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东线战况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
新谷粒 www.xinguli.net,最快更新推倒清朝当总统最新章节!
“有一个事实,它凌驾在我们的历史运动之上,它像一根红线贯穿着我们全部的历史它同时是我们政治伟大之重要的因素和我们精神软弱之真正的原因,这一事实,就是地理的事实。”
这段话是一个俄罗斯人说的。
辽阔的大地给了俄罗斯人一种安全感,他们身处大地的怀抱中,相信俄罗斯母亲会帮助它、保护它,不会感到任何恐惧。然而正是巨大的空间、丰富的资源,却又造就了俄罗斯人的惰性和依赖性。生活在这广袤无垠的沃野上,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俄罗斯人只要稍稍费点力气就可获得可观的果实,满足起码的生活需要,而无需积极进取,努力创造财富,也无需精打细算的过日子,可以随心所欲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更何况寒冷冬天,到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黑夜漫漫、白天短促,既不适宜、也无法进行户外劳作,人们宁可聚在室内酗酒、跳舞,发泄内心的喜怒哀乐,也不会去为生存与寒冷拼搏。
抛开林云对俄罗斯人的厌恶,他对于那段地理事实影响历史发展的客观性还是很认同的。这一点无论是任何国家,都无可避免。
从俄国人的角度来看,俄属波兰的领土,象是从俄国本土伸出来的一个“大舌头”它的三面都被德奥两国的领土包围着:北面是东普鲁士,再外面就是波罗的海;南面是奥地利的加里西亚,其后面是喀尔巴阡山,掩护着通向匈牙利平原的一切通路;西面则为德国地西里西亚省。
当战争爆发以后。俄军总司令尼古拉大公,曾经挥动俄军迅速侵入东普鲁士,以便减轻德军对于自己法国同盟者的压力。
俄队被动员起来,他们集结兵力的准确时间只有上帝才知道,当尼古拉大公因为法国盟友的催促而逐渐失去耐心的时候。他怒不可遏,大发雷霆,然而这并不能立即改变俄军那低下地效率。
因为和德国相比,在德国边境的各省中,到处都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铁路网,而波兰也和俄国本土一样,交通道路体系很不发达,因此。德国人拥有一个重大的优点,能够迅速集中自己的兵力来迎击俄军的进攻。
在这一点上,不能不提到林云曾经给克拉克元帅提出的建议。由于大量生产军用卡车,并且建设了多条重点公路,德军的集结能力,机动能力远比仅仅依靠铁路而提高了许多。有人曾如此评价德军地机动能力:“你不知道他们(德军)会在什么时候出现在哪里,当你的情报显示他们在洛林地区进入战略准备时,可能他们实际上已经绕过了比利时----你不能用旧有的眼光去衡量这样地机动。”
不过,德军统帅部也充分认识到,德军如果自己首先发起进攻。那么,他们向波兰和俄国境内深入得愈远,则这种优势也就会逐渐地消失。所以,根据历史的经验即可看出,德国方面最有利的战略,就是要把俄军引诱出来,使其脱离原来位置。林雷逐渐靠近德国。待他们进到对德军有利的地位以后,即发起反突击把他们压倒。
然而德国地兵力是早已计划好的。在东线。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师加上奥军与俄军对峙,这种后果固然避免了让俄军能有足够的时间来逐步集中兵力,能够充分地发动他们那架既笨重而又生了锈的战争机器。可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至少到去年底,东线地战争态势始终没有达到过战略初期的预计。
因为在这上问题上面,德奥两军统帅部有着意见分歧。虽然双方都表示同意,认为最为迫切的任务是要在6个星期之内阻住俄军的前进,以便德军首先击败法国,而后,德军调头东向,与奥军会合,共同对付俄军,给俄军以决定性的打击。
但是所谓意见分歧,也只不过是行动方法问题而已。
德国方面坚持,首先要在法国取得决定性的成果,因而只想在东方保留最少量的兵力。但是一些政治上地原因妨碍了德军统帅部从东普鲁士撤军,迫使他们改在维斯瓦河地区进行扼守。这一行为导致了东线战场上地尴尬局面,虽然在战争结束后有的军事专家认为,如果德军从东普鲁士坚守而不是在维斯瓦河地区与俄军对峙,东线地战况必然会走向另一种结果。
