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郭德纲的限制级相声看主流文化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新谷粒 www.xinguli.net,最快更新刀口漫步文集最新章节!
2005年年末,中国相声界突然咸鱼翻身,容光焕发起来,因为一个“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的雄起,又把相声的残羹剩饭炒了个热火朝天。
郭德纲是谁?据说十几年来一直在带领自己的“戏班子”——“德云社”在北京说相声,却从未有过只言片语的报道见诸媒体,害得他只好自卖自夸:“天上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我是郭德纲。”
为什么媒体现在又开始一窝蜂地“哄炒”郭德纲了呢?因为人家火了,从未上过什么春节晚会,却先在民间火了:每个周末,在能装500人的北京天桥乐剧场演出两场,场场爆满。
这和我们通过荧屏看到的电视相声可完全是两码事:一段电视相声长度不会超过十分钟,而郭德纲和“德云社”的一段相声却可以痛痛快快地说上半个钟头;电视相声必须四平八稳,能够隔靴搔痒就不错了,早已失去了批判的功能,而郭德纲们的相声嬉笑怒骂,无拘无束,既解闷又解恨,甚至流于粗俗,常常拿搭档的祖宗八代开涮,却恰恰投合了我们的阴暗心理。——郭德纲火得实至名归。
但不幸的是,电视媒体对郭德纲相声的传播依然是“阉割式”的,而我们看到的都是“删减版”这是我在央视和其它地方台的综艺节目中看到郭德纲的几个相声小段后的观感:那些不痛不痒的段子太主流了,丝毫无法展示郭氏相声的真正魅力,只有凤凰卫视的新年相声专场,原汁原味地呈现了郭德纲的相声艺术。那些被“扬弃”掉的“糟粕”其实正是相声的“精华”:世道人心的荒诞不经,被郭德纲口无遮拦地吐露出来,依然保留着生活本身的粗砺之感。
和色情、暴力镜头在国产电影中的受限一样“粗俗”到进行人身攻击的郭氏相声,就是“限制级相声”而被电视媒体“阉割”后的郭德纲,还是一个完整的郭德纲吗?一如被“净化”的“二人转”还是真正的“二人转”吗?——赵本山到底是弘扬了“二人转”艺术,还是和“主流文化”一道为“二人转”做了变性手术?——到底是谁为这些来自民间的鲜活的艺术形式施行了卑鄙的“阉割术”?
“主流文化”到底是些什么玩意呢?先拿相声开刀,中国相声界的主流都是哪些人?是早已作古的侯宝林、马三立,是依然健在但艺术生命已经衰竭的马季、姜昆,是黔驴技穷的冯巩、牛群,是春晚莫名其妙地搬来的他山之石——台湾相声艺人,他们全都无法挽狂澜于既倒,当然郭德纲也没那能耐,但他却以实际行动带给大家一个启示:还原相声的批判功能,让相声重新回到剧场,进入民间,进入真正的当下生活。——所谓的“高雅艺术”多半都是无趣的,而相声需要回归世俗;所谓的“主流文化”也只不过一个虚假广告,常年招人进宫做太监。这从奄奄一息的中国主流相声界可以窥见一斑,而郭德纲代表“民间立场”代表所谓的“草根艺术”给了它致命的一击。尽管“草根艺术家”都有种“草莽英雄”的悲壮。
再把目光投向文学。最值得玩味的,当属文学作品的发表过程。当报刊杂志浮出水面的时候,写作被分成两类:获得发表的,和未获发表的。曾经,我的写作,就是为了发表,在屡遭拒绝之后,知道报刊杂志都有个“发表标准”而这个标准就是“主流文化”为了发表,就必须削足适履,或者对自己进行必要的阉割;现在,我再也不为发表而写作,只是为了说话,为了自由表达,这必须感谢网络提供了一个自由言说的空间。自由表达是一件非常快意的事情,而写作命题作文、应景文章是无聊的,被“阉割(编辑)”后的发表也是可悲的。以报刊杂志作为载体的文学,早已变成了“主流文化”制造文字垃圾的工具和自慰器。而文学编辑——在“主流文化”的熏陶下以及所谓的“刊物风格”的强奸中的文学编辑又是些什么东西呢?拦路虎?看门狗?绊脚石?不言而喻。——更不用说这些曾经写东西不灵光或不再灵光的操蛋文人们总喜欢以个人好恶来编发作者的稿件了。放眼中国当代文学,乡土文学模样的现实主义创作依然是主流,而先锋文学永远是非主流的,而后者才是探索中的出路,引领着的前途。
电视是这样,报刊杂志也是这样,传统媒体几乎统统都是这样,统统长着一个“主流文化”的脑细胞异常活跃的大脑。而“主流文化”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呢?它只不过是一小撮人手中掌握的玩具或游戏规则罢了。
说句酸话“主流文化”真正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吗?恰恰相反,它只是一条照顾老弱病残的弱势群体的底线,那种老少皆宜大小通吃的文化标准,就是庸俗和弱智包藏其中的一潭死水。因为“主流文化”或者“主流艺术”是没有任何探索性和前瞻性的,伦理道德和传统文化就是它的骨架和血肉。“主流”向来都是一种落伍的标准,过时的度量,而“主流文化”所标榜的一切,皆是言过其实之物,它们多数都是谎言,都是由一个谎言引发的连篇谎话。
郭德纲能否跻身“主流文化”或者说要不要跻身“主流文化”是个值得玩味的话题。因为“主流文化”是个假相,而这个假相会不会接纳戳穿假相的人呢?但有一点可以预见,郭德纲终将进入“主流文化”就像我现在尽管再也不相信什么“主流”或者接受“主流”的招安了,但拒绝进入“主流文化”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终将成为“主流”就像我们迟早都要成为传统,然后落伍。
