”他说看电视的时候,就在炉台上烤几十个栗子,住楼房,至少没有这一点乐趣。
吴运韬就笑。
不到十二点,胡杨来了,和他在一起的还有另外一个人,苏北惊讶地发现,竟然是费黧。费黧专程从k省赶来帮助胡杨料理最后一片戈壁的出版事宜。苏北伏在费黧的耳边,笑着说:“我就知道你该来了。”
苏北向胡杨和费黧介绍吴运韬,向吴运韬介绍胡杨和费黧。
吴运韬用热烈的目光看着胡杨,完全没想到大名鼎鼎的胡杨身材竟然这样矮小瘦弱,换一句话说,他没想到这样矮小瘦弱的躯体之内,竟然会蕴藏着那么丰富的思想和情感,蕴藏着那样蓬勃的生命创造力。胡杨在人面前总是显得很木讷,似乎很不善于言谈,场面有些冷清。
苏北对吴运韬说:“老吴你可能知道,费黧不单是西北文学主编,他更是研究胡杨的专家。”
“哎呀,”吴运韬说“我怎么会不知道呢?我很早就读过你的作品”
其实费黧的作品不多,他最重要的作品是胡杨的传记。费黧现在在某种程度上是胡杨的经纪人。但是他的这种身份仅仅是旁人的一种认定,因为他曾经帮助胡杨料理过几部作品的出版事宜,人们据此认为他对胡杨把作品交给哪一家出版社出版具有决定性影响力。
费黧期望胡杨把最后一片戈壁交给苏北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他感激苏北离开k省的时候,竭力推荐让费黧接任了西北文学主编职务;另外,他认为国色的出版有很多教训,在安排最后一片戈壁出版的过程中应当记取这些教训。
费黧和王岚没见过面,国色出版的诸多事宜都是胡杨独自完成的。在他看来,胡杨和远东文艺出版社签订的是一个很不严谨的合同:它没有保障作品在不能正常出版和发行的情况下作家应当得到的权益。所以,国色被查禁以后,胡杨事实上仅仅拿到了几千元稿费,而社会上的盗版书,据有关部门估计,至少有二十多种,全国总发行不会低于百万册,这就意味着胡杨在这部作品中损失了几百万元。
席间,吴运韬对胡杨奉承有加,怀着极大的敬意谈到他的国色,吴运韬说:“那时候我还真的很担心你。”
胡杨说:“过来了,过来了。”
吃得很好,谈得很好,吴运韬的情绪很好。吴运韬说到国色的地域特色:“那就是我度过童年的地方呀!我现在已经不记得那些方言了,但是你在作品里描写的那种乡土气息,唤起了我记忆深处的那种感觉,那些人物,就是我们村子里的人物,语言、衣着,甚至于他们住的偏厦,村里的涝池,都是活生生的,真的是我好像又回到了我的童年,我现在就有这样的感觉”
吴运韬沉浸在那种感觉里。他说了他的大致经历,说到他至今不改的生活习惯,家里饮食的家乡特色。苏北适时建议胡杨到吴运韬家里坐坐“你在那里能够吃到地地道道的家乡饭。”胡杨和费黧都把这个安排视为最后一片戈壁出版谈判的一部分,爽快地答应了。
吴运韬大喜过望,站起来,对胡杨说:“我老婆最爱看你的书,今天早上还问我能不能见上大作家一面呢。”他笑起来“我那个老婆,别的本事没有,就是会擀面,咱们吃面”
协议条款是苏北和费黧商谈的,在此期间,胡杨和吴运韬聊着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谈妥了主要条款以后,苏北给吴运韬和胡杨简要念了一下,吴运韬挥挥手算作首肯,胡杨也说:“就那样吧!”