而奥国人则受了他们总参谋长康拉德的影响,希望立即发动一次进攻,以便使俄国的战争机器抛锚。因为这个想法可能对德国有利,能使德军在法国进行决战时不至受到俄军的干扰,所以德军统帅部也就同意了奥国人的建议。
康拉德提出的计划是,首先用两个军团的兵力从东北方向攻入波兰,再以两个军团的兵力部署在它们的东面,以便从右翼掩护这两个军团的进攻。
在敌人营垒当中,情况也是一样。同盟者的一方对另一方的战略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无论从军事原因,还是从政治原因来说,俄军统帅部都是希望首先集中全力来对付奥国。因为在此时期,奥地利正是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很容易被击倒。
如果只留下一个德国,就可以等候全国完成总动员以后再来从容应付。可是,法国人的看法却与此完全不同。他们希望首先减轻德军对于他们本身的压力,因而力主俄军同时攻击奥国和德国。
结果,俄国人只好同意,除对奥国实施进攻外,同时也对德国发动了一路进攻。但是,他们对于这个额外的进攻,在兵力和组织方面,都是事先没有准备的。
这对于战争初期的德奥联军来说。不啻是个非常有利地情况。
在西南正面上,俄军有4个军团,分编成两个集团,各辖两个军团,预计采取向心方式。同时进攻加里西亚境内的奥军。在西北正面上,俄军有两个军团,预计用来进攻东普鲁士境内的德军。
众所周知,俄国人是秉性迟缓的,而且组织工作粗糙,所以,他们似乎必然会采取一种谨慎的战略。可是,这一次却打破了他们固有地传统。匆匆忙忙地在两条战线上都采取了直接进攻的路线。
6月15日,在德军攻入法国之后的第三个星期,俄军由雷恩凯夫指挥的一个军团越过了东普鲁士的东边国界。接着。在7月19日和20日,他们同普里特维茨率领的德军第8军团发生了遭遇战,并在贡比仑地区击退了对方的主力。8月21日,普里特维茨得悉。萨姆索洛夫的军团也从南边突入了东普鲁士,前出到了他地后方。
当时,在东普鲁士的南方边界上,德军有三个师进行防守,而进攻的俄军却有十个师之多。普里特维茨在惊恐之中下令撤退。准备退到维斯瓦河后边来。
这一撤退命令遭到德皇威廉二世地严厉斥责。德军统帅部急忙免去了普利特维茨的职务,转而掉来了老将兴登堡,并由鲁登道夫任其参谋长。
鲁登道夫随即制定了一个相当大胆的作战计划。他集中了将近6个师的兵力来对付萨姆索洛夫地左翼。这支兵力从数量上来说要比俄军稍少一些,本来很难于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但是鲁登道夫已经查明,雷恩凯夫还在贡比仑附近,所以决定作一次冒险。除留下少数骑兵作掩护外。把其余的德军全部抽调出来,投到萨姆索洛夫的右翼上面。
由于俄军两位军团司令官之间缺乏通信联络。而德国人对于俄军的无线电命令,也比较容易地截获和被译,因而使德军在执行这个果敢地机动时获得了很大的便利。
德军采取向心的方向,同时实施两个突击,结果便摧毁了俄军的两翼,合围了其中央部位的兵力,实际上消灭了萨姆索洛夫的整个军团。
如果说,这一次取胜的有利条件并不是鲁登道夫自己创造地,而是由当时地形势所产生的,那么,时间短暂地泰仑堡战役,可以算是一个沿“内线”作战的间接路线的范例。
鲁登道夫获得从西线调来的两个军以后,随即用来进攻正在缓缓前进的雷恩凯夫,把他赶出了东普鲁士。
雷恩凯夫之所以消极怠惰,开始是因为在贡比仑遭受了巨大损失,后来则是缺乏有关敌军的准确情报。结果,俄军在这些会战中损失了约25万人的兵力,而且更严重的是,丢掉了大量的武器装备。
然而泰仑堡战役的影响很快就消失了,因为加里西亚战线的形势日趋复杂,开始对德奥军队不利。
奥国第1和第4军团在波兰的进攻,最初是获得了相当进展的,可是,掩护奥军基本集团右翼的第2和第3军团,由于兵力比较薄弱,在俄军第3和第8军团的强力打击下,从8月中旬到9月初,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并被迫退到了利沃夫的背后。
这样,就使得奥军第l和第军团最初取得的胜利终于失掉了,因为俄军左翼部队的进攻,恰好从后方对正在发展进攻的奥军左翼构成了威胁。
