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七章 纷争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
新谷粒 www.xinguli.net,最快更新帝国的荣耀最新章节!
第三百三十七章纷争
明历二十年六月,御驾西征的刘浩然回到京师已经有十多天了,原本暗cháo汹涌的京师连同江浙一带一下子变得无比平静,各路人马都屏住呼吸在等待刘浩然的动作,很多人知道,他们的台下动作瞒不住这位天子,以前许多事件让这些人明白这位天子的手段,可以这么说,大明每个角落发生的事情,没有他不知道的。
然而中枢十几日流水般的上谕均令下来,全是有关西征犒赏、表彰以及新两省机构设置搭建,他们担心的事情却一点都没有提及,这让他们反而更加担心。他们知道,当前天子的作风是不发作便罢,一旦发作起来就是雷霆之势,就跟他用兵一样。
到了六月底,一份报纸刊登的文章让各路人马闻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味道。《翰林学报》是一份发行量很xiǎo的报纸,只有不到三千份,因为它是翰林院的内部学刊,只有翰林院庶吉士,现今或曾经的庶吉士以及在翰林院讲授的教授才会在上面刊登文章。但是很多人却明白这份学报的重要xing和导向xing。
翰林院是大明官员的最高学府,从这里出来的人不仅是天子mén生,也是大明中高级官员预备役,所以说,这份学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皇帝和中枢的态度。
而这份有点不寻常的文章名字叫《汉唐政制之析》,发表人是直学士王s章中对汉唐官制、行政划分等政制进行了优劣分析。文章虽然不长,但是却让人回味无常。
紧接着南京大学学报《南京大学学报》在第二日便转刊了这份文章,还一并刊登了四位江宁大学教授对汉唐政制的分析,虽然论点不同,但是基本论调却是相似的。接着《弘文院学报》,《安徽大学学报》,《江西大学学报》,《洛阳大学学报》等报纸纷纷转刊和刊登各自教授的文章。一时间大明学术界和政界对汉唐政制的讨论开始越发地ji烈起来。不过大家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两点。一,前汉时的郡县两级地方行政制度,二,前唐的三省分权制衡中枢制度。
而这时,“某些消息”灵通人士开始传闻,皇帝陛下在与多位中枢、地方重臣以及知名教授名士si下谈话中倾向于恢复前汉地方行政制度和前唐中枢行政制度,希望能够将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以此真正确定大明的政制。
大明从立朝开国以来,政制一直在变动,虽然大的变动没有,但是一直有调整。可以看得出,刘浩然和大明中枢一直在尝试建立起一个有效的政制,而从某种迹象看,这次改制似乎有一锤定音的意思。
看到这种苗头,《浙江大学学报》,《江苏大学学报》,《东南时报》等浙东理学控制的报纸也纷纷跟进,不过他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论点,那就是大明继承的是前宋的江山,那么也应该继承前宋的政制。而且他们指出,前宋的政制相对于前汉唐更为完善和优秀,所以大明应当以前宋政制为主。
争论一起,各路人马便开始卷着袖子上了,虽然表面上这场争论还限于学术界,但是各派名士教授、官员、商人、地主等等全部被动员起来,参与到这场改制大争论之中。各派不乏聪明人,一旦在这场改制中抢得先机,那么本派将会在中枢和地方获得莫大的好处,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如何让大明的政制最大的符合本派或者其利益集团的利益,这才是千秋万代的事情。
到了七月份,这场争论越发地火热起来,从北京到广州,从浙江到陕西,无论是学子还是商人,无论是军人还是农民,都知道这场大争论。当然参与其中最为积极的则是学子和官员,而在后面为他们提供强力支持的则是各个商人、地主和工厂主组成的利益集团。
到了七月底,内阁下书为弘文院、国史馆,正式委托他们对前朝政制进行“调研”,分析各朝官制、中枢地方行政制度等诸多政制,而前朝名单重点为前汉、前唐和前宋。大争论一下进入到白热化,各路人马都知道,现在到了刺刀见红的阶段了,这个时候不拼命上,以后有的是后悔yào吃。于是各派人马开始拿出十二分力气参与其中,各报纸满版都是鼓吹各自中意的政制,诸位名士教授也是日日坐镇报纸头版,拼命地为各自的派系摇旗呐喊。而各大学的学子们则在某些人的鼓动,天天给弘文院、国史馆甚至内阁上书,要求以某朝政制为蓝本。
八月中秋节,在南京城外某处别院里,数十位文人聚集在一起。为首的正是刘基、宋濂、王微存等浙东理学名士。
“伯温,中枢对此次政制改制可有定论?”王微存开口问道。他原本是金华名士,专长大学、中庸,在浙东理学因为废太子案被牵连遭受到沉重打击之后,他便慢慢崛起,成为浙东理学派翘首,被浙东理学派学子们视为与宋濂、刘基并列的“三巨头”,在德社也是高级“骨干”和“一方领袖”。
中枢的定论在于陛下的态度,只是这次陛下的态度有些暧昧怪异,不似他此前种种。”宋濂皱着眉头说道。
“天子?不知陛下的态度如何?”王微存也明白关键所在,抚着胡须喃喃地说道。
“陛下这段时间一直在召见军中将领,也一直在忙各军各地将领的调遣。”一直不做声的刘基突然说道。
“什么,天子这段时间一直在忙于此事?”王微存惊讶地问道,“政制改制如此大的事情,陛下居然不过问,只是持于武事?而今西征已成,天下靖平,何处还有战事?需得天子亲自过问武事?”
