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淡淡的忧思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新谷粒 www.xinguli.net,最快更新丁冬文集最新章节!
很久没有写教育这个话题了,不是太累,而是有点麻木,也有点失望。有时候对自己还有点愤怒。但是自己天天还在讲台上做着,一些困惑还在天天面对,一些难题还在天天思考,不得不承认,自己想逃避是很不现实的。
我不想去描述当前教育届的现状,只想将自己的苦闷记录下来。
回想选择教师这一职业,如果说是当时是迫于无奈走上了讲台的话,那么现在却是喜欢着这个为了美好的明天而乐意做种树人的工作,但却过得不开心。
社会在向前发展,教育也应向前发展,历史的潮流谁也阻挡不住。处在改革者的大潮中,按理说,作为弄潮者,应该是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然而越随时代的潮流走,越觉得步履艰难,越来越觉得压抑。我不知道这语文教育的前景在哪儿。
应该说自己还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是一个追求进步的人,虽不喜张扬,但我从来不甘于平庸。总想着有一天一些想法能够实现,或者我能够按自己的一些想法去引领学生大步朝前走。
我总认为每一个学生成长的每一个时段都很重要,学生不是树木,不是草,不是只知道吃喝拉散的动物,而是一个有思想有理想渴望成人成才的学子,作为树人者,有责任引领他们走向一个灿烂的明天。因此我从来不肯马虎地对待自己的职业。
不知哪位名人说过:要给学生半桶水,就得自己有一桶水。于是啃书成了自己的一大爱好。并尝试着将吸收的东西应用于实践。
曾经陈金明先生一本关于创新教育的小册子让我不知翻了多少遍。一本我也能创造会让我激动好久。什么培养创造思维、超常思维、逆向思维深入了我的课堂。在九十年代中期,因为加入了反刍教改的行列,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已经比新课标先行一步走进了我的课堂。也许所在的学校曾被中国青年报誉为过“小小发明家的摇篮”吧,开放的氛围让我感受到了实行改革所带来的快乐。将课堂设在大自然里,将学生带进法院、工厂,模拟求职,向权威质疑,学生自主课堂。教改让学生喜欢上了语文,喜欢上了写作文。独抒性灵不一定是古人的主张,那不是他们的专利囗号。独抒性灵同样为学生拥有。鼓励学生作文时独抒性灵更切合学生实际,更能表现学生的率真。无疑,学生的高考成绩不仅没有受影响,反而与年级平行班高出了近二十分的成绩。
可是一念之差来到了就离开了那个工作了近二十年的学校,来到了经济达的珠三角。曾经认为经济如此发达的地区,教育理念应该是很科学的先进的,何况毗邻港澳,外界思想的影响应该很大,谁知理念死板得让人窒息。
珠三角地区多数学校采取封闭式教学,学生关在了高高的围墙里。一周里星期天晚上必须回到学校,周六才能回家。如果家长校访,学生不能出校门迎接,如果父母不进校门的话,学生只能隔着高高栅栏接过父母送来汤菜与物品,然后站在栅栏里吃完,再走进教室。
陶行知先生在上个世纪就提出了六大解放。我曾经天真地认为在改革开放的沿海地区,早就将这种思想应用天实践了。我发现,他的解放思想确实是让学生解放了,只不过这种解放是让学生的手到了另类的解放了。因为清洁卫生专职的清洁工人,洗碗也有食堂的专职工人;至于脑呢只需按黑板上的作业条码完成,不要记住哪天做什么作业了。放学后,有限的时间里男生守着篮球架的那块地盘,女生守着宿舍,到晚修铃响后,再鱼贯而出,急急地跑进教室,即算是头发还在滴着水珠。每天的每天,学生循规蹈矩地作息,早上早练,上午上课,中午规矩地排队买饭,然后按时就寝,不能大声喧哗,不能四处走动。起床铃声响了后,再走跑步进教室,再坐一个下午。晚餐后,再坐进教室,又悄然无声地机械地按黑板上布置的作业条目完成当天的作业。没有机会去外面感受社会生活了,傍晚教室里没有电视
眼睛也好,耳朵也好,空间也好,嘴巴也好,是真的解放了,可是那是除了作业外没有什么可做,没有什么可看,没有什么内容可听。天天过着单一而古板的生活,谈什么创造思维,谈什么创造性,谈什么探究。不要说关注社会生活,不要说亲近自然,就是想带学生去离学校只有五百米的广场参观也不可能啊。
