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近清莺(5)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新谷粒 www.xinguli.net,最快更新名宅故梦最新章节!
“姚小姐无事便好,其余的我自然没有理由干涉。眼下战事未了,多少双眼睛看着,我楼下应了邀约喝茶,有事可以让掌柜和我联系。”沈君南起身告辞,末了又添一句,“孟瑶那里时机未到,等陆笵回城了,让他自己和你说吧。”
“有劳沈四少费心。现在城里戒严,细算日子,前来北平公演的同窗应该尚未离开,我预备去找他们。”碧凝晓得那多事之秋的道理也是说给自己听,她本也不愿在这个关头有所动作,只将接下来的安排说给沈君南安心。
有些事冥冥之中似有注定。她当初因父亲和乔姨自大洋彼岸的归返,婉拒了《夜莺夫人》的公演邀约。碧凝作为这部戏剧的创作者,想到不能亲见它在北平的演绎,曾经颇为遗憾。
而今来看,她今天还能够赶得上它在北平的最后一场演出。碧凝拦下黄包车的时候,不由得有些雀跃。这些日子笼罩在头顶的阴霾,仿佛被一阵风悄悄地吹散了些许。
铃铛声声地融进街头京腔十足的叫卖声里,丁香紫的阔摆长裙盛开在暮春的北平。碧凝望着拿脸谱面具追逐嬉戏的孩童,稚嫩的欢笑挂在纯真无邪的脸庞。
在烟火人间的况味里,像有一只猫的茸尾轻轻扫过她的心头。
西联胡同的建筑洋溢着浓郁的欧式韵调。爱奥尼柱式的涡卷,花环和卷草的浮雕,大理石砌成的台阶……装点着这条悠长的街巷。
和平剧院坐落在西联胡同八号,玻璃门扇外张贴着近来剧目的广告画。碧凝一眼便瞧见画板正中穿雪青色裙装的少女形象,正是《夜莺夫人》。
姚碧凝来得有些早,还不到演出时间,剧院大门紧闭,只有一道小门开着。
守门的大爷半眯着眼睛打盹儿,但却比谁都精明,不待碧凝走近便嗓音沙哑地开口:“姑娘,戏还没开场呢,现在不能进。”
“大爷,我找下一场戏的主演,和他们是同窗。”姚碧凝停下步子,向圆洞一样的小窗口里解释道。
“不成啊,没这个规矩。现在这些戏好多都是校里组织的,同窗情谊是要珍惜。不过咱们这个剧院不是善堂,总得收票的。”守门大爷似乎睡醒了些,声音变得更加洪亮。
碧凝听着他流利的说辞,想必见过不少假借关系想要逃票混进剧场里的,一时也无法辩白:“大爷,那我先去买一张《夜莺夫人》的票。”
“买不着啰。这个剧在北平就演那么两次,又受追捧得很,早早地就排光了。”守门大爷说着摆了摆手,却又从抽屉里拿出一张票券,“不过老朽有先见之明,提前买下了些,还剩一张。俗话说物以稀为贵,我一把老骨头也为着排票折腾了一回。姑娘要是诚心实意地要,就当多全一张票钱。”
姚碧凝虽知他坐地起价,此时却也没有其他办法。买卖讲究一个情愿,也说不出个不是。
“姚小姐,怎么站在这里?”李知玉从里头看见她,笑意盈盈地迎上来。
“知玉?”碧凝怔了怔,没有想到在裁缝李一事后,知玉还会愿意出现在剧场里。
“姑娘,这票还要么?”那大爷不肯放弃这么个好机会,又问道。
“不要了不要了,哪儿有冲着原主兜售的道理。”李知玉替人回了,挽住碧凝的臂弯,往后台走去,“大家要是知道你来了,肯定高兴。”
和平剧院这一出戏目的重演因姚碧凝的到场掀起了更大的浪潮,《夜莺夫人》在青年人之间成为时兴的话题。界内素以骄矜闻名的燕园时报随之向姚碧凝抛出橄榄枝,愿意划出篇幅来连载剧作原稿。
一时间,文化新风的标语占据报刊头条,姚碧凝的名字被铅字印刷传至北平的大街小巷。令姚碧凝庆幸的是,依照她的要求,公演当天报道的记者没有拍下她的正面相片,算是省却了一桩烦扰。
燕园时报的报馆设立在一栋独院小楼之中,这时节植株茂盛,衬得铺满朱红色瓦片的屋顶愈发有雅意。
