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正反奸雄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新谷粒 www.xinguli.net,最快更新冒牌书生最新章节!
正月初一早上,我借和中高层将领相互拜年的机会,和他们讨论了一下如何赴宁远救援的事情。
宁远在辽宁葫芦岛附近,离山海关两百里路左右,是重要的北方军事要塞,也是明朝在辽东的军事指挥中心,是遏制清军入关的重要屏障。袁崇焕驻守此城,多次重创清军,取得了“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努尔哈赤在此城受创,恹恹成病逝去;皇太极为报父仇,攻打宁远,也在此城惨败。袁崇焕被冤杀后,如今的总兵是吴三桂,那个臭名昭著、葬送了汉人三百年大好时光的卖国贼。
在讨论之前,我和洪承畴先私下碰了个头。
“驰援宁远,事不宜迟,越快越好,迟则有变。”我首先亮明了自己的观点,我十分担心,吴三桂会投降清兵,并引着清兵来攻锦州和山海关。虽然历史上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是三年后的事,但谁知道蝴蝶效应下,吴三桂会不会提前动手?
洪承畴有些疑惑地问:“迟则有变?不至于吧。宁远防守坚固,也仅被包围三月,以城中的存粮来看,大约还没到弹尽粮绝的地步,还可以支撑一两个月,倒不象锦州那么危险。”
我索性把话挑明了说:“我对吴三桂信不过,我看他很可能会投降清兵。”
洪承畴微微一惊,沉吟了一会,说道:“断然不会。”他的语气斩钉截铁,十分坚决。
我淡淡问道:“哦?吴三桂的骨头有那么硬吗?你对他了解多少?”我心中冷笑,他吴三桂和你洪承畴一样,现在都是大大的忠臣,还没有投降清兵,那只是因为时候未到,时候一到,软骨立现。
洪承畴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淡淡道:“李总督好象对吴三桂颇有些成见?看来一定很了解他了,你倒说说看,他怎么个软骨头法?”
我张口结舌,有苦说不出来,这吴三桂为了陈圆圆,冲冠一怒引清兵入关的故事,现代人谁都知道,吴三桂的千古骂名是永远也洗不清的。可是此时引清兵入关之事尚未发生,我又如何拿来证明?而吴三桂在引清兵入关之前的事,我确实不太了解,也没有兴趣去了解。
我于是瞎扯几句:“这吴三桂,我听说他很害怕清兵,而且好酒好色,贪图享受,恐怕不是可以值得托付之人。”
洪承畴叹道:“李大人果然对吴三桂成见颇深,却不知成见从何而来?吴三桂作为我的部下,我对他很是了解,完全不是你说的那样。据我所知,他勇力过人,武艺超群,从年少起就一直抗击清兵,在战阵上披坚执锐、左冲右突、骁勇非常,以至有次皇太极远远见了,都不禁对麾下称赞吴三桂是条好汉子。
吴三桂年少时就十分骁勇,在一次战役中,他冲入敌阵用箭射倒一名红旗王子。在拍马上前挥刀准备割下该王子的首级时,不料那王子突然以刀砍中他的鼻梁。吴三桂血流满面,但毫无惧色,撕裂红旗包扎好伤口后,立即再战。天启末年,他曾带二十余名家丁救其父于四万满洲人之中,孝勇之举遍闻天下,有‘勇冠三军、孝闻九边’的美誉。当然,他今年刚28岁,年轻力壮,又兼儒雅风liu,拈花惹草的事倒是免不了的,也有些好酒贪杯,但还不至于象你说的那样不堪。”
“带二十个家丁,敢跟四万满清人斗?不是吹出来的功绩吧?”我吃了一惊,这段事,我却是不知。萨尔浒战役中,清兵前锋武理堪以二十余人闯入二万人阵营中,曾让我惊为天人。而如果洪承畴说的是真的,那吴三桂岂不是比武理堪还生猛?
