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博尔赫斯对村上春树小说的影响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新谷粒 www.xinguli.net,最快更新长颈鹿咳嗽文集最新章节!
不知从何时开始,村上春树在中国成为“小资”的代名词,人们把焦点放在他小说时尚的语言和关于物质、音乐、生活方式的描写,无数所谓的小资作家将这些元素作为重点提取出来加以模仿,并有了相关一批关于他小说里音乐、食品研究的书籍。市场和出版商的错误引导,使他文本的外壳被无限扩大,而真正的精髓和表现方法却被很多读者忽略。
我找不到相关资料证实村上春树曾受过博尔赫斯的影响,但深挖他的文本,却常常能在不知不觉中出乎意料地找到一些博尔赫斯的影子。不管是寻羊冒险记、海边的卡夫卡、舞!舞!舞!或是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村上春树的博尔赫斯”总是躲在作为“小资小说”的村上春树文本里,不动声色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在某个情节的转角处冷不防跳出来与读者会心一笑。
本文旨在从影响研究的角度,对博尔赫斯和村上春树的小说进行比较,找出村上春树小说中受博尔赫斯影响的部分,并比较两者的不同。
博尔赫斯小说对村上春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寻求”的主题
“寻求”是博尔赫斯文本中永恒的主题之一。小说中的主人公常常通过寻求一种或实在或虚无的东西,跌入宿命的鸿沟。最典型的便是小说小径分岔的花园和死亡与罗盘。
同样的主题也反复出现在村上春树的小说里,海边的卡夫卡里男孩找寻母亲,舞!舞!舞!里“我”寻找喜喜。
但有所不同的是,博尔赫斯的“寻求”通常是主人公积极主动地寻求,并且目的明确。而村上春树的“寻求”却是被动和逼不得已的,有时主人公甚至并不清楚自己在寻求什么,是为什么而寻求。就如寻羊冒险记中的“我”莫名其妙地收到一封朋友来信,莫名其妙地卷入黑社会的纷争中,从而不得不踏上寻羊之路。而作为续集的舞!舞!舞!亦是如此“我”本来生活已经恢复平静,但却经常听到有人在梦中为“我”哭泣“我”只能回到海豚宾馆开始寻找哭泣者,从而却寻找出了很多意料之外的事实。
另外一点不同的是,博尔赫斯运用的是侦探小说的手法,思路缜密,逻辑性强,并且层层推进。寻求者在寻求过程中的计划性非常强,有条不紊地分析线索,明确自己下一步的行动。村上春树笔下的寻求者却是个完全凭感觉做事的人,但在寻求过程中暗示无处不在,寻求者在悬而又悬的感觉与暗示的声光交错中,找出事实真相。
2、多重时空的交替
博尔赫斯的小说常运用多重时空交替的手法,其中多重时间表现为“心理时间”和“现实时间”的分离,如奇遇之夜中主人公独特的叙事方式,1983年8月25日中两个不同年龄的博尔赫斯的对话。多重空间主要表现为错综复杂的迷宫意象,其代表自然当属小径分岔的花园了。
这些手法都可以在村上春树的小说中找到一些影子。以舞!舞!舞!中“我”与羊男在海豚宾馆对话为例,这与1983年8月25日的场景何其相似。作者通过羊男的口,暗示了羊男其实也是我的一部分“我作为影子、作为片断在这里”、“你可以去的地方越来越少,所以今天你才看见了我”、“你包含在这里,这是你的世界”羊男作为另一个理想的、先知的“我”是1983中八十岁博尔赫斯的映射。而现实的“我”与六十岁博尔赫斯一样,都是从现实陷入非现实,从此端陷入彼端。两条时间线索相互交缠。
在空间的表现方面,用村上春树的原话来说分为“此端世界”和“彼端世界”这两个世界非即非离,又互相渗透,一端是代表自我、理想的、内心的世界,而另一端则是硬邦邦高速运转的现实社会。村上春树的小说里同样也有迷宫的意象,但有所不同的是,博尔赫斯的迷宫是在同一个空间里事件与事件之间的迷宫,是庞大的时间的迷宫。而村上春树的迷宫是空间的迷宫,是开放式并且如陷阱一般无处不在的。作为与现实相对的“此端世界”常常在出奇不意中出现,与回忆、现实一同构成迷宫。
3、先验性暗示
两位作家小说的另一个共同点就是,很多还没发生的事情就已经被叙述。博尔赫斯的小说中是主人公在“心理时间”内直白的叙事,而村上春树的方式则是采用幻想、幻觉等。
