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卷二:44章:黄土窑夯歌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
新谷粒 www.xinguli.net,最快更新淌过岁月静静的河最新章节!
<>第四十四章
李德贵赶着毛驴车正从地头上往家里走,村口站街的人们老远地就喊着他:“老李,快回家去吧,你家二小子领回个天仙女来,你家好福气呀,”
“啊,”李德贵吃惊不小,“吁吁”的喊住毛驴,子安这个小子,让他提前说一声,怎么这样就回来了?德贵心里颇埋怨起子安来。看着自己灰头灰脸光着脚板,衣服上还有沾着的粪便,臭哄哄的,让人家县城里来的闺女笑话呀,他径直去了大小子子林家,正好金玲在家,见公公来了一问,也吃惊不小,急忙给乡里打了电话,让子林买上肉食和果蔬赶快回家来,又找出子林的衣服和袜子让李德贵换穿上,让公公好好洗漱了口脸一遍,把毛驴车拴在她大门口,陪着李德贵回到婆婆家。
一进院门,就见炕上坐着一个精干的大闺女正和子林娘说话,声音轻脆甜润,拉开窑洞堂门进了屋,亚娟抬头一看急忙想跳下炕去,可被金玲推着,子安娘拉着下不了炕,她脸红着连忙问德贵和金玲“大爷好,嫂子好,”
“好,好”德贵一迭声的回应着,不敢上炕来。
这时子林骑着摩托车从乡里回来了,他拎着一堆吃食蔬菜走进来,抬头看了看亚娟,冲她问:“弟妹,我们这里咋说,好不?”亚娟腼腆地笑了一面,没回答。
金玲扯了一把子林的袄袖子,让他少贫点嘴,别把人家闺女惊吓着了,于是一家老小开始忙碌着做饭,烧水和面,蒸糕捏糕,不断地询问着亚娟家里大人和单位的情况,亚娟从小家里来人来客不断人,见过些场面,所以也不怯生,和德贵一家人攀谈地很融洽。
爱凑热闹的万华叔拉着辛大婶过来看县城来的大闺女,用手遮挡着眼睑从窗户玻璃外面朝屋里眊瞭着,子林眼尖,出去把这老俩口拉进窑里,万华叔啧啧的吧啧着嘴说:“好闺女,大方又大气,一脸福气,子安有福啊,”
子安连忙给老俩口倒水让座,老俩口转身要走,德贵家里人拦着不让走,辛大婶说“看看人就行了,咋还能在吃饭咧?”
子林给万华叔点上烟,一把把万华叔推上炕去,德贵说:“咱们谁跟谁,孩子们也不见外,赶上做就做,赶上吃就吃。”
万华叔坐在炕上打着哈哈:“喜事么,没人还真不热闹”。
辛大婶挽起衣袖洗了手,和他们站在地下捏起糕来。大铁锅里胡麻油被柴火烧的滚烫,一个个黍子磨成面蒸熟捏成小拳头大的糕滚进油锅里,滋滋地冒着油花,表皮上迅速涨鼓起层层脆皮,看着都香,被当地人称为“油煮糕”,是待上客的佳品。
德贵老俩口看着家里将来要新添人口,乐地合不拢嘴,早忘了办喜事要花大钱的愁苦和烦恼。他们不停地招呼着万华叔老俩口和孩子们喝酒吃菜,满心地欢喜,再没有比孩子们成人成家立业高兴的事了,普通人活一辈子也就是为儿女们操劳成人成事忙乎一辈子,一代人有一代人活着的任务,但这个任务是共性的。