奥军将军康拉德想调转他左翼兵力的一部分来攻击俄军的翼侧,但是突击没有成功。后来,由于俄军右翼兵力的继续进攻,奥军产生了惊恐,开始溃败。到了9月底,康拉德不得不下令实施总退却,而到10月初,差不多退到了克拉科夫。
由于奥军方面局势严重,德军不得不加以援助。于是,在东普鲁士境内的大部分德军,被改编成为新的第9军团,奉命开到波兰的西南角上,并从那里协同奥军一起进攻华沙。可是,俄国这时已经完成了动员工作,俄军重新改编以后,立即开始了一连串的反攻。
俄军不仅击退了德奥联军的猛攻,而且自己转入了进攻,随后又集中大量的兵力攻入了西里西亚。
尼古拉大公用7个军团组成了一个巨型的“方阵。”其中,前面3个军团组成为突击集团,其左右两翼各由两个军团进行掩护。此外,还有一个第1军团,也已经侵入了东普鲁士的东边一角,并在那里同一支弱势的德军进行战斗。
为了应付这个危险局面,德军把整个东线的指挥权交给了兴登堡、鲁登道夫和霍夫曼3个人。他们以德国边界内的平行铁路网为基础,拟定了一个新的反攻计划。
德军第9军团在优势俄军的压迫之下,逐步向后撤退,有系统地破坏了波兰境内那些本来就不发达的交通线。第9军团退到西里西亚边界时,立即开始向北转,进入到波兹南-托伦地区,而后,在11月11日,又往东南前进,到达了维斯瓦河西岸,直接指向了俄军掩护右翼的两个军团的接合部。
后来,楔入敌方的这支德军,就把俄军的两个军团给劈开了,迫使俄军的第1军团向华沙撤退,而其第2军团也差一点在罗兹地区被包围。
当时,俄军突击集团编成内的第5军团如不调转头来予以救援,那么,德军可能又获得一次“泰仑堡式”的胜利。俄军第5军团回师救援的结果,使一支采取包围行动的德军反而落入了俄军设置的陷阱。但是,他们终于突出了包围圈,与主力会合在一起了。
如果说西线的战线陷入对峙的僵局,那么东线则成为了被动的防御,然而这种防御又必须随时根据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的态度决定了这条东方战线,在什么时候会越来越向欧洲南部发展。
这就是林云离开维也纳之前所了解到的东线战况。他现在倒不是特别担心东线,关键在于平衡----美国的参战就是打破平衡的其中一个环节,而林云现在所要做的,就是如何去消除这种影响,从而达到理想的平衡状态。
“有一个事实,它凌驾在我们的历史运动之上,它像一根红线贯穿着我们全部的历史它同时是我们政治伟大之重要的因素和我们精神软弱之真正的原因,这一事实,就是地理的事实。”
这段话是一个俄罗斯人说的。
辽阔的大地给了俄罗斯人一种安全感,他们身处大地的怀抱中,相信俄罗斯母亲会帮助它、保护它,不会感到任何恐惧。然而正是巨大的空间、丰富的资源,却又造就了俄罗斯人的惰性和依赖性。生活在这广袤无垠的沃野上,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俄罗斯人只要稍稍费点力气就可获得可观的果实,满足起码的生活需要,而无需积极进取,努力创造财富,也无需精打细算的过日子,可以随心所欲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更何况寒冷冬天,到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黑夜漫漫、白天短促,既不适宜、也无法进行户外劳作,人们宁可聚在室内酗酒、跳舞,发泄内心的喜怒哀乐,也不会去为生存与寒冷拼搏。
抛开林云对俄罗斯人的厌恶,他对于那段地理事实影响历史发展的客观性还是很认同的。这一点无论是任何国家,都无可避免。
从俄国人的角度来看,俄属波兰的领土,象是从俄国本土伸出来的一个“大舌头”它的三面都被德奥两国的领土包围着:北面是东普鲁士,再外面就是波罗的海;南面是奥地利的加里西亚,其后面是喀尔巴阡山,掩护着通向匈牙利平原的一切通路;西面则为德国地西里西亚省。
当战争爆发以后。俄军总司令尼古拉大公,曾经挥动俄军迅速侵入东普鲁士,以便减轻德军对于自己法国同盟者的压力。
俄队被动员起来,他们集结兵力的准确时间只有上帝才知道,当尼古拉大公因为法国盟友的催促而逐渐失去耐心的时候。他怒不可遏,大发雷霆,然而这并不能立即改变俄军那低下地效率。
