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趁边太子私调兵察秋毫皇上施君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
新谷粒 www.xinguli.net,最快更新康熙大帝最新章节!
寒冬腊月,大雪纷飞。阿哥党的几个重要人物聚集在白云观里,等候着暗杀胤祥的消息。却不料,暗藏在胤祥府里当二管家的贾平,气急败坏地跑来报信说,十三爷平安无恙,紫姑却自杀身亡了。
这个消息如晴天霹雳,把哥几个全都打懵了。老八命令贾平立刻回去,他自己却陷入了沉思。
老十四阴沉地说:“八哥,小弟有个主意,咱们给他来个一不做,二不休”
他突然停下了。老八看了一下老十四那狰狞的面孔,催促着:“说呀,十四弟,说出来大家商量嘛。”
“好。今日父皇命我管理兵部,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依我说,干脆,发兵符调兵入京,来一次玄武门兵变,一勺子烩了他们,扶八哥登基!”
一言既出,满座震惊。一勺子烩,那不是把康熙皇上也包括进去了吗?老九颤声问道:
“十四弟,你刚到兵部,有这把握吗?九城兵马司,赵逢春的善扑营,还有隆科多的人马和大内侍卫,都能听你的调遣吗?”
老八摇头苦笑着说:“十四弟呀,你想过没有,弑君谋位是个什么名声。真要这样,你来当皇上好了,我老八决不会干。”
老十四胸有成竹:“哎,八哥、九哥,你们的担心都是多余的。自古以来,成者王侯败者贼。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世谁说什么了?我已经盘算好了,京师附近,忠于皇上的部队,约有一万人。隆科多虽掌握了两万人马,可是他脚踩两只船,咱们可以争取他按兵不动。西山锐健营是咱们的人,加上咱哥们几个府里的亲兵侍卫,少说也有八千以上。我以兵部名义发下虎符,诈称京城有人叛乱,把锐健营调进来,清君侧,除叛逆。兵贵神速,只要先走一招,封了养心殿和毓庆宫,挟天子以令诸侯,谁敢说半个不字?!再说,咱们也用不着弑君。老爷子坐江山五十年了,也该让位去当太上皇了。”
老十四正在兴致勃勃地往下说,却不防老八一拍桌子,低声呵斥道:
“住口!你昏了头吗?父皇执掌江山几十年,你这点小算盘能瞒过他的眼睛吗?武丹来北京是干什么的?包括你刚才说的那个锐健营,你算算,那里参将以上的人,有多少是武丹的老部下,能那么顺当地听你调遣吗?!十四弟呀,你太莽撞了。没有天时、地利、人和三者齐备,你们不能轻举妄动啊!”老十四傻眼了:“那,那,八哥,你说,该怎么办呢?”
老八深谋远虑地说:“好办。皇上不是让你去管兵部吗?你就认真地管起来,管得像样一点,让父皇看着高兴。这样,一旦边疆有事,老人家就会把军权交给你。手中有了十万八旗子弟,你想想,那是个什么场面啊!九弟,十四弟,你们的眼光放长远些,度量也要放大些。第一步,先设法除掉太子,第二步才能说到皇位。今天在这儿说话的,只有咱们哥仨和张德明道长,话说完也就算了,决不能再提这件事。我没有让老十来,就是因为他的嘴不严实。往后一段时期里,这白云观咱们也不要轻易来。道长也请多加小心。告诉你,老十三已经注意这里了。”
老八这话,乍听起来似乎很随和,可是在座的人都明白,这一番话,定下了他们今后的大政方略。除太子、争皇位的斗争,已经白热化了。兴奋和压力、冲动和忧虑,一齐涌上他们心头。没有人再说什么。老八、老九、老十四默默地与老道士张德明拱手告别,走进茫茫风雪之中。
这可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啊!细心的读者朋友也许会敏感地觉察到,随着康熙的日益年迈,几位阿哥争夺皇权的争斗,已经不再是以前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了。它已经发展到了白刃相见、你死我活了。老皇上康熙对这一切看得再清楚不过了,他之所以要启用老十四,把兵部,河运两大重担放在老十四身上,就是想让各党、各派的人,都登登台、亮亮相。从康熙四十八年到五十二年的这段时间里,康熙以一个封建政治家的睿智和精明,干脆搬到畅春园里住下,不动声色地、冷静地观察着局势,思谋着对策。
