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4章 谁能两合败高览?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新谷粒 www.xinguli.net,最快更新谋三国最新章节!
“主公,乱世中当以军纪立足,请勒令士卒不得袭扰民居。”
刚刚踏入城门,沮授便附在刘硕耳边说道。
“嗯”,刘硕目露激赏之色,“军师所言甚是。”
“张郃!”
“末将在!”
“传令下去,不得骚扰百姓,如有违令者,格杀勿论!”
“是!”
张郃铿然而应,转身去传达刘硕的命令。在张郃的脸上,流露出极大的欣喜。作为大汉子民,张郃虽然不愿为贼,但事已至此,也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了。让他高兴的是,刘硕不仅文武双拳,轻而易举地击败了汉军精锐,而且还能爱民如子,这让张郃觉得自己没有跟错人。
县衙后堂,刘硕端坐几旁,沮授立在身前,两人正在争论着。
“主公,真定不可久留,一旦官兵形成合围之势,我等死无葬身之地也!”
“公与勿须担心,据硕掌握的情报,官兵只来了三万余人,想困住真定如此大的城池,纯属妄想!如果官兵果真如此,那就是他们的死期到了,我们刚好各个击破!”
“主公不可大意。以前黄巾军之所以能连战告捷,是因为官兵未将黄巾军放在心上。如果官兵全力以赴,以黄巾军的战斗力,绝对不是对手!”
“公与,你一向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如今为何有此担心?”
“授以为,我军应以机动为主,一旦停留必将陷入重围,那时候无异于虎落平阳,势难脱身。”
“果如你所言,我们应往何处去?”
“北上?”
“不错。如今天下虽乱,但朝廷气数未尽,大汉精锐尚在。一旦惊动朝廷,派兵围剿的话,我们如何应敌?”沮授眉毛一轩,沉声道:“趁此汉军立脚未稳之时,我们突围而去,北上幽州,在边境修生养性,单等时机来临,再逐鹿中原。那时汉军精锐吩咐各地,势必不会围剿我军。”
“公与,你之所言未尝不是一个方法!”刘硕皱着眉,字斟句酌道:“但是,硕之所以走上起义之路,并非为一己之私,而是怕天下大乱,黎民受苦。若能尽快一统天下,避免诸侯割据,对天下百姓而言,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福祉!”
“主公!”沮授某种闪过一丝精光,面露惊喜之色,随即略带惭愧地道:“主公胸怀寰宇,心系苍生。授拜服!”言毕,沮授一躬到地。
“公与不必如此。我也担心久居城中粮草会供应不上!”
“粮草到不用担心,一进城我便让人察看了府库,粮草充足,足够我军两年之用。”
“嗯,我们也不能久困于此,趁着朝廷尚未有大的动作,必须迅速扩大势力,积聚资本。”
“主公所言甚是,如能击败围城官兵,周围郡县势必震动。那时主公再挥师而上,攻城掠寨,势必垂手可得。”
“哈哈,托公与吉言!”刘硕哈哈一阵大小,随即沉声道:“来,我们商量商量,得尽快收拾了城外的官兵!”