姚碧凝将额前的碎发拨至耳后,一袭净色旗袍窈窕,手心里沁了薄汗。她心里不是不紧张的,向她发出邀约信的霓媛女士在文艺界享有盛名,碧凝在圣约翰时便慕其才华。
静立的草木被日光染成鲜亮的画卷,她顺着矮篱勾勒的小径缓步而行。洁白的蝴蝶兰围着树的枝干,望去如翩跹的素色蝶。
“快,这份稿子重新整理。相片是已经找他们在要了。”
“原来的那条摘了,可也不能直接废弃,版面的事儿还没定,该先找主笔确认。”
“先把图稿完成,这里审过了再说。否则抢不下新闻来,还是空欢喜。”
小楼大厅之内,纷纷议论伴随着匆匆的脚步声,几个戴眼镜的青年男女忙作一团,打字机响动的节奏成为贯穿始终的背景。
姚碧凝想要开口询问霓媛的所在,几次欲言又止,却没能插进去一句话。
“请问霓媛先生在哪里?”碧凝看一个穿靛蓝格纹旗袍的女编辑刚搁下听筒,趁此空当上前询问。
“上楼右手边第二间就是。”那女编辑语速极快,不待碧凝致谢便又埋首投入工作。
姚碧凝回顾一眼大厅中不可开交的场面,想来应当是临时出了什么新的要闻,这对于报馆来说委实是争分夺秒的大事。
二楼依旧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日常事项,姚碧凝向右数到第二间。门没有关,穿秋香色衣裳的女士梳着一字髻,端坐在书案后,执笔勾画着手里的稿件。
碧凝轻声叩了两下门扉,伫立在门边:“霓媛先生?”
“是姚小姐吧。”孔霓媛抬起头来,一双柳眉细裁,笑得温和亲切,“快进来坐。”
姚碧凝在书案对面应声坐下,只觉这位女先生简直与她过去的想象相差无几:“我在圣约翰时听教员提起您,也拜读过您的作品。诗作婉约,时评辛辣,实在是令人钦慕。”
“而今人才迭出,我看你们年轻人都是很好的。早年我与圣约翰的几位教员同为海外游子,倒是有些情分在的。”孔霓媛倒了两杯咖啡,一杯递给碧凝,“我邀姚小姐前来是谈剧作,不过说起了解,倒是从我那个外甥口中知道些。”
“姚小姐无事便好,其余的我自然没有理由干涉。眼下战事未了,多少双眼睛看着,我楼下应了邀约喝茶,有事可以让掌柜和我联系。”沈君南起身告辞,末了又添一句,“孟瑶那里时机未到,等陆笵回城了,让他自己和你说吧。”
“有劳沈四少费心。现在城里戒严,细算日子,前来北平公演的同窗应该尚未离开,我预备去找他们。”碧凝晓得那多事之秋的道理也是说给自己听,她本也不愿在这个关头有所动作,只将接下来的安排说给沈君南安心。
有些事冥冥之中似有注定。她当初因父亲和乔姨自大洋彼岸的归返,婉拒了《夜莺夫人》的公演邀约。碧凝作为这部戏剧的创作者,想到不能亲见它在北平的演绎,曾经颇为遗憾。
而今来看,她今天还能够赶得上它在北平的最后一场演出。碧凝拦下黄包车的时候,不由得有些雀跃。这些日子笼罩在头顶的阴霾,仿佛被一阵风悄悄地吹散了些许。
铃铛声声地融进街头京腔十足的叫卖声里,丁香紫的阔摆长裙盛开在暮春的北平。碧凝望着拿脸谱面具追逐嬉戏的孩童,稚嫩的欢笑挂在纯真无邪的脸庞。
在烟火人间的况味里,像有一只猫的茸尾轻轻扫过她的心头。
西联胡同的建筑洋溢着浓郁的欧式韵调。爱奥尼柱式的涡卷,花环和卷草的浮雕,大理石砌成的台阶……装点着这条悠长的街巷。
和平剧院坐落在西联胡同八号,玻璃门扇外张贴着近来剧目的广告画。碧凝一眼便瞧见画板正中穿雪青色裙装的少女形象,正是《夜莺夫人》。
姚碧凝来得有些早,还不到演出时间,剧院大门紧闭,只有一道小门开着。
守门的大爷半眯着眼睛打盹儿,但却比谁都精明,不待碧凝走近便嗓音沙哑地开口:“姑娘,戏还没开场呢,现在不能进。”
“大爷,我找下一场戏的主演,和他们是同窗。”姚碧凝停下步子,向圆洞一样的小窗口里解释道。