老四胤祯,老十三胤祥,照旧联手,在户部、吏部和刑部办差。这哥俩,甩开了膀子,放开手脚地大干。他们无私无畏,干得十分出色,顺便也重用了几个深得信任的家奴。年羹尧升任巡抚,戴铎也果然做了道台。老十四干得也不错,他的方便是管着兵部,他的目的是掌握军权。别看他是铁杆儿的阿哥党,可是,一旦手中有了权,有了兵,他并不想听命于八哥。他还有自己的打算呢:怎么,都是皇子阿哥,难道我就不能当皇上,非要去保别人不行吗?有了这个想法,他明面上仍然是靠近老八,事事处处听老八的指点,可暗地里却打着一个小算盘。所以,这几年里,他的差使也办得很卖力,很认真。不论下边官吏是何党、何派,出了错,他决不轻饶,立了功,也决不埋没,很快地,便名声鹊起,赢得了上上下下的一片赞扬。这样一来,在朝中,形成了太子为一派,老四和老十三为一派,老十四又是一派的三足鼎立、互不相让的局面。三派各有各的优势,也各有各的拥戴者。
太子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的优势是权力加地位,而不是办事的能力和人缘。现在,他的权力是更大了。康熙皇上干脆大撒手不管,把任免官员、处理政务,甚至把在上书房里代皇上批阅奏章、朱笔御批的权力,也索性给了太子。一句话,老皇上只做指导,具体的事,全让太子来办。这下,太子可逮住机会了。他先是清理恩怨旧债,那真是点滴必报,从不手软。凡是支持阿哥党的官员,一个不饶,全得想方设法打下去。接着,便是重用党羽,安插亲信,把忠于自己的官员和旗下家奴,纷纷提拔到重要位置上。在老十四管兵部之后,太子又感到了军权的重要。他虽然不便直接插手兵部的事,可他有用人的大权哪。于是,便把自己的亲信、家奴,安排在京师和外边的军队中,抓住带兵、用兵的实权,可是,太子却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就是他低估了父皇的洞察力。康熙皇上对太子的做法,心如明镜却一言不发。太子奏一本,老皇上就准一本。你说用谁就用谁,你说贬谁就贬谁。朕倒要看你这太子,是为公、为国家社稷呢,还是为了你自己!
朝廷上上下下都在忙着争权夺位打内战,谁还有心处理国事啊!京城一乱,边疆就要出事。果然,西蒙古的阿拉布坦部落首先发难,派兵攻打西藏,要扩大地盘。蒙古兵和藏兵打了几仗,占了点小便宜。藏王怕万一支持不住吃了大亏,便派了加急快马送来奏表,请朝廷发兵援助。军情事急,太子不得不召集上书房大臣和几位管事的阿哥来议事。按上书房大臣们的看法,西藏也好,西蒙古也罢,两个民族之间闹点磨擦也不足为奇。如果从内地调兵,万里迢迢地去西征,那可不是小事。粮响呀,兵器呀,马匹呀,军衣呀,怎么组织后方供给线呀,等等,等等,哪一件都不是一句话可以办成的。最好是从甘陕和口外调兵,摆出阵势,把阿拉布但的西蒙古兵吓退也就算了。比如说,古北口现在就有一万五千精锐骑兵,擅长奔袭突击,派一员大将就把这事办了。可是,太子听了却不同意。说古北口的兵常年驻守在塞外,生活很苦,他已下令把他们调到京师来换防了。现在要调兵西征,只能调京营的兵。把丰台、顺义的兵调去,从江南调粮,支持军用。马齐一听这话就惊呆了:调古北口的兵进京,皇上不知道,这可不是小事啊!再说,从京师调兵去前线而不是就近调用边兵,不用甘陕存粮却用万里之外的江南军粮,这不是儿戏吗?难道,太子有了什么想法不成?马齐不敢乱猜,可也不敢反对,这事就这么定了。接下来,是商议谁来当统帅。太子又一马当先,说当年几次西征,都是皇上亲自挂帅。如今皇上老了,该他子承父志,去干一番事业了。所以,他要亲自率兵西征。马齐又是一惊。古北口的精锐已到京师,再把顺义、丰台的驻军也交给太子,一旦他兵权在手,会不会发生变化呢?不过,这差事眼下还有人等着抢呢!老十四就在这儿坐着,他早看透太子的心思了。哼,你想趁机抓军权,武力夺位,没门儿!于是,他说自己如今掌管兵部,理应为父皇分忧,这一仗得我去打。他一出头,老十三也来争。胤祥是因为在京城里处处受太子的制约,很不痛快,要效忠皇上,不如到前方去,真刀实枪地干一场,哪怕马革裹尸呢,这一辈子也值了。三兄弟争当元帅,谁也不让,只好把球踢给皇上,请皇上圣裁了。于是,太于支开了老四、老十三和老十四,只带着马齐和张廷玉,冒雨赶到畅春园去见皇上。
此刻,康熙皇上正和方苞在下棋呢,听说太子他们递牌子请见,方苞就要起身。康熙笑了一下说:
“方苞,朕还没动呢,你忙什么呢。李德全,你去告诉太子他门,且在松鹤轩那里候着,朕待会儿再去。方苞,坐下,坐下。朕正有事要听听你的看法呢。”
方苞不知康熙要说什么,惶惶不安地坐下说:“请圣上训示。”
康熙沉思着说:“嗯——这件事,朕思谋很久了,一直不敢说出来,因为话一出口,就泼水难收了。现在,朕不能不说了。方先生,如果今日有人要搞陈桥兵变,你以为他成功的把握有几分呢?”