还是以各自的代表作分岔小径的花园和舞!舞!舞!为例。分岔小径的花园中,主人公还没遇到中国通史蒂芬阿尔贝时,便已经先叙述到“我认识了一个英国人,一个朴实的人,在我看来,他不比歌德差。我跟他谈过不到一小时的话,然而在这不到一小时里,他就是歌德。”他下火车后,还没开口问路,就已经有孩子问他:“您是到史蒂芬阿尔贝博士家去吗?”一切事情都像早已被注定,先验性的暗示无所不在。
村上春树舞!舞!舞!也同样有这样的暗示,在一切还没开始时“我”便已在想象中看到后来上映的电影里喜喜和五反田睡觉的场景,雪一切都不知晓却能从“我”身上感觉到羊男的存在“我”被死去的喜喜引导着,看到未来的六具白骨。
两者都是通过无处不在的暗示,表达了共同的主题——宿命。小说里的人物在被安排好的命运里被愚弄,不管如何挣扎,结局都已经被写好。
4、对绝望和无力感的表现
博尔赫斯的一生坎坷而充满戏剧性,在他的“游戏文本”里其实由头到尾都贯穿着一种苦涩的幽默感。人物在命运的摆布下显得不知所措,一次又一次陷入命运的漩涡中。博尔赫斯对孤独和无力感的表现可以说是别出心裁,他认为小说应该像一个谜语,而谜底是不允许被说出来的,所以他的文本里从来没有相关的字眼,但读者通篇读完却会有一种失重感。这种失重来自于对生命的不可知,对宇宙自然的畏惧和对人类渺小的感叹。
村上春树对此主题的表现相对较为直白“孤独”、“无聊”等字眼在文中屡屡出现。但他同样运用了“游戏”的手法,通过各种各样匪夷所思的事件,表达了高速运转的资本主义社会给人们带来的虚无感。在村上的文本里无处不弥漫着雾气,无论是叙述、环境描写或是人物对话都让人觉得轻飘飘,对发达的城市、颓靡的生活和第二空间的渲染,更使得苍白和无力感渗入了字里行间。
两位作家有所不同的是,博尔赫斯所表现的绝望感是针对命运、宇宙的,那是一种由于自身渺小而显现出来的无力,是对于空间和未来的无力。而村上春树的绝望感是针对高度发达的经济和节奏紧张的生活,人们对于社会和生活本身觉得力不从心,是对于速度和欲念的无力。
作为一位畅销书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糅合了最通俗的语言和各种晦涩的哲学概念,博采众家之长,将像博尔赫斯这样出色而又难以普及大众的作家的思想,用村上式的简单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是纯文学大众化的典型。当“万千少男少女为之流干红泪”时“村上春树的博尔赫斯”在角落里暗暗点头。
不知从何时开始,村上春树在中国成为“小资”的代名词,人们把焦点放在他小说时尚的语言和关于物质、音乐、生活方式的描写,无数所谓的小资作家将这些元素作为重点提取出来加以模仿,并有了相关一批关于他小说里音乐、食品研究的书籍。市场和出版商的错误引导,使他文本的外壳被无限扩大,而真正的精髓和表现方法却被很多读者忽略。
我找不到相关资料证实村上春树曾受过博尔赫斯的影响,但深挖他的文本,却常常能在不知不觉中出乎意料地找到一些博尔赫斯的影子。不管是寻羊冒险记、海边的卡夫卡、舞!舞!舞!或是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村上春树的博尔赫斯”总是躲在作为“小资小说”的村上春树文本里,不动声色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在某个情节的转角处冷不防跳出来与读者会心一笑。
本文旨在从影响研究的角度,对博尔赫斯和村上春树的小说进行比较,找出村上春树小说中受博尔赫斯影响的部分,并比较两者的不同。
博尔赫斯小说对村上春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寻求”的主题
“寻求”是博尔赫斯文本中永恒的主题之一。小说中的主人公常常通过寻求一种或实在或虚无的东西,跌入宿命的鸿沟。最典型的便是小说小径分岔的花园和死亡与罗盘。
同样的主题也反复出现在村上春树的小说里,海边的卡夫卡里男孩找寻母亲,舞!舞!舞!里“我”寻找喜喜。
但有所不同的是,博尔赫斯的“寻求”通常是主人公积极主动地寻求,并且目的明确。而村上春树的“寻求”却是被动和逼不得已的,有时主人公甚至并不清楚自己在寻求什么,是为什么而寻求。就如寻羊冒险记中的“我”莫名其妙地收到一封朋友来信,莫名其妙地卷入黑社会的纷争中,从而不得不踏上寻羊之路。而作为续集的舞!舞!舞!亦是如此“我”本来生活已经恢复平静,但却经常听到有人在梦中为“我”哭泣“我”只能回到海豚宾馆开始寻找哭泣者,从而却寻找出了很多意料之外的事实。
