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谷粒 > changfapiaopiao文集 > 戏楼
戏楼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新谷粒 www.xinguli.net,最快更新changfapiaopiao文集最新章节!
一直想写写戏楼,迟于下笔的谨慎,拙于对戏楼的把握,直到有一天,我在陕西省的漫川看到了至今保存完好的明清戏楼,它屹立于湖北、陕西和河南三省交界处,典型的明清遗产,雕梁画栋,气派非凡。一见到它,心里怦然一动,脑海里浮出另一座戏楼来。
据说我出生时,一睁开眼见到的就是它。那是座何年何月建造的戏楼已无从查证了,它位于城西老关庙内,里面居住了连我家在内的十几户人家。大院总共有三进,一进是戏楼,戏楼的后台住了我们一家;二进是关公庙,改做了单位办公室和食堂;三进是很大、很深的殿堂,做了堆满货架和货物的仓库。与之相连的是石子路面铺就的后院,栽满了麦冬、刺玫和木槿。院墙的四周,爬满了常青藤。细石小路上的天空,被五六棵粗大的葡萄藤遮掩。根深叶茂的后院,是孩子游戏的禁地,因为办公的地方不准孩子去,我童年的生活天地,大部分是在一进的戏楼了。
我在戏楼上长大。那时整个中国舞台只有一个剧种,全国人民只看八个样板戏。一天,我们院子里驻进了一支部队宣传队,从此我们戏楼的木板舞台上,走马灯似地看见郭建光、洪常青们很专业的亮相。我们一帮没有上学的孩子,在戏楼上窜下跳,一会儿搬着小板凳在前排抢占位置,一会儿爬上戏楼好奇地看演员叔叔们换服装,搬道具,不亦乐乎。看的是热闹,感受的也是热闹。只有大人们不像我们一副没有阅过事似的瞎闹腾,尤其是食堂里做饭的张师傅,对台上的演出似乎很不经意,甚至还有几分遗憾的表情挂在脸上,嘴里还一个劲地嘟囔着。
后来我听清楚了,他是说:“咋就不演个梁山伯与祝英台呢?”
我很吃惊。因为我满以为舞台上的一切,就是戏楼的整个。我拿好奇的眼睛看着张师傅。张师傅自圆自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四旧”当然不能演!唉,好多年没看到好戏啰!
我们的大院不断更换一些宣传队,走马灯似的。没有演出的时候,戏楼是个孤独的地方。父母上班,哥姐上学,我也是个孤独的孩子。我坐在戏楼台沿上,双腿悬空吊着,看着食堂的张师傅在院子当中的压井旁洗菜淘米。张师傅边忙活边招架我的问话。我觉得张师傅的知识领域,主要在戏文和戏台上延伸。我们就把话题集中在戏文上。我了解到,不仅梁山伯与祝英台不能演,包括张师傅说的戏楼墙壁上、雕梁画栋上的那些戏文人物都不能演!张师傅自得地把他当年在戏班子里看过的戏文讲给我听,那些故事美极了,让我魂飞魄散,惊叹不已。每当没有大戏上演,我们祖孙俩就这样,一个坐在戏楼上,一个在院子里忙活着,口里讲述着。
看得出,张师傅看过许许多多的戏,还有着与戏班戏文纠缠不清的联系。他对我的无知无比遗憾,因为只有戏文让他感到博大精深,只有戏文里的念唱坐打才叫他感觉有滋有味,余香缭绕。张师傅还讲到他像我这么大时看戏的激动场面,张师傅说,只知道缩小了身子从人堆里一溜缝儿挤到前台去,花花绿绿的戏装、令人眼花缭乱的招式,让人目不暇接。听着身后的叫好声,浑身的血都在喷涌;那都是些什么人物呀,张师傅说,花木兰,黑包拯还有红李逵。戏文讲究的就是一个因果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没到哩!张师傅常常对我说,说得我几乎遗憾没有他那样的资历和阅历,恨不得跟张师傅一样豁了牙,插翅回到过去时。
当然,回到过去的想法,在童年的天空,只是一抹淡淡的云。戏楼上每天走马灯似的演出,令人应接不暇。戏楼实际的功用无非就是看和演,没有精神生活和文化娱乐的世界是黑白世界。焦渴的童年需要多种营养,样板戏也是一种。但烧火做饭的张师傅却让我学到了书本和舞台上没有的戏剧知识,尤其是戏文人物,比如红娘、莺莺,比如王魁、穆桂英,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张师傅说,人家那叫痴哩,十里长亭送别,约好楼台相会,不料旧社会女儿出嫁不由己,最后化作彩蝶双双飞。着古装的人儿几乎成了一个孩子梦中的仙子,在五彩的想象中翩翩起舞。
