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之记忆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新谷粒 www.xinguli.net,最快更新迪心文集最新章节!
春寒辞旧岁,暖雪入新年。
馈别夕分守,交子共团圆。
故乡那洒满雪花的村庄,荡漾着猪叫鸡鸣声,腥鲜的“刨猪汤”和骚美的“白砍鸡”至今依旧记挂在张贴着春联和福字的门窗上。午夜的炮竹声中,那一分两分五分的压岁钱,一直在年复一年的光影里回响。
父亲已经仙逝多年,祖父母、外祖父母们的身影早就留存在少年懵懂的喧闹顽皮与天真惫赖的记忆深处,那时候一大家人忙前忙后,杀猪烹羊,大人们划拳喝酒,小孩子们前呼后拥,嬉戏玩乐,好不热闹。祖孙三代同堂已是难得,四世同堂,也只是在早已仙去的岳父大人还在的那一两年,罕见的也只是过年回家相聚的时候,大姨侄子带着女儿回家,和孙子辈一同拜见祖祖,可怎么也感觉不到岳父大人看见孙子和玄孙们的那种天伦快乐。难得的倒是看见儿女们,心中乐呵,执拗着要和儿子们女婿们喝一盅。
春节,那是家的呼唤,是一种期盼与挂牵,是一种渴望,渴望相聚团圆。记得有一年,原本计划不回家,可当看见同事们都先先后向回家后,心里突然一阵空落,居然什么也没带,就冲向了火车站。那些年月,没有票,有票也被票贩子买完了,所以只能随着拥挤的人群一并挤上了爆满的列车,开始踏上颠破流离漫长的回家之旅。当三天后下车回到熟悉的故乡车站时,泪水竟然夺眶而出,一种回家的感觉,真是幸福!真想大喊一声:“我回来了”!
如今老人们相继仙去,而我们也已经渐老,也有了自己的儿孙,这春节的氛围,却是不再那么期待或急切。形色匆匆的脚步难得停下,即便一大家人相聚在一起,也是短暂的小憩,暂时忘了现实的匆忙与伤痛,温馨一瞬,然后匆匆踏上各自回家的旅程。
西晋时期周处风土志记载:除夕之夜,各相与赠,谓之“馈岁”;酒食相邀,谓之“别岁”;长幼聚饮,祝颂相愿,谓之“分岁”;终夜不眠,以待天明,谓之“守岁”
所以这个“馈别分守”“过年”的全部内涵,寓意着中华人对于亲人、朋友之间的相思与挂念,更多的是包含浓情蜜意的祝愿与期盼,象征着中华人对于未来的乐观激进和热切向往之情。
腊月,从初八开始“腊八粥”一喝“年”已经开始“年货”不断,一直到大年三十。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
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中最具浓郁人文色彩的文化传承。传说这一天,灶神,即“灶王菩萨”要上天,向天帝,也就是玉皇大帝述职,所以人们便在这一天祭祀灶神。“祀灶”民俗活动,各地表现丰富多彩,十分有趣。
清代潘荣陛京帝岁时纪胜。十二月。祀灶云:二十三日更尽时,家家祀灶,院内立杆,悬桂天灯。祭品则羮汤灶饭、糖瓜糖饼,饲神马以香糟、炒豆、水盂。男子罗拜,说以遏恶扬善之词。妇女于内室,扫除炉灶,以净泥涂饰,谓曰挂袍,燃灯默拜。
北京俗语:“二十三,糖瓜粘”这是用糖瓜祭祀灶神,人们希望这样能把灶神的嘴黏住,这样在玉皇大帝面前就不会说自家的不好了,并在祭祀时候祝念:辛甘臭辣,灶君莫言之。
其实这是代表人们对于过去生活的总结,渴盼和祝愿来年会有更好的日子。
祭祀灶神后,灶神也享用供品差不多了吧,腊月二十四夜,送灶神上天述职。所以二十四这天,人间也趁此机会,开始大扫除,把整个房屋里里外外整理清扫干干净净,换新洗净,等待灶神菩萨归位。
腊月念四夜,是夜送灶神。
比户胶饧祀,家家忙除尘。
清代筱延成都年景竹枝词。卖灶马:涂烟黄纸卖盈城,到处喧呼灶马名。祭灶人家都来买,一张送去一张迎。
腊月二十五,贴画糊窗户。
腊月二十六,粉菜烩大肉。
腊月二十七,杀猪又宰鸡。
腊月二十八,白面蒸蒸发。
腊月二十九,福倒贴斗有。