方苞吓了一跳:“圣上为何这样说,焉有此事,焉有此理,又焉有此情呢?”
康熙明白方苞的顾虑,宽容地一笑说:
“嗬方先生,你不必吃惊,此事确有无疑。有人已从古北口调来了一万五千精锐骑兵,驻在京西的锐健营,又不经兵部,私自铸造了十门红衣大炮。他们已经磨尖了牙齿,要来咬朕了。方先生,这事儿能小看吗?”
方苞想了一下说:“陛下适才所言之形势,臣万万没有想到。但据臣愚见,别说他们才一万五千人,就是十五万、五十万,也是徒劳!因为当前的情形,与柴世宗的时候大不一样了。赵匡胤是在掏空了朝中兵力之后才敢下手的。可如今,天下兵权操在圣君之手,只要圣上一声令下,叛兵便会立即土崩瓦解。”
康熙点了点头:“好,方先生果然见高识远。可有人却利令智昏,偏要拿着鸡蛋往石头上碰,朕又有什么办法。更何况,这人还是朕的亲骨肉!”
方苞一听这话,马上就明白了,皇上指的是太子。此事,既关乎国家社稷,又是皇上的家务。他不敢多说,可又不能不说:
“皇上,请恕臣直言。既有这种事,就要当机立断,早做处置,免得事变一旦发生,不得不动用国法。到那时,皇上虽然仁慈,恐怕也难为两全了。”
康熙痛心疾首:“唉!朕现在为难的,也正是这事啊。这几年,他要罢谁的官,朕就替他罢,他要升谁的职,朕也替他升。可是,如今他想要朕的命,难道朕还能拱手相送吗?好了,这事今天先说到这儿,容朕再想一下,看一看。走,咱们会会他们去。”
康熙皇上带着方苞来到松鹤轩时,太子、张廷玉和马齐都吃了一惊。康熙此行太反常了。一来,天下着大雨,皇上完全可以召他们前去,而不必自己冒雨来就臣子;二嘛,康熙就是来了,也不过是一般的议事,并非朝廷大典,可是皇上却不穿日常便装,而是整整齐齐地穿了一身正式临朝的龙袍。所以,他们几个一见这阵势,都不由得心中打鼓。太子连忙率先跪下,行礼请安,然后,把刚才在上书房里仪的事情奏报一遍,请旨处理。
康熙听完胤礽的奏报,微微一笑,和颜悦色地开口了:“哦,这件事你们未免看得太重了。蒙古阿拉布坦起兵侵犯西藏,无非是想炫耀一下武力。藏王要求派天兵援助,也不过是想提前做个准备。如果我天朝大军闻惊即出,胜了,不足以显示天威,万一遭到挫折,反会被人耻笑,朕看,不必小题大做,派一员上将,到甘陕一带阅军,大张声势,把阿拉布坦吓走就行了。”
胤礽听到这里,知道自己再要求带兵出征是绝对没有希望了,便说:“儿臣保举托合齐率兵出征,不知可否?请父皇圣裁。”
康熙的脸忽然拉长了:“什么,派托合齐去?他私自带兵从古北口闯到京师,朕正要查问你呢。你为什么还要派他?”
