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冠礼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
新谷粒 www.xinguli.net,最快更新宋阀最新章节!
种师道给徐卫的信中。开头就明明白白的告诉他,自己“时日无多,大限之期不远矣”。其后盛赞徐卫这个西军晚辈“年虽少然有大志,力虽薄不畏险阻”,希望他“忠义为国,好自为之”。又回顾了当年在西军中与徐彰的旧谊,说是可惜得很,没来得及见上一面。最后嘱咐徐卫,眼下国难当头,正是武臣效命之际,早早晚晚他必得重用。但同时提醒,少年得志大不幸,一定要谨慎在意。“待女真锋芒已去,宋金拉锯之时,汝当离朝避祸于西,切记勿忘。”
徐卫独自一人坐于帐中,看着那封信许久,终于叹了一声,将信装进信封收好。历史上,岳飞韩世忠张俊等人未出现以前,种师道是宋军中绝对的权威。元老,甚至可以说是一面旗帜。这位老将堪称帅才,虽对宋金两国的实力差距有着清醒地认识,但直到其去世,仍旧不停地建言献策,总归到底一句话,大宋是有办法的。
现在,这位老将不久于人世,他若一死,对宋军士气绝对是一个打击。女真人若是得知,必然更加有侍无恐。这等名将没能死在沙场上,实在是个遗憾。更让徐卫觉得惋惜的是,若说他与种师道有什么交情,实在谈不上,两人地位太过悬殊。但种师道从第一次见到他开始,对这个后生晚辈的关切,的确让人感动。甚至弥留之际还传来书信,谆谆教诲,再三嘱咐。
大宋靖康元年八月,种师道病重,赵桓闻讯之后,立即命京畿河北制置使姚古前往滑州坐镇,将种师道接回东京医治。可队伍还没到京城,种师道已病逝于半道。赵桓表示了极大的悲痛,亲往种家致哀,抚棺大恸,令在场者无不动容。并亲笔草诏。高度赞扬其精忠为国的一生,赠“开府仪同三司”。种师道本有两子,都战死在他之前,又有两孙,长孙也战死沙场,而次孙早夭。为不使这位军中元老绝后,赵桓令其侄种宏奉祀。
种师道死后,赵桓虽然又是哀悼,又是追封,但对其死前遗言中的建议,却没有重视。不但是皇帝,就连李纲等执宰,也认为种师道的策略没有必要。种公若泉下有知,也当悲鸣……
太原之围解除后,赵桓认为自己已经布置妥当,纵使金军再来也不必畏惧。遂将精力放在巩固自己的统治之上。太上皇赵佶回到东京以后,入住龙德宫。在儿子的关照之下,他的生活一如既往地维持着豪华奢侈。但与此同时,赵桓对父亲在政治上的控制越来越严格。
先遭到清洗的,便是赵佶身边的宦官。当初为了敦促太上皇回营,赵桓曾经答应对这些人不予追究。但时过境迁。尤其是赵桓认为在自己的领导之下,宋军取得了太原大捷,对军队的控制已经初步确立,不需要再看谁的脸色。遂将赵佶身边的亲信宦官一一驱逐出龙德宫,与之相应的则是大量安插自己的心腹。让他们监视太上皇的一举一动,哪怕是皇父的一言一行都必须及时报告。
光是软禁赵佶,赵桓还觉得不够保险,又仓促册立自己才十岁的儿子赵谌为皇太子。世人都以为官家缓急颠倒,殊不知在赵桓看来,一旦时局不测,他宁愿自己的无知弱子监国,也不愿年富力强的老父复辟。
赵佶虽然几十年来昏庸误国,但他却并不是笨蛋,知道自己不容于儿子,如今回到东京,怕是要软禁至死。左思右想之后,他搬出了已经去世的种师道。他对赵桓说,“金人必再犯京阙”,种师道建议皇帝退守关中,是很有道理的。既然皇帝不便离京,那么就让老父为你分忧,我去洛阳组织防御如何?赵桓自然不会忘记将父亲弄回东京是多么地艰难,立即拒绝了这一建议。此后,赵佶又提出和皇帝一起撤离东京南下,但同样遭到拒绝。
与此同时,赵桓开始对赵佶的故旧之臣痛下杀手。其中典型代表便是童贯,他忘不了当初童贯逃离太原,抗拒自己的诏命,又追随太上皇南逃。甚至带走数万精兵。射杀军民。赵桓将童贯一连三贬,七月,正是太原血战之时,他又将其贬到吉阳军(今海南)。
八月,在太原金军几乎被种师中全歼之后,女真人既没有出兵南侵,也没有派出使臣问罪,平静得有些诡异。这种沉默,让朝中不懂军事的文臣们认为是大宋兵威所致。女真人留下围困太原的部队,被我英勇官家连锅端掉,想必是不敢轻动。这些人被一场局部惨胜冲昏了头,好了伤痕忘了痛,转眼就不忘得去年差点被女真人打过黄河。
但还沉浸在丧兄悲痛中的种师中不忘上奏朝廷,言女真人必再复来,请求官家援兵物资,重组太原防卫。他清楚地认识到,只要太原不倒,女真人的西路军就无法前行。金军的骑兵的确厉害,可以千里突袭,来去如风。可你再剽悍,也得吃饭吧?只要太原像根钉子一般扎在这里,你的后勤就无法保障。所以,金军西路想要与东路会师。就必须铲除太原!