宋濂在朝中为官已久,与刘浩然也相处日久,多少知道天子的行事风格,从好友刘基的话中,他闻出不寻常的味道。
“伯温,这恐怕不是什么好事。”宋濂忧心重重地说道。
旁边的王微存也意识到什么,只是他一直待在地方和大学,对朝中政局以及刘浩然的行事风格不了解,便识趣地当起旁听来。
“当然不是什么好事。当今内阁中枢最焦头烂额的是今年的预算赤字,改制不是当紧之事,而且改制又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定下来的,可是内阁却把这件事情摆在台面上,搞得如此风风火火,恐有深意。”刘基半眯着眼睛道。
“预算赤字?这里的水恐怕很深吧,据说不仅跟胜社有关联,连业社也逃不了干系。”宋濂琢磨着说道。
刘基睁开眼睛看了宋濂和王微存一眼,叹了一口气道:“相比业社,我德社陷得更深。”
“什么?”宋濂不由大吃一惊,连忙转头向王微存说道:“品心先生,这是怎么回事?”
“两位先生,事情是这样的,我德社为了尽早复起,与苏南、浙江、福建、广东海商、工厂主多有联系,为了获得他们的支持,也做些事情。”王微存支支吾吾地说道。
“令奇,你们怎么这么糊涂?”宋濂不由脸sè大变道。德社自从废太子一事后实力大落,在朝中地方有实权的不多,就算有那么一些,也是异常谨慎,如同刘基一样。那么德社剩下的就是一张嘴,为那些商人工厂主造造声势,毕竟德社的老底子还在那里,他们在苏南、浙江、福建一带还有一定的舆论主导权。
“这次德社恐怕是有苦也说不出了,明眼人都知道,很多勾当都是胜社一些人干的,但是我们德社好处没得多少,却跳在最明面。说不得事发,这泼天的脏水恐怕只有德社受了。”刘基淡淡地说道。
王微存不由一愣,脸上lu出诧异和郁闷之sè,过了一会他咬牙切齿地说道:“那怎么行呢?就是拼着老命,我也要把胡惟庸牵咬出来。”
“恐怕不妥。胡惟庸虽然前几年受了斥责被贬,但是他毕竟是胜社骨干,去年又被胜社会办西征军给之名给转职到计部任shi郎,现在又因勤勉得力被谕令嘉奖,圣眷正隆,你咬他,岂不是自讨苦吃。”宋濂摇头道。
“不然,李百室这次用胡惟庸倒是一步昏棋,就算不济西征一完结就应当把胡惟庸远调,留待陛下处置,可是李百室和胡惟庸自持有功,却留在了南京,恐怕陛下这次发作,胡惟庸怕是在劫难逃了。”刘基却笑着说道。
“伯温,这是什么意思?”宋濂明白一点意思了,可王微存却是一点都不明白。
“相比关税国库锐减,造成预算赤字,西征后勤之功又算得了什么?当今天子,这功过是算得非常清楚的。”宋濂解释道,“这次政制之争只不过是陛下把水搅浑的手段,听伯温这么我也觉得陛下这次是要剑指关税一事。”
“没有那么简单,”刘基摇摇头说道,“不过我们只要把关税一事渡过去就安然无事了。”
“好,那我就好好去找一下这胡惟庸的麻烦。”
“令奇,你收集到证据,不妨jiāo给一个人。”刘基又指点道。
“谁?”