洪承畴微微一笑,娓娓道来:“此事千真万确。吴三桂出生于关外的汉镇中后所,其父吴襄本乃士绅,因努尔哈赤崛起后在辽境对汉民大加掳掠杀戮,遂愤而投笔从戎举办团练,保境安民。明庭嘉之,委以辽东团练总兵一职。他功绩卓著,有‘辽右巨臂’之称。吴襄与当时辽境的一些明庭武将结友,并把妹妹嫁给锦州总兵、挂‘讨虏先锋印’辽东名将祖大寿……”
我插话道:“祖大寿?我知道,就是守锦州的祖大寿,他是条好汉子,是袁崇焕以前的爱将之一。”
我对祖大寿的印象很好,他和袁崇焕一起,多次打得清兵狼狈而逃。袁崇焕死后,他被皇太极带清兵围困在大凌河城,粮尽援绝,被迫投降;祖大寿假装顺服,却使了条计策,声称自己可以带兵进入锦州,然后发动内乱,将城献出,皇太极大喜同意。结果祖大寿进了城后,马上据城坚守,狠狠地打击清兵。皇太极大怒,包围锦州,多次进攻却没能破城,只得怏怏而归。这次皇太极再次再兵围困锦州近一年,恐怕也是为了报当年的背约之仇,誓要将祖大寿再次擒拿。但祖大寿不愧是铁骨铮铮的汉子,在粮尽援绝的情况下,一直坚守着锦州。
洪承畴微笑道:“祖大寿确实是条好汉子,但吴三桂也不比他差。有一次,吴襄率五百名骑兵作哨探,不期与后金大军相遇被围。少年吴三桂得知他父亲危在旦夕后,立即赶到他舅舅祖大寿的阵帐,请他发兵援救父亲脱离险境。祖大寿见清兵人多势众,明军不是清军对手,认为救援根本没有可能,只会徒增伤亡,危及明军自身,遂当场拒绝。
吴三桂知不可强,大哭而去,并立即召集二十名家丁,如狂风般地冲入重围。清兵愕然,不知底细,竟任由吴三桂冲入。吴三桂在找到父亲的人马后,大呼:‘跟我来!’并带领五百骑一路奋勇冲杀,终于杀出重围、奔回宁远。这次战斗震惊全军。从此少年吴三桂‘勇冠三军、孝闻九边’的英名,辽境无人不知。”
辽境无人不知,就是讽刺我连这事都不知道罗?我默然不语,心底却思绪万千。看来一个人本有正恶两面,也有忠奸两面,并不是谁生下来就注定要作汉奸的。其实我也看过一些网络文章,称吴三桂本已决定投顺李自成,是因为其父吴襄被李自成手下拷打,既怒不可遏,又痛感李自成对投降者冷血无情,自已作为投降者必定没好下场,才引清兵入关的,细细想来,这种论点也颇有几分道理。
从洪承畴刚才所说的故事里,吴三桂还是十分孝顺的,为其父的事情而与李自成反目,也是十分可能的。无论他多么坏,这个“孝”字总是值得赞叹一声的。而陈圆圆只是吴三桂的小妾,又是个妓女,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事情恐怕并不可靠,多是后人牵强附会出来的。若吴三桂果真只是为了陈圆圆这个妓女,而与李自成的数十万大军翻脸对抗,他手下的兵士又如何肯在明朝政权已完蛋之后,仍死心跟着吴三桂,继续为他卖命?
说到胆量和抗清决心,吴三桂其实也并不缺乏。吴三桂就是出生成长于充满战火的辽东,也是出生于拥有长期抗金战史的家族,这无疑从小就锻炼了他的勇力气魄和抗清意识。在战场上,少年的吴三桂就骁勇非常,敢于在与清兵的对抗中以少胜多,甚至只带二十个家丁就敢冲入四万人的清军大阵;中年时,在李自成声势如日中天、打进北京后,又敢于和李自成反目,在山海关外决战、一赌生死;年老时,他还敢反抗那时已树大根深的清朝政府,造反并称帝;看来只要利用得当,把吴三桂的胆量始终用到抗击清兵的正途上,还是大有可为的。至于那段被扭曲了的历史,我相信在我和崇祯的参与下,恐怕是不会重现了。想到这里,我对吴三桂的印象有所改观,不再那么厌恶了。
但无论如何,吴三桂是不得不防的,所以我还是力主初二早上便出发,前往宁远救援,以防吴三桂投降的结果发生。
洪承畴沉吟道:“不知多尔衮他们是真撤走了,还是假撤实留?如果清兵就埋伏在附近,恐怕我们会中了埋伏。我看,还是步步为营、稳步推进为好。再说了,明日就动身出发,也太仓促了,士兵们没准备好,骑兵刚打完大仗,步兵刚赶来山海关,总得让他们休息和庆贺一下,同时感受一下过年的气氛,以稳定军心。”
我叹道:“我们在这好吃好喝地过年,可是宁远城兵临城下,城里人心惶惶,无心过年;锦州城里更是粮尽援绝,恐怕都在人吃人了。一念及此,我们又怎能安心过年。至于埋伏一事,我们这几日已派出骑兵去侦探,并未在赴守远路上发现伏兵,我看不足为惧。清兵大约是回松山过年了,我们正可一鼓作气,把围困宁远的清兵赶跑,然后再去松山决战。”
洪承畴沉吟半晌,终于同意了我的方案。于是我们再和中高层将领讨论了一番,将领们有的赞成,有的反对,在我们反复权衡利弊后,最终把这事定了下来。(未完待续)
正月初一早上,我借和中高层将领相互拜年的机会,和他们讨论了一下如何赴宁远救援的事情。
宁远在辽宁葫芦岛附近,离山海关两百里路左右,是重要的北方军事要塞,也是明朝在辽东的军事指挥中心,是遏制清军入关的重要屏障。袁崇焕驻守此城,多次重创清军,取得了“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努尔哈赤在此城受创,恹恹成病逝去;皇太极为报父仇,攻打宁远,也在此城惨败。袁崇焕被冤杀后,如今的总兵是吴三桂,那个臭名昭著、葬送了汉人三百年大好时光的卖国贼。
在讨论之前,我和洪承畴先私下碰了个头。
“驰援宁远,事不宜迟,越快越好,迟则有变。”我首先亮明了自己的观点,我十分担心,吴三桂会投降清兵,并引着清兵来攻锦州和山海关。虽然历史上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是三年后的事,但谁知道蝴蝶效应下,吴三桂会不会提前动手?