吴运韬和胡杨在费黧抄写的正式文本上分别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合同规定:最后一片戈壁的起印数是十万册,也就是说,东方文化出版中心即使一本都没有售出,也要付十万册的版税;版税是总码洋的百分之十。
就胡杨来说,不能说这个条件多么苛刻,也不能说苏北因为朋友关系、吴运韬因为对胡杨的景仰损害了东方文化出版中心的利益。事实将会证明,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协议。费黧把厚厚一摞最后一片戈壁的书稿交到苏北手中。
晚上,胡杨和费黧在苏北的陪同下来到吴运韬家。吴运韬的家在z部家属院。金超、师林平、郑九一等很多最近分到住房的东方文化出版中心职工都住在这个家属院。
吴运韬的儿子吴宁和父母一道欢迎胡杨的光临。吴宁和他父亲一样个头不高,正在美术学院油画系学习。他身上已经有了作为艺术家的标记:穿着很不讲究,一件松松垮垮的毛衣,袖子极长,即使挽着也已经遮没了手背,苍白的手指上戴着硕大的戒指。小伙子满头长发,面部线条清晰,一双大眼睛闪烁着青年人特有的光亮。
马铃尽可能地打扮了自己,看上去就像是要出门访客的人。总的来说,她应付得很好,但是胡杨和费黧都看出,她对胡杨一无所知。马铃寒暄几句之后就到厨房忙活去了,其他人坐在客厅里。
吴宁紧挨父亲坐着,眼睛始终在看胡杨,好像在研究怎样把这个人落在画布上。苏北作为半个主人,时不时站起来给大家斟水,吴宁就抢夺,让苏叔叔去坐。苏北非常喜欢吴宁,聊天中间,提议吴宁把他的油画作品拿来让大家欣赏。吴运韬满脸笑意,说:“孩子的东西,不值得看。”但是他对苏北的提议非常满意。获得父亲的首肯以后,吴宁就到他的房间抱来一摞油画习作,递到胡杨和费黧面前的茶几上。吴运韬拉过来一只小板凳,帮助胡杨翻阅。
(3)
油画大部分是风景写生,苏北看出有北海、景山、颐和园等,也有几幅人体,但是画得不是很好。
胡杨和费黧都说不错不错,说孩子前程远大。吴运韬就说:“嗨!谁知道!”
马铃过来说,饭好了,吴运韬请胡杨和费黧坐到餐桌前,苏北坐在吴运韬身边,再下来是坐在胡杨身边的吴宁,费黧执意让马铃来坐,马铃就坐在了费黧和吴运韬之间。
马铃的面条的确做得好,胡杨赞不绝口,说在外面吃了半个多月,就这顿饭是一顿饭。
饭后,吴宁捧出一摞胡杨的作品请他签名,他是受同学之托,专程从学校赶回来的。胡杨一一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送胡杨、费黧,还有苏北出来,站在大门口,吴运韬心情非常好,加上刚才浅酌了几盅白酒,现在他面色红润,他身边的吴宁大大方方地和叔叔们告别,圆满结束了这次家宴。吴运韬拉住苏北的手,说:“苏北你也要注意休息。”
苏北什么都没说,但是他很感激吴运韬的这句话。
胡杨行程很紧,第二天他和费黧就要回k省,吴运韬安排了车,苏北送他们到首都机场。王岚本来也要来的,后来给胡杨打来电话,说被堵在半路了怕是赶不过来。路上,胡杨又对苏北嘱咐了一些关于最后一片戈壁的事情,尤其是防盗版问题,然后就进入到朋友间的谈话状态,问苏北是不是有时间写东西。
苏北说:“不行,没有时间。”
“你不该放下创作,苏北,”胡杨说“在咱们k省,你是非常有创作实力的作家之一,你放下创作太可惜了。”
“没办法,”苏北说“我总得向人证明,吴运韬把我调到东方文化出版中心是对的。我非常感激吴运韬”
费黧打断他,说:“你这个人道德感过于沉重。”
胡杨理解苏北,说:“苏北其实也对,知遇之恩嘛!”
“不知道会不会有时间,”苏北看着远处说“如果有时间,我当然想写东西。”
费黧问道:“你不是陷到名利场上去了吧?”
“什么名利场?”
“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广东人看外地人,全是客商;东北人看外地人,全是自家兄弟;山西人看外地人,全是来咱大院的亲戚;上海人看外地人,全是乡巴佬;北京人看外地人,全是下级。到北京不当官可就枉作北京人了”
“费黧难道你不了解我?我是不是想当官的人?”