2005年年末,中国相声界突然咸鱼翻身,容光焕发起来,因为一个“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的雄起,又把相声的残羹剩饭炒了个热火朝天。
郭德纲是谁?据说十几年来一直在带领自己的“戏班子”——“德云社”在北京说相声,却从未有过只言片语的报道见诸媒体,害得他只好自卖自夸:“天上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我是郭德纲。”
为什么媒体现在又开始一窝蜂地“哄炒”郭德纲了呢?因为人家火了,从未上过什么春节晚会,却先在民间火了:每个周末,在能装500人的北京天桥乐剧场演出两场,场场爆满。
这和我们通过荧屏看到的电视相声可完全是两码事:一段电视相声长度不会超过十分钟,而郭德纲和“德云社”的一段相声却可以痛痛快快地说上半个钟头;电视相声必须四平八稳,能够隔靴搔痒就不错了,早已失去了批判的功能,而郭德纲们的相声嬉笑怒骂,无拘无束,既解闷又解恨,甚至流于粗俗,常常拿搭档的祖宗八代开涮,却恰恰投合了我们的阴暗心理。——郭德纲火得实至名归。
但不幸的是,电视媒体对郭德纲相声的传播依然是“阉割式”的,而我们看到的都是“删减版”这是我在央视和其它地方台的综艺节目中看到郭德纲的几个相声小段后的观感:那些不痛不痒的段子太主流了,丝毫无法展示郭氏相声的真正魅力,只有凤凰卫视的新年相声专场,原汁原味地呈现了郭德纲的相声艺术。那些被“扬弃”掉的“糟粕”其实正是相声的“精华”:世道人心的荒诞不经,被郭德纲口无遮拦地吐露出来,依然保留着生活本身的粗砺之感。
和色情、暴力镜头在国产电影中的受限一样“粗俗”到进行人身攻击的郭氏相声,就是“限制级相声”而被电视媒体“阉割”后的郭德纲,还是一个完整的郭德纲吗?一如被“净化”的“二人转”还是真正的“二人转”吗?——赵本山到底是弘扬了“二人转”艺术,还是和“主流文化”一道为“二人转”做了变性手术?——到底是谁为这些来自民间的鲜活的艺术形式施行了卑鄙的“阉割术”?
“主流文化”到底是些什么玩意呢?先拿相声开刀,中国相声界的主流都是哪些人?是早已作古的侯宝林、马三立,是依然健在但艺术生命已经衰竭的马季、姜昆,是黔驴技穷的冯巩、牛群,是春晚莫名其妙地搬来的他山之石——台湾相声艺人,他们全都无法挽狂澜于既倒,当然郭德纲也没那能耐,但他却以实际行动带给大家一个启示:还原相声的批判功能,让相声重新回到剧场,进入民间,进入真正的当下生活。——所谓的“高雅艺术”多半都是无趣的,而相声需要回归世俗;所谓的“主流文化”也只不过一个虚假广告,常年招人进宫做太监。这从奄奄一息的中国主流相声界可以窥见一斑,而郭德纲代表“民间立场”代表所谓的“草根艺术”给了它致命的一击。尽管“草根艺术家”都有种“草莽英雄”的悲壮。
再把目光投向文学。最值得玩味的,当属文学作品的发表过程。当报刊杂志浮出水面的时候,写作被分成两类:获得发表的,和未获发表的。曾经,我的写作,就是为了发表,在屡遭拒绝之后,知道报刊杂志都有个“发表标准”而这个标准就是“主流文化”为了发表,就必须削足适履,或者对自己进行必要的阉割;现在,我再也不为发表而写作,只是为了说话,为了自由表达,这必须感谢网络提供了一个自由言说的空间。自由表达是一件非常快意的事情,而写作命题作文、应景文章是无聊的,被“阉割(编辑)”后的发表也是可悲的。以报刊杂志作为载体的文学,早已变成了“主流文化”制造文字垃圾的工具和自慰器。而文学编辑——在“主流文化”的熏陶下以及所谓的“刊物风格”的强奸中的文学编辑又是些什么东西呢?拦路虎?看门狗?绊脚石?不言而喻。——更不用说这些曾经写东西不灵光或不再灵光的操蛋文人们总喜欢以个人好恶来编发作者的稿件了。放眼中国当代文学,乡土文学模样的现实主义创作依然是主流,而先锋文学永远是非主流的,而后者才是探索中的出路,引领着的前途。
电视是这样,报刊杂志也是这样,传统媒体几乎统统都是这样,统统长着一个“主流文化”的脑细胞异常活跃的大脑。而“主流文化”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呢?它只不过是一小撮人手中掌握的玩具或游戏规则罢了。
说句酸话“主流文化”真正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吗?恰恰相反,它只是一条照顾老弱病残的弱势群体的底线,那种老少皆宜大小通吃的文化标准,就是庸俗和弱智包藏其中的一潭死水。因为“主流文化”或者“主流艺术”是没有任何探索性和前瞻性的,伦理道德和传统文化就是它的骨架和血肉。“主流”向来都是一种落伍的标准,过时的度量,而“主流文化”所标榜的一切,皆是言过其实之物,它们多数都是谎言,都是由一个谎言引发的连篇谎话。
郭德纲能否跻身“主流文化”或者说要不要跻身“主流文化”是个值得玩味的话题。因为“主流文化”是个假相,而这个假相会不会接纳戳穿假相的人呢?但有一点可以预见,郭德纲终将进入“主流文化”就像我现在尽管再也不相信什么“主流”或者接受“主流”的招安了,但拒绝进入“主流文化”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终将成为“主流”就像我们迟早都要成为传统,然后落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