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番外1战士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新谷粒 www.xinguli.net,最快更新机甲斗争:少女姬神最新章节!
士兵一词源自意大利文“钱币”和“薪饷”,它作为军事术语最早出现于l5世纪的意大利,当时指领取军饷的雇佣军人。后来经法国人传到其他国家,被许多国家的雇佣军所采用。而在十六世纪末,士兵的攻击改革则来源于瑞典的古斯塔夫皇帝。而在三十年战争中,由古斯塔夫亲自率领打响的布莱登菲尔德会战更是被西点军校称为“近现代战争的开始”。17世纪30年代初,这一衔称被俄国新制团广泛使用,从18世纪初开始,授予服役一定年限的应募兵。为纪念俄军正规部队的第一名士兵布赫沃斯托夫,彼得一世下令为其铸造了青铜像,俄政府在募兵制度的法令中规定,授予了士兵军衔后就摆脱了原来的农奴依从地位,连同妻子儿女一起被列入“士兵阶层”。1861年废除农奴制和1874年实行普遍征兵制后,“士兵”这一阶层的含义即消失。
世界上最年轻的士兵
马歇尔
马歇尔
卡希亚斯的马歇尔。生于1803年,他于1808年年仅5岁时加入了巴西陆军的一个步兵团,后成为一名战斗英雄和政治家。
世界上寿命最长的士兵
法国的让.托列利。他从17世纪到19世纪一直在军队服役。托列利生于1684年,1699年开始在团队当兵,曾参加过100次战斗。
1777年这位93岁的老兵晋升为大尉并转入预备役。但他本人希望留在常规军中。就这样,他一直在驻巴黎的一座军营里生活。1802年,拿破仑获悉这位118岁老兵的消息后,向他颁发了退役金。让·托列利大尉于1827年去世,享年143岁。
世界上身材最高的士兵
维努·万里赖纳(1909年-1963年),参加芬兰军队时的身高是2.20米,后来又长高到2.47米,是世界上身材最高的士兵。
1.士大夫和军队。《后汉书·窦融传》:“伏惟将军国富政修,士兵怀附。亲遇戹会之际,国家不利之时,守节不回,承事本朝。”
战士,即指秦朝的战士。秦军以秋风扫落叶的兵势先取韩国,接着破赵燕、灭魏楚,最后灭齐,十年之间海内为一。又乘胜北却匈奴,南平百越,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
秦朝自公
战士
战士
元前221年到前206年。秦始皇采纳李斯、尉缭等的建议,制定统一六国的战略部署,拥有战车千辆,骑兵万匹,步兵百余万,一面利用外交攻势粉碎六国诸侯的“合纵”,一面推行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以秋风扫落叶的兵势先取韩国,接着破赵燕、灭魏楚,最后灭齐,十年之间海内为一。又乘胜北却匈奴,南平百越,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
秦兵马俑坑,位于陕西临潼秦始皇陵东侧1.5公里处,1974年发掘后,顿时轰动了全球,被誉为“世界的奇迹”,“20世纪最壮观的考古发现”。俑的出现始于春秋战国奴隶社会末期。在商周时期,奴隶主生前过着钟鸣鼎食的豪侈生活,死后也想在幽冥世界保持和生前同样的享受,于是就以大批奴隶殉葬,“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墨子_节葬》)。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在各国相继建立,杀殉丧葬的残酷习俗也发生了变化,开始以俑代替活人殉葬。《礼记_檀弓》:“为刍灵者善,为俑者不仁。”“刍灵”是草扎的人,俑是用木刻、泥塑或金属浇铸的偶像,汉唐时期的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生活,包括侍从、杂役、乐舞、杂技、兵马等,不少是现实主义的杰作,秦俑的制作尤其如此。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一号坑,面积平方米,埋藏高大的陶俑陶马6000余件;