洪承畴有些疑惑地问:“迟则有变?不至于吧。宁远防守坚固,也仅被包围三月,以城中的存粮来看,大约还没到弹尽粮绝的地步,还可以支撑一两个月,倒不象锦州那么危险。”
我索性把话挑明了说:“我对吴三桂信不过,我看他很可能会投降清兵。”
洪承畴微微一惊,沉吟了一会,说道:“断然不会。”他的语气斩钉截铁,十分坚决。
我淡淡问道:“哦?吴三桂的骨头有那么硬吗?你对他了解多少?”我心中冷笑,他吴三桂和你洪承畴一样,现在都是大大的忠臣,还没有投降清兵,那只是因为时候未到,时候一到,软骨立现。
洪承畴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淡淡道:“李总督好象对吴三桂颇有些成见?看来一定很了解他了,你倒说说看,他怎么个软骨头法?”
我张口结舌,有苦说不出来,这吴三桂为了陈圆圆,冲冠一怒引清兵入关的故事,现代人谁都知道,吴三桂的千古骂名是永远也洗不清的。可是此时引清兵入关之事尚未发生,我又如何拿来证明?而吴三桂在引清兵入关之前的事,我确实不太了解,也没有兴趣去了解。
我于是瞎扯几句:“这吴三桂,我听说他很害怕清兵,而且好酒好色,贪图享受,恐怕不是可以值得托付之人。”
洪承畴叹道:“李大人果然对吴三桂成见颇深,却不知成见从何而来?吴三桂作为我的部下,我对他很是了解,完全不是你说的那样。据我所知,他勇力过人,武艺超群,从年少起就一直抗击清兵,在战阵上披坚执锐、左冲右突、骁勇非常,以至有次皇太极远远见了,都不禁对麾下称赞吴三桂是条好汉子。
吴三桂年少时就十分骁勇,在一次战役中,他冲入敌阵用箭射倒一名红旗王子。在拍马上前挥刀准备割下该王子的首级时,不料那王子突然以刀砍中他的鼻梁。吴三桂血流满面,但毫无惧色,撕裂红旗包扎好伤口后,立即再战。天启末年,他曾带二十余名家丁救其父于四万满洲人之中,孝勇之举遍闻天下,有‘勇冠三军、孝闻九边’的美誉。当然,他今年刚28岁,年轻力壮,又兼儒雅风liu,拈花惹草的事倒是免不了的,也有些好酒贪杯,但还不至于象你说的那样不堪。”
“带二十个家丁,敢跟四万满清人斗?不是吹出来的功绩吧?”我吃了一惊,这段事,我却是不知。萨尔浒战役中,清兵前锋武理堪以二十余人闯入二万人阵营中,曾让我惊为天人。而如果洪承畴说的是真的,那吴三桂岂不是比武理堪还生猛?