“新任廉政公署专员朱元璋。”
bk
第三百三十七章纷争
明历二十年六月,御驾西征的刘浩然回到京师已经有十多天了,原本暗cháo汹涌的京师连同江浙一带一下子变得无比平静,各路人马都屏住呼吸在等待刘浩然的动作,很多人知道,他们的台下动作瞒不住这位天子,以前许多事件让这些人明白这位天子的手段,可以这么说,大明每个角落发生的事情,没有他不知道的。
然而中枢十几日流水般的上谕均令下来,全是有关西征犒赏、表彰以及新两省机构设置搭建,他们担心的事情却一点都没有提及,这让他们反而更加担心。他们知道,当前天子的作风是不发作便罢,一旦发作起来就是雷霆之势,就跟他用兵一样。
到了六月底,一份报纸刊登的文章让各路人马闻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味道。《翰林学报》是一份发行量很xiǎo的报纸,只有不到三千份,因为它是翰林院的内部学刊,只有翰林院庶吉士,现今或曾经的庶吉士以及在翰林院讲授的教授才会在上面刊登文章。但是很多人却明白这份学报的重要xing和导向xing。
翰林院是大明官员的最高学府,从这里出来的人不仅是天子mén生,也是大明中高级官员预备役,所以说,这份学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皇帝和中枢的态度。
而这份有点不寻常的文章名字叫《汉唐政制之析》,发表人是直学士王s章中对汉唐官制、行政划分等政制进行了优劣分析。文章虽然不长,但是却让人回味无常。
紧接着南京大学学报《南京大学学报》在第二日便转刊了这份文章,还一并刊登了四位江宁大学教授对汉唐政制的分析,虽然论点不同,但是基本论调却是相似的。接着《弘文院学报》,《安徽大学学报》,《江西大学学报》,《洛阳大学学报》等报纸纷纷转刊和刊登各自教授的文章。一时间大明学术界和政界对汉唐政制的讨论开始越发地ji烈起来。不过大家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两点。一,前汉时的郡县两级地方行政制度,二,前唐的三省分权制衡中枢制度。
而这时,“某些消息”灵通人士开始传闻,皇帝陛下在与多位中枢、地方重臣以及知名教授名士si下谈话中倾向于恢复前汉地方行政制度和前唐中枢行政制度,希望能够将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以此真正确定大明的政制。
大明从立朝开国以来,政制一直在变动,虽然大的变动没有,但是一直有调整。可以看得出,刘浩然和大明中枢一直在尝试建立起一个有效的政制,而从某种迹象看,这次改制似乎有一锤定音的意思。
看到这种苗头,《浙江大学学报》,《江苏大学学报》,《东南时报》等浙东理学控制的报纸也纷纷跟进,不过他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论点,那就是大明继承的是前宋的江山,那么也应该继承前宋的政制。而且他们指出,前宋的政制相对于前汉唐更为完善和优秀,所以大明应当以前宋政制为主。
争论一起,各路人马便开始卷着袖子上了,虽然表面上这场争论还限于学术界,但是各派名士教授、官员、商人、地主等等全部被动员起来,参与到这场改制大争论之中。各派不乏聪明人,一旦在这场改制中抢得先机,那么本派将会在中枢和地方获得莫大的好处,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如何让大明的政制最大的符合本派或者其利益集团的利益,这才是千秋万代的事情。
到了七月份,这场争论越发地火热起来,从北京到广州,从浙江到陕西,无论是学子还是商人,无论是军人还是农民,都知道这场大争论。当然参与其中最为积极的则是学子和官员,而在后面为他们提供强力支持的则是各个商人、地主和工厂主组成的利益集团。
到了七月底,内阁下书为弘文院、国史馆,正式委托他们对前朝政制进行“调研”,分析各朝官制、中枢地方行政制度等诸多政制,而前朝名单重点为前汉、前唐和前宋。大争论一下进入到白热化,各路人马都知道,现在到了刺刀见红的阶段了,这个时候不拼命上,以后有的是后悔yào吃。于是各派人马开始拿出十二分力气参与其中,各报纸满版都是鼓吹各自中意的政制,诸位名士教授也是日日坐镇报纸头版,拼命地为各自的派系摇旗呐喊。而各大学的学子们则在某些人的鼓动,天天给弘文院、国史馆甚至内阁上书,要求以某朝政制为蓝本。
八月中秋节,在南京城外某处别院里,数十位文人聚集在一起。为首的正是刘基、宋濂、王微存等浙东理学名士。
“伯温,中枢对此次政制改制可有定论?”王微存开口问道。他原本是金华名士,专长大学、中庸,在浙东理学因为废太子案被牵连遭受到沉重打击之后,他便慢慢崛起,成为浙东理学派翘首,被浙东理学派学子们视为与宋濂、刘基并列的“三巨头”,在德社也是高级“骨干”和“一方领袖”。
中枢的定论在于陛下的态度,只是这次陛下的态度有些暧昧怪异,不似他此前种种。”宋濂皱着眉头说道。
“天子?不知陛下的态度如何?”王微存也明白关键所在,抚着胡须喃喃地说道。
“陛下这段时间一直在召见军中将领,也一直在忙各军各地将领的调遣。”一直不做声的刘基突然说道。
“什么,天子这段时间一直在忙于此事?”王微存惊讶地问道,“政制改制如此大的事情,陛下居然不过问,只是持于武事?而今西征已成,天下靖平,何处还有战事?需得天子亲自过问武事?”