把福字倒贴,这是习俗,表示“福到”的寓意。用红色斗大的方纸,写上“有”字,倒贴在储存器皿或是箱柜之上,表示一种预祝和祈愿。
腊月年三十,合家大团圆。
农历有些年份没有年三十,二九也就是团圆日了。
团圆日拜年时,未成年的晚辈们依次给长辈拜年磕头敬礼时,长辈将事先准备好的红包压岁钱给晚辈,表示驱邪压祟的赐福和祝愿。压祟“岁”与“祟”通,也就是后来的“压岁”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表示等到了长辈的赐福,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新的一年。
而作为已经成年儿孙们,则在向长辈磕头敬礼问候时,把孝敬老人的红包压岁钱敬上给老人。这个“压岁”那是祈愿祝福期盼老人们健康长寿、幸福快乐的寓意。
新年初一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男女老少,个个穿上新衣服,先后走亲串户依次拜年,未成年孩子大多能从亲朋好友那里得到新年红包。
当然,现在流行好、各种各样的红包,已经是红包时时有的时代,再也没有过去那种浓厚的文化寓意和情感氛围了。
在物质文明越加富足的今天,年的味道,渐行渐远。腊月年关,我们依旧还在赶着上班,漆抹黑还未回来。
腊八粥,已经不知道怎么做;庭院房室随意洒扫,焚香请愿、祭灶祭祖、封印贴字等等,基本远离,加之交通和通讯的快捷,过年也就远远不及新婚寿庆那样庄严华丽,显得更加轻描淡写。
现代过年,小孩子一圈下来,可以收获很多红包,多少不论,却也早就失去了传统民俗的寓意。大人们则在这过年期间,三五几个聚在一起,打打扑克,斗斗地主,玩玩麻将,几圈下来,三五千万儿八千不算事儿,文化娱乐生活从精神到物质化,在从物质化走向金融化,这也许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吧!
时代在发展,观念也在变。物质匮乏时,修修补补,朴素节俭;物质泛滥时,奢靡浪费,旧了就换。
物质和精神,永远是一对矛盾的双生子,所谓的观念变化,实际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矛盾变化的展现。精神富有,可以富民兴邦;物质富有,可以乱性腐败。平衡是相对的,幸福与否,却在于是否心安。
幸福感的缅怀与缺失,这不是时代的错误,而是我们步入了生命追寻的误区。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来干什么?我们将去往何处?父母生养了我们,我们生养了孩子,子子孙孙如是循环。
春寒辞旧岁,暖雪入新年。
馈别夕分守,交子共团圆。
故乡那洒满雪花的村庄,荡漾着猪叫鸡鸣声,腥鲜的“刨猪汤”和骚美的“白砍鸡”至今依旧记挂在张贴着春联和福字的门窗上。午夜的炮竹声中,那一分两分五分的压岁钱,一直在年复一年的光影里回响。
父亲已经仙逝多年,祖父母、外祖父母们的身影早就留存在少年懵懂的喧闹顽皮与天真惫赖的记忆深处,那时候一大家人忙前忙后,杀猪烹羊,大人们划拳喝酒,小孩子们前呼后拥,嬉戏玩乐,好不热闹。祖孙三代同堂已是难得,四世同堂,也只是在早已仙去的岳父大人还在的那一两年,罕见的也只是过年回家相聚的时候,大姨侄子带着女儿回家,和孙子辈一同拜见祖祖,可怎么也感觉不到岳父大人看见孙子和玄孙们的那种天伦快乐。难得的倒是看见儿女们,心中乐呵,执拗着要和儿子们女婿们喝一盅。
春节,那是家的呼唤,是一种期盼与挂牵,是一种渴望,渴望相聚团圆。记得有一年,原本计划不回家,可当看见同事们都先先后向回家后,心里突然一阵空落,居然什么也没带,就冲向了火车站。那些年月,没有票,有票也被票贩子买完了,所以只能随着拥挤的人群一并挤上了爆满的列车,开始踏上颠破流离漫长的回家之旅。当三天后下车回到熟悉的故乡车站时,泪水竟然夺眶而出,一种回家的感觉,真是幸福!真想大喊一声:“我回来了”!