二号兵马俑坑面积6000平方米,埋有大型武士俑900余件,拉车的陶马和骑兵的鞍马470余匹,木质战车89乘;
三号俑坑面积520平方米,埋有木质战车1乘,陶马4匹,武士俑68件。三处俑坑总面积平方米,计有陶俑陶马7000余件,战车100余乘。陶俑高度一般为1.80米左右,高者达2米,最矮者1.75米。古代称身高八尺(1.81米)为彪形大汉,秦俑多数达到彪形大汉的标准。陶马身长2米,通首高1.72米,与真马大小相当。
这批兵马俑塑造精巧,神情面容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以秦军为模特儿塑造的秦俑,形象逼真,其服饰、冠履等情况清楚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就像见到秦军一样,服装、鞋帽和发式刻画十分细致真实,而且腰间的佩剑、手提的弓弩、背负的矢服和手持的戈、矛、戟等兵器都是实用的金属武器,靷(yǐn音引)辔等驾具也是实用器物,这就为研究秦代武士服饰,提供了最具体的形象资料。从这些武士俑的服装得知,有等级和兵种的区别,不同官阶有不同的冠饰和甲衣,军官戴冠,战士不戴冠,骑兵和车兵的装束不同,车兵中御手和战士的装束又不同,步兵中前锋和后卫战士的装束亦各异,在秦俑坑没有发现盾和盔等防御性装具。秦士兵主要来自关中地区的秦人及少数巴蜀人和西北少数民族,秦国男子16岁开始服兵役,到56岁免役。
骑兵俑身着胡服,头戴小帽,一手牵拉马缰,一手握着弓弩。《六韬》:“选骑士之法,取年四十以下,长七尺五寸(1.733米)以上,壮健捷疾超绝伦等,能驰骑彀(g_u音构)射,前后左右周旋进退,越沟堑,登兵陵,冒险阻,绝大泽,驰强敌,乱大众者,名曰武骑之士,不可不厚也。”
步兵有隶属步兵、独立步兵、弩兵。隶属步兵身穿铠甲,手持弓弩或戈、矛。有的排列于车前成为战车的前拒队。有的尾随于车后,成为后续队。独立步兵、弩兵,有的是不穿铠甲的轻装步兵,有的是身着铠甲的重装兵,轻装者多位于前锋,重装者位于后阵,弩兵有立姿和跪姿两种。
1.军官的服装
军官分高、中、低三级。将军是秦昭王时开设,秦爵位二十等,第九等为五大夫,可为将帅,再升七级为大良造,再升三级可封侯,关内侯为十九爵。二十爵为列侯,即最高爵位。将军俑,身穿双重长襦、外披彩色铠甲,下着长裤,足登方口齐头翘尖履,头戴顶部列双鹖的深紫色鹖冠,橘色冠带系于颌下,打八字结,胁下佩剑。
中级军官俑的服装有两种:一种是身穿长襦,外披彩色花边的前胸甲,腿上裹着护腿,足穿方口齐头翘尖履,头戴双版长冠,腰际佩剑;第二种是身穿高领右衽褶服,外披带彩色花边的齐边甲,腿缚护腿,足穿方口齐头翘尖履,头戴双版长冠。下级军吏俑,身穿长襦、外披铠甲、头戴长冠,腿扎行縢或护腿,足穿浅履,一手按剑,一手持长兵器,另也有少数下级军吏俑不穿铠甲,属于轻装。
2.士兵的服装
轻装步兵俑,身穿长襦,腰束革带,下着短裤,腿扎行縢(即裹腿),足登浅履,头顶右侧绾圆形发髻,手持弓弩、戈、矛等兵器。重装步兵俑服装有三种:一种是身穿长襦,外披铠甲,下穿短裤,腿扎行縢,足穿浅履或短靴,头顶右侧绾圆形发髻;第二种的服装与第一种略同,但头戴赤钵头,腿缚护腿,足穿浅履;第二种服装与第三种相同,但在脑后缩板状扁形发髻,不戴赤钵头。战车上甲士服装与重装步兵俑的第二种服装相同。骑兵战士身穿胡服,外披齐腰短甲,下着围裳长裤,足穿高口平头履,头戴弁(圆形小帽),一手提弓弩,一手牵拉马缰。战车上御手的服装有两种:一种是身穿长襦,外披双肩无披膊(即臂甲)的铠甲,腿缚护腿,足登浅履,头戴长冠。第二种的服装是甲衣的特别制作,脖子上有方形颈甲,双臂臂甲长至腕部,与手上的护手甲相联,对身体防护极严。