亚娟吃不惯这种糕,干嚼着油糕咽不了,嗓子太细了,子安娘不停地给她碗里夹菜,碗里堆的像小山似的,热情的让亚娟受不了,她把吃不了的饭菜又夹给子安,把子安肚子撑的老大。吃过饭亚娟下了地帮着金玲嫂子洗涮完碗筷,尽管她干活不是很麻利,但态度很认真,德贵说:“真是难为孩子了,人家在家里是个娇养子,我家穷家薄业的,让孩子跟子安受累不忍心呀。”
金玲笑着说:“爹操心多了,女孩子当闺女都有几天那样的时候,成了家就得自个过日子,还得靠自己呀。”
德贵说:“你俩不能比,金玲你从小是农村里长大的,家里不幸惯你,你也能吃苦,可人家是双职工家庭长大的呀。”
就在家里人喝水聊天议论时,亚娟拉着子安出去了,她想看看农村的风情面貌,他俩站在村南的高土梁平台上,脚下是纵横着的深沟浅渠溜平地,远处山丘峁塬上有黄土夯的残垣断壁烽火台耸立着,山崖断面的山洞里有鹞子进出翻飞,灌丛中咕咕叫着的野鸡,从溜平田地上飞逝而过的田鼠,杂草众生簇拥着沙棘、酸溜溜等小丛树吐着春意,背后的山坡上有葱绿的油松丛林,原野大地上隐现青绿,这方热土一片生机,村民们不歇晌,赶着大牲口在耕种田地,太阳开始西移,把温暖而热烈的光辉泼洒在这片黄土地上,显得苍桑而静谧。放眼望去整个高低错落的村庄,层层叠叠的一片黄土窑洞,憨厚朴实、热情好客的村民同这原生态的黄土地紧紧拴在一起而生生不息。
亚娟沉静在这昏黄诗意般的境界里,许久没有说话。子安想找话题和她拉话,却不知如何开口,站在这生他养他熟悉的土地上,他也是心潮起伏,“窑洞也是诞生中国革命的摇篮,”他脑子里涌出,嘴里说出这样的一句话来。
亚娟回头定睛地看着他,呼哧一声笑出声来,突然脆声喊叫起来:“李家湾村要出来个大人物来,”
她这一喊,吓得子安连忙四顾环看,生怕让地里劳作的村民们看见,亚娟哈哈地弯腰笑起来,搞的子安不知所措。
子安问亚娟在这里有什么感想,亚娟说:“就像回到解放前,站在这里就想起咱们初中学过的课文《回延安》来,好像有两句诗挺上口:‘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其他的句子记不大清楚了,诗里描述的能和这里情形对应上。”子安冲亚娟翘起大拇指,夸她好记性。亚娟骄傲地一摆头说:“人家是会计嘛,记不住怎么行。”
俩人相跟着从高土台走下来,沿村里的大街小巷走着,土巷子不平整,只能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村子并不大,没一个小时转完了,农户家家窑洞土院子,没什么太大的区别,来到村西北口,到了子林的窑洞,他俩进了院子,子林俩口子正在院子里切土豆做籽种,见他俩进来很高兴,金玲从窑洞里搬出两个板凳让他们坐,又提出暖瓶来给他俩沏了两大罐头瓶茶水,亚娟好奇地问为什么要把土豆切成块来种?子林给她讲解了这是一种土豆种子种植方法,土豆种子切块就是这么切块的,一般薯块切块大小与产量关系很大,切块愈大,则产量愈高,切块时,先将种薯脐部切掉不用,可保证出苗整齐,播种后,抗旱涝、病虫灾害的能力强。亚娟也没想到种地还有这么多的讲究方法。
金玲笑着问亚娟农村好不?亚娟若有所思的说:“乍来挺新鲜,怕是待的时候长了憋闷,嫂子,你呆的觉得好吗?”