………………
再说张角,和刘硕分手后,当即打起了旗号。这时候大贤良师的名字已经在各州传播开来,号召力端的惊人。短短半月时间,居然聚集了十余万人马。由于刘硕临行前托张角照顾河间安王家族,张角故意避开河间,将触角伸向了北方的幽州。
那时候各郡县兵马有限,张角率领十万大军,再加上各地弟子纷纷响应,虽然只不过是一帮乌合之众,依然强取豪夺,攻占了范阳、渔阳和涿郡大部分城池。幽州刺史郭勋见黄巾军势大,赶紧发八百里应急文书,向朝廷求救。可惜还未等到朝廷发兵援救,郭勋心惊之余便打算将幽州治所自广阳郡迁往右北平。谁料半途中了黄巾军埋伏,死于乱箭之中。
随即,朝廷任命刘虞为新任刺史,即刻上任。刘虞字伯安,东海郯县人,虽然和袁氏兄弟、刘璋等人一样同属高干子弟,却没有倚靠祖辈的荫蔽,而是从基层做起,早年举孝廉,任户曹吏,任内“治身奉职”,颇有威名。到任后,刘虞当即着急各方官员议事,寻求对付黄巾兵的办法。
校尉邹靖素有贤名,闻刘虞征集计谋,便进言道:“贼兵众,我兵寡,明公宜速招军应敌!”刘焉闻言大喜,当即采纳了邹靖的建议,下令各郡县就地招募义兵。邹靖因献计有功,被刘虞留在身边,协助处理军务。
而邹靖的建议,更是引出了三名不世英雄,让张角前进的步伐被迫停滞下来。
………………
“报……”
第二日天刚亮,一名小头目便冲进了县衙后堂。
“渠帅,城外有一汉军小将叫阵!牛大不听小的劝告,非要出城应战,不三合被对方一枪刺于马下!”
“可知对方名姓?”
“不知!此人年龄虽然不大,端的是厉害非常。牛大是有名的勇猛之辈,平常之人十七八人也奈何不了他!”
“哼,无名之辈,何足挂齿!”这名小头目的话惹恼了一旁的高览,挺身走了出来,拱手对刘硕道:“渠帅,某愿单枪匹马,誓取敌将头颅!”
“好!不过云台不可大意,我许你两千人马,务必不要坠了我军威风!”
当此关头,如果黄巾军气势上先输了,那么这仗就没法打了。因此刘硕很痛快地答应了高览。那名小头目也知道高览的厉害,兴匆匆地跟在高览屁股后面直奔西门而去。
半个时辰后。
刘硕正和沮授相对而酌,那名小头目狼狈地跑进来。刘硕一见暗道了一声不好,眼睛直勾勾地看着小头目。
“渠帅,大事不好!”
“高将军怎么了?”
“高将军没事,不过……不过他只两合便败在敌将手中。”
“啊!”
刘硕和沮授不约而同地惊呼一声,同时从几旁站了起来。(未完待续)
“主公,乱世中当以军纪立足,请勒令士卒不得袭扰民居。”
刚刚踏入城门,沮授便附在刘硕耳边说道。
“嗯”,刘硕目露激赏之色,“军师所言甚是。”
“张郃!”
“末将在!”
“传令下去,不得骚扰百姓,如有违令者,格杀勿论!”
“是!”
张郃铿然而应,转身去传达刘硕的命令。在张郃的脸上,流露出极大的欣喜。作为大汉子民,张郃虽然不愿为贼,但事已至此,也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了。让他高兴的是,刘硕不仅文武双拳,轻而易举地击败了汉军精锐,而且还能爱民如子,这让张郃觉得自己没有跟错人。
县衙后堂,刘硕端坐几旁,沮授立在身前,两人正在争论着。
“主公,真定不可久留,一旦官兵形成合围之势,我等死无葬身之地也!”
“公与勿须担心,据硕掌握的情报,官兵只来了三万余人,想困住真定如此大的城池,纯属妄想!如果官兵果真如此,那就是他们的死期到了,我们刚好各个击破!”
“主公不可大意。以前黄巾军之所以能连战告捷,是因为官兵未将黄巾军放在心上。如果官兵全力以赴,以黄巾军的战斗力,绝对不是对手!”
“公与,你一向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如今为何有此担心?”
“授以为,我军应以机动为主,一旦停留必将陷入重围,那时候无异于虎落平阳,势难脱身。”
“果如你所言,我们应往何处去?”
“北上?”
“不错。如今天下虽乱,但朝廷气数未尽,大汉精锐尚在。一旦惊动朝廷,派兵围剿的话,我们如何应敌?”沮授眉毛一轩,沉声道:“趁此汉军立脚未稳之时,我们突围而去,北上幽州,在边境修生养性,单等时机来临,再逐鹿中原。那时汉军精锐吩咐各地,势必不会围剿我军。”
“公与,你之所言未尝不是一个方法!”刘硕皱着眉,字斟句酌道:“但是,硕之所以走上起义之路,并非为一己之私,而是怕天下大乱,黎民受苦。若能尽快一统天下,避免诸侯割据,对天下百姓而言,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福祉!”