秦军服装甲衣是依兵种作战时运动的实用性能而配备的,并用冠饰形式和甲衣色彩区分官兵地位。
将军鱼鳞甲,周缘镶用矩纹锦制作的宽边,甲片赭色,甲钉朱红色,连甲带红色,甲衣肩顶部分以米黄色作衬底,周围绣有花纹。两朵蓝色小花烘托着彩带扎的花结。官吏戴冠,士兵不戴冠。高级官吏戴鹖冠,穿彩色金属制作的鱼鳞甲,中级官吏戴双版长冠,穿带彩色花边的前胸甲或齐边甲,低级官吏戴单版长冠,其甲衣不绘彩,甲片较战士甲衣的甲片小而数量多。一般战士的甲衣甲片大,数量少。《战国策_韩策》说秦军打仗时不戴头盔,非常骁勇。六国军队打仗要披甲戴盔,但不能与秦军匹敌。
古代铠甲经过了从单片到多片,从皮革到金属的发展过程,秦始皇时代还大量使用皮甲,以一排排长方形皮甲片编缀而成,《考工记》:“函人为甲,犀甲七属,兕(s_音寺)甲六属,合甲五属。”合甲即用两种兽皮做成的双层铠甲,古人记载:“犀甲寿百年,兕甲寿200年,合甲寿300年。”“犀兕鲛,鞈(合)如金石。”秦俑甲均为革甲,有三种类型:一型甲衣,衣长64厘米,由披膊和身甲组成,甲片较大,四周不镶金属边缘,颈下、肩部、腰部的甲片由连甲带连接,便于抬头、弯腰、举臂各动作。甲片赭色,连甲带朱红色。二型甲衣长64厘米,胸、背、肩部无甲片,周边以革带镶边,甲片赭色,连甲带朱红色。三型甲衣只在胸、腹有甲片,甲片周围用革作一宽边,肩、背无甲片,背后用斜十字带固定束身,腹部有连甲带,甲片赭色,连甲带朱红色。这些甲衣的前后下襟,形状有半圆、齐边、尖圆三种。甲衣上下开合位置,有的在胸前右上角用绦系结,有的在胸前左、右两上角用绦系结,甲片上均有甲丁,多者六枚,少者两枚。甲片编缀法有纵编横编,纵编: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压下片,腹部的甲片则是下片压上片,以适应躯体弯曲时的动作规律。横编:自中间向两边编排,前片压后片,臂甲多用此法。
士兵一词源自意大利文“钱币”和“薪饷”,它作为军事术语最早出现于l5世纪的意大利,当时指领取军饷的雇佣军人。后来经法国人传到其他国家,被许多国家的雇佣军所采用。而在十六世纪末,士兵的攻击改革则来源于瑞典的古斯塔夫皇帝。而在三十年战争中,由古斯塔夫亲自率领打响的布莱登菲尔德会战更是被西点军校称为“近现代战争的开始”。17世纪30年代初,这一衔称被俄国新制团广泛使用,从18世纪初开始,授予服役一定年限的应募兵。为纪念俄军正规部队的第一名士兵布赫沃斯托夫,彼得一世下令为其铸造了青铜像,俄政府在募兵制度的法令中规定,授予了士兵军衔后就摆脱了原来的农奴依从地位,连同妻子儿女一起被列入“士兵阶层”。1861年废除农奴制和1874年实行普遍征兵制后,“士兵”这一阶层的含义即消失。
世界上最年轻的士兵
马歇尔
马歇尔
卡希亚斯的马歇尔。生于1803年,他于1808年年仅5岁时加入了巴西陆军的一个步兵团,后成为一名战斗英雄和政治家。
世界上寿命最长的士兵
法国的让.托列利。他从17世纪到19世纪一直在军队服役。托列利生于1684年,1699年开始在团队当兵,曾参加过100次战斗。
1777年这位93岁的老兵晋升为大尉并转入预备役。但他本人希望留在常规军中。就这样,他一直在驻巴黎的一座军营里生活。1802年,拿破仑获悉这位118岁老兵的消息后,向他颁发了退役金。让·托列利大尉于1827年去世,享年143岁。
世界上身材最高的士兵
维努·万里赖纳(1909年-1963年),参加芬兰军队时的身高是2.20米,后来又长高到2.47米,是世界上身材最高的士兵。
1.士大夫和军队。《后汉书·窦融传》:“伏惟将军国富政修,士兵怀附。亲遇戹会之际,国家不利之时,守节不回,承事本朝。”