可太原战役以后,除种师中率军三万余进驻以外,折可求的西军部队返回府州,因为大宋的敌人不止一家,党项人这两年虽然焉了,但虎死架不倒,还须防备。从这就可以看出,种师道建议朝廷缓和与夏国关系,集中西部军队对抗女真是何等的先见之明。
可赵桓现在既没有多余的军队可供调用,也拿不出钱来周济太原。他不但要维持大宋庞大的官僚机构和臃肿的军队,还要支出大笔钱财供太上皇享乐。为此。他甚至不惜让自己节衣缩食。对于种师中要求的军费物资,他仅仅支付了三成不到,更没有增派一兵一卒。此时,有人提出,何不采纳已故种师道的建议,调山东之兵?赵桓却认为耗费太大,无力负担,遂不理会。
八月初八,位于东京城内西水门的徐府十分热闹,刚刚天亮,西水门附近的百姓就惊讶地现了步帅何灌。而后,步军司许多长官6续来到。街坊邻居都知道,这处宅子从前是大奸臣的王甫所有,后来被官家赐给了新任的步军司副都指挥使。今天是什么大日子?做寿?娶亲?都不像啊,不是该张灯结彩才是么?
有好事者跑去打听之后才知道,原来,今天徐府的小官人要举行冠礼,正式宣告成年了。你问徐府小官人是谁?这都不知道你还有脸住在西水门?徐卫,徐家老九!
冠礼是古代礼仪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男子成年,需行冠礼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同。徐卫虽然已经官居七品,但没行冠礼之前仍旧被视为童子。而且行冠礼之前,你也没有表字,所以许多与徐卫亲近的人,因其无字,只能“徐九徐九”地叫。
冠礼既然重要,也就十分繁琐。一共十六项,先要通报祖先,选定吉日。然后才去邀请嘉宾,什么样的人能作嘉宾,邀请的时候说什么话,又答什么话,都有严格规定,一字不能差。邀请完毕之后,又要从嘉宾中选出一位德高望重,身份显赫的人作为正宾。举行冠礼的前一天,族人聚在宗庙约期。商定仪式内容。
冠礼举行之日,天未亮族人便要早起,开始陈设器具。什么东西放在什么地方,向着什么方位,也有严格到无聊的规定,一丝一毫不能出错。
在准备完毕之后,嘉宾还不能进入,必须站在屋外等候。所以,西水门的居民们有幸看到了平日里难得一见的朝廷显贵聚集在徐府门外,互相谈论。这些大人们都身着朝服,盛装出席,可见对此次冠礼的重视。
“哎,怎么李少宰也来了?天甫公请了他?”一众步军司佐官议论纷纷。正宾不是何太尉么?如果李少宰也获邀出席,正宾应该是他才对。谁都知道,李纲是官家近臣,深得器重。
李纲落轿之后,作个四方揖,笑道:“不之客自来,诸位莫惊。”
“岂敢,李相能来,实在是徐家的荣耀。”何灌打着哈哈。
李纲闻言亦笑:“徐卫为军中后起之秀,我等前辈长官,理当爱护才是。”
众官正说着,又有眼尖之人瞥见一顶二品大员的官桥快行来。徐家面子还真不小,执宰来了,步帅来了,现在又来一位二品高官,会是谁?待那轿落地,轿中之人步出时,所有人都愣住了。这是怎么档子事?他怎么不在府内?