费黧笑了———他和苏北共事多年,深知苏北其人。如果苏北不是苏北,他早就成为k省一家出版社的社长兼总编辑了。苏北坚决谢绝了上级的安排,理由很简单:“我不是弄那种事情的人。”也就是说,他害怕官场上那套东西。他从来不认为刊物主编是官儿。他不愿意脱离这个身份。
当时费黧对此很有看法,劝他说:“别,苏北。人家争着抢着还当不上哩,你咋把给你的位置推开了?不管怎么着先当上,就是你想弄文学,不是可以好好做事情了?”
苏北很固执,笑了笑,不改初衷。
所以,费黧当然不认为苏北不竭余力地抓胡杨的稿子在政治上有什么企图。
谢绝当社长、总编辑之后不久,苏北就提出调回北京的申请。
“回北京就那么重要?”费黧越来越难以理解苏北“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一切都重新开始,我们又都到了一定岁数你千万别把这看得太简单了。直到现在,我也认为你不当社长是一个错误的决定。这事放下,不当就不当了,哦,连刊物主编也不干了做一个大型文学刊物的主编,刊物在全国有很大影响,这是多好的一个局面?你总不能说当主编也不是你想干的事情吧?这可是你当初争取来的”
苏北说:“我知道,费黧。我离开k省和这无关,纯粹是为了女儿。”
“我又不同意了,”费黧又回到了当初讨论苏北要不要当社长时的状态“k省三千万人民,都有自己的女儿,怎么别人不担心女儿的教育问题?”
费黧又想到了这件事情,愤愤地说:“归根结底,你不应当回来”
胡杨阻拦费黧:“叶落归根,想回到度过童年的地方,人之常情。我就经常想回老家农村去,养几只鸡,几只鹅”
“北京是养鸡养鹅的地方吗?”费黧有时候说话很不客气,直直地盯视在苏北。“大地方复杂,苏北,你可千万小心,咱都不是弄那号事情的人”
苏北说:“哪号事情?”
“争权夺利,是是非非你不是那样的人,可是,只要你在人群里,就少不了这些事情。”
苏北笑道:“费黧你放心。”
“不过话说回来,”胡杨说“稳住了以后,我看你还是要写东西,否则的话,真是太可惜了。”
苏北说:“我也这样想。最终我还要落在写作上。”
胡杨和费黧也就不再说什么,聊起了别的。
王岚终究没有赶到机场。胡杨在电话里说:“那就算了,别来了。”
苏北想象王岚让出租车掉转方向的情形,非常后悔没先到远东文艺出版社去接她。不知为什么,他很想和她见上一面,即使不说什么,见一面也好。
(4)
东方文化出版中心开始紧锣密鼓操作最后一片戈壁的出版。
那段时间,吴运韬把全部精力都放到了这本书的运作上,把全中心所有相关部门都调动了起来:在排版、印制等环节上采取严密的防盗版措施,动员发行部门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扩大发行,总编办公室制定和实施全套宣传方案苏北俨然成了吴运韬的助手,介入了一切有关工作,在一些关键环节上提出了重要建议,吴运韬当即采纳,布置落实。办公室主任沈然对苏北的工作非常支持,联络了所有能够联络到的媒体,按照苏北拟定的方案一步步进行宣传,等到最后一片戈壁在短短一个月之内完成三十万册印制任务之时,读书界已经被吊足了胃口,书商和各地新华书店唯恐进不到货,把东方文化出版中心发行部挤得密不透风,发货之前,预付款已全部到齐。从来都在为无米下锅着急的财务处长马缃把吴运韬主任拉到一边,兴奋地说:“你知道我有多少钱到账了吗?”
吴运韬问:“多少?”
“!”
吴运韬闭住眼想了一下,认真点点头,说:“我知道了。”
“苏北这人可真行啊,看上去不起眼儿,真的做大事情呢!”
吴运韬拍拍马缃的手:“钱的事,不要声张。”
“我知道,我知道。”
发行部制定的发行策略是:三个库房同一时间开始发货。发货那天,拉货的卡车排成一公里长龙,北京所有能够外运图书的火车站和汽车站都挤满了满头大汗的书商。三十多个小时不间断的工作以后,三十万册最后一片戈壁一扫而光,创造了出版界图书发行的奇迹!