因为和德国相比,在德国边境的各省中,到处都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铁路网,而波兰也和俄国本土一样,交通道路体系很不发达,因此。德国人拥有一个重大的优点,能够迅速集中自己的兵力来迎击俄军的进攻。
在这一点上,不能不提到林云曾经给克拉克元帅提出的建议。由于大量生产军用卡车,并且建设了多条重点公路,德军的集结能力,机动能力远比仅仅依靠铁路而提高了许多。有人曾如此评价德军地机动能力:“你不知道他们(德军)会在什么时候出现在哪里,当你的情报显示他们在洛林地区进入战略准备时,可能他们实际上已经绕过了比利时----你不能用旧有的眼光去衡量这样地机动。”
不过,德军统帅部也充分认识到,德军如果自己首先发起进攻。那么,他们向波兰和俄国境内深入得愈远,则这种优势也就会逐渐地消失。所以,根据历史的经验即可看出,德国方面最有利的战略,就是要把俄军引诱出来,使其脱离原来位置。林雷逐渐靠近德国。待他们进到对德军有利的地位以后,即发起反突击把他们压倒。
然而德国地兵力是早已计划好的。在东线。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师加上奥军与俄军对峙,这种后果固然避免了让俄军能有足够的时间来逐步集中兵力,能够充分地发动他们那架既笨重而又生了锈的战争机器。可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至少到去年底,东线地战争态势始终没有达到过战略初期的预计。
因为在这上问题上面,德奥两军统帅部有着意见分歧。虽然双方都表示同意,认为最为迫切的任务是要在6个星期之内阻住俄军的前进,以便德军首先击败法国,而后,德军调头东向,与奥军会合,共同对付俄军,给俄军以决定性的打击。
但是所谓意见分歧,也只不过是行动方法问题而已。
德国方面坚持,首先要在法国取得决定性的成果,因而只想在东方保留最少量的兵力。但是一些政治上地原因妨碍了德军统帅部从东普鲁士撤军,迫使他们改在维斯瓦河地区进行扼守。这一行为导致了东线战场上地尴尬局面,虽然在战争结束后有的军事专家认为,如果德军从东普鲁士坚守而不是在维斯瓦河地区与俄军对峙,东线地战况必然会走向另一种结果。
而奥国人则受了他们总参谋长康拉德的影响,希望立即发动一次进攻,以便使俄国的战争机器抛锚。因为这个想法可能对德国有利,能使德军在法国进行决战时不至受到俄军的干扰,所以德军统帅部也就同意了奥国人的建议。
康拉德提出的计划是,首先用两个军团的兵力从东北方向攻入波兰,再以两个军团的兵力部署在它们的东面,以便从右翼掩护这两个军团的进攻。
在敌人营垒当中,情况也是一样。同盟者的一方对另一方的战略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无论从军事原因,还是从政治原因来说,俄军统帅部都是希望首先集中全力来对付奥国。因为在此时期,奥地利正是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很容易被击倒。
如果只留下一个德国,就可以等候全国完成总动员以后再来从容应付。可是,法国人的看法却与此完全不同。他们希望首先减轻德军对于他们本身的压力,因而力主俄军同时攻击奥国和德国。
结果,俄国人只好同意,除对奥国实施进攻外,同时也对德国发动了一路进攻。但是,他们对于这个额外的进攻,在兵力和组织方面,都是事先没有准备的。
这对于战争初期的德奥联军来说。不啻是个非常有利地情况。
在西南正面上,俄军有4个军团,分编成两个集团,各辖两个军团,预计采取向心方式。同时进攻加里西亚境内的奥军。在西北正面上,俄军有两个军团,预计用来进攻东普鲁士境内的德军。
众所周知,俄国人是秉性迟缓的,而且组织工作粗糙,所以,他们似乎必然会采取一种谨慎的战略。可是,这一次却打破了他们固有地传统。匆匆忙忙地在两条战线上都采取了直接进攻的路线。
6月15日,在德军攻入法国之后的第三个星期,俄军由雷恩凯夫指挥的一个军团越过了东普鲁士的东边国界。接着。在7月19日和20日,他们同普里特维茨率领的德军第8军团发生了遭遇战,并在贡比仑地区击退了对方的主力。8月21日,普里特维茨得悉。萨姆索洛夫的军团也从南边突入了东普鲁士,前出到了他地后方。
当时,在东普鲁士的南方边界上,德军有三个师进行防守,而进攻的俄军却有十个师之多。普里特维茨在惊恐之中下令撤退。准备退到维斯瓦河后边来。
