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当机会来敲门 5.葛坡对策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
新谷粒 www.xinguli.net,最快更新泣血征程之五胡乱华最新章节!
312年二月,河南,汝水北岸,葛陂(今河南省新蔡县北)。
汝水现在还在,改了名字叫汝河,是淮河的一个重要支流,由西北而向东南。在生态环境没有被破坏的当时,位于汝水下游的葛陂水陆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势格外明显。
洛阳之战后,石勒在那里驻军。
西晋灭亡了,对匈奴汉国来说,剩下的事情就是扫荡晋朝余孽。进而占领中原,经营关中,横扫江南,然后一统天下。然而关中有了刘曜,石勒的任务,就是向南,渡过长江,攻克建业,捉住镇守江南的琅琊王司马睿,然后将整个江南地区划归匈奴汉国的版图之下。
于是,葛陂成了石勒屯兵备战的最佳选择,石勒在那里安营扎寨,征税造船,准备着入淮河渡长江,兵锋直指建业。
宏伟的计划,优秀的将领,最精锐的士卒,携苦县、洛阳胜利之威势,没有人怀疑石勒的胜利会如手到擒来般简单。在当时,连司马睿都相信自己败亡之日不远。
但很不幸,石勒遇上了大雨,而且是三个月不停的大雨,天公不作美,谁能奈之何?总之,石勒和他的大军在连绵的雨水里足足泡了三个月。
果真好大一场雨,及时雨。
和人斗,石勒是胜利者,抓住了苟晞,消灭了王弥,以后还会铲除王浚和刘琨;和天斗,石勒却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疾病瘟疫,没吃没喝。还没开始真正的战斗,石勒的军队就已经损失过半了,现在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做“非战斗减员”。在那个医疗卫生条件恶劣到一个小小的感冒发烧就足以要人性命的年代,石勒的军队在大自然面前的抵抗能力,我觉得,有一个词是最好的概括:听天由命。
如果信命,我们真的可以相信,其实,是上天在保佑大晋王朝命不该绝。
古人的战争是很有讲究的,出兵作战要看是否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等条件,三者齐备,军无不胜。对石勒而言,却是另一番景象了,面对长江天险,先失地利;三月大雨,再失天时;至于人和,没有吃的,没有后勤保障,所谓人和,空话而已。
石勒进无可进。
那么撤退呢?
上一年,石勒兼并了王弥,这在匈奴汉国叫同室操戈,对刘聪而言,未经请示,擅杀朝中大
将,石勒不臣之心昭然若揭,再多的封赏也掩盖不了石勒和刘聪之间的裂痕。石勒若是就此灰溜溜的退回去,那么刘聪随时有可能旧账重提,只需要一个小小的示意,在朝堂上就会有人站出来和石勒深刻探讨有关于王弥之死的每一个细节,到那时,一切也就由不得石勒自己。
前有强敌,后无退路。陡然间,石勒从不断地胜利中陷入了绝境。
在问张宾之前,石勒很想听听那些一起出生入死的将军们的看法。毕竟,石勒很有自己的心思:除了张宾,我帐下就没有能人了吗?
当年随着石勒一起打家劫舍的“十八骑”,此刻已经成了石勒军中骨干将领。老兄弟最可靠,石勒向他们投去了询问的目光。
没人说话。
右长史刁膺上前,没办法,职责所在,干的就是出谋划策的活。“咱投降吧!”刁膺满脸都是深思熟虑后的凝重。
石勒很无语,这就是我的肱骨之臣?