苏北常常感叹说,东方文化出版中心有一支非常好的职工队伍,绝不是虚词,他是从实际感受中确认这一点的。在以后的岁月里,无论他以什么身份在工作中遇到困难,都从来没有抱怨过这支队伍。他对所有为最后一片戈壁的成功运作付出汗水和辛劳的人心存感激。
吴运韬认为,最后一片戈壁的成功不仅仅在于为东方文化出版中心带来了至关重要的将近二百万元利润,更重要的是以此带动起了中心的员工队伍,使他们知道了在出版工作、尤其是在抓畅销书这项工作中应当做什么和怎样做。他专门组织中层干部召开总结会议,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最后形成了一个纪要,呈递给z部党组。
z部党组对最后一片戈壁的成功运作非常重视,廖济舟专门打电话约请吴运韬到z部了解有关情况,对吴运韬鼓励有加。这是吴运韬和廖济舟建立密切联系的开始。
对于吴运韬来说,这件事的意义要远远大于最后一片戈壁的成功运作本身。更为重要的是,z部党组成员像突然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发现了吴运韬,各种各样的信息在向邱小康那里汇集。
二十八、前方是不是大陆?
(1)
在所有的外围工作都做完以后,苏北到吴运韬的办公室汇报关于最后一片戈壁的情况。他心情愉快,觉得终于做了一件应当做的事情。
吴运韬大喜过望,连连说:“太好了!太好了!”实际上,吴运韬一直在等着这个消息。苏北刚到东方文化出版中心不久,他就对苏北说,一定利用好k省的文学资源,当时苏北没说什么,但是看得出,他将不遗余力。
苏北谈到他对这部作品的市场预期,他认为,胡杨的国色遭到查禁,文学界、普通读者,国内甚至于国外,都极为关注他的下一部作品,最后一片戈壁会有很大的市场号召力。据此,苏北认为,如果在发行上运作得成功,这本书应当有五十万册的销售市场。
吴运韬同意苏北的估计。他也在心里算了一笔账:五十万册,总码洋是多少多少,以百分之多少利润率计算那么,将意味着近二百万元的利润!这将从根本上挽救资金极为短缺的东方文化出版中心,还清银行贷款,并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吴运韬深知这件事的意义。
苏北当时就给胡杨打电话,说他向吴运韬主任汇报了前期谈到的情况,说吴运韬主任非常感谢胡杨对东方文化出版中心的支持,说吴运韬主任明天中午在香港美食城宴请胡杨,再具体商谈一下最后一片戈壁的出版事宜。胡杨答应了。
和著名的胡杨结识是吴运韬深感荣耀的事情。
自从他从k省来到东方文化出版中心,就一直面对着这样一种询问:“认识不认识胡杨?”就连z部常务副部长梁峥嵘来中心视察工作的时候也这样问他。他当然不能说不认识。这个小小的谎言经常使他感到忐忑不安。这下好了,一切都顺当了。
今天早晨,z部副部长廖济舟打电话给吴运韬,要他下周参加z部组织的一次活动。吴运韬不经意说到胡杨,说到胡杨即将交给东方文化出版中心出版的最后一片戈壁,他说他一直在关注胡杨的创作,直到最近才把作品出版的事情敲定下来“今天就把协议签下来了。”
廖济舟非常惊讶:“是吗?怎么事先一点儿风也没透出来?那这是非常好的事情。”吴运韬说到这本书的市场前景,基本上都是苏北的话。廖济舟赞赏地说:“好好好。归根结底还是要从图书效益上想办法,你的思路是对的。那时候我跟夏乃尊和徐罘都说过,得抓效益,工作一直不到家我看这样好。”
谁都知道胡杨的巨大市场价值。
上班路上,坐在东方文化出版中心新购置的奥迪轿车里,吴运韬回味着廖济舟的话,越发感到此事非同小可。