洪承畴微微一笑,娓娓道来:“此事千真万确。吴三桂出生于关外的汉镇中后所,其父吴襄本乃士绅,因努尔哈赤崛起后在辽境对汉民大加掳掠杀戮,遂愤而投笔从戎举办团练,保境安民。明庭嘉之,委以辽东团练总兵一职。他功绩卓著,有‘辽右巨臂’之称。吴襄与当时辽境的一些明庭武将结友,并把妹妹嫁给锦州总兵、挂‘讨虏先锋印’辽东名将祖大寿……”
我插话道:“祖大寿?我知道,就是守锦州的祖大寿,他是条好汉子,是袁崇焕以前的爱将之一。”
我对祖大寿的印象很好,他和袁崇焕一起,多次打得清兵狼狈而逃。袁崇焕死后,他被皇太极带清兵围困在大凌河城,粮尽援绝,被迫投降;祖大寿假装顺服,却使了条计策,声称自己可以带兵进入锦州,然后发动内乱,将城献出,皇太极大喜同意。结果祖大寿进了城后,马上据城坚守,狠狠地打击清兵。皇太极大怒,包围锦州,多次进攻却没能破城,只得怏怏而归。这次皇太极再次再兵围困锦州近一年,恐怕也是为了报当年的背约之仇,誓要将祖大寿再次擒拿。但祖大寿不愧是铁骨铮铮的汉子,在粮尽援绝的情况下,一直坚守着锦州。
洪承畴微笑道:“祖大寿确实是条好汉子,但吴三桂也不比他差。有一次,吴襄率五百名骑兵作哨探,不期与后金大军相遇被围。少年吴三桂得知他父亲危在旦夕后,立即赶到他舅舅祖大寿的阵帐,请他发兵援救父亲脱离险境。祖大寿见清兵人多势众,明军不是清军对手,认为救援根本没有可能,只会徒增伤亡,危及明军自身,遂当场拒绝。
吴三桂知不可强,大哭而去,并立即召集二十名家丁,如狂风般地冲入重围。清兵愕然,不知底细,竟任由吴三桂冲入。吴三桂在找到父亲的人马后,大呼:‘跟我来!’并带领五百骑一路奋勇冲杀,终于杀出重围、奔回宁远。这次战斗震惊全军。从此少年吴三桂‘勇冠三军、孝闻九边’的英名,辽境无人不知。”
辽境无人不知,就是讽刺我连这事都不知道罗?我默然不语,心底却思绪万千。看来一个人本有正恶两面,也有忠奸两面,并不是谁生下来就注定要作汉奸的。其实我也看过一些网络文章,称吴三桂本已决定投顺李自成,是因为其父吴襄被李自成手下拷打,既怒不可遏,又痛感李自成对投降者冷血无情,自已作为投降者必定没好下场,才引清兵入关的,细细想来,这种论点也颇有几分道理。
从洪承畴刚才所说的故事里,吴三桂还是十分孝顺的,为其父的事情而与李自成反目,也是十分可能的。无论他多么坏,这个“孝”字总是值得赞叹一声的。而陈圆圆只是吴三桂的小妾,又是个妓女,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事情恐怕并不可靠,多是后人牵强附会出来的。若吴三桂果真只是为了陈圆圆这个妓女,而与李自成的数十万大军翻脸对抗,他手下的兵士又如何肯在明朝政权已完蛋之后,仍死心跟着吴三桂,继续为他卖命?
说到胆量和抗清决心,吴三桂其实也并不缺乏。吴三桂就是出生成长于充满战火的辽东,也是出生于拥有长期抗金战史的家族,这无疑从小就锻炼了他的勇力气魄和抗清意识。在战场上,少年的吴三桂就骁勇非常,敢于在与清兵的对抗中以少胜多,甚至只带二十个家丁就敢冲入四万人的清军大阵;中年时,在李自成声势如日中天、打进北京后,又敢于和李自成反目,在山海关外决战、一赌生死;年老时,他还敢反抗那时已树大根深的清朝政府,造反并称帝;看来只要利用得当,把吴三桂的胆量始终用到抗击清兵的正途上,还是大有可为的。至于那段被扭曲了的历史,我相信在我和崇祯的参与下,恐怕是不会重现了。想到这里,我对吴三桂的印象有所改观,不再那么厌恶了。
但无论如何,吴三桂是不得不防的,所以我还是力主初二早上便出发,前往宁远救援,以防吴三桂投降的结果发生。
洪承畴沉吟道:“不知多尔衮他们是真撤走了,还是假撤实留?如果清兵就埋伏在附近,恐怕我们会中了埋伏。我看,还是步步为营、稳步推进为好。再说了,明日就动身出发,也太仓促了,士兵们没准备好,骑兵刚打完大仗,步兵刚赶来山海关,总得让他们休息和庆贺一下,同时感受一下过年的气氛,以稳定军心。”
我叹道:“我们在这好吃好喝地过年,可是宁远城兵临城下,城里人心惶惶,无心过年;锦州城里更是粮尽援绝,恐怕都在人吃人了。一念及此,我们又怎能安心过年。至于埋伏一事,我们这几日已派出骑兵去侦探,并未在赴守远路上发现伏兵,我看不足为惧。清兵大约是回松山过年了,我们正可一鼓作气,把围困宁远的清兵赶跑,然后再去松山决战。”
洪承畴沉吟半晌,终于同意了我的方案。于是我们再和中高层将领讨论了一番,将领们有的赞成,有的反对,在我们反复权衡利弊后,最终把这事定了下来。(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