来的不是旁人,正是枢密副使徐绍!怪了,他是徐彰亲弟弟,徐卫的亲叔叔,理应一早就在府里帮忙才是,怎么反倒出现在这里?迎着一众疑惑的目光,徐绍大概也觉得有些尴尬,上前与众官一一见礼之后,立在外头,也不进去。这让一众官员满头雾水,怎么回事?
倒是徐府那门人眼尖,现徐绍之后,飞奔入内。其时,徐彰,徐原,徐胜正聚在花厅商讨细节,三人都身着朝服,极为隆重。见门人慌慌张张奔进来,徐原第一个不喜:“你是见着……”猛然省悟今天是九弟大日子,不能口不择言,遂喝道:“慌慌张张作甚?”
“三……徐枢密来了!”
一语既出,徐胜徐原两个面面相觑,三叔怎么来了?转念一想,这话怎么说的,三叔本就该来。只是,徐家内部这点恩怨,外人虽不清楚,他兄弟两个却是心知肚明。继而瞧向徐彰,却见他面无表情,没有任何反应。
徐原递眼色给四弟,徐胜还不了解父亲的脾气?怎敢去捋虎须,还是将眼色还回去。你是长兄,又是大伯独子,我家老爷子这辈子最敬佩的人有两个。一个便是老种经略相公,一个便是大伯,你不说谁说?
徐原干咳两声,硬着头皮问道:“二叔,你看这事……”
徐彰不等他说完,一声冷哼,徐原碰了个钉子,瞧了四弟一言,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
“既然来了,还是请进来吧。”不知什么时候,徐卫突然出现在门帘后。
徐原徐胜两个同时一惊,偷偷打量徐彰脸色,果见他面带怒容,沉声说道:“我儿子冠礼,他凭什么来!”真个声如洪钟,震耳欲聋。
徐原徐胜都替九弟捏了把汗,好小子,别以为成年就不挨揍了,在老子面前,你永远是儿子!
徐卫掀起门帘出来,穿着一身深衣,头未束,颇有些不羁狂放的风范。对着父亲说道:“今天来的都是爹同僚长官。家丑不可外扬,要是闹将起来,岂不是让外人看笑话?”
徐胜一阵欣喜,爹虽然古板固执,但最好脸面。九弟立了大功,又受到上头青睐,今天他举行冠礼,向来朴素的父亲居然遍邀同僚共襄盛举,为的就是扬眉吐气。九弟这话,怕是说到他心坎上去了。
徐彰闻言,无语相对,干脆将脸扭到一旁去,不接徐卫话头。徐原一见,大着胆子对战战兢兢的门人说道:“去,请三叔进来。”
那门人往后走了两步,等候着徐彰反应,若是他虎吼出声,就赶紧回到原地站好。可左等右等,徐彰不见反应,这才放下心来,快步奔了出去。正在这时,门帘突然掀开,徐王氏徐秀萍两个一左一右,拉了徐卫就往回拖:“都成*人了,还不安分!你跑甚么!”
不多时,徐绍来到花厅,着二品紫色官服,曲领大袖,腰束金带,佩以鱼袋,极是庄重。徐原徐胜两个同时起身,揖已经作出去,话却不敢出口,一时气氛尴尬。
徐绍神色如常,上得前去,面对高坐主位的徐彰,看了一阵,而后一拜,口中叫道:“兄长。”
徐原徐胜二人顿时绷紧了皮,老爷子会有什么反应?拍案而起?破口大骂?不理不睬?照脸一拳?
徐彰牙关紧咬,双拳紧攥,看样子还真是想干一架。徐原不禁有些替三叔担心,二叔现在虽然年迈,又有病在身,可西军第一悍将的名号不是吹出来的,那是无数颗党项人的头颅堆砌而成!