记得一天,我正和一帮院子里的小孩在戏楼上捉迷藏,忽然来了两个满脸横肉的人,他们挥手把戏台上的布景一拆,当天,就有一批熟悉和不熟悉的人被带上了舞台批斗。
戏台刹那间变成了批斗台。这一发明想必也不是人类第一大发明。不久,一拨一拨的文工团走了,台上从上演戏剧转变为上演闹剧。台上的人大多沉默寡言,面色黯淡,他们很像一具木偶,被人牵制着,偶尔机械地重复一两句别人让说的话,引得台下阵阵愚蛮的大笑。我不知道那些大人为什么能笑,尤其是邻居家小红的爸爸在我眼中一直是个和蔼的老头,但也被戴着高帽子,脸上画着一撇夸张的胡子,在台上站着。这让我心里很不好受,想到杀人前的游街示众,让人惊骇不已。最奇怪的是台上台下的热烈气氛,常常让人恐怖。人类是有着可怕的好奇心和控制欲的,就在舞台和批斗台这方寸之地,这种好奇心和控制欲就在操纵者和观众之间瞬间达成,形成呼应。那种大众参与的表演,让人至今感到可怕得要命。
戏楼后来拆了。批斗会像瘟疫,从戏楼蔓延到大街小巷。戏楼房梁上的“八仙过海”、“游园惊梦”等木雕图案被人用刀破了“四旧”望着那些模糊的戏文人物,张师傅常常发呆,我们祖孙俩就那样把腿吊在残存的木梯上,听张师傅轻叹一声:“造孽!”
张师傅轻叹一声不久,就回农村去了。他的老伴——据说一个曾经很红的戏班名旦香消玉散了。院子里的大人议论过一阵子,有人说看不出来张师傅有这等艳福,竟然金屋藏娇呢!有人说张师傅痴哩,守在坟上等做梁山伯呢。
张师傅那年六十岁。他本身就是一个矿藏没有被我所完全了解。我作为一个孩子,以我的本真,也仅仅是走进了他的戏文世界。我猜想他可能就是人间的梁山伯吧?有时候看见成双成对的蝴蝶,我会想到张师傅与他的花旦爱人,想象他们在戏文里相依相伴、翩翩飞翔的样子。
我后来也上学了,有机会看到生活中更多的戏,领略生活里比戏文更多更复杂的经典故事的韵味。当然,对戏楼也就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戏楼是可以拆除的,但戏文却会一代一代传下来,成为我们游历梦想的多种版本。
一直想写写戏楼,迟于下笔的谨慎,拙于对戏楼的把握,直到有一天,我在陕西省的漫川看到了至今保存完好的明清戏楼,它屹立于湖北、陕西和河南三省交界处,典型的明清遗产,雕梁画栋,气派非凡。一见到它,心里怦然一动,脑海里浮出另一座戏楼来。
据说我出生时,一睁开眼见到的就是它。那是座何年何月建造的戏楼已无从查证了,它位于城西老关庙内,里面居住了连我家在内的十几户人家。大院总共有三进,一进是戏楼,戏楼的后台住了我们一家;二进是关公庙,改做了单位办公室和食堂;三进是很大、很深的殿堂,做了堆满货架和货物的仓库。与之相连的是石子路面铺就的后院,栽满了麦冬、刺玫和木槿。院墙的四周,爬满了常青藤。细石小路上的天空,被五六棵粗大的葡萄藤遮掩。根深叶茂的后院,是孩子游戏的禁地,因为办公的地方不准孩子去,我童年的生活天地,大部分是在一进的戏楼了。
我在戏楼上长大。那时整个中国舞台只有一个剧种,全国人民只看八个样板戏。一天,我们院子里驻进了一支部队宣传队,从此我们戏楼的木板舞台上,走马灯似地看见郭建光、洪常青们很专业的亮相。我们一帮没有上学的孩子,在戏楼上窜下跳,一会儿搬着小板凳在前排抢占位置,一会儿爬上戏楼好奇地看演员叔叔们换服装,搬道具,不亦乐乎。看的是热闹,感受的也是热闹。只有大人们不像我们一副没有阅过事似的瞎闹腾,尤其是食堂里做饭的张师傅,对台上的演出似乎很不经意,甚至还有几分遗憾的表情挂在脸上,嘴里还一个劲地嘟囔着。
后来我听清楚了,他是说:“咋就不演个梁山伯与祝英台呢?”
我很吃惊。因为我满以为舞台上的一切,就是戏楼的整个。我拿好奇的眼睛看着张师傅。张师傅自圆自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四旧”当然不能演!唉,好多年没看到好戏啰!