金玲没想到亚娟会反问她,她思量了一会儿叹了口气说:“刚嫁过来有几年不想呆在这里,可是慢慢的孩子大了,你子林哥打小在这里生活习惯了,加上老人年岁大了需要人照顾,就不再想出去了,在那里惯熟就在那里好,再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吧。”
子林听见这话插嘴过来:“亚娟,你看你嫂子委屈的,哥可是连鸡狗的水平也不如呀,没给挣出个好家当来让她享福。”
金玲气恼地说:“所以嘛,亚娟,你可要和子安愣劲要,以后过日子省劲。”
子林一听就急了,心想这个金玲咋就那壶不开提那壶,乱说起来了,家里人现在就怕说这个,太扫兴了,他干咳了几声对金玲说:“你进屋看看水开了吗?把暖壶拿出来。”
金玲莫名其妙地说:“开水有了呀,锅里又没烧水。”她看见子林冲她挤了挤眼,“喔,”她才恍然大悟似的转身进屋里去了。亚娟看见子林夫妇的表情,心里明白了,便装做没理解转移了话题。
子林问子安回来几天,怎么安排?子安想了想说:“能回来呆个三四天,我倒是无所谓,怕是亚娟呆不行了,咱们这儿除了沟就是坡,也没什么个能去的地方。”
金玲从屋里出来说:“要不你俩明天去镇上赶集吧,亚娟也没去过兴坪镇。”
子林附和说:“对,对,带亚娟镇里看看挺好的,来一趟不容易,子安明天骑上我的摩托车带上亚娟去。”
子安想了想说:“我想带亚娟去趟大同看看子平去,素婵早让我带亚娟去玩,正好五一了,我俩去转转,然后返回县城直接上班了。”他说完用征求意见的眼神看着亚娟,亚娟没做声,同意了。
四个人正说话中,李德贵老俩口也走进院子来,他们听村民说子安带着亚娟到他哥家里去了,亚娟忙站起身扶住子安娘让她坐在板凳上,子安也把板凳给他父亲坐下,李德贵用征求意见的表情询问着孩子们说:“晚上吃什么呀,让亚娟这闺女住那里好?”
子林和金玲对视了一下眼神,金玲说:“爹、娘,晚上就在我家里吃吧,中午饭菜硬,晚上熬点稀粥稀乎点好消化,再说你们那里要是烧一天的炕,天气这么好,炕热得也受不了,睡的上火,夜里我和亚娟睡这里,他哥俩回你们窑里睡。”
金玲干脆利索,像个当家的人把生活细节考虑好了,老俩口连着说好好,子安也把准备去兴坪镇赶集和去大同看子平的安排告诉了爹娘,他老俩口说行行,只要你们别累着就行。
天色黑下来,一家人上手做了简单的晚饭,吃过之后子安和子林陪爹娘一起回老窑里睡觉去了,金玲和亚娟在她家的炕上整理好铺盖,俩个人躺在被窝里拉家常,看着亚娟白皙葱段般的细胳膊细腿,金玲伸出自己粗黑的胳膊和亚娟比对着,感慨地说女人还是年轻时好啊。她逗着亚娟说:“我们农村女人呐,离不开个男人,只有你子林哥回来俩人在一个被窝里睡才睡的踏实呀,不瞒你妹子说,我们平时是光着身子睡在一起,才睡的香甜。”
亚娟听得有些脸红了,臊的把头深埋进圈着的胳膊里,捂热了枕头。
第二天一早,子安哥俩过来,吃过早饭,在爹娘再三叮嘱下,子安骑着子林的摩托车带着亚娟去兴坪镇上赶集,一路上春风拂面,鸟语春心,子安不敢骑快了,因为亚娟把脸紧紧地贴在他后背上**辣的,在这块熟悉的土地上,他带着一个县城长大的姑娘回来,有一种幸福感在心底涌现,说不出来的惬意。
兴坪镇赶集的人流不多,可能正是春耕忙种时节,人们大都在地里忙乎着,只有闲在的人来赶集逛市。子安心想着会不会见上校友王建国?他曾把王建国的生活境况告诉过亚娟,亚娟觉得不可思异,还有那种生活,尤其是那拴在窗户框的孩子。子安把摩托车放在粮库的门卫室旁边锁好,给看门大爷递了盒烟,大爷高兴的说让他好好转个吧,车放在他这里一百个放心。子安拉着亚娟的手随人群朝大街慢慢的走着,他环顾着马路两边就地摆着的商摊和小贩,留心看着这里有没有王建国?没注意迎面有一个人正冲他们站着,死盯着看他俩,子安定眼一瞧,呀,是吕霞!