中午十一点,苏北陪吴运韬来到东方文化出版中心附近的香港美食城。这里是东方文化出版中心招待客人的地方,值班经理总是能够给以特别关照。姚冰把车停到车位,站在门边的不是服务生,而是一个精明的女人,这就是值班经理。值班经理把门打开,像日本女人那样低头致意,问候着“你好!你好!”然后走在前面引路,经过一道狭窄的木质楼梯,来到二楼,打开名为“芙蓉”的包间,躬身请吴运韬和苏北进去。门在他们身后轻轻关上了。
苏北毕恭毕敬地接过吴运韬的大衣,转身挂在衣帽钩上,随后也坐下来。从年龄上说,吴运韬只比苏北大四岁,苏北大可不必如此低三下四,但是,这个从来都用温馨的目光看世界的人,把吴运韬看作自己的恩人,自觉地把自己放到了现在的位置上。吴运韬注意到苏北的脸色很不好,以为是因为最后一片戈壁而休息不好的缘故,内心就很感动,他绝对想不到,苏北在最近半个月时间里经历了失去亲人的悲痛。
家庭不顺、事业不顺、多年来一直在生存道路上苦苦挣扎的三哥,多年来一直盼着苏北回来。苏北回来,把他高兴得欢天喜地,苏北租的房子还是他通过一个上中专时的同学找到的谁能想到,春节刚刚过去,三哥就因为肺心病进了医院。
在长达七天的时间里,这个危重的病人躺不下来,一直坐在观察室病床上,腿和脚都肿得发亮。苏北为他洗脚时,流下心酸的泪水。没有办法,没有任何救治措施,医生冷漠到让人以为要将病人谋杀的程度。直到最后一天凌晨,三哥像被电击了一样,浑身剧烈抽搐起来苏北紧紧地搂着他,泪流满面地呼唤他。当时观察室里一个人也没有,值班医生从睡觉的房间出来的时候,这个惟一和他亲近的哥哥,已经走了医生冷冷地要他不要叫喊在三哥去世这件事中,苏北为自己承揽了许多责任,他固执地认为:如果刚入院的时候就给医生塞几千元红包,三哥就会得到好的救治,他就不会死如果没有向胡杨约稿的事情,他就可以在医院多陪陪三哥,为他做点儿可口的饭菜,他知道三嫂根本不知道体贴三哥,他知道三哥根本没有正常的家庭生活。
苏北没向东方文化出版中心的任何人透露生活中发生的这个重大变故。
吴运韬关心地问道:“怎么样?房子冷吗?”
苏北刚来的时候,吴运韬已经去看过他租住的地方,知道那里阴暗潮湿,当时他安慰苏北说:“坚持一下,两年,有两年,就好了。”z部系统正在建新的宿舍楼。
苏北说:“挺好的,不冷。”
“现在,你是很艰苦的啦!”吴运韬语气中含着某种程度的歉意,好像他应当对苏北目前的处境承担责任似的。
(2)
苏北很感动,连连说:“挺好的挺好的。我小的时候,就是在这样的平房里度过的,有很多的乐趣哪!”他说看电视的时候,就在炉台上烤几十个栗子,住楼房,至少没有这一点乐趣。
吴运韬就笑。
不到十二点,胡杨来了,和他在一起的还有另外一个人,苏北惊讶地发现,竟然是费黧。费黧专程从k省赶来帮助胡杨料理最后一片戈壁的出版事宜。苏北伏在费黧的耳边,笑着说:“我就知道你该来了。”
苏北向胡杨和费黧介绍吴运韬,向吴运韬介绍胡杨和费黧。
吴运韬用热烈的目光看着胡杨,完全没想到大名鼎鼎的胡杨身材竟然这样矮小瘦弱,换一句话说,他没想到这样矮小瘦弱的躯体之内,竟然会蕴藏着那么丰富的思想和情感,蕴藏着那样蓬勃的生命创造力。胡杨在人面前总是显得很木讷,似乎很不善于言谈,场面有些冷清。
苏北对吴运韬说:“老吴你可能知道,费黧不单是西北文学主编,他更是研究胡杨的专家。”
“哎呀,”吴运韬说“我怎么会不知道呢?我很早就读过你的作品”
其实费黧的作品不多,他最重要的作品是胡杨的传记。费黧现在在某种程度上是胡杨的经纪人。但是他的这种身份仅仅是旁人的一种认定,因为他曾经帮助胡杨料理过几部作品的出版事宜,人们据此认为他对胡杨把作品交给哪一家出版社出版具有决定性影响力。
费黧期望胡杨把最后一片戈壁交给苏北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他感激苏北离开k省的时候,竭力推荐让费黧接任了西北文学主编职务;另外,他认为国色的出版有很多教训,在安排最后一片戈壁出版的过程中应当记取这些教训。