“不成啊,没这个规矩。现在这些戏好多都是校里组织的,同窗情谊是要珍惜。不过咱们这个剧院不是善堂,总得收票的。”守门大爷似乎睡醒了些,声音变得更加洪亮。
碧凝听着他流利的说辞,想必见过不少假借关系想要逃票混进剧场里的,一时也无法辩白:“大爷,那我先去买一张《夜莺夫人》的票。”
“买不着啰。这个剧在北平就演那么两次,又受追捧得很,早早地就排光了。”守门大爷说着摆了摆手,却又从抽屉里拿出一张票券,“不过老朽有先见之明,提前买下了些,还剩一张。俗话说物以稀为贵,我一把老骨头也为着排票折腾了一回。姑娘要是诚心实意地要,就当多全一张票钱。”
姚碧凝虽知他坐地起价,此时却也没有其他办法。买卖讲究一个情愿,也说不出个不是。
“姚小姐,怎么站在这里?”李知玉从里头看见她,笑意盈盈地迎上来。
“知玉?”碧凝怔了怔,没有想到在裁缝李一事后,知玉还会愿意出现在剧场里。
“姑娘,这票还要么?”那大爷不肯放弃这么个好机会,又问道。
“不要了不要了,哪儿有冲着原主兜售的道理。”李知玉替人回了,挽住碧凝的臂弯,往后台走去,“大家要是知道你来了,肯定高兴。”
和平剧院这一出戏目的重演因姚碧凝的到场掀起了更大的浪潮,《夜莺夫人》在青年人之间成为时兴的话题。界内素以骄矜闻名的燕园时报随之向姚碧凝抛出橄榄枝,愿意划出篇幅来连载剧作原稿。
一时间,文化新风的标语占据报刊头条,姚碧凝的名字被铅字印刷传至北平的大街小巷。令姚碧凝庆幸的是,依照她的要求,公演当天报道的记者没有拍下她的正面相片,算是省却了一桩烦扰。
燕园时报的报馆设立在一栋独院小楼之中,这时节植株茂盛,衬得铺满朱红色瓦片的屋顶愈发有雅意。
姚碧凝将额前的碎发拨至耳后,一袭净色旗袍窈窕,手心里沁了薄汗。她心里不是不紧张的,向她发出邀约信的霓媛女士在文艺界享有盛名,碧凝在圣约翰时便慕其才华。
静立的草木被日光染成鲜亮的画卷,她顺着矮篱勾勒的小径缓步而行。洁白的蝴蝶兰围着树的枝干,望去如翩跹的素色蝶。
“快,这份稿子重新整理。相片是已经找他们在要了。”
“原来的那条摘了,可也不能直接废弃,版面的事儿还没定,该先找主笔确认。”
“先把图稿完成,这里审过了再说。否则抢不下新闻来,还是空欢喜。”
小楼大厅之内,纷纷议论伴随着匆匆的脚步声,几个戴眼镜的青年男女忙作一团,打字机响动的节奏成为贯穿始终的背景。
姚碧凝想要开口询问霓媛的所在,几次欲言又止,却没能插进去一句话。
“请问霓媛先生在哪里?”碧凝看一个穿靛蓝格纹旗袍的女编辑刚搁下听筒,趁此空当上前询问。
“上楼右手边第二间就是。”那女编辑语速极快,不待碧凝致谢便又埋首投入工作。
姚碧凝回顾一眼大厅中不可开交的场面,想来应当是临时出了什么新的要闻,这对于报馆来说委实是争分夺秒的大事。
二楼依旧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日常事项,姚碧凝向右数到第二间。门没有关,穿秋香色衣裳的女士梳着一字髻,端坐在书案后,执笔勾画着手里的稿件。
碧凝轻声叩了两下门扉,伫立在门边:“霓媛先生?”
“是姚小姐吧。”孔霓媛抬起头来,一双柳眉细裁,笑得温和亲切,“快进来坐。”
姚碧凝在书案对面应声坐下,只觉这位女先生简直与她过去的想象相差无几:“我在圣约翰时听教员提起您,也拜读过您的作品。诗作婉约,时评辛辣,实在是令人钦慕。”
“而今人才迭出,我看你们年轻人都是很好的。早年我与圣约翰的几位教员同为海外游子,倒是有些情分在的。”孔霓媛倒了两杯咖啡,一杯递给碧凝,“我邀姚小姐前来是谈剧作,不过说起了解,倒是从我那个外甥口中知道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