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现象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新谷粒 www.xinguli.net,最快更新沉冰文集最新章节!
翻阅韩寒一本姑且称之为新书的小册子——毒。结构很散,篇幅很短,文章很烂。他的烂文章能发表,我的烂文章为何不能?其实这是个伪问题,因为——
我是韩寒我怕谁
在毒里看到一些三重门的内容,讥讽手法、语言风格都与钱钟书类似,他是否想以此来表达对钱钟书的崇拜。不幸的是,到这本书时,他完全是在耍贫嘴,都可以向王朔拜师学艺了。
翻看零下一度,封里有韩寒的照片,那时他还明显是个中学生,即使锋芒毕露,可还是和蔼可亲的。现在的他显得桀骜不驯,难以让人亲近。在电视节目中可以看出他一副不与人合作的样子,似乎有推翻一切礼俗约束的倾向。经常打断别人的话,指责对方时不留余地。但传统礼俗的力量毕竟强大,他在受人礼物时不照样得鞠躬吗?
当初的韩寒的确很有个性,现在的韩寒为了个性而个性。他成了叛逆的代名词,别人和他自己都认为不叛逆就不叫韩寒。于是,有些话殊值赞同他却硬要反驳。他会为这种个性付出代价的。
毒只一篇序就可以看出他的底气不足,拼命解释自己不是炒冷饭。文学少年情急之中还说出“我就爱卖煎饼,怎么着?”(大意)这样无理的话来。若真不是江郎才尽,何需解释?何需这般气急败坏、骂骂咧咧?
内容是所谓的作品精选和新创作的几篇文章。最夸张的是一篇叫好吃的水果们的文章,怕只有几十字,而且语言直白,并无深意。这种东西都能发表,真叫人叹为观止。还有一部分有点少儿不宜,不知是不是韩寒急于想表示自己已由文学少年变为文学青年了。不过其毒害青少年的作用倒与书名相符合。
他不愿解释书名的习惯一如既往,说把三重门叫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叫围城都是无所谓的事。有点搅浑水的意味。是否也缘于底气不足就不得而知了。
中了韩寒的毒
韩寒走到这一步“得益”于出版商的急功近利,传媒的煽风点火和大众的随波逐流。当然他现在仍可赚取足够的版税去玩赛车,但“花无百日红”何况韩文已无花的绚丽夺目了。“韩寒现象”的讲坛上,早已人丁零落,韩寒的前景着实令人堪忧。
两三年出四本小册子,而有些作家呕心沥血十几年一部力作才诞生。可以想象韩寒书的含金量何如。曾买过一本零下一度,至今后悔不迭,也就是发表在少年文艺上的水平,不至于让所谓的老毛孩子和小毛孩子闪一边去。
自从他成为现象,他就不停地奔波于电台、电视台,与专家对峙,与观众理论,被媒体剖析,被大众讨论。黄金时间白白浪费,劳神分心,可惜可惜。
当“韩寒”铺天盖地而来时,大众已无招架之功,对芜杂的信息缺乏辨析、筛选能力。常听到一些家长说人家韩寒理科挂了几门,似乎这是种莫大荣耀。
韩寒是否能成为现象,我一直质疑。即便是现象,表象的东西已被炒糊了,实质的内容却在炒作中蒸发了。韩寒是教育体制的牺牲品,而非体制外的逍遥者;是体制下令人扼腕叹息的畸形产物,而非人人可效仿的楷模。我们都处于同一制度背景下,短时期内无法逃离。韩寒拒绝了大学的邀请,优游于个人构建的自由空间,可结果怎样?光凭自己看几眼书,动几下笔,定然行之不远。
韩寒是打开问题的缺口,但不是解决问题的模式。他作为个体具有特殊性。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写出杯中窥人的,所以普遍性的问题应用通常的方法解决。颠覆传统及有可能粉身碎骨,或是以及大的代价取得微乎其微的胜利,并引发一系列问题。我们需要循序渐进的改革,以较小的代价不断完善体制。
韩寒不仅叛逆传统,而且与未来的趋势相悖。媒体一面呼唤通才,一面鼓吹韩寒。有点可笑却更引人深思。韩寒那句经典的话似乎不用再引,他反对的是全才。全才不可得,通才还是可以诞生的。可成为“韩寒”与成为通才还是仿佛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如何选择取决个人禀赋。韩寒果断地作出了取舍,道路并不平坦,前景是否灿烂我们拭目以待。
翻阅韩寒一本姑且称之为新书的小册子——毒。结构很散,篇幅很短,文章很烂。他的烂文章能发表,我的烂文章为何不能?其实这是个伪问题,因为——
我是韩寒我怕谁
在毒里看到一些三重门的内容,讥讽手法、语言风格都与钱钟书类似,他是否想以此来表达对钱钟书的崇拜。不幸的是,到这本书时,他完全是在耍贫嘴,都可以向王朔拜师学艺了。
翻看零下一度,封里有韩寒的照片,那时他还明显是个中学生,即使锋芒毕露,可还是和蔼可亲的。现在的他显得桀骜不驯,难以让人亲近。在电视节目中可以看出他一副不与人合作的样子,似乎有推翻一切礼俗约束的倾向。经常打断别人的话,指责对方时不留余地。但传统礼俗的力量毕竟强大,他在受人礼物时不照样得鞠躬吗?