费黧和王岚没见过面,国色出版的诸多事宜都是胡杨独自完成的。在他看来,胡杨和远东文艺出版社签订的是一个很不严谨的合同:它没有保障作品在不能正常出版和发行的情况下作家应当得到的权益。所以,国色被查禁以后,胡杨事实上仅仅拿到了几千元稿费,而社会上的盗版书,据有关部门估计,至少有二十多种,全国总发行不会低于百万册,这就意味着胡杨在这部作品中损失了几百万元。
席间,吴运韬对胡杨奉承有加,怀着极大的敬意谈到他的国色,吴运韬说:“那时候我还真的很担心你。”
胡杨说:“过来了,过来了。”
吃得很好,谈得很好,吴运韬的情绪很好。吴运韬说到国色的地域特色:“那就是我度过童年的地方呀!我现在已经不记得那些方言了,但是你在作品里描写的那种乡土气息,唤起了我记忆深处的那种感觉,那些人物,就是我们村子里的人物,语言、衣着,甚至于他们住的偏厦,村里的涝池,都是活生生的,真的是我好像又回到了我的童年,我现在就有这样的感觉”
吴运韬沉浸在那种感觉里。他说了他的大致经历,说到他至今不改的生活习惯,家里饮食的家乡特色。苏北适时建议胡杨到吴运韬家里坐坐“你在那里能够吃到地地道道的家乡饭。”胡杨和费黧都把这个安排视为最后一片戈壁出版谈判的一部分,爽快地答应了。
吴运韬大喜过望,站起来,对胡杨说:“我老婆最爱看你的书,今天早上还问我能不能见上大作家一面呢。”他笑起来“我那个老婆,别的本事没有,就是会擀面,咱们吃面”
协议条款是苏北和费黧商谈的,在此期间,胡杨和吴运韬聊着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谈妥了主要条款以后,苏北给吴运韬和胡杨简要念了一下,吴运韬挥挥手算作首肯,胡杨也说:“就那样吧!”
吴运韬和胡杨在费黧抄写的正式文本上分别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合同规定:最后一片戈壁的起印数是十万册,也就是说,东方文化出版中心即使一本都没有售出,也要付十万册的版税;版税是总码洋的百分之十。
就胡杨来说,不能说这个条件多么苛刻,也不能说苏北因为朋友关系、吴运韬因为对胡杨的景仰损害了东方文化出版中心的利益。事实将会证明,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协议。费黧把厚厚一摞最后一片戈壁的书稿交到苏北手中。
晚上,胡杨和费黧在苏北的陪同下来到吴运韬家。吴运韬的家在z部家属院。金超、师林平、郑九一等很多最近分到住房的东方文化出版中心职工都住在这个家属院。
吴运韬的儿子吴宁和父母一道欢迎胡杨的光临。吴宁和他父亲一样个头不高,正在美术学院油画系学习。他身上已经有了作为艺术家的标记:穿着很不讲究,一件松松垮垮的毛衣,袖子极长,即使挽着也已经遮没了手背,苍白的手指上戴着硕大的戒指。小伙子满头长发,面部线条清晰,一双大眼睛闪烁着青年人特有的光亮。
马铃尽可能地打扮了自己,看上去就像是要出门访客的人。总的来说,她应付得很好,但是胡杨和费黧都看出,她对胡杨一无所知。马铃寒暄几句之后就到厨房忙活去了,其他人坐在客厅里。
吴宁紧挨父亲坐着,眼睛始终在看胡杨,好像在研究怎样把这个人落在画布上。苏北作为半个主人,时不时站起来给大家斟水,吴宁就抢夺,让苏叔叔去坐。苏北非常喜欢吴宁,聊天中间,提议吴宁把他的油画作品拿来让大家欣赏。吴运韬满脸笑意,说:“孩子的东西,不值得看。”但是他对苏北的提议非常满意。获得父亲的首肯以后,吴宁就到他的房间抱来一摞油画习作,递到胡杨和费黧面前的茶几上。吴运韬拉过来一只小板凳,帮助胡杨翻阅。
(3)
油画大部分是风景写生,苏北看出有北海、景山、颐和园等,也有几幅人体,但是画得不是很好。
胡杨和费黧都说不错不错,说孩子前程远大。吴运韬就说:“嗨!谁知道!”