胤礽连忙跪下回奏:“回皇阿玛,古北口驻军来京,是正常调防,求父皇圣鉴。”
康熙勃然变色:“好哇,你的嘴可真甜哪!还知道让朕‘圣鉴’?你以为在下边干了些什么,朕不知道吗?”
太子慌神了:“皇阿玛,儿臣一向遵从圣训,认真办事,并没有”
胤礽还要辩白,康熙怒喝一声:“住口!你还要强词夺理吗?告诉你,朕虽年老,却是明察秋毫。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你干了什么,自己心里清楚,朕也清楚。你放明白点,不要以为朕是可以随意欺哄的。”康熙说完,袍袖一甩,转身就走。太子和几位上书房大臣,不奉旨意,谁也不敢动地方,一个个呆在那里,望着外边的大雨出神。胤礽自感不妙,更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心神慌乱,手足麻木,却又不知如何是好。
不过,这次康熙处理太子的事,却没有更多的犹豫,也没有上次那样的伤神,显得既果断而又迅速。马齐、张廷玉和太子胤礽,并没有在这儿多等,很快,李德全捧旨出来了。三道圣旨同时颁发:第一道似乎很客气:“太子胤礽今日不必再回毓庆宫了,就在畅春园听候处分。”
第二道旨意,就不那么顺耳了:“着马齐会同内务府官员,带领皇宫侍卫,即刻抄检毓庆宫。文书档案一律封存,违禁物品要进呈御览。”
第三道旨意,更令太子心胆破裂:“着张廷玉去善扑营向赵逢春传旨。让赵逢春在今天夜里,按照皇上拟定的名单,把太子安插在军中和各部衙门的人,一个不漏的全部逮捕,押往天牢,听候勘问。”
康熙这次处置,是这样的果断,这样的坚决,这样的迅雷不及掩耳,这样的出乎人们的意料,不但太子毫无思想准备,就是张廷玉、马齐他们,事先也没有看出一点预兆。知道内情的,似乎只有方苞一人。但,他也只是在一个时辰之前,接受了皇上了咨询,闻到了一点气味,却绝对没想到皇上竟是这样刻不容缓的说办就办了,而且办得不留一点余地。
此刻,太子的心情不用说了,用什么样的词句去形容都不会过分的。如果一定要描述一下,那么,似乎只有一句话:太子胤礽知道,这一次,他是彻底完蛋了!
寒冬腊月,大雪纷飞。阿哥党的几个重要人物聚集在白云观里,等候着暗杀胤祥的消息。却不料,暗藏在胤祥府里当二管家的贾平,气急败坏地跑来报信说,十三爷平安无恙,紫姑却自杀身亡了。
这个消息如晴天霹雳,把哥几个全都打懵了。老八命令贾平立刻回去,他自己却陷入了沉思。
老十四阴沉地说:“八哥,小弟有个主意,咱们给他来个一不做,二不休”
他突然停下了。老八看了一下老十四那狰狞的面孔,催促着:“说呀,十四弟,说出来大家商量嘛。”
“好。今日父皇命我管理兵部,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依我说,干脆,发兵符调兵入京,来一次玄武门兵变,一勺子烩了他们,扶八哥登基!”
一言既出,满座震惊。一勺子烩,那不是把康熙皇上也包括进去了吗?老九颤声问道:
“十四弟,你刚到兵部,有这把握吗?九城兵马司,赵逢春的善扑营,还有隆科多的人马和大内侍卫,都能听你的调遣吗?”
老八摇头苦笑着说:“十四弟呀,你想过没有,弑君谋位是个什么名声。真要这样,你来当皇上好了,我老八决不会干。”
老十四胸有成竹:“哎,八哥、九哥,你们的担心都是多余的。自古以来,成者王侯败者贼。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世谁说什么了?我已经盘算好了,京师附近,忠于皇上的部队,约有一万人。隆科多虽掌握了两万人马,可是他脚踩两只船,咱们可以争取他按兵不动。西山锐健营是咱们的人,加上咱哥们几个府里的亲兵侍卫,少说也有八千以上。我以兵部名义发下虎符,诈称京城有人叛乱,把锐健营调进来,清君侧,除叛逆。兵贵神速,只要先走一招,封了养心殿和毓庆宫,挟天子以令诸侯,谁敢说半个不字?!再说,咱们也用不着弑君。老爷子坐江山五十年了,也该让位去当太上皇了。”
老十四正在兴致勃勃地往下说,却不防老八一拍桌子,低声呵斥道:
“住口!你昏了头吗?父皇执掌江山几十年,你这点小算盘能瞒过他的眼睛吗?武丹来北京是干什么的?包括你刚才说的那个锐健营,你算算,那里参将以上的人,有多少是武丹的老部下,能那么顺当地听你调遣吗?!十四弟呀,你太莽撞了。没有天时、地利、人和三者齐备,你们不能轻举妄动啊!”老十四傻眼了:“那,那,八哥,你说,该怎么办呢?”
