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塔情思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新谷粒 www.xinguli.net,最快更新独立康桥文集最新章节!
大雁塔,是一个让人的思绪如大雁一样展翅飞翔的地方。
大雁塔,矗立在西安南郊雁塔路南端的慈恩寺内。
据史书记载,慈恩寺始建于隋开皇9年(公元589年),初名无漏寺。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高宗李治做太子时,为追念他母亲文德皇后而扩建,故名“慈恩”后来,慈恩寺的第一任主持方丈玄奘法师自印度归来,为了供奉和储藏带回的大量梵文经典和佛像舍利,亲自设计并指导施工建成了大雁塔。
最早对大雁塔的印象,来自于姐姐的一张照片。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翻看家里的照片,在一大堆照片里,六十年代末文化大革命期间当红卫兵的姐姐到到西安串联时在大雁塔前照的一张照片露出了发黄的一角。在那张黑白照片上,身穿黄军装、腰扎武装带、臂戴红袖章、手捧毛主席语录的姐姐昂首站在大雁塔前,飞扬的黑发、充满朝气的年轻面孔与身后古朴凝重、凝聚着岁月沧桑的大雁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五月二日清晨,当我站在大雁塔身边的时候,我听到思想舞动着翅膀在晨光中飞翔的声音,在这个声音中,导游的话在耳边响起。
导游告诉我们,大雁塔初建时,同印度佛塔的样式相同,为砖表土心五层方塔,后改造为七层方形楼阁式,唐大历年间再改为十层,到明代,又以砖面加砌唐塔之外。后几经改建修缮,呈现出格调庄严古朴,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调适度的建筑风格。现在的大雁塔高64。1米,共7层,自第一层以上,每层显著向内收拢,呈方形锥体。
唐朝的岑参曾在诗里这样描述大雁塔:“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硷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自日,七层摩苍穹”从那时到现在,经过了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我眼中的大雁塔仍雄姿不减。
在阳光的照耀下,在朵朵白云的温柔轻抚下,在周围一丛丛红似火、粉如霞、白如雪般盛开的芍药花的衬托下,益发显得古朴苍劲。融注了盛唐雄风的方形四角锥体塔身,仿佛一把出鞘的利剑,直刺蓝天深处。站在塔下,好像能感受到一种说不出的神秘力量自塔底源源不断地向上升腾,从塔尖溢出,然后无声的倾泻下来,在寺院里滚动、蔓延。
探寻着这股神秘力量的所在,我走进了大雁塔。当我沿着塔内螺旋木梯盘登而上的时候,千年沉寂的足音在我的脚下纷纷醒来,与我的脚步声交织在一起,在塔内回响。足音响处,我仿佛看到新科进士白居易吟着“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春风得意迎面走来,刘沧吟着“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紫豪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玉楼”踌躇满志擦肩而过。然而,就在这些新科进士雁塔题名的欢声笑语中,我却听到了一种缓慢但坚定的声音在耳边清晰地响起:“西法显,智严亦一时之士,皆能求法,导利群生,岂使高迹无追,清风绝后,大丈夫会当继之”循着声音,我来到了塔顶,极目望去,广场上玄奘的塑像正背向我昂首站立着。是了,当年,就是他——玄奘,说着刚才的话,怀着不泯的信念之火,执佛尘,捏佛珠,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去西天取经的征途“践流沙之漫漫,徙雪岭之巍巍”历尽一番番春秋冬夏,尝遍一道道酸甜苦辣,终于求得佛法真谛,于十七年后回到了祖国。
如果说,每个世纪都创造了自己的辉煌,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里树起了世纪的丰碑,那么玄奘则在千曲百折的艰难路途中以坚定的信仰、执着的追求、不屈的斗志书写了“中国脊梁”的壮美诗篇,铸就了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形象和浩气长存的民族魂魄。
如果说大雁塔因为存放玄奘西行带回来的675部佛经而耸立在人们的视线中,玄奘则因完美的诠释了“中国脊梁”的精神而活在了人们的心里。
站在大雁塔中,我好像置身于玄奘的胸怀里,听到了他血液奔流的声音,感受到了那种神秘的力量穿透他的骨骼在塔内激荡不已――那就是百折不回的英雄气概、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永不言败的顽强意志!