马铃过来说,饭好了,吴运韬请胡杨和费黧坐到餐桌前,苏北坐在吴运韬身边,再下来是坐在胡杨身边的吴宁,费黧执意让马铃来坐,马铃就坐在了费黧和吴运韬之间。
马铃的面条的确做得好,胡杨赞不绝口,说在外面吃了半个多月,就这顿饭是一顿饭。
饭后,吴宁捧出一摞胡杨的作品请他签名,他是受同学之托,专程从学校赶回来的。胡杨一一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送胡杨、费黧,还有苏北出来,站在大门口,吴运韬心情非常好,加上刚才浅酌了几盅白酒,现在他面色红润,他身边的吴宁大大方方地和叔叔们告别,圆满结束了这次家宴。吴运韬拉住苏北的手,说:“苏北你也要注意休息。”
苏北什么都没说,但是他很感激吴运韬的这句话。
胡杨行程很紧,第二天他和费黧就要回k省,吴运韬安排了车,苏北送他们到首都机场。王岚本来也要来的,后来给胡杨打来电话,说被堵在半路了怕是赶不过来。路上,胡杨又对苏北嘱咐了一些关于最后一片戈壁的事情,尤其是防盗版问题,然后就进入到朋友间的谈话状态,问苏北是不是有时间写东西。
苏北说:“不行,没有时间。”
“你不该放下创作,苏北,”胡杨说“在咱们k省,你是非常有创作实力的作家之一,你放下创作太可惜了。”
“没办法,”苏北说“我总得向人证明,吴运韬把我调到东方文化出版中心是对的。我非常感激吴运韬”
费黧打断他,说:“你这个人道德感过于沉重。”
胡杨理解苏北,说:“苏北其实也对,知遇之恩嘛!”
“不知道会不会有时间,”苏北看着远处说“如果有时间,我当然想写东西。”
费黧问道:“你不是陷到名利场上去了吧?”
“什么名利场?”
“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广东人看外地人,全是客商;东北人看外地人,全是自家兄弟;山西人看外地人,全是来咱大院的亲戚;上海人看外地人,全是乡巴佬;北京人看外地人,全是下级。到北京不当官可就枉作北京人了”
“费黧难道你不了解我?我是不是想当官的人?”
费黧笑了———他和苏北共事多年,深知苏北其人。如果苏北不是苏北,他早就成为k省一家出版社的社长兼总编辑了。苏北坚决谢绝了上级的安排,理由很简单:“我不是弄那种事情的人。”也就是说,他害怕官场上那套东西。他从来不认为刊物主编是官儿。他不愿意脱离这个身份。
当时费黧对此很有看法,劝他说:“别,苏北。人家争着抢着还当不上哩,你咋把给你的位置推开了?不管怎么着先当上,就是你想弄文学,不是可以好好做事情了?”
苏北很固执,笑了笑,不改初衷。
所以,费黧当然不认为苏北不竭余力地抓胡杨的稿子在政治上有什么企图。
谢绝当社长、总编辑之后不久,苏北就提出调回北京的申请。
“回北京就那么重要?”费黧越来越难以理解苏北“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一切都重新开始,我们又都到了一定岁数你千万别把这看得太简单了。直到现在,我也认为你不当社长是一个错误的决定。这事放下,不当就不当了,哦,连刊物主编也不干了做一个大型文学刊物的主编,刊物在全国有很大影响,这是多好的一个局面?你总不能说当主编也不是你想干的事情吧?这可是你当初争取来的”
苏北说:“我知道,费黧。我离开k省和这无关,纯粹是为了女儿。”
“我又不同意了,”费黧又回到了当初讨论苏北要不要当社长时的状态“k省三千万人民,都有自己的女儿,怎么别人不担心女儿的教育问题?”