<>第四十四章
李德贵赶着毛驴车正从地头上往家里走,村口站街的人们老远地就喊着他:“老李,快回家去吧,你家二小子领回个天仙女来,你家好福气呀,”
“啊,”李德贵吃惊不小,“吁吁”的喊住毛驴,子安这个小子,让他提前说一声,怎么这样就回来了?德贵心里颇埋怨起子安来。看着自己灰头灰脸光着脚板,衣服上还有沾着的粪便,臭哄哄的,让人家县城里来的闺女笑话呀,他径直去了大小子子林家,正好金玲在家,见公公来了一问,也吃惊不小,急忙给乡里打了电话,让子林买上肉食和果蔬赶快回家来,又找出子林的衣服和袜子让李德贵换穿上,让公公好好洗漱了口脸一遍,把毛驴车拴在她大门口,陪着李德贵回到婆婆家。
一进院门,就见炕上坐着一个精干的大闺女正和子林娘说话,声音轻脆甜润,拉开窑洞堂门进了屋,亚娟抬头一看急忙想跳下炕去,可被金玲推着,子安娘拉着下不了炕,她脸红着连忙问德贵和金玲“大爷好,嫂子好,”
“好,好”德贵一迭声的回应着,不敢上炕来。
这时子林骑着摩托车从乡里回来了,他拎着一堆吃食蔬菜走进来,抬头看了看亚娟,冲她问:“弟妹,我们这里咋说,好不?”亚娟腼腆地笑了一面,没回答。
金玲扯了一把子林的袄袖子,让他少贫点嘴,别把人家闺女惊吓着了,于是一家老小开始忙碌着做饭,烧水和面,蒸糕捏糕,不断地询问着亚娟家里大人和单位的情况,亚娟从小家里来人来客不断人,见过些场面,所以也不怯生,和德贵一家人攀谈地很融洽。
爱凑热闹的万华叔拉着辛大婶过来看县城来的大闺女,用手遮挡着眼睑从窗户玻璃外面朝屋里眊瞭着,子林眼尖,出去把这老俩口拉进窑里,万华叔啧啧的吧啧着嘴说:“好闺女,大方又大气,一脸福气,子安有福啊,”
子安连忙给老俩口倒水让座,老俩口转身要走,德贵家里人拦着不让走,辛大婶说“看看人就行了,咋还能在吃饭咧?”
子林给万华叔点上烟,一把把万华叔推上炕去,德贵说:“咱们谁跟谁,孩子们也不见外,赶上做就做,赶上吃就吃。”
万华叔坐在炕上打着哈哈:“喜事么,没人还真不热闹”。
辛大婶挽起衣袖洗了手,和他们站在地下捏起糕来。大铁锅里胡麻油被柴火烧的滚烫,一个个黍子磨成面蒸熟捏成小拳头大的糕滚进油锅里,滋滋地冒着油花,表皮上迅速涨鼓起层层脆皮,看着都香,被当地人称为“油煮糕”,是待上客的佳品。
德贵老俩口看着家里将来要新添人口,乐地合不拢嘴,早忘了办喜事要花大钱的愁苦和烦恼。他们不停地招呼着万华叔老俩口和孩子们喝酒吃菜,满心地欢喜,再没有比孩子们成人成家立业高兴的事了,普通人活一辈子也就是为儿女们操劳成人成事忙乎一辈子,一代人有一代人活着的任务,但这个任务是共性的。
亚娟吃不惯这种糕,干嚼着油糕咽不了,嗓子太细了,子安娘不停地给她碗里夹菜,碗里堆的像小山似的,热情的让亚娟受不了,她把吃不了的饭菜又夹给子安,把子安肚子撑的老大。吃过饭亚娟下了地帮着金玲嫂子洗涮完碗筷,尽管她干活不是很麻利,但态度很认真,德贵说:“真是难为孩子了,人家在家里是个娇养子,我家穷家薄业的,让孩子跟子安受累不忍心呀。”