走下塔来,我回转身,再一次凝视大雁塔。此时,太阳正好垂挂在大雁塔尖尖的塔顶,一道道光芒为大雁塔青色的砖瓦镀上了一层金辉,远远望去,大雁塔如一个身穿盔甲的古代勇士,昂首站立着,渐渐地与广场玄奘的雕塑融合成为一体。这时候,我好像看到玄奘跨越时空向我走来,脚步声中,我听到,有更多坚实的脚步声铿然响起
大雁塔,是一个让人的思绪如大雁一样展翅飞翔的地方。
大雁塔,矗立在西安南郊雁塔路南端的慈恩寺内。
据史书记载,慈恩寺始建于隋开皇9年(公元589年),初名无漏寺。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高宗李治做太子时,为追念他母亲文德皇后而扩建,故名“慈恩”后来,慈恩寺的第一任主持方丈玄奘法师自印度归来,为了供奉和储藏带回的大量梵文经典和佛像舍利,亲自设计并指导施工建成了大雁塔。
最早对大雁塔的印象,来自于姐姐的一张照片。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翻看家里的照片,在一大堆照片里,六十年代末文化大革命期间当红卫兵的姐姐到到西安串联时在大雁塔前照的一张照片露出了发黄的一角。在那张黑白照片上,身穿黄军装、腰扎武装带、臂戴红袖章、手捧毛主席语录的姐姐昂首站在大雁塔前,飞扬的黑发、充满朝气的年轻面孔与身后古朴凝重、凝聚着岁月沧桑的大雁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五月二日清晨,当我站在大雁塔身边的时候,我听到思想舞动着翅膀在晨光中飞翔的声音,在这个声音中,导游的话在耳边响起。
导游告诉我们,大雁塔初建时,同印度佛塔的样式相同,为砖表土心五层方塔,后改造为七层方形楼阁式,唐大历年间再改为十层,到明代,又以砖面加砌唐塔之外。后几经改建修缮,呈现出格调庄严古朴,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调适度的建筑风格。现在的大雁塔高64。1米,共7层,自第一层以上,每层显著向内收拢,呈方形锥体。
唐朝的岑参曾在诗里这样描述大雁塔:“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硷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自日,七层摩苍穹”从那时到现在,经过了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我眼中的大雁塔仍雄姿不减。
在阳光的照耀下,在朵朵白云的温柔轻抚下,在周围一丛丛红似火、粉如霞、白如雪般盛开的芍药花的衬托下,益发显得古朴苍劲。融注了盛唐雄风的方形四角锥体塔身,仿佛一把出鞘的利剑,直刺蓝天深处。站在塔下,好像能感受到一种说不出的神秘力量自塔底源源不断地向上升腾,从塔尖溢出,然后无声的倾泻下来,在寺院里滚动、蔓延。
探寻着这股神秘力量的所在,我走进了大雁塔。当我沿着塔内螺旋木梯盘登而上的时候,千年沉寂的足音在我的脚下纷纷醒来,与我的脚步声交织在一起,在塔内回响。足音响处,我仿佛看到新科进士白居易吟着“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春风得意迎面走来,刘沧吟着“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紫豪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玉楼”踌躇满志擦肩而过。然而,就在这些新科进士雁塔题名的欢声笑语中,我却听到了一种缓慢但坚定的声音在耳边清晰地响起:“西法显,智严亦一时之士,皆能求法,导利群生,岂使高迹无追,清风绝后,大丈夫会当继之”循着声音,我来到了塔顶,极目望去,广场上玄奘的塑像正背向我昂首站立着。是了,当年,就是他——玄奘,说着刚才的话,怀着不泯的信念之火,执佛尘,捏佛珠,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去西天取经的征途“践流沙之漫漫,徙雪岭之巍巍”历尽一番番春秋冬夏,尝遍一道道酸甜苦辣,终于求得佛法真谛,于十七年后回到了祖国。
如果说,每个世纪都创造了自己的辉煌,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里树起了世纪的丰碑,那么玄奘则在千曲百折的艰难路途中以坚定的信仰、执着的追求、不屈的斗志书写了“中国脊梁”的壮美诗篇,铸就了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形象和浩气长存的民族魂魄。
如果说大雁塔因为存放玄奘西行带回来的675部佛经而耸立在人们的视线中,玄奘则因完美的诠释了“中国脊梁”的精神而活在了人们的心里。
站在大雁塔中,我好像置身于玄奘的胸怀里,听到了他血液奔流的声音,感受到了那种神秘的力量穿透他的骨骼在塔内激荡不已――那就是百折不回的英雄气概、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永不言败的顽强意志!
走下塔来,我回转身,再一次凝视大雁塔。此时,太阳正好垂挂在大雁塔尖尖的塔顶,一道道光芒为大雁塔青色的砖瓦镀上了一层金辉,远远望去,大雁塔如一个身穿盔甲的古代勇士,昂首站立着,渐渐地与广场玄奘的雕塑融合成为一体。这时候,我好像看到玄奘跨越时空向我走来,脚步声中,我听到,有更多坚实的脚步声铿然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