战士,即指秦朝的战士。秦军以秋风扫落叶的兵势先取韩国,接着破赵燕、灭魏楚,最后灭齐,十年之间海内为一。又乘胜北却匈奴,南平百越,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
秦朝自公
战士
战士
元前221年到前206年。秦始皇采纳李斯、尉缭等的建议,制定统一六国的战略部署,拥有战车千辆,骑兵万匹,步兵百余万,一面利用外交攻势粉碎六国诸侯的“合纵”,一面推行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以秋风扫落叶的兵势先取韩国,接着破赵燕、灭魏楚,最后灭齐,十年之间海内为一。又乘胜北却匈奴,南平百越,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
秦兵马俑坑,位于陕西临潼秦始皇陵东侧1.5公里处,1974年发掘后,顿时轰动了全球,被誉为“世界的奇迹”,“20世纪最壮观的考古发现”。俑的出现始于春秋战国奴隶社会末期。在商周时期,奴隶主生前过着钟鸣鼎食的豪侈生活,死后也想在幽冥世界保持和生前同样的享受,于是就以大批奴隶殉葬,“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墨子_节葬》)。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在各国相继建立,杀殉丧葬的残酷习俗也发生了变化,开始以俑代替活人殉葬。《礼记_檀弓》:“为刍灵者善,为俑者不仁。”“刍灵”是草扎的人,俑是用木刻、泥塑或金属浇铸的偶像,汉唐时期的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生活,包括侍从、杂役、乐舞、杂技、兵马等,不少是现实主义的杰作,秦俑的制作尤其如此。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一号坑,面积平方米,埋藏高大的陶俑陶马6000余件;
二号兵马俑坑面积6000平方米,埋有大型武士俑900余件,拉车的陶马和骑兵的鞍马470余匹,木质战车89乘;
三号俑坑面积520平方米,埋有木质战车1乘,陶马4匹,武士俑68件。三处俑坑总面积平方米,计有陶俑陶马7000余件,战车100余乘。陶俑高度一般为1.80米左右,高者达2米,最矮者1.75米。古代称身高八尺(1.81米)为彪形大汉,秦俑多数达到彪形大汉的标准。陶马身长2米,通首高1.72米,与真马大小相当。
这批兵马俑塑造精巧,神情面容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以秦军为模特儿塑造的秦俑,形象逼真,其服饰、冠履等情况清楚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就像见到秦军一样,服装、鞋帽和发式刻画十分细致真实,而且腰间的佩剑、手提的弓弩、背负的矢服和手持的戈、矛、戟等兵器都是实用的金属武器,靷(yǐn音引)辔等驾具也是实用器物,这就为研究秦代武士服饰,提供了最具体的形象资料。从这些武士俑的服装得知,有等级和兵种的区别,不同官阶有不同的冠饰和甲衣,军官戴冠,战士不戴冠,骑兵和车兵的装束不同,车兵中御手和战士的装束又不同,步兵中前锋和后卫战士的装束亦各异,在秦俑坑没有发现盾和盔等防御性装具。秦士兵主要来自关中地区的秦人及少数巴蜀人和西北少数民族,秦国男子16岁开始服兵役,到56岁免役。
骑兵俑身着胡服,头戴小帽,一手牵拉马缰,一手握着弓弩。《六韬》:“选骑士之法,取年四十以下,长七尺五寸(1.733米)以上,壮健捷疾超绝伦等,能驰骑彀(g_u音构)射,前后左右周旋进退,越沟堑,登兵陵,冒险阻,绝大泽,驰强敌,乱大众者,名曰武骑之士,不可不厚也。”