“十八骑”的老弟兄们终于耐不住压抑的气氛,开始说话,“请各将三百步卒,乘船三十余道,夜登其城,斩吴将头,得其城,食其仓米。今年要攻破丹阳,定江南,尽生缚取司马家兒辈”。
其实就是说打算去偷袭。没吃的了,抢点粮食好吃饭,至于“破江南,定丹阳”之类的话语,吹吹牛皮壮壮胆而已,哪里是拨弄一下嘴皮子就能够实现!这是一条烂计,但至少比建议石勒去投降听着提气。
石勒看了看坐在一旁很是淡定的张宾,这个家伙总是在关键时候能想出绝好的主意来,看来,还得指望他了。
“张宾,你怎么看?”石勒满是期待,这个人接下来的言语是他最后的希望了。
张宾起身,见礼,然后说出了下面这段话:
将军攻陷帝都,囚执天子,杀害王侯,妻略妃主,擢将军之发不足以数将军之罪,奈何复还相臣奉乎!去年诛王弥之后,不宜于此营建。天降霖雨方数百里中,示将军不应留也。鄴有三台之固,西接平阳,四塞山河,有喉衿之势,宜北徙据之。伐叛怀服,河朔既定,莫有处将军之右者。晋之保寿春,惧将军之往击尔,今卒闻回军,必欣于敌去,未遑奇兵掎击也。辎重迳从北道,大军向寿春,辎重既过,大军徐回,何惧进退无地乎!(《晋书·石
勒载记》)
这段话在历史上被称为《葛坡对策》,对石勒的战略决策重要而深远。在对策中,张宾首先驳斥了投降的可能性,指出石勒是西晋灭亡的罪魁祸首,投降绝对不会受到原谅;其次,张宾指出石勒的应该把发展重点放在华北,特别是重镇邺城;最后,张宾对撤退的可行性进行了认真地分析,认为晋军只求自保,不会追击,所以可以安全撤退。
石勒接受了张宾的计划,率军北还,并把经营的重点放在北方。
定国安邦之策,从石勒所在时代算起。五百年前,韩信向刘邦进献“汉中对策”,一番谈话,刘邦与霸王项羽征战五年而不气馁,百败之后终成天下一统;一百年前,诸葛亮向刘备献《隆中对》,后来刘备就有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基业;千年以后,李善长向朱元璋献九字真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在元末英雄辈出的时代,朱元璋靠着这九个字最终荡清环宇,再造中华。
对石勒而言,张宾这个建议的作用并不小于它们,当时还没有李善长,没有“九字真言”,于是,历史上把张宾的《葛陂对策》与韩信的《汉中对策》及诸葛亮的《隆中对》并称为世间三大奇策。从此,专打游击战的石勒开始着心建立属于自己的根据地,开始了从流动的运动战向有根据地有后方的割据势力发展的战略转变。
或者说,张宾的这一席话,使石勒从一个匈奴汉国的打工仔真正转变为了为自己打工的创业者。即是从猎狗变成了猎人,打猎,并且占有猎物。
北返的道路很艰难,汉人学会了坚壁清野,没有补给的石勒军队甚至发生了士兵们“互吃”的惨剧,但终究刀枪在手,石勒一番猛抢,既解决了敌人也解决了补给。一阵披荆斩棘之后,石勒来到襄国。并以此地为根基,开始了为自己四方征战道路。
刘聪有没有察觉石勒的异常?
没有。
在313年,廷尉陈元达曾专门就石勒有异心这事向刘聪作过汇报,但床上运动做多了的刘聪早已失去往日的敏锐。石勒有捷报频传,石勒有谦辞卑礼,为什么还要说石勒有反心?斩杀王弥吗?要知道,那也是事出有因。
刘聪并不相信,一直以来为匈奴汉国出生入死,始终战斗在第一线的石勒会突然反戈一击。
312年二月,河南,汝水北岸,葛陂(今河南省新蔡县北)。
汝水现在还在,改了名字叫汝河,是淮河的一个重要支流,由西北而向东南。在生态环境没有被破坏的当时,位于汝水下游的葛陂水陆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势格外明显。
洛阳之战后,石勒在那里驻军。
西晋灭亡了,对匈奴汉国来说,剩下的事情就是扫荡晋朝余孽。进而占领中原,经营关中,横扫江南,然后一统天下。然而关中有了刘曜,石勒的任务,就是向南,渡过长江,攻克建业,捉住镇守江南的琅琊王司马睿,然后将整个江南地区划归匈奴汉国的版图之下。
于是,葛陂成了石勒屯兵备战的最佳选择,石勒在那里安营扎寨,征税造船,准备着入淮河渡长江,兵锋直指建业。
宏伟的计划,优秀的将领,最精锐的士卒,携苦县、洛阳胜利之威势,没有人怀疑石勒的胜利会如手到擒来般简单。在当时,连司马睿都相信自己败亡之日不远。
但很不幸,石勒遇上了大雨,而且是三个月不停的大雨,天公不作美,谁能奈之何?总之,石勒和他的大军在连绵的雨水里足足泡了三个月。
果真好大一场雨,及时雨。
和人斗,石勒是胜利者,抓住了苟晞,消灭了王弥,以后还会铲除王浚和刘琨;和天斗,石勒却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疾病瘟疫,没吃没喝。还没开始真正的战斗,石勒的军队就已经损失过半了,现在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做“非战斗减员”。在那个医疗卫生条件恶劣到一个小小的感冒发烧就足以要人性命的年代,石勒的军队在大自然面前的抵抗能力,我觉得,有一个词是最好的概括:听天由命。
如果信命,我们真的可以相信,其实,是上天在保佑大晋王朝命不该绝。
古人的战争是很有讲究的,出兵作战要看是否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等条件,三者齐备,军无不胜。对石勒而言,却是另一番景象了,面对长江天险,先失地利;三月大雨,再失天时;至于人和,没有吃的,没有后勤保障,所谓人和,空话而已。
石勒进无可进。
那么撤退呢?
