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孝贤拍电影还是写小说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新谷粒 www.xinguli.net,最快更新刀口漫步文集最新章节!
“用十几个晚上的时间,连续看完侯孝贤的九部电影之后,发现自己确实存在严重的受虐倾向。像一部电影连续剧,例假一般淋漓不尽,带给我大便干燥、小便撒不出来的憋闷之感,这是从未有过的体验,有人就敢用死气沉沉的叙事,来浪费电影胶片。但还是要感谢侯孝贤,不看他的电影,我就不会享受到刑满释放的快感。”
以上是刚看完电脑里下载的最后一部侯氏电影咖啡时光之后,咬牙切齿地发的一通牢骚。一周后的今天,重新面对一周前的心情,当然嗅出了偏激的味道,但不得不承认,这世上有一些注定要成为经典的电影,会让自己看得昏昏欲睡甚至痛不欲生。
所以,现在我想先说说它的好:画面精致入微,长镜头气势磅礴,旁白颇富诗意,音乐美妙动听,情节中常常流淌出人文关怀和历史情结,颇具胸怀天下的气概
但倒人胃口的,就是那种旧式小说的叙事风格,那种看似收放自如,实则拿腔捏调,一句话分成十几次说完的拖沓之感。正是拜侯孝贤的御用编剧——台湾小说家朱天文所赐。说侯孝贤窃取了朱天文的小说,不如说朱天文控制了侯孝贤的电影。侯孝贤完全贯彻执行了朱天文的创作意图,甚至连她剧本中的所有细枝末节的描写都照搬不误,更不用说她那柔软的女性情怀了。
于是我看到了这样一幕景象:一个手执导筒的傀儡导演,背后站着个老迈的女作家,长相酷似张爱玲,她掌握了一大把传统文学的写作技巧,同时又深谙不着痕迹的表现手法,正在洋洋得意地垂帘听政,发号施令。我第一次目睹了小说在伤害电影的意外事件的发生。
煞有介事了,兴许言过其实了,还是说说我的这一串观感吧,回到影象上来。
最先看的是最好的时光。三段故事,我喜欢第一个“恋爱梦”纯美的追逐,最后的握手。第二个“自由梦”只喜欢舒淇的那声感叹:你赎了别人,却没有想到我。不喜欢“青春梦”中的那种暧昧,表现得不如王家卫匀溜。没想到它比起侯的早期电影来,已经算是够快的了。
发现侯有些想法,于是搜索着从头看起。风柜来的人不动声色,朴实无华。在乡下打群架的少年,一起来到城里,被城里人欺骗,新鲜感、隔膜感、迷惘感劈头盖脸地淹没了他们,同时奠定了侯氏电影最初的基调。
冬冬的假期,现在看来,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儿童片了。儿童视角中的乡村生活,亲切而自然,伴随着一点面对成人世界的困惑和无助之感,颇能撩拨我的童趣。
恋恋风尘从一对青年男女上学时的情窦初开,到相恋后一起去城里找工作,发展到最后男孩去服兵役女孩变心嫁人,始终弥漫着一股浓郁的青春气息,生活所迫的苦涩倒在其次了。中间有个情节吸引了我,就是男孩的摩托车被偷了,他要去偷别人的,让女孩望风,却终于没有得逞。很自然,很生活。看来我还是容易被戏剧化的场面所打动,这恐怕也是我对电影艺术最起码的审美标准。
悲情城市呈现了一家四口的坎坷命运,与台湾人的那段历史联系密切。也可以说就是一部政治电影,编年史一般意义深远,场面既不血腥,也无痛感,这正是侯的追求。不删情,就让观众看得无关痛痒,我连爱国主义教育都没有受到。
戏梦人生让我想起张艺谋的活着,只是表演皮影戏的葛优换成了一个更为干瘪的老头。请那个糟老头从头到尾讲述自己演出皮影戏的历史,以及自己的一段段情感经历。这是侯的又一个“采访式”花招,但对皮影艺术的呈现,居然大于老头的故事本身,这就有些说不过去了。其中老头讲到了几个怪怪的段子,妈妈的死和奶奶的死,都有些乡土鬼故事的诡异气氛。