“主公!”沮授某种闪过一丝精光,面露惊喜之色,随即略带惭愧地道:“主公胸怀寰宇,心系苍生。授拜服!”言毕,沮授一躬到地。
“公与不必如此。我也担心久居城中粮草会供应不上!”
“粮草到不用担心,一进城我便让人察看了府库,粮草充足,足够我军两年之用。”
“嗯,我们也不能久困于此,趁着朝廷尚未有大的动作,必须迅速扩大势力,积聚资本。”
“主公所言甚是,如能击败围城官兵,周围郡县势必震动。那时主公再挥师而上,攻城掠寨,势必垂手可得。”
“哈哈,托公与吉言!”刘硕哈哈一阵大小,随即沉声道:“来,我们商量商量,得尽快收拾了城外的官兵!”
………………
再说张角,和刘硕分手后,当即打起了旗号。这时候大贤良师的名字已经在各州传播开来,号召力端的惊人。短短半月时间,居然聚集了十余万人马。由于刘硕临行前托张角照顾河间安王家族,张角故意避开河间,将触角伸向了北方的幽州。
那时候各郡县兵马有限,张角率领十万大军,再加上各地弟子纷纷响应,虽然只不过是一帮乌合之众,依然强取豪夺,攻占了范阳、渔阳和涿郡大部分城池。幽州刺史郭勋见黄巾军势大,赶紧发八百里应急文书,向朝廷求救。可惜还未等到朝廷发兵援救,郭勋心惊之余便打算将幽州治所自广阳郡迁往右北平。谁料半途中了黄巾军埋伏,死于乱箭之中。
随即,朝廷任命刘虞为新任刺史,即刻上任。刘虞字伯安,东海郯县人,虽然和袁氏兄弟、刘璋等人一样同属高干子弟,却没有倚靠祖辈的荫蔽,而是从基层做起,早年举孝廉,任户曹吏,任内“治身奉职”,颇有威名。到任后,刘虞当即着急各方官员议事,寻求对付黄巾兵的办法。
校尉邹靖素有贤名,闻刘虞征集计谋,便进言道:“贼兵众,我兵寡,明公宜速招军应敌!”刘焉闻言大喜,当即采纳了邹靖的建议,下令各郡县就地招募义兵。邹靖因献计有功,被刘虞留在身边,协助处理军务。
而邹靖的建议,更是引出了三名不世英雄,让张角前进的步伐被迫停滞下来。
………………
“报……”
第二日天刚亮,一名小头目便冲进了县衙后堂。
“渠帅,城外有一汉军小将叫阵!牛大不听小的劝告,非要出城应战,不三合被对方一枪刺于马下!”
“可知对方名姓?”
“不知!此人年龄虽然不大,端的是厉害非常。牛大是有名的勇猛之辈,平常之人十七八人也奈何不了他!”
“哼,无名之辈,何足挂齿!”这名小头目的话惹恼了一旁的高览,挺身走了出来,拱手对刘硕道:“渠帅,某愿单枪匹马,誓取敌将头颅!”
“好!不过云台不可大意,我许你两千人马,务必不要坠了我军威风!”
当此关头,如果黄巾军气势上先输了,那么这仗就没法打了。因此刘硕很痛快地答应了高览。那名小头目也知道高览的厉害,兴匆匆地跟在高览屁股后面直奔西门而去。
半个时辰后。
刘硕正和沮授相对而酌,那名小头目狼狈地跑进来。刘硕一见暗道了一声不好,眼睛直勾勾地看着小头目。
“渠帅,大事不好!”
“高将军怎么了?”
“高将军没事,不过……不过他只两合便败在敌将手中。”
“啊!”
刘硕和沮授不约而同地惊呼一声,同时从几旁站了起来。(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