如今老人们相继仙去,而我们也已经渐老,也有了自己的儿孙,这春节的氛围,却是不再那么期待或急切。形色匆匆的脚步难得停下,即便一大家人相聚在一起,也是短暂的小憩,暂时忘了现实的匆忙与伤痛,温馨一瞬,然后匆匆踏上各自回家的旅程。
西晋时期周处风土志记载:除夕之夜,各相与赠,谓之“馈岁”;酒食相邀,谓之“别岁”;长幼聚饮,祝颂相愿,谓之“分岁”;终夜不眠,以待天明,谓之“守岁”
所以这个“馈别分守”“过年”的全部内涵,寓意着中华人对于亲人、朋友之间的相思与挂念,更多的是包含浓情蜜意的祝愿与期盼,象征着中华人对于未来的乐观激进和热切向往之情。
腊月,从初八开始“腊八粥”一喝“年”已经开始“年货”不断,一直到大年三十。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
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中最具浓郁人文色彩的文化传承。传说这一天,灶神,即“灶王菩萨”要上天,向天帝,也就是玉皇大帝述职,所以人们便在这一天祭祀灶神。“祀灶”民俗活动,各地表现丰富多彩,十分有趣。
清代潘荣陛京帝岁时纪胜。十二月。祀灶云:二十三日更尽时,家家祀灶,院内立杆,悬桂天灯。祭品则羮汤灶饭、糖瓜糖饼,饲神马以香糟、炒豆、水盂。男子罗拜,说以遏恶扬善之词。妇女于内室,扫除炉灶,以净泥涂饰,谓曰挂袍,燃灯默拜。
北京俗语:“二十三,糖瓜粘”这是用糖瓜祭祀灶神,人们希望这样能把灶神的嘴黏住,这样在玉皇大帝面前就不会说自家的不好了,并在祭祀时候祝念:辛甘臭辣,灶君莫言之。
其实这是代表人们对于过去生活的总结,渴盼和祝愿来年会有更好的日子。
祭祀灶神后,灶神也享用供品差不多了吧,腊月二十四夜,送灶神上天述职。所以二十四这天,人间也趁此机会,开始大扫除,把整个房屋里里外外整理清扫干干净净,换新洗净,等待灶神菩萨归位。
腊月念四夜,是夜送灶神。
比户胶饧祀,家家忙除尘。
清代筱延成都年景竹枝词。卖灶马:涂烟黄纸卖盈城,到处喧呼灶马名。祭灶人家都来买,一张送去一张迎。
腊月二十五,贴画糊窗户。
腊月二十六,粉菜烩大肉。
腊月二十七,杀猪又宰鸡。
腊月二十八,白面蒸蒸发。
腊月二十九,福倒贴斗有。
把福字倒贴,这是习俗,表示“福到”的寓意。用红色斗大的方纸,写上“有”字,倒贴在储存器皿或是箱柜之上,表示一种预祝和祈愿。
腊月年三十,合家大团圆。
农历有些年份没有年三十,二九也就是团圆日了。
团圆日拜年时,未成年的晚辈们依次给长辈拜年磕头敬礼时,长辈将事先准备好的红包压岁钱给晚辈,表示驱邪压祟的赐福和祝愿。压祟“岁”与“祟”通,也就是后来的“压岁”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表示等到了长辈的赐福,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新的一年。
而作为已经成年儿孙们,则在向长辈磕头敬礼问候时,把孝敬老人的红包压岁钱敬上给老人。这个“压岁”那是祈愿祝福期盼老人们健康长寿、幸福快乐的寓意。
新年初一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男女老少,个个穿上新衣服,先后走亲串户依次拜年,未成年孩子大多能从亲朋好友那里得到新年红包。
当然,现在流行好、各种各样的红包,已经是红包时时有的时代,再也没有过去那种浓厚的文化寓意和情感氛围了。
在物质文明越加富足的今天,年的味道,渐行渐远。腊月年关,我们依旧还在赶着上班,漆抹黑还未回来。
腊八粥,已经不知道怎么做;庭院房室随意洒扫,焚香请愿、祭灶祭祖、封印贴字等等,基本远离,加之交通和通讯的快捷,过年也就远远不及新婚寿庆那样庄严华丽,显得更加轻描淡写。
现代过年,小孩子一圈下来,可以收获很多红包,多少不论,却也早就失去了传统民俗的寓意。大人们则在这过年期间,三五几个聚在一起,打打扑克,斗斗地主,玩玩麻将,几圈下来,三五千万儿八千不算事儿,文化娱乐生活从精神到物质化,在从物质化走向金融化,这也许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吧!
时代在发展,观念也在变。物质匮乏时,修修补补,朴素节俭;物质泛滥时,奢靡浪费,旧了就换。
物质和精神,永远是一对矛盾的双生子,所谓的观念变化,实际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矛盾变化的展现。精神富有,可以富民兴邦;物质富有,可以乱性腐败。平衡是相对的,幸福与否,却在于是否心安。
幸福感的缅怀与缺失,这不是时代的错误,而是我们步入了生命追寻的误区。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来干什么?我们将去往何处?父母生养了我们,我们生养了孩子,子子孙孙如是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