好男好女的叙事结构,相对来说,更具戏剧化了。两段平行的剧情,是两条永不交叉的直线。一个吧女可能侵吞了黑社会男友的钱,不断收到自己以前的日记传真,让她开始复习以前的情感经历。而她在一部电影中出演了抗日救亡医疗队的护士,那个医疗队差点被当成间谍全部枪毙。两段时空的纠葛,只仰仗侯的叙事技巧来结合,显得牵强附会。
海上花是我最恶心的一部电影,让我对旧上海更增添了几分恶感。它简直就是献给旧社会妓女和当代色情工作者的薄礼。一个个嫖客对妓女的包养与赎身故事。说它透着辛酸和无奈吧,我也不大觉得,毕竟没有卖过身,等着被人包养过。但还是可以看出那种不动声色,却暗藏杀机的叙事技术,不过那些杀机在我看来,同样是非常无聊的,就是不喜欢那种使了劲的不动声色,看多了就会发现只是做作罢了。就像回锅肉,不新鲜,当然人家拿这个当风格。
咖啡时光据说是为了纪念小津安二郎诞辰100周年而拍的。那个日本鬼子的电影没有看过,如果也是这种调调,我以后尽量避免误看。故事很简单,一段生活片断。女主角未婚先孕,两位家长不好说什么。男主角暗恋着她,在身边守护着她。表现了一点代沟问题,整部电影都不如一个片名漂亮“咖啡时光”的“典故”是说,把面临的问题都先放下,喝一杯咖啡,之后事情可能会有另外的走向。光猜想片名,比看电影要好玩得多。
侯的知名电影,就剩下一部千禧曼波了,我实在是不想看了,舒淇在里面三点全露,也无法吸引我了,还是留待我垂垂老矣之时,再去受这份洋罪吧!没准当时的心态,刚好可以和侯孝贤合拍。
末了做个说明:我不懂什么花哨的镜头语言,什么崭新的叙事风格,只是以一个超级影迷的眼光,来观看这些电影,根本不会去研究它,也没有那种兴致。我想大多数看电影的人,也不见得是冲着研究完了写论文才看的,还是娱乐娱乐而已。“知识分子电影”也好“作家电影”也罢,总该有个最基本的娱乐底线吧?
“用十几个晚上的时间,连续看完侯孝贤的九部电影之后,发现自己确实存在严重的受虐倾向。像一部电影连续剧,例假一般淋漓不尽,带给我大便干燥、小便撒不出来的憋闷之感,这是从未有过的体验,有人就敢用死气沉沉的叙事,来浪费电影胶片。但还是要感谢侯孝贤,不看他的电影,我就不会享受到刑满释放的快感。”
以上是刚看完电脑里下载的最后一部侯氏电影咖啡时光之后,咬牙切齿地发的一通牢骚。一周后的今天,重新面对一周前的心情,当然嗅出了偏激的味道,但不得不承认,这世上有一些注定要成为经典的电影,会让自己看得昏昏欲睡甚至痛不欲生。
所以,现在我想先说说它的好:画面精致入微,长镜头气势磅礴,旁白颇富诗意,音乐美妙动听,情节中常常流淌出人文关怀和历史情结,颇具胸怀天下的气概
但倒人胃口的,就是那种旧式小说的叙事风格,那种看似收放自如,实则拿腔捏调,一句话分成十几次说完的拖沓之感。正是拜侯孝贤的御用编剧——台湾小说家朱天文所赐。说侯孝贤窃取了朱天文的小说,不如说朱天文控制了侯孝贤的电影。侯孝贤完全贯彻执行了朱天文的创作意图,甚至连她剧本中的所有细枝末节的描写都照搬不误,更不用说她那柔软的女性情怀了。
于是我看到了这样一幕景象:一个手执导筒的傀儡导演,背后站着个老迈的女作家,长相酷似张爱玲,她掌握了一大把传统文学的写作技巧,同时又深谙不着痕迹的表现手法,正在洋洋得意地垂帘听政,发号施令。我第一次目睹了小说在伤害电影的意外事件的发生。
煞有介事了,兴许言过其实了,还是说说我的这一串观感吧,回到影象上来。
最先看的是最好的时光。三段故事,我喜欢第一个“恋爱梦”纯美的追逐,最后的握手。第二个“自由梦”只喜欢舒淇的那声感叹:你赎了别人,却没有想到我。不喜欢“青春梦”中的那种暧昧,表现得不如王家卫匀溜。没想到它比起侯的早期电影来,已经算是够快的了。