上一年,石勒兼并了王弥,这在匈奴汉国叫同室操戈,对刘聪而言,未经请示,擅杀朝中大
将,石勒不臣之心昭然若揭,再多的封赏也掩盖不了石勒和刘聪之间的裂痕。石勒若是就此灰溜溜的退回去,那么刘聪随时有可能旧账重提,只需要一个小小的示意,在朝堂上就会有人站出来和石勒深刻探讨有关于王弥之死的每一个细节,到那时,一切也就由不得石勒自己。
前有强敌,后无退路。陡然间,石勒从不断地胜利中陷入了绝境。
在问张宾之前,石勒很想听听那些一起出生入死的将军们的看法。毕竟,石勒很有自己的心思:除了张宾,我帐下就没有能人了吗?
当年随着石勒一起打家劫舍的“十八骑”,此刻已经成了石勒军中骨干将领。老兄弟最可靠,石勒向他们投去了询问的目光。
没人说话。
右长史刁膺上前,没办法,职责所在,干的就是出谋划策的活。“咱投降吧!”刁膺满脸都是深思熟虑后的凝重。
石勒很无语,这就是我的肱骨之臣?
“十八骑”的老弟兄们终于耐不住压抑的气氛,开始说话,“请各将三百步卒,乘船三十余道,夜登其城,斩吴将头,得其城,食其仓米。今年要攻破丹阳,定江南,尽生缚取司马家兒辈”。
其实就是说打算去偷袭。没吃的了,抢点粮食好吃饭,至于“破江南,定丹阳”之类的话语,吹吹牛皮壮壮胆而已,哪里是拨弄一下嘴皮子就能够实现!这是一条烂计,但至少比建议石勒去投降听着提气。
石勒看了看坐在一旁很是淡定的张宾,这个家伙总是在关键时候能想出绝好的主意来,看来,还得指望他了。
“张宾,你怎么看?”石勒满是期待,这个人接下来的言语是他最后的希望了。
张宾起身,见礼,然后说出了下面这段话:
将军攻陷帝都,囚执天子,杀害王侯,妻略妃主,擢将军之发不足以数将军之罪,奈何复还相臣奉乎!去年诛王弥之后,不宜于此营建。天降霖雨方数百里中,示将军不应留也。鄴有三台之固,西接平阳,四塞山河,有喉衿之势,宜北徙据之。伐叛怀服,河朔既定,莫有处将军之右者。晋之保寿春,惧将军之往击尔,今卒闻回军,必欣于敌去,未遑奇兵掎击也。辎重迳从北道,大军向寿春,辎重既过,大军徐回,何惧进退无地乎!(《晋书·石
勒载记》)
这段话在历史上被称为《葛坡对策》,对石勒的战略决策重要而深远。在对策中,张宾首先驳斥了投降的可能性,指出石勒是西晋灭亡的罪魁祸首,投降绝对不会受到原谅;其次,张宾指出石勒的应该把发展重点放在华北,特别是重镇邺城;最后,张宾对撤退的可行性进行了认真地分析,认为晋军只求自保,不会追击,所以可以安全撤退。
石勒接受了张宾的计划,率军北还,并把经营的重点放在北方。
定国安邦之策,从石勒所在时代算起。五百年前,韩信向刘邦进献“汉中对策”,一番谈话,刘邦与霸王项羽征战五年而不气馁,百败之后终成天下一统;一百年前,诸葛亮向刘备献《隆中对》,后来刘备就有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基业;千年以后,李善长向朱元璋献九字真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在元末英雄辈出的时代,朱元璋靠着这九个字最终荡清环宇,再造中华。
对石勒而言,张宾这个建议的作用并不小于它们,当时还没有李善长,没有“九字真言”,于是,历史上把张宾的《葛陂对策》与韩信的《汉中对策》及诸葛亮的《隆中对》并称为世间三大奇策。从此,专打游击战的石勒开始着心建立属于自己的根据地,开始了从流动的运动战向有根据地有后方的割据势力发展的战略转变。
或者说,张宾的这一席话,使石勒从一个匈奴汉国的打工仔真正转变为了为自己打工的创业者。即是从猎狗变成了猎人,打猎,并且占有猎物。
北返的道路很艰难,汉人学会了坚壁清野,没有补给的石勒军队甚至发生了士兵们“互吃”的惨剧,但终究刀枪在手,石勒一番猛抢,既解决了敌人也解决了补给。一阵披荆斩棘之后,石勒来到襄国。并以此地为根基,开始了为自己四方征战道路。
刘聪有没有察觉石勒的异常?
没有。
在313年,廷尉陈元达曾专门就石勒有异心这事向刘聪作过汇报,但床上运动做多了的刘聪早已失去往日的敏锐。石勒有捷报频传,石勒有谦辞卑礼,为什么还要说石勒有反心?斩杀王弥吗?要知道,那也是事出有因。
刘聪并不相信,一直以来为匈奴汉国出生入死,始终战斗在第一线的石勒会突然反戈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