老八深谋远虑地说:“好办。皇上不是让你去管兵部吗?你就认真地管起来,管得像样一点,让父皇看着高兴。这样,一旦边疆有事,老人家就会把军权交给你。手中有了十万八旗子弟,你想想,那是个什么场面啊!九弟,十四弟,你们的眼光放长远些,度量也要放大些。第一步,先设法除掉太子,第二步才能说到皇位。今天在这儿说话的,只有咱们哥仨和张德明道长,话说完也就算了,决不能再提这件事。我没有让老十来,就是因为他的嘴不严实。往后一段时期里,这白云观咱们也不要轻易来。道长也请多加小心。告诉你,老十三已经注意这里了。”
老八这话,乍听起来似乎很随和,可是在座的人都明白,这一番话,定下了他们今后的大政方略。除太子、争皇位的斗争,已经白热化了。兴奋和压力、冲动和忧虑,一齐涌上他们心头。没有人再说什么。老八、老九、老十四默默地与老道士张德明拱手告别,走进茫茫风雪之中。
这可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啊!细心的读者朋友也许会敏感地觉察到,随着康熙的日益年迈,几位阿哥争夺皇权的争斗,已经不再是以前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了。它已经发展到了白刃相见、你死我活了。老皇上康熙对这一切看得再清楚不过了,他之所以要启用老十四,把兵部,河运两大重担放在老十四身上,就是想让各党、各派的人,都登登台、亮亮相。从康熙四十八年到五十二年的这段时间里,康熙以一个封建政治家的睿智和精明,干脆搬到畅春园里住下,不动声色地、冷静地观察着局势,思谋着对策。
老四胤祯,老十三胤祥,照旧联手,在户部、吏部和刑部办差。这哥俩,甩开了膀子,放开手脚地大干。他们无私无畏,干得十分出色,顺便也重用了几个深得信任的家奴。年羹尧升任巡抚,戴铎也果然做了道台。老十四干得也不错,他的方便是管着兵部,他的目的是掌握军权。别看他是铁杆儿的阿哥党,可是,一旦手中有了权,有了兵,他并不想听命于八哥。他还有自己的打算呢:怎么,都是皇子阿哥,难道我就不能当皇上,非要去保别人不行吗?有了这个想法,他明面上仍然是靠近老八,事事处处听老八的指点,可暗地里却打着一个小算盘。所以,这几年里,他的差使也办得很卖力,很认真。不论下边官吏是何党、何派,出了错,他决不轻饶,立了功,也决不埋没,很快地,便名声鹊起,赢得了上上下下的一片赞扬。这样一来,在朝中,形成了太子为一派,老四和老十三为一派,老十四又是一派的三足鼎立、互不相让的局面。三派各有各的优势,也各有各的拥戴者。
太子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的优势是权力加地位,而不是办事的能力和人缘。现在,他的权力是更大了。康熙皇上干脆大撒手不管,把任免官员、处理政务,甚至把在上书房里代皇上批阅奏章、朱笔御批的权力,也索性给了太子。一句话,老皇上只做指导,具体的事,全让太子来办。这下,太子可逮住机会了。他先是清理恩怨旧债,那真是点滴必报,从不手软。凡是支持阿哥党的官员,一个不饶,全得想方设法打下去。接着,便是重用党羽,安插亲信,把忠于自己的官员和旗下家奴,纷纷提拔到重要位置上。在老十四管兵部之后,太子又感到了军权的重要。他虽然不便直接插手兵部的事,可他有用人的大权哪。于是,便把自己的亲信、家奴,安排在京师和外边的军队中,抓住带兵、用兵的实权,可是,太子却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就是他低估了父皇的洞察力。康熙皇上对太子的做法,心如明镜却一言不发。太子奏一本,老皇上就准一本。你说用谁就用谁,你说贬谁就贬谁。朕倒要看你这太子,是为公、为国家社稷呢,还是为了你自己!