另外一点不同的是,博尔赫斯运用的是侦探小说的手法,思路缜密,逻辑性强,并且层层推进。寻求者在寻求过程中的计划性非常强,有条不紊地分析线索,明确自己下一步的行动。村上春树笔下的寻求者却是个完全凭感觉做事的人,但在寻求过程中暗示无处不在,寻求者在悬而又悬的感觉与暗示的声光交错中,找出事实真相。
2、多重时空的交替
博尔赫斯的小说常运用多重时空交替的手法,其中多重时间表现为“心理时间”和“现实时间”的分离,如奇遇之夜中主人公独特的叙事方式,1983年8月25日中两个不同年龄的博尔赫斯的对话。多重空间主要表现为错综复杂的迷宫意象,其代表自然当属小径分岔的花园了。
这些手法都可以在村上春树的小说中找到一些影子。以舞!舞!舞!中“我”与羊男在海豚宾馆对话为例,这与1983年8月25日的场景何其相似。作者通过羊男的口,暗示了羊男其实也是我的一部分“我作为影子、作为片断在这里”、“你可以去的地方越来越少,所以今天你才看见了我”、“你包含在这里,这是你的世界”羊男作为另一个理想的、先知的“我”是1983中八十岁博尔赫斯的映射。而现实的“我”与六十岁博尔赫斯一样,都是从现实陷入非现实,从此端陷入彼端。两条时间线索相互交缠。
在空间的表现方面,用村上春树的原话来说分为“此端世界”和“彼端世界”这两个世界非即非离,又互相渗透,一端是代表自我、理想的、内心的世界,而另一端则是硬邦邦高速运转的现实社会。村上春树的小说里同样也有迷宫的意象,但有所不同的是,博尔赫斯的迷宫是在同一个空间里事件与事件之间的迷宫,是庞大的时间的迷宫。而村上春树的迷宫是空间的迷宫,是开放式并且如陷阱一般无处不在的。作为与现实相对的“此端世界”常常在出奇不意中出现,与回忆、现实一同构成迷宫。
3、先验性暗示
两位作家小说的另一个共同点就是,很多还没发生的事情就已经被叙述。博尔赫斯的小说中是主人公在“心理时间”内直白的叙事,而村上春树的方式则是采用幻想、幻觉等。
还是以各自的代表作分岔小径的花园和舞!舞!舞!为例。分岔小径的花园中,主人公还没遇到中国通史蒂芬阿尔贝时,便已经先叙述到“我认识了一个英国人,一个朴实的人,在我看来,他不比歌德差。我跟他谈过不到一小时的话,然而在这不到一小时里,他就是歌德。”他下火车后,还没开口问路,就已经有孩子问他:“您是到史蒂芬阿尔贝博士家去吗?”一切事情都像早已被注定,先验性的暗示无所不在。
村上春树舞!舞!舞!也同样有这样的暗示,在一切还没开始时“我”便已在想象中看到后来上映的电影里喜喜和五反田睡觉的场景,雪一切都不知晓却能从“我”身上感觉到羊男的存在“我”被死去的喜喜引导着,看到未来的六具白骨。
两者都是通过无处不在的暗示,表达了共同的主题——宿命。小说里的人物在被安排好的命运里被愚弄,不管如何挣扎,结局都已经被写好。
4、对绝望和无力感的表现
博尔赫斯的一生坎坷而充满戏剧性,在他的“游戏文本”里其实由头到尾都贯穿着一种苦涩的幽默感。人物在命运的摆布下显得不知所措,一次又一次陷入命运的漩涡中。博尔赫斯对孤独和无力感的表现可以说是别出心裁,他认为小说应该像一个谜语,而谜底是不允许被说出来的,所以他的文本里从来没有相关的字眼,但读者通篇读完却会有一种失重感。这种失重来自于对生命的不可知,对宇宙自然的畏惧和对人类渺小的感叹。
村上春树对此主题的表现相对较为直白“孤独”、“无聊”等字眼在文中屡屡出现。但他同样运用了“游戏”的手法,通过各种各样匪夷所思的事件,表达了高速运转的资本主义社会给人们带来的虚无感。在村上的文本里无处不弥漫着雾气,无论是叙述、环境描写或是人物对话都让人觉得轻飘飘,对发达的城市、颓靡的生活和第二空间的渲染,更使得苍白和无力感渗入了字里行间。
两位作家有所不同的是,博尔赫斯所表现的绝望感是针对命运、宇宙的,那是一种由于自身渺小而显现出来的无力,是对于空间和未来的无力。而村上春树的绝望感是针对高度发达的经济和节奏紧张的生活,人们对于社会和生活本身觉得力不从心,是对于速度和欲念的无力。
作为一位畅销书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糅合了最通俗的语言和各种晦涩的哲学概念,博采众家之长,将像博尔赫斯这样出色而又难以普及大众的作家的思想,用村上式的简单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是纯文学大众化的典型。当“万千少男少女为之流干红泪”时“村上春树的博尔赫斯”在角落里暗暗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