步兵有隶属步兵、独立步兵、弩兵。隶属步兵身穿铠甲,手持弓弩或戈、矛。有的排列于车前成为战车的前拒队。有的尾随于车后,成为后续队。独立步兵、弩兵,有的是不穿铠甲的轻装步兵,有的是身着铠甲的重装兵,轻装者多位于前锋,重装者位于后阵,弩兵有立姿和跪姿两种。
1.军官的服装
军官分高、中、低三级。将军是秦昭王时开设,秦爵位二十等,第九等为五大夫,可为将帅,再升七级为大良造,再升三级可封侯,关内侯为十九爵。二十爵为列侯,即最高爵位。将军俑,身穿双重长襦、外披彩色铠甲,下着长裤,足登方口齐头翘尖履,头戴顶部列双鹖的深紫色鹖冠,橘色冠带系于颌下,打八字结,胁下佩剑。
中级军官俑的服装有两种:一种是身穿长襦,外披彩色花边的前胸甲,腿上裹着护腿,足穿方口齐头翘尖履,头戴双版长冠,腰际佩剑;第二种是身穿高领右衽褶服,外披带彩色花边的齐边甲,腿缚护腿,足穿方口齐头翘尖履,头戴双版长冠。下级军吏俑,身穿长襦、外披铠甲、头戴长冠,腿扎行縢或护腿,足穿浅履,一手按剑,一手持长兵器,另也有少数下级军吏俑不穿铠甲,属于轻装。
2.士兵的服装
轻装步兵俑,身穿长襦,腰束革带,下着短裤,腿扎行縢(即裹腿),足登浅履,头顶右侧绾圆形发髻,手持弓弩、戈、矛等兵器。重装步兵俑服装有三种:一种是身穿长襦,外披铠甲,下穿短裤,腿扎行縢,足穿浅履或短靴,头顶右侧绾圆形发髻;第二种的服装与第一种略同,但头戴赤钵头,腿缚护腿,足穿浅履;第二种服装与第三种相同,但在脑后缩板状扁形发髻,不戴赤钵头。战车上甲士服装与重装步兵俑的第二种服装相同。骑兵战士身穿胡服,外披齐腰短甲,下着围裳长裤,足穿高口平头履,头戴弁(圆形小帽),一手提弓弩,一手牵拉马缰。战车上御手的服装有两种:一种是身穿长襦,外披双肩无披膊(即臂甲)的铠甲,腿缚护腿,足登浅履,头戴长冠。第二种的服装是甲衣的特别制作,脖子上有方形颈甲,双臂臂甲长至腕部,与手上的护手甲相联,对身体防护极严。
秦军服装甲衣是依兵种作战时运动的实用性能而配备的,并用冠饰形式和甲衣色彩区分官兵地位。
将军鱼鳞甲,周缘镶用矩纹锦制作的宽边,甲片赭色,甲钉朱红色,连甲带红色,甲衣肩顶部分以米黄色作衬底,周围绣有花纹。两朵蓝色小花烘托着彩带扎的花结。官吏戴冠,士兵不戴冠。高级官吏戴鹖冠,穿彩色金属制作的鱼鳞甲,中级官吏戴双版长冠,穿带彩色花边的前胸甲或齐边甲,低级官吏戴单版长冠,其甲衣不绘彩,甲片较战士甲衣的甲片小而数量多。一般战士的甲衣甲片大,数量少。《战国策_韩策》说秦军打仗时不戴头盔,非常骁勇。六国军队打仗要披甲戴盔,但不能与秦军匹敌。
古代铠甲经过了从单片到多片,从皮革到金属的发展过程,秦始皇时代还大量使用皮甲,以一排排长方形皮甲片编缀而成,《考工记》:“函人为甲,犀甲七属,兕(s_音寺)甲六属,合甲五属。”合甲即用两种兽皮做成的双层铠甲,古人记载:“犀甲寿百年,兕甲寿200年,合甲寿300年。”“犀兕鲛,鞈(合)如金石。”秦俑甲均为革甲,有三种类型:一型甲衣,衣长64厘米,由披膊和身甲组成,甲片较大,四周不镶金属边缘,颈下、肩部、腰部的甲片由连甲带连接,便于抬头、弯腰、举臂各动作。甲片赭色,连甲带朱红色。二型甲衣长64厘米,胸、背、肩部无甲片,周边以革带镶边,甲片赭色,连甲带朱红色。三型甲衣只在胸、腹有甲片,甲片周围用革作一宽边,肩、背无甲片,背后用斜十字带固定束身,腹部有连甲带,甲片赭色,连甲带朱红色。这些甲衣的前后下襟,形状有半圆、齐边、尖圆三种。甲衣上下开合位置,有的在胸前右上角用绦系结,有的在胸前左、右两上角用绦系结,甲片上均有甲丁,多者六枚,少者两枚。甲片编缀法有纵编横编,纵编: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压下片,腹部的甲片则是下片压上片,以适应躯体弯曲时的动作规律。横编:自中间向两边编排,前片压后片,臂甲多用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