朝廷上上下下都在忙着争权夺位打内战,谁还有心处理国事啊!京城一乱,边疆就要出事。果然,西蒙古的阿拉布坦部落首先发难,派兵攻打西藏,要扩大地盘。蒙古兵和藏兵打了几仗,占了点小便宜。藏王怕万一支持不住吃了大亏,便派了加急快马送来奏表,请朝廷发兵援助。军情事急,太子不得不召集上书房大臣和几位管事的阿哥来议事。按上书房大臣们的看法,西藏也好,西蒙古也罢,两个民族之间闹点磨擦也不足为奇。如果从内地调兵,万里迢迢地去西征,那可不是小事。粮响呀,兵器呀,马匹呀,军衣呀,怎么组织后方供给线呀,等等,等等,哪一件都不是一句话可以办成的。最好是从甘陕和口外调兵,摆出阵势,把阿拉布但的西蒙古兵吓退也就算了。比如说,古北口现在就有一万五千精锐骑兵,擅长奔袭突击,派一员大将就把这事办了。可是,太子听了却不同意。说古北口的兵常年驻守在塞外,生活很苦,他已下令把他们调到京师来换防了。现在要调兵西征,只能调京营的兵。把丰台、顺义的兵调去,从江南调粮,支持军用。马齐一听这话就惊呆了:调古北口的兵进京,皇上不知道,这可不是小事啊!再说,从京师调兵去前线而不是就近调用边兵,不用甘陕存粮却用万里之外的江南军粮,这不是儿戏吗?难道,太子有了什么想法不成?马齐不敢乱猜,可也不敢反对,这事就这么定了。接下来,是商议谁来当统帅。太子又一马当先,说当年几次西征,都是皇上亲自挂帅。如今皇上老了,该他子承父志,去干一番事业了。所以,他要亲自率兵西征。马齐又是一惊。古北口的精锐已到京师,再把顺义、丰台的驻军也交给太子,一旦他兵权在手,会不会发生变化呢?不过,这差事眼下还有人等着抢呢!老十四就在这儿坐着,他早看透太子的心思了。哼,你想趁机抓军权,武力夺位,没门儿!于是,他说自己如今掌管兵部,理应为父皇分忧,这一仗得我去打。他一出头,老十三也来争。胤祥是因为在京城里处处受太子的制约,很不痛快,要效忠皇上,不如到前方去,真刀实枪地干一场,哪怕马革裹尸呢,这一辈子也值了。三兄弟争当元帅,谁也不让,只好把球踢给皇上,请皇上圣裁了。于是,太于支开了老四、老十三和老十四,只带着马齐和张廷玉,冒雨赶到畅春园去见皇上。
此刻,康熙皇上正和方苞在下棋呢,听说太子他们递牌子请见,方苞就要起身。康熙笑了一下说:
“方苞,朕还没动呢,你忙什么呢。李德全,你去告诉太子他门,且在松鹤轩那里候着,朕待会儿再去。方苞,坐下,坐下。朕正有事要听听你的看法呢。”
方苞不知康熙要说什么,惶惶不安地坐下说:“请圣上训示。”
康熙沉思着说:“嗯——这件事,朕思谋很久了,一直不敢说出来,因为话一出口,就泼水难收了。现在,朕不能不说了。方先生,如果今日有人要搞陈桥兵变,你以为他成功的把握有几分呢?”
方苞吓了一跳:“圣上为何这样说,焉有此事,焉有此理,又焉有此情呢?”
康熙明白方苞的顾虑,宽容地一笑说:
“嗬方先生,你不必吃惊,此事确有无疑。有人已从古北口调来了一万五千精锐骑兵,驻在京西的锐健营,又不经兵部,私自铸造了十门红衣大炮。他们已经磨尖了牙齿,要来咬朕了。方先生,这事儿能小看吗?”
方苞想了一下说:“陛下适才所言之形势,臣万万没有想到。但据臣愚见,别说他们才一万五千人,就是十五万、五十万,也是徒劳!因为当前的情形,与柴世宗的时候大不一样了。赵匡胤是在掏空了朝中兵力之后才敢下手的。可如今,天下兵权操在圣君之手,只要圣上一声令下,叛兵便会立即土崩瓦解。”
康熙点了点头:“好,方先生果然见高识远。可有人却利令智昏,偏要拿着鸡蛋往石头上碰,朕又有什么办法。更何况,这人还是朕的亲骨肉!”