我不由得欣赏起美国的中学教育来。他们的中学生课时比中国学生少了很多,可是学的东西却多了很多。美国中学除了必修课外,还要选修,学什么你自己定,高考不按最后一次来决定你进什么样的学校,而是根据最后一次考试成绩而定,而是根据你多次模拟考试中最好的一次成绩来决定你进什么样的学校,同时不要参考你平时的表现。不仅如此你得有社会的实际经验。他们规定一个学生一个学年必须做多少天义工否则你就拿不到毕业证。你的所有信息早已备案,各大学根据你的成绩和表现录取选择你。一个学生往往可以接到好几个大学的通知,你想进什么大学,完全由你自己决定。
以我姨侄为例,他正读高三,除了必修课程外,选修的微积分已经学到了第三册了。除此外,他还选了武术,乐器演奏。假期里已经在国家博物馆里做了一百多天义工。毕业证还没有拿到手,大学录取通知书已经接了好几个了。可是在中国,学生牢牢地绑在书本上了,一切为了一个中心目标,那就是为考上大学而奋斗,不要说社区服务,不要说选修与考试无关的功课。为此,老师成了警察和看填鸭人,学生成了做题目的机器。
尤其令人感到不公的是地区的差别。在中国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录取标准,京津沪地区的学生录取分数线很低,他们读北大的分数在地方也许只是一个大专线的分数。而且招收人数还比地方不知道要多多少。同样是学子,同样是中国的国民,可是京津沪地区的可以很轻松地走进好大学,而其他地方的学生不知要刻苦努力好多,可是有的读了一年又一年甚至还挤不进大学的门槛。
我不知道为什么教育为什么还不进行一次真正的改革,为什么会人为地造成如此的不平等,为什么中国的老师与学生只能是围着高考这唯一的中心转着,为什么评定老师的唯一标准就是你送了多少学生进好中学好大学,为什么最后一次考试就决定学生能否进入大学学习,而平时的努力却看得很少或者根本不参考。
为什么老师所学的东西就只是用来站在讲台上,天天讲着标准题,对着标准答案,指导学生写应试文章,就为什么不能引导学生独特地思考问题!
很多评论说中国的学生动手能力差,中国的学生没有创造力,如果总是以这样教育方式教育学生,学生的创造力从何而来。
如果不对教育实行彻底的改革,如果不消灭地区的差别,如果不改革高校以高考成绩捶定学生入大学资格的做法,其结果试必造成不平等,而且严重扼杀学生的创造能力。
唉,不知何时才会结束与别人的距离!
春天已经来临了,那么教育的春天还会远吗?
很久没有写教育这个话题了,不是太累,而是有点麻木,也有点失望。有时候对自己还有点愤怒。但是自己天天还在讲台上做着,一些困惑还在天天面对,一些难题还在天天思考,不得不承认,自己想逃避是很不现实的。
我不想去描述当前教育届的现状,只想将自己的苦闷记录下来。
回想选择教师这一职业,如果说是当时是迫于无奈走上了讲台的话,那么现在却是喜欢着这个为了美好的明天而乐意做种树人的工作,但却过得不开心。
社会在向前发展,教育也应向前发展,历史的潮流谁也阻挡不住。处在改革者的大潮中,按理说,作为弄潮者,应该是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然而越随时代的潮流走,越觉得步履艰难,越来越觉得压抑。我不知道这语文教育的前景在哪儿。
应该说自己还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是一个追求进步的人,虽不喜张扬,但我从来不甘于平庸。总想着有一天一些想法能够实现,或者我能够按自己的一些想法去引领学生大步朝前走。
我总认为每一个学生成长的每一个时段都很重要,学生不是树木,不是草,不是只知道吃喝拉散的动物,而是一个有思想有理想渴望成人成才的学子,作为树人者,有责任引领他们走向一个灿烂的明天。因此我从来不肯马虎地对待自己的职业。
不知哪位名人说过:要给学生半桶水,就得自己有一桶水。于是啃书成了自己的一大爱好。并尝试着将吸收的东西应用于实践。
曾经陈金明先生一本关于创新教育的小册子让我不知翻了多少遍。一本我也能创造会让我激动好久。什么培养创造思维、超常思维、逆向思维深入了我的课堂。在九十年代中期,因为加入了反刍教改的行列,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已经比新课标先行一步走进了我的课堂。也许所在的学校曾被中国青年报誉为过“小小发明家的摇篮”吧,开放的氛围让我感受到了实行改革所带来的快乐。将课堂设在大自然里,将学生带进法院、工厂,模拟求职,向权威质疑,学生自主课堂。教改让学生喜欢上了语文,喜欢上了写作文。独抒性灵不一定是古人的主张,那不是他们的专利囗号。独抒性灵同样为学生拥有。鼓励学生作文时独抒性灵更切合学生实际,更能表现学生的率真。无疑,学生的高考成绩不仅没有受影响,反而与年级平行班高出了近二十分的成绩。