这一撤退命令遭到德皇威廉二世地严厉斥责。德军统帅部急忙免去了普利特维茨的职务,转而掉来了老将兴登堡,并由鲁登道夫任其参谋长。
鲁登道夫随即制定了一个相当大胆的作战计划。他集中了将近6个师的兵力来对付萨姆索洛夫地左翼。这支兵力从数量上来说要比俄军稍少一些,本来很难于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但是鲁登道夫已经查明,雷恩凯夫还在贡比仑附近,所以决定作一次冒险。除留下少数骑兵作掩护外。把其余的德军全部抽调出来,投到萨姆索洛夫的右翼上面。
由于俄军两位军团司令官之间缺乏通信联络。而德国人对于俄军的无线电命令,也比较容易地截获和被译,因而使德军在执行这个果敢地机动时获得了很大的便利。
德军采取向心的方向,同时实施两个突击,结果便摧毁了俄军的两翼,合围了其中央部位的兵力,实际上消灭了萨姆索洛夫的整个军团。
如果说,这一次取胜的有利条件并不是鲁登道夫自己创造地,而是由当时地形势所产生的,那么,时间短暂地泰仑堡战役,可以算是一个沿“内线”作战的间接路线的范例。
鲁登道夫获得从西线调来的两个军以后,随即用来进攻正在缓缓前进的雷恩凯夫,把他赶出了东普鲁士。
雷恩凯夫之所以消极怠惰,开始是因为在贡比仑遭受了巨大损失,后来则是缺乏有关敌军的准确情报。结果,俄军在这些会战中损失了约25万人的兵力,而且更严重的是,丢掉了大量的武器装备。
然而泰仑堡战役的影响很快就消失了,因为加里西亚战线的形势日趋复杂,开始对德奥军队不利。
奥国第1和第4军团在波兰的进攻,最初是获得了相当进展的,可是,掩护奥军基本集团右翼的第2和第3军团,由于兵力比较薄弱,在俄军第3和第8军团的强力打击下,从8月中旬到9月初,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并被迫退到了利沃夫的背后。
这样,就使得奥军第l和第军团最初取得的胜利终于失掉了,因为俄军左翼部队的进攻,恰好从后方对正在发展进攻的奥军左翼构成了威胁。
奥军将军康拉德想调转他左翼兵力的一部分来攻击俄军的翼侧,但是突击没有成功。后来,由于俄军右翼兵力的继续进攻,奥军产生了惊恐,开始溃败。到了9月底,康拉德不得不下令实施总退却,而到10月初,差不多退到了克拉科夫。
由于奥军方面局势严重,德军不得不加以援助。于是,在东普鲁士境内的大部分德军,被改编成为新的第9军团,奉命开到波兰的西南角上,并从那里协同奥军一起进攻华沙。可是,俄国这时已经完成了动员工作,俄军重新改编以后,立即开始了一连串的反攻。
俄军不仅击退了德奥联军的猛攻,而且自己转入了进攻,随后又集中大量的兵力攻入了西里西亚。
尼古拉大公用7个军团组成了一个巨型的“方阵。”其中,前面3个军团组成为突击集团,其左右两翼各由两个军团进行掩护。此外,还有一个第1军团,也已经侵入了东普鲁士的东边一角,并在那里同一支弱势的德军进行战斗。
为了应付这个危险局面,德军把整个东线的指挥权交给了兴登堡、鲁登道夫和霍夫曼3个人。他们以德国边界内的平行铁路网为基础,拟定了一个新的反攻计划。
德军第9军团在优势俄军的压迫之下,逐步向后撤退,有系统地破坏了波兰境内那些本来就不发达的交通线。第9军团退到西里西亚边界时,立即开始向北转,进入到波兹南-托伦地区,而后,在11月11日,又往东南前进,到达了维斯瓦河西岸,直接指向了俄军掩护右翼的两个军团的接合部。
后来,楔入敌方的这支德军,就把俄军的两个军团给劈开了,迫使俄军的第1军团向华沙撤退,而其第2军团也差一点在罗兹地区被包围。
当时,俄军突击集团编成内的第5军团如不调转头来予以救援,那么,德军可能又获得一次“泰仑堡式”的胜利。俄军第5军团回师救援的结果,使一支采取包围行动的德军反而落入了俄军设置的陷阱。但是,他们终于突出了包围圈,与主力会合在一起了。
如果说西线的战线陷入对峙的僵局,那么东线则成为了被动的防御,然而这种防御又必须随时根据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的态度决定了这条东方战线,在什么时候会越来越向欧洲南部发展。
这就是林云离开维也纳之前所了解到的东线战况。他现在倒不是特别担心东线,关键在于平衡----美国的参战就是打破平衡的其中一个环节,而林云现在所要做的,就是如何去消除这种影响,从而达到理想的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