当初的韩寒的确很有个性,现在的韩寒为了个性而个性。他成了叛逆的代名词,别人和他自己都认为不叛逆就不叫韩寒。于是,有些话殊值赞同他却硬要反驳。他会为这种个性付出代价的。
毒只一篇序就可以看出他的底气不足,拼命解释自己不是炒冷饭。文学少年情急之中还说出“我就爱卖煎饼,怎么着?”(大意)这样无理的话来。若真不是江郎才尽,何需解释?何需这般气急败坏、骂骂咧咧?
内容是所谓的作品精选和新创作的几篇文章。最夸张的是一篇叫好吃的水果们的文章,怕只有几十字,而且语言直白,并无深意。这种东西都能发表,真叫人叹为观止。还有一部分有点少儿不宜,不知是不是韩寒急于想表示自己已由文学少年变为文学青年了。不过其毒害青少年的作用倒与书名相符合。
他不愿解释书名的习惯一如既往,说把三重门叫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叫围城都是无所谓的事。有点搅浑水的意味。是否也缘于底气不足就不得而知了。
中了韩寒的毒
韩寒走到这一步“得益”于出版商的急功近利,传媒的煽风点火和大众的随波逐流。当然他现在仍可赚取足够的版税去玩赛车,但“花无百日红”何况韩文已无花的绚丽夺目了。“韩寒现象”的讲坛上,早已人丁零落,韩寒的前景着实令人堪忧。
两三年出四本小册子,而有些作家呕心沥血十几年一部力作才诞生。可以想象韩寒书的含金量何如。曾买过一本零下一度,至今后悔不迭,也就是发表在少年文艺上的水平,不至于让所谓的老毛孩子和小毛孩子闪一边去。
自从他成为现象,他就不停地奔波于电台、电视台,与专家对峙,与观众理论,被媒体剖析,被大众讨论。黄金时间白白浪费,劳神分心,可惜可惜。
当“韩寒”铺天盖地而来时,大众已无招架之功,对芜杂的信息缺乏辨析、筛选能力。常听到一些家长说人家韩寒理科挂了几门,似乎这是种莫大荣耀。
韩寒是否能成为现象,我一直质疑。即便是现象,表象的东西已被炒糊了,实质的内容却在炒作中蒸发了。韩寒是教育体制的牺牲品,而非体制外的逍遥者;是体制下令人扼腕叹息的畸形产物,而非人人可效仿的楷模。我们都处于同一制度背景下,短时期内无法逃离。韩寒拒绝了大学的邀请,优游于个人构建的自由空间,可结果怎样?光凭自己看几眼书,动几下笔,定然行之不远。
韩寒是打开问题的缺口,但不是解决问题的模式。他作为个体具有特殊性。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写出杯中窥人的,所以普遍性的问题应用通常的方法解决。颠覆传统及有可能粉身碎骨,或是以及大的代价取得微乎其微的胜利,并引发一系列问题。我们需要循序渐进的改革,以较小的代价不断完善体制。
韩寒不仅叛逆传统,而且与未来的趋势相悖。媒体一面呼唤通才,一面鼓吹韩寒。有点可笑却更引人深思。韩寒那句经典的话似乎不用再引,他反对的是全才。全才不可得,通才还是可以诞生的。可成为“韩寒”与成为通才还是仿佛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如何选择取决个人禀赋。韩寒果断地作出了取舍,道路并不平坦,前景是否灿烂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