我们的大院不断更换一些宣传队,走马灯似的。没有演出的时候,戏楼是个孤独的地方。父母上班,哥姐上学,我也是个孤独的孩子。我坐在戏楼台沿上,双腿悬空吊着,看着食堂的张师傅在院子当中的压井旁洗菜淘米。张师傅边忙活边招架我的问话。我觉得张师傅的知识领域,主要在戏文和戏台上延伸。我们就把话题集中在戏文上。我了解到,不仅梁山伯与祝英台不能演,包括张师傅说的戏楼墙壁上、雕梁画栋上的那些戏文人物都不能演!张师傅自得地把他当年在戏班子里看过的戏文讲给我听,那些故事美极了,让我魂飞魄散,惊叹不已。每当没有大戏上演,我们祖孙俩就这样,一个坐在戏楼上,一个在院子里忙活着,口里讲述着。
看得出,张师傅看过许许多多的戏,还有着与戏班戏文纠缠不清的联系。他对我的无知无比遗憾,因为只有戏文让他感到博大精深,只有戏文里的念唱坐打才叫他感觉有滋有味,余香缭绕。张师傅还讲到他像我这么大时看戏的激动场面,张师傅说,只知道缩小了身子从人堆里一溜缝儿挤到前台去,花花绿绿的戏装、令人眼花缭乱的招式,让人目不暇接。听着身后的叫好声,浑身的血都在喷涌;那都是些什么人物呀,张师傅说,花木兰,黑包拯还有红李逵。戏文讲究的就是一个因果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没到哩!张师傅常常对我说,说得我几乎遗憾没有他那样的资历和阅历,恨不得跟张师傅一样豁了牙,插翅回到过去时。
当然,回到过去的想法,在童年的天空,只是一抹淡淡的云。戏楼上每天走马灯似的演出,令人应接不暇。戏楼实际的功用无非就是看和演,没有精神生活和文化娱乐的世界是黑白世界。焦渴的童年需要多种营养,样板戏也是一种。但烧火做饭的张师傅却让我学到了书本和舞台上没有的戏剧知识,尤其是戏文人物,比如红娘、莺莺,比如王魁、穆桂英,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张师傅说,人家那叫痴哩,十里长亭送别,约好楼台相会,不料旧社会女儿出嫁不由己,最后化作彩蝶双双飞。着古装的人儿几乎成了一个孩子梦中的仙子,在五彩的想象中翩翩起舞。
记得一天,我正和一帮院子里的小孩在戏楼上捉迷藏,忽然来了两个满脸横肉的人,他们挥手把戏台上的布景一拆,当天,就有一批熟悉和不熟悉的人被带上了舞台批斗。
戏台刹那间变成了批斗台。这一发明想必也不是人类第一大发明。不久,一拨一拨的文工团走了,台上从上演戏剧转变为上演闹剧。台上的人大多沉默寡言,面色黯淡,他们很像一具木偶,被人牵制着,偶尔机械地重复一两句别人让说的话,引得台下阵阵愚蛮的大笑。我不知道那些大人为什么能笑,尤其是邻居家小红的爸爸在我眼中一直是个和蔼的老头,但也被戴着高帽子,脸上画着一撇夸张的胡子,在台上站着。这让我心里很不好受,想到杀人前的游街示众,让人惊骇不已。最奇怪的是台上台下的热烈气氛,常常让人恐怖。人类是有着可怕的好奇心和控制欲的,就在舞台和批斗台这方寸之地,这种好奇心和控制欲就在操纵者和观众之间瞬间达成,形成呼应。那种大众参与的表演,让人至今感到可怕得要命。
戏楼后来拆了。批斗会像瘟疫,从戏楼蔓延到大街小巷。戏楼房梁上的“八仙过海”、“游园惊梦”等木雕图案被人用刀破了“四旧”望着那些模糊的戏文人物,张师傅常常发呆,我们祖孙俩就那样把腿吊在残存的木梯上,听张师傅轻叹一声:“造孽!”
张师傅轻叹一声不久,就回农村去了。他的老伴——据说一个曾经很红的戏班名旦香消玉散了。院子里的大人议论过一阵子,有人说看不出来张师傅有这等艳福,竟然金屋藏娇呢!有人说张师傅痴哩,守在坟上等做梁山伯呢。
张师傅那年六十岁。他本身就是一个矿藏没有被我所完全了解。我作为一个孩子,以我的本真,也仅仅是走进了他的戏文世界。我猜想他可能就是人间的梁山伯吧?有时候看见成双成对的蝴蝶,我会想到张师傅与他的花旦爱人,想象他们在戏文里相依相伴、翩翩飞翔的样子。
我后来也上学了,有机会看到生活中更多的戏,领略生活里比戏文更多更复杂的经典故事的韵味。当然,对戏楼也就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戏楼是可以拆除的,但戏文却会一代一代传下来,成为我们游历梦想的多种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