发现侯有些想法,于是搜索着从头看起。风柜来的人不动声色,朴实无华。在乡下打群架的少年,一起来到城里,被城里人欺骗,新鲜感、隔膜感、迷惘感劈头盖脸地淹没了他们,同时奠定了侯氏电影最初的基调。
冬冬的假期,现在看来,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儿童片了。儿童视角中的乡村生活,亲切而自然,伴随着一点面对成人世界的困惑和无助之感,颇能撩拨我的童趣。
恋恋风尘从一对青年男女上学时的情窦初开,到相恋后一起去城里找工作,发展到最后男孩去服兵役女孩变心嫁人,始终弥漫着一股浓郁的青春气息,生活所迫的苦涩倒在其次了。中间有个情节吸引了我,就是男孩的摩托车被偷了,他要去偷别人的,让女孩望风,却终于没有得逞。很自然,很生活。看来我还是容易被戏剧化的场面所打动,这恐怕也是我对电影艺术最起码的审美标准。
悲情城市呈现了一家四口的坎坷命运,与台湾人的那段历史联系密切。也可以说就是一部政治电影,编年史一般意义深远,场面既不血腥,也无痛感,这正是侯的追求。不删情,就让观众看得无关痛痒,我连爱国主义教育都没有受到。
戏梦人生让我想起张艺谋的活着,只是表演皮影戏的葛优换成了一个更为干瘪的老头。请那个糟老头从头到尾讲述自己演出皮影戏的历史,以及自己的一段段情感经历。这是侯的又一个“采访式”花招,但对皮影艺术的呈现,居然大于老头的故事本身,这就有些说不过去了。其中老头讲到了几个怪怪的段子,妈妈的死和奶奶的死,都有些乡土鬼故事的诡异气氛。
好男好女的叙事结构,相对来说,更具戏剧化了。两段平行的剧情,是两条永不交叉的直线。一个吧女可能侵吞了黑社会男友的钱,不断收到自己以前的日记传真,让她开始复习以前的情感经历。而她在一部电影中出演了抗日救亡医疗队的护士,那个医疗队差点被当成间谍全部枪毙。两段时空的纠葛,只仰仗侯的叙事技巧来结合,显得牵强附会。
海上花是我最恶心的一部电影,让我对旧上海更增添了几分恶感。它简直就是献给旧社会妓女和当代色情工作者的薄礼。一个个嫖客对妓女的包养与赎身故事。说它透着辛酸和无奈吧,我也不大觉得,毕竟没有卖过身,等着被人包养过。但还是可以看出那种不动声色,却暗藏杀机的叙事技术,不过那些杀机在我看来,同样是非常无聊的,就是不喜欢那种使了劲的不动声色,看多了就会发现只是做作罢了。就像回锅肉,不新鲜,当然人家拿这个当风格。
咖啡时光据说是为了纪念小津安二郎诞辰100周年而拍的。那个日本鬼子的电影没有看过,如果也是这种调调,我以后尽量避免误看。故事很简单,一段生活片断。女主角未婚先孕,两位家长不好说什么。男主角暗恋着她,在身边守护着她。表现了一点代沟问题,整部电影都不如一个片名漂亮“咖啡时光”的“典故”是说,把面临的问题都先放下,喝一杯咖啡,之后事情可能会有另外的走向。光猜想片名,比看电影要好玩得多。
侯的知名电影,就剩下一部千禧曼波了,我实在是不想看了,舒淇在里面三点全露,也无法吸引我了,还是留待我垂垂老矣之时,再去受这份洋罪吧!没准当时的心态,刚好可以和侯孝贤合拍。
末了做个说明:我不懂什么花哨的镜头语言,什么崭新的叙事风格,只是以一个超级影迷的眼光,来观看这些电影,根本不会去研究它,也没有那种兴致。我想大多数看电影的人,也不见得是冲着研究完了写论文才看的,还是娱乐娱乐而已。“知识分子电影”也好“作家电影”也罢,总该有个最基本的娱乐底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