哪知,徐彰盯着徐绍看了半晌,那脸上阴睛不定,忽地叹了口气,轻轻嗯了一声。他叹口气,徐原徐胜就松了口气,这才上前对徐绍行大礼,口称见过三叔。徐绍亲手扶起两个侄子,细细打量,笑道:“义德,荩忱,好,好,好。”
吉时已到,冠礼正式开始。徐府指定的摈者出府邀请李纲何灌等宾客入内,而后回来报知徐彰。徐彰即出大门东面迎接,见少宰李纲也在,他大感意外。对着李纲一揖之后,连称荣幸。
“哈哈,徐大人生得好儿子!可喜可贺啊!”李纲还礼,爽朗大笑。而后,何灌等官员相继与徐彰见礼,都称赞祝贺,乐得他眉开眼笑,人仿佛也年轻几岁一般。嘉宾云集,徐彰身为主人,要对着宾客三揖,宾客不论官阶大小也需回拜。然后,徐彰与正宾何灌相对一揖,进入正大门,李纲等宾客随后同行。按礼制,凡遇到转弯的地方,主人与宾客还必须一揖,而且这一揖不能是平时的微微欠身,身体必须与地面持平!所幸,这徐府不大,上了年纪的宾客们才稍稍安心,否则,一路作揖下去,徐卫还没加冠,咱就先闪腰了。
进入正堂,徐彰与何灌各占主位,左右而立。其他宾客和亲戚便立在堂外,位置丝毫马虎不得。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徐彰命人召徐卫出来。面朝南方,立在客堂东北处所设的筵席旁。
徐卫实在没有想到,不就是个戴帽子的仪式么?何必搞得这么隆重?正想着,忽见何灌过来,竟然对着他一揖!让他正坐于筵席之旁。徐卫骇了一跳,还没回过神,又见步军司那满面虬髯的副都虞侯来到他身边坐下,正疑惑时,那位长官已经拿起早已准备在旁的梳子替他梳理头,完毕之后,用丝带束住。这位长官充当的是“赞者”,职责是为“冠者”,也就是徐卫梳理第一次头。非主人亲近下属不能担当此任。看来这人跟徐彰估计是一样脾气。
徐卫一直有笑场的冲动,我堂堂一个爷们,怎么搞得跟女儿家出嫁一般?可在场的不是朝廷新贵,就是三衙长官,怎敢唐突?遂一忍再忍。本来以为梳完了头,该拿帽子来戴了吧?却见何灌与父亲同时出去,又对立在堂外的宾客一揖,宾客们辞谢,说是主人有事不必降。
二人回到堂内,又相对一揖。而后,徐彰回到主位,何灌立在徐卫身前,有人端来铜盆让他净手。洗完手后,他便伸手将徐卫头上束的带子动一动,有表示自己亲力亲为的意思。再后,才有人送上“冠”来。其实也不是帽子,就是幅巾,裹之用。
何灌接过,神情严肃,环视四方,大声说道:“令月吉时,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选择善月吉时,为你戴上冠,去掉你的童稚之心,慎修你成年人的美德。祝愿你高寿吉祥,希望上天赐福给你。)
种师道给徐卫的信中。开头就明明白白的告诉他,自己“时日无多,大限之期不远矣”。其后盛赞徐卫这个西军晚辈“年虽少然有大志,力虽薄不畏险阻”,希望他“忠义为国,好自为之”。又回顾了当年在西军中与徐彰的旧谊,说是可惜得很,没来得及见上一面。最后嘱咐徐卫,眼下国难当头,正是武臣效命之际,早早晚晚他必得重用。但同时提醒,少年得志大不幸,一定要谨慎在意。“待女真锋芒已去,宋金拉锯之时,汝当离朝避祸于西,切记勿忘。”
徐卫独自一人坐于帐中,看着那封信许久,终于叹了一声,将信装进信封收好。历史上,岳飞韩世忠张俊等人未出现以前,种师道是宋军中绝对的权威。元老,甚至可以说是一面旗帜。这位老将堪称帅才,虽对宋金两国的实力差距有着清醒地认识,但直到其去世,仍旧不停地建言献策,总归到底一句话,大宋是有办法的。
现在,这位老将不久于人世,他若一死,对宋军士气绝对是一个打击。女真人若是得知,必然更加有侍无恐。这等名将没能死在沙场上,实在是个遗憾。更让徐卫觉得惋惜的是,若说他与种师道有什么交情,实在谈不上,两人地位太过悬殊。但种师道从第一次见到他开始,对这个后生晚辈的关切,的确让人感动。甚至弥留之际还传来书信,谆谆教诲,再三嘱咐。