金玲笑着说:“爹操心多了,女孩子当闺女都有几天那样的时候,成了家就得自个过日子,还得靠自己呀。”
德贵说:“你俩不能比,金玲你从小是农村里长大的,家里不幸惯你,你也能吃苦,可人家是双职工家庭长大的呀。”
就在家里人喝水聊天议论时,亚娟拉着子安出去了,她想看看农村的风情面貌,他俩站在村南的高土梁平台上,脚下是纵横着的深沟浅渠溜平地,远处山丘峁塬上有黄土夯的残垣断壁烽火台耸立着,山崖断面的山洞里有鹞子进出翻飞,灌丛中咕咕叫着的野鸡,从溜平田地上飞逝而过的田鼠,杂草众生簇拥着沙棘、酸溜溜等小丛树吐着春意,背后的山坡上有葱绿的油松丛林,原野大地上隐现青绿,这方热土一片生机,村民们不歇晌,赶着大牲口在耕种田地,太阳开始西移,把温暖而热烈的光辉泼洒在这片黄土地上,显得苍桑而静谧。放眼望去整个高低错落的村庄,层层叠叠的一片黄土窑洞,憨厚朴实、热情好客的村民同这原生态的黄土地紧紧拴在一起而生生不息。
亚娟沉静在这昏黄诗意般的境界里,许久没有说话。子安想找话题和她拉话,却不知如何开口,站在这生他养他熟悉的土地上,他也是心潮起伏,“窑洞也是诞生中国革命的摇篮,”他脑子里涌出,嘴里说出这样的一句话来。
亚娟回头定睛地看着他,呼哧一声笑出声来,突然脆声喊叫起来:“李家湾村要出来个大人物来,”
她这一喊,吓得子安连忙四顾环看,生怕让地里劳作的村民们看见,亚娟哈哈地弯腰笑起来,搞的子安不知所措。
子安问亚娟在这里有什么感想,亚娟说:“就像回到解放前,站在这里就想起咱们初中学过的课文《回延安》来,好像有两句诗挺上口:‘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其他的句子记不大清楚了,诗里描述的能和这里情形对应上。”子安冲亚娟翘起大拇指,夸她好记性。亚娟骄傲地一摆头说:“人家是会计嘛,记不住怎么行。”
俩人相跟着从高土台走下来,沿村里的大街小巷走着,土巷子不平整,只能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村子并不大,没一个小时转完了,农户家家窑洞土院子,没什么太大的区别,来到村西北口,到了子林的窑洞,他俩进了院子,子林俩口子正在院子里切土豆做籽种,见他俩进来很高兴,金玲从窑洞里搬出两个板凳让他们坐,又提出暖瓶来给他俩沏了两大罐头瓶茶水,亚娟好奇地问为什么要把土豆切成块来种?子林给她讲解了这是一种土豆种子种植方法,土豆种子切块就是这么切块的,一般薯块切块大小与产量关系很大,切块愈大,则产量愈高,切块时,先将种薯脐部切掉不用,可保证出苗整齐,播种后,抗旱涝、病虫灾害的能力强。亚娟也没想到种地还有这么多的讲究方法。
金玲笑着问亚娟农村好不?亚娟若有所思的说:“乍来挺新鲜,怕是待的时候长了憋闷,嫂子,你呆的觉得好吗?”