方苞一听这话,马上就明白了,皇上指的是太子。此事,既关乎国家社稷,又是皇上的家务。他不敢多说,可又不能不说:
“皇上,请恕臣直言。既有这种事,就要当机立断,早做处置,免得事变一旦发生,不得不动用国法。到那时,皇上虽然仁慈,恐怕也难为两全了。”
康熙痛心疾首:“唉!朕现在为难的,也正是这事啊。这几年,他要罢谁的官,朕就替他罢,他要升谁的职,朕也替他升。可是,如今他想要朕的命,难道朕还能拱手相送吗?好了,这事今天先说到这儿,容朕再想一下,看一看。走,咱们会会他们去。”
康熙皇上带着方苞来到松鹤轩时,太子、张廷玉和马齐都吃了一惊。康熙此行太反常了。一来,天下着大雨,皇上完全可以召他们前去,而不必自己冒雨来就臣子;二嘛,康熙就是来了,也不过是一般的议事,并非朝廷大典,可是皇上却不穿日常便装,而是整整齐齐地穿了一身正式临朝的龙袍。所以,他们几个一见这阵势,都不由得心中打鼓。太子连忙率先跪下,行礼请安,然后,把刚才在上书房里仪的事情奏报一遍,请旨处理。
康熙听完胤礽的奏报,微微一笑,和颜悦色地开口了:“哦,这件事你们未免看得太重了。蒙古阿拉布坦起兵侵犯西藏,无非是想炫耀一下武力。藏王要求派天兵援助,也不过是想提前做个准备。如果我天朝大军闻惊即出,胜了,不足以显示天威,万一遭到挫折,反会被人耻笑,朕看,不必小题大做,派一员上将,到甘陕一带阅军,大张声势,把阿拉布坦吓走就行了。”
胤礽听到这里,知道自己再要求带兵出征是绝对没有希望了,便说:“儿臣保举托合齐率兵出征,不知可否?请父皇圣裁。”
康熙的脸忽然拉长了:“什么,派托合齐去?他私自带兵从古北口闯到京师,朕正要查问你呢。你为什么还要派他?”
胤礽连忙跪下回奏:“回皇阿玛,古北口驻军来京,是正常调防,求父皇圣鉴。”
康熙勃然变色:“好哇,你的嘴可真甜哪!还知道让朕‘圣鉴’?你以为在下边干了些什么,朕不知道吗?”
太子慌神了:“皇阿玛,儿臣一向遵从圣训,认真办事,并没有”
胤礽还要辩白,康熙怒喝一声:“住口!你还要强词夺理吗?告诉你,朕虽年老,却是明察秋毫。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你干了什么,自己心里清楚,朕也清楚。你放明白点,不要以为朕是可以随意欺哄的。”康熙说完,袍袖一甩,转身就走。太子和几位上书房大臣,不奉旨意,谁也不敢动地方,一个个呆在那里,望着外边的大雨出神。胤礽自感不妙,更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心神慌乱,手足麻木,却又不知如何是好。
不过,这次康熙处理太子的事,却没有更多的犹豫,也没有上次那样的伤神,显得既果断而又迅速。马齐、张廷玉和太子胤礽,并没有在这儿多等,很快,李德全捧旨出来了。三道圣旨同时颁发:第一道似乎很客气:“太子胤礽今日不必再回毓庆宫了,就在畅春园听候处分。”
第二道旨意,就不那么顺耳了:“着马齐会同内务府官员,带领皇宫侍卫,即刻抄检毓庆宫。文书档案一律封存,违禁物品要进呈御览。”
第三道旨意,更令太子心胆破裂:“着张廷玉去善扑营向赵逢春传旨。让赵逢春在今天夜里,按照皇上拟定的名单,把太子安插在军中和各部衙门的人,一个不漏的全部逮捕,押往天牢,听候勘问。”
康熙这次处置,是这样的果断,这样的坚决,这样的迅雷不及掩耳,这样的出乎人们的意料,不但太子毫无思想准备,就是张廷玉、马齐他们,事先也没有看出一点预兆。知道内情的,似乎只有方苞一人。但,他也只是在一个时辰之前,接受了皇上了咨询,闻到了一点气味,却绝对没想到皇上竟是这样刻不容缓的说办就办了,而且办得不留一点余地。
此刻,太子的心情不用说了,用什么样的词句去形容都不会过分的。如果一定要描述一下,那么,似乎只有一句话:太子胤礽知道,这一次,他是彻底完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