大宋靖康元年八月,种师道病重,赵桓闻讯之后,立即命京畿河北制置使姚古前往滑州坐镇,将种师道接回东京医治。可队伍还没到京城,种师道已病逝于半道。赵桓表示了极大的悲痛,亲往种家致哀,抚棺大恸,令在场者无不动容。并亲笔草诏。高度赞扬其精忠为国的一生,赠“开府仪同三司”。种师道本有两子,都战死在他之前,又有两孙,长孙也战死沙场,而次孙早夭。为不使这位军中元老绝后,赵桓令其侄种宏奉祀。
种师道死后,赵桓虽然又是哀悼,又是追封,但对其死前遗言中的建议,却没有重视。不但是皇帝,就连李纲等执宰,也认为种师道的策略没有必要。种公若泉下有知,也当悲鸣……
太原之围解除后,赵桓认为自己已经布置妥当,纵使金军再来也不必畏惧。遂将精力放在巩固自己的统治之上。太上皇赵佶回到东京以后,入住龙德宫。在儿子的关照之下,他的生活一如既往地维持着豪华奢侈。但与此同时,赵桓对父亲在政治上的控制越来越严格。
先遭到清洗的,便是赵佶身边的宦官。当初为了敦促太上皇回营,赵桓曾经答应对这些人不予追究。但时过境迁。尤其是赵桓认为在自己的领导之下,宋军取得了太原大捷,对军队的控制已经初步确立,不需要再看谁的脸色。遂将赵佶身边的亲信宦官一一驱逐出龙德宫,与之相应的则是大量安插自己的心腹。让他们监视太上皇的一举一动,哪怕是皇父的一言一行都必须及时报告。
光是软禁赵佶,赵桓还觉得不够保险,又仓促册立自己才十岁的儿子赵谌为皇太子。世人都以为官家缓急颠倒,殊不知在赵桓看来,一旦时局不测,他宁愿自己的无知弱子监国,也不愿年富力强的老父复辟。
赵佶虽然几十年来昏庸误国,但他却并不是笨蛋,知道自己不容于儿子,如今回到东京,怕是要软禁至死。左思右想之后,他搬出了已经去世的种师道。他对赵桓说,“金人必再犯京阙”,种师道建议皇帝退守关中,是很有道理的。既然皇帝不便离京,那么就让老父为你分忧,我去洛阳组织防御如何?赵桓自然不会忘记将父亲弄回东京是多么地艰难,立即拒绝了这一建议。此后,赵佶又提出和皇帝一起撤离东京南下,但同样遭到拒绝。
与此同时,赵桓开始对赵佶的故旧之臣痛下杀手。其中典型代表便是童贯,他忘不了当初童贯逃离太原,抗拒自己的诏命,又追随太上皇南逃。甚至带走数万精兵。射杀军民。赵桓将童贯一连三贬,七月,正是太原血战之时,他又将其贬到吉阳军(今海南)。
八月,在太原金军几乎被种师中全歼之后,女真人既没有出兵南侵,也没有派出使臣问罪,平静得有些诡异。这种沉默,让朝中不懂军事的文臣们认为是大宋兵威所致。女真人留下围困太原的部队,被我英勇官家连锅端掉,想必是不敢轻动。这些人被一场局部惨胜冲昏了头,好了伤痕忘了痛,转眼就不忘得去年差点被女真人打过黄河。
但还沉浸在丧兄悲痛中的种师中不忘上奏朝廷,言女真人必再复来,请求官家援兵物资,重组太原防卫。他清楚地认识到,只要太原不倒,女真人的西路军就无法前行。金军的骑兵的确厉害,可以千里突袭,来去如风。可你再剽悍,也得吃饭吧?只要太原像根钉子一般扎在这里,你的后勤就无法保障。所以,金军西路想要与东路会师。就必须铲除太原!
可太原战役以后,除种师中率军三万余进驻以外,折可求的西军部队返回府州,因为大宋的敌人不止一家,党项人这两年虽然焉了,但虎死架不倒,还须防备。从这就可以看出,种师道建议朝廷缓和与夏国关系,集中西部军队对抗女真是何等的先见之明。
可赵桓现在既没有多余的军队可供调用,也拿不出钱来周济太原。他不但要维持大宋庞大的官僚机构和臃肿的军队,还要支出大笔钱财供太上皇享乐。为此。他甚至不惜让自己节衣缩食。对于种师中要求的军费物资,他仅仅支付了三成不到,更没有增派一兵一卒。此时,有人提出,何不采纳已故种师道的建议,调山东之兵?赵桓却认为耗费太大,无力负担,遂不理会。
八月初八,位于东京城内西水门的徐府十分热闹,刚刚天亮,西水门附近的百姓就惊讶地现了步帅何灌。而后,步军司许多长官6续来到。街坊邻居都知道,这处宅子从前是大奸臣的王甫所有,后来被官家赐给了新任的步军司副都指挥使。今天是什么大日子?做寿?娶亲?都不像啊,不是该张灯结彩才是么?