费黧又想到了这件事情,愤愤地说:“归根结底,你不应当回来”
胡杨阻拦费黧:“叶落归根,想回到度过童年的地方,人之常情。我就经常想回老家农村去,养几只鸡,几只鹅”
“北京是养鸡养鹅的地方吗?”费黧有时候说话很不客气,直直地盯视在苏北。“大地方复杂,苏北,你可千万小心,咱都不是弄那号事情的人”
苏北说:“哪号事情?”
“争权夺利,是是非非你不是那样的人,可是,只要你在人群里,就少不了这些事情。”
苏北笑道:“费黧你放心。”
“不过话说回来,”胡杨说“稳住了以后,我看你还是要写东西,否则的话,真是太可惜了。”
苏北说:“我也这样想。最终我还要落在写作上。”
胡杨和费黧也就不再说什么,聊起了别的。
王岚终究没有赶到机场。胡杨在电话里说:“那就算了,别来了。”
苏北想象王岚让出租车掉转方向的情形,非常后悔没先到远东文艺出版社去接她。不知为什么,他很想和她见上一面,即使不说什么,见一面也好。
(4)
东方文化出版中心开始紧锣密鼓操作最后一片戈壁的出版。
那段时间,吴运韬把全部精力都放到了这本书的运作上,把全中心所有相关部门都调动了起来:在排版、印制等环节上采取严密的防盗版措施,动员发行部门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扩大发行,总编办公室制定和实施全套宣传方案苏北俨然成了吴运韬的助手,介入了一切有关工作,在一些关键环节上提出了重要建议,吴运韬当即采纳,布置落实。办公室主任沈然对苏北的工作非常支持,联络了所有能够联络到的媒体,按照苏北拟定的方案一步步进行宣传,等到最后一片戈壁在短短一个月之内完成三十万册印制任务之时,读书界已经被吊足了胃口,书商和各地新华书店唯恐进不到货,把东方文化出版中心发行部挤得密不透风,发货之前,预付款已全部到齐。从来都在为无米下锅着急的财务处长马缃把吴运韬主任拉到一边,兴奋地说:“你知道我有多少钱到账了吗?”
吴运韬问:“多少?”
“!”
吴运韬闭住眼想了一下,认真点点头,说:“我知道了。”
“苏北这人可真行啊,看上去不起眼儿,真的做大事情呢!”
吴运韬拍拍马缃的手:“钱的事,不要声张。”
“我知道,我知道。”
发行部制定的发行策略是:三个库房同一时间开始发货。发货那天,拉货的卡车排成一公里长龙,北京所有能够外运图书的火车站和汽车站都挤满了满头大汗的书商。三十多个小时不间断的工作以后,三十万册最后一片戈壁一扫而光,创造了出版界图书发行的奇迹!
苏北常常感叹说,东方文化出版中心有一支非常好的职工队伍,绝不是虚词,他是从实际感受中确认这一点的。在以后的岁月里,无论他以什么身份在工作中遇到困难,都从来没有抱怨过这支队伍。他对所有为最后一片戈壁的成功运作付出汗水和辛劳的人心存感激。
吴运韬认为,最后一片戈壁的成功不仅仅在于为东方文化出版中心带来了至关重要的将近二百万元利润,更重要的是以此带动起了中心的员工队伍,使他们知道了在出版工作、尤其是在抓畅销书这项工作中应当做什么和怎样做。他专门组织中层干部召开总结会议,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最后形成了一个纪要,呈递给z部党组。
z部党组对最后一片戈壁的成功运作非常重视,廖济舟专门打电话约请吴运韬到z部了解有关情况,对吴运韬鼓励有加。这是吴运韬和廖济舟建立密切联系的开始。
对于吴运韬来说,这件事的意义要远远大于最后一片戈壁的成功运作本身。更为重要的是,z部党组成员像突然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发现了吴运韬,各种各样的信息在向邱小康那里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