可是一念之差来到了就离开了那个工作了近二十年的学校,来到了经济达的珠三角。曾经认为经济如此发达的地区,教育理念应该是很科学的先进的,何况毗邻港澳,外界思想的影响应该很大,谁知理念死板得让人窒息。
珠三角地区多数学校采取封闭式教学,学生关在了高高的围墙里。一周里星期天晚上必须回到学校,周六才能回家。如果家长校访,学生不能出校门迎接,如果父母不进校门的话,学生只能隔着高高栅栏接过父母送来汤菜与物品,然后站在栅栏里吃完,再走进教室。
陶行知先生在上个世纪就提出了六大解放。我曾经天真地认为在改革开放的沿海地区,早就将这种思想应用天实践了。我发现,他的解放思想确实是让学生解放了,只不过这种解放是让学生的手到了另类的解放了。因为清洁卫生专职的清洁工人,洗碗也有食堂的专职工人;至于脑呢只需按黑板上的作业条码完成,不要记住哪天做什么作业了。放学后,有限的时间里男生守着篮球架的那块地盘,女生守着宿舍,到晚修铃响后,再鱼贯而出,急急地跑进教室,即算是头发还在滴着水珠。每天的每天,学生循规蹈矩地作息,早上早练,上午上课,中午规矩地排队买饭,然后按时就寝,不能大声喧哗,不能四处走动。起床铃声响了后,再走跑步进教室,再坐一个下午。晚餐后,再坐进教室,又悄然无声地机械地按黑板上布置的作业条目完成当天的作业。没有机会去外面感受社会生活了,傍晚教室里没有电视
眼睛也好,耳朵也好,空间也好,嘴巴也好,是真的解放了,可是那是除了作业外没有什么可做,没有什么可看,没有什么内容可听。天天过着单一而古板的生活,谈什么创造思维,谈什么创造性,谈什么探究。不要说关注社会生活,不要说亲近自然,就是想带学生去离学校只有五百米的广场参观也不可能啊。
我不由得欣赏起美国的中学教育来。他们的中学生课时比中国学生少了很多,可是学的东西却多了很多。美国中学除了必修课外,还要选修,学什么你自己定,高考不按最后一次来决定你进什么样的学校,而是根据最后一次考试成绩而定,而是根据你多次模拟考试中最好的一次成绩来决定你进什么样的学校,同时不要参考你平时的表现。不仅如此你得有社会的实际经验。他们规定一个学生一个学年必须做多少天义工否则你就拿不到毕业证。你的所有信息早已备案,各大学根据你的成绩和表现录取选择你。一个学生往往可以接到好几个大学的通知,你想进什么大学,完全由你自己决定。
以我姨侄为例,他正读高三,除了必修课程外,选修的微积分已经学到了第三册了。除此外,他还选了武术,乐器演奏。假期里已经在国家博物馆里做了一百多天义工。毕业证还没有拿到手,大学录取通知书已经接了好几个了。可是在中国,学生牢牢地绑在书本上了,一切为了一个中心目标,那就是为考上大学而奋斗,不要说社区服务,不要说选修与考试无关的功课。为此,老师成了警察和看填鸭人,学生成了做题目的机器。
尤其令人感到不公的是地区的差别。在中国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录取标准,京津沪地区的学生录取分数线很低,他们读北大的分数在地方也许只是一个大专线的分数。而且招收人数还比地方不知道要多多少。同样是学子,同样是中国的国民,可是京津沪地区的可以很轻松地走进好大学,而其他地方的学生不知要刻苦努力好多,可是有的读了一年又一年甚至还挤不进大学的门槛。
我不知道为什么教育为什么还不进行一次真正的改革,为什么会人为地造成如此的不平等,为什么中国的老师与学生只能是围着高考这唯一的中心转着,为什么评定老师的唯一标准就是你送了多少学生进好中学好大学,为什么最后一次考试就决定学生能否进入大学学习,而平时的努力却看得很少或者根本不参考。
为什么老师所学的东西就只是用来站在讲台上,天天讲着标准题,对着标准答案,指导学生写应试文章,就为什么不能引导学生独特地思考问题!
很多评论说中国的学生动手能力差,中国的学生没有创造力,如果总是以这样教育方式教育学生,学生的创造力从何而来。
如果不对教育实行彻底的改革,如果不消灭地区的差别,如果不改革高校以高考成绩捶定学生入大学资格的做法,其结果试必造成不平等,而且严重扼杀学生的创造能力。
唉,不知何时才会结束与别人的距离!
春天已经来临了,那么教育的春天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