宋濂在朝中为官已久,与刘浩然也相处日久,多少知道天子的行事风格,从好友刘基的话中,他闻出不寻常的味道。
“伯温,这恐怕不是什么好事。”宋濂忧心重重地说道。
旁边的王微存也意识到什么,只是他一直待在地方和大学,对朝中政局以及刘浩然的行事风格不了解,便识趣地当起旁听来。
“当然不是什么好事。当今内阁中枢最焦头烂额的是今年的预算赤字,改制不是当紧之事,而且改制又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定下来的,可是内阁却把这件事情摆在台面上,搞得如此风风火火,恐有深意。”刘基半眯着眼睛道。
“预算赤字?这里的水恐怕很深吧,据说不仅跟胜社有关联,连业社也逃不了干系。”宋濂琢磨着说道。
刘基睁开眼睛看了宋濂和王微存一眼,叹了一口气道:“相比业社,我德社陷得更深。”
“什么?”宋濂不由大吃一惊,连忙转头向王微存说道:“品心先生,这是怎么回事?”
“两位先生,事情是这样的,我德社为了尽早复起,与苏南、浙江、福建、广东海商、工厂主多有联系,为了获得他们的支持,也做些事情。”王微存支支吾吾地说道。
“令奇,你们怎么这么糊涂?”宋濂不由脸sè大变道。德社自从废太子一事后实力大落,在朝中地方有实权的不多,就算有那么一些,也是异常谨慎,如同刘基一样。那么德社剩下的就是一张嘴,为那些商人工厂主造造声势,毕竟德社的老底子还在那里,他们在苏南、浙江、福建一带还有一定的舆论主导权。
“这次德社恐怕是有苦也说不出了,明眼人都知道,很多勾当都是胜社一些人干的,但是我们德社好处没得多少,却跳在最明面。说不得事发,这泼天的脏水恐怕只有德社受了。”刘基淡淡地说道。
王微存不由一愣,脸上lu出诧异和郁闷之sè,过了一会他咬牙切齿地说道:“那怎么行呢?就是拼着老命,我也要把胡惟庸牵咬出来。”
“恐怕不妥。胡惟庸虽然前几年受了斥责被贬,但是他毕竟是胜社骨干,去年又被胜社会办西征军给之名给转职到计部任shi郎,现在又因勤勉得力被谕令嘉奖,圣眷正隆,你咬他,岂不是自讨苦吃。”宋濂摇头道。
“不然,李百室这次用胡惟庸倒是一步昏棋,就算不济西征一完结就应当把胡惟庸远调,留待陛下处置,可是李百室和胡惟庸自持有功,却留在了南京,恐怕陛下这次发作,胡惟庸怕是在劫难逃了。”刘基却笑着说道。
“伯温,这是什么意思?”宋濂明白一点意思了,可王微存却是一点都不明白。
“相比关税国库锐减,造成预算赤字,西征后勤之功又算得了什么?当今天子,这功过是算得非常清楚的。”宋濂解释道,“这次政制之争只不过是陛下把水搅浑的手段,听伯温这么我也觉得陛下这次是要剑指关税一事。”
“没有那么简单,”刘基摇摇头说道,“不过我们只要把关税一事渡过去就安然无事了。”
“好,那我就好好去找一下这胡惟庸的麻烦。”
“令奇,你收集到证据,不妨jiāo给一个人。”刘基又指点道。
“谁?”
“新任廉政公署专员朱元璋。”
b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