金玲没想到亚娟会反问她,她思量了一会儿叹了口气说:“刚嫁过来有几年不想呆在这里,可是慢慢的孩子大了,你子林哥打小在这里生活习惯了,加上老人年岁大了需要人照顾,就不再想出去了,在那里惯熟就在那里好,再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吧。”
子林听见这话插嘴过来:“亚娟,你看你嫂子委屈的,哥可是连鸡狗的水平也不如呀,没给挣出个好家当来让她享福。”
金玲气恼地说:“所以嘛,亚娟,你可要和子安愣劲要,以后过日子省劲。”
子林一听就急了,心想这个金玲咋就那壶不开提那壶,乱说起来了,家里人现在就怕说这个,太扫兴了,他干咳了几声对金玲说:“你进屋看看水开了吗?把暖壶拿出来。”
金玲莫名其妙地说:“开水有了呀,锅里又没烧水。”她看见子林冲她挤了挤眼,“喔,”她才恍然大悟似的转身进屋里去了。亚娟看见子林夫妇的表情,心里明白了,便装做没理解转移了话题。
子林问子安回来几天,怎么安排?子安想了想说:“能回来呆个三四天,我倒是无所谓,怕是亚娟呆不行了,咱们这儿除了沟就是坡,也没什么个能去的地方。”
金玲从屋里出来说:“要不你俩明天去镇上赶集吧,亚娟也没去过兴坪镇。”
子林附和说:“对,对,带亚娟镇里看看挺好的,来一趟不容易,子安明天骑上我的摩托车带上亚娟去。”
子安想了想说:“我想带亚娟去趟大同看看子平去,素婵早让我带亚娟去玩,正好五一了,我俩去转转,然后返回县城直接上班了。”他说完用征求意见的眼神看着亚娟,亚娟没做声,同意了。
四个人正说话中,李德贵老俩口也走进院子来,他们听村民说子安带着亚娟到他哥家里去了,亚娟忙站起身扶住子安娘让她坐在板凳上,子安也把板凳给他父亲坐下,李德贵用征求意见的表情询问着孩子们说:“晚上吃什么呀,让亚娟这闺女住那里好?”
子林和金玲对视了一下眼神,金玲说:“爹、娘,晚上就在我家里吃吧,中午饭菜硬,晚上熬点稀粥稀乎点好消化,再说你们那里要是烧一天的炕,天气这么好,炕热得也受不了,睡的上火,夜里我和亚娟睡这里,他哥俩回你们窑里睡。”
金玲干脆利索,像个当家的人把生活细节考虑好了,老俩口连着说好好,子安也把准备去兴坪镇赶集和去大同看子平的安排告诉了爹娘,他老俩口说行行,只要你们别累着就行。
天色黑下来,一家人上手做了简单的晚饭,吃过之后子安和子林陪爹娘一起回老窑里睡觉去了,金玲和亚娟在她家的炕上整理好铺盖,俩个人躺在被窝里拉家常,看着亚娟白皙葱段般的细胳膊细腿,金玲伸出自己粗黑的胳膊和亚娟比对着,感慨地说女人还是年轻时好啊。她逗着亚娟说:“我们农村女人呐,离不开个男人,只有你子林哥回来俩人在一个被窝里睡才睡的踏实呀,不瞒你妹子说,我们平时是光着身子睡在一起,才睡的香甜。”
亚娟听得有些脸红了,臊的把头深埋进圈着的胳膊里,捂热了枕头。
第二天一早,子安哥俩过来,吃过早饭,在爹娘再三叮嘱下,子安骑着子林的摩托车带着亚娟去兴坪镇上赶集,一路上春风拂面,鸟语春心,子安不敢骑快了,因为亚娟把脸紧紧地贴在他后背上**辣的,在这块熟悉的土地上,他带着一个县城长大的姑娘回来,有一种幸福感在心底涌现,说不出来的惬意。
兴坪镇赶集的人流不多,可能正是春耕忙种时节,人们大都在地里忙乎着,只有闲在的人来赶集逛市。子安心想着会不会见上校友王建国?他曾把王建国的生活境况告诉过亚娟,亚娟觉得不可思异,还有那种生活,尤其是那拴在窗户框的孩子。子安把摩托车放在粮库的门卫室旁边锁好,给看门大爷递了盒烟,大爷高兴的说让他好好转个吧,车放在他这里一百个放心。子安拉着亚娟的手随人群朝大街慢慢的走着,他环顾着马路两边就地摆着的商摊和小贩,留心看着这里有没有王建国?没注意迎面有一个人正冲他们站着,死盯着看他俩,子安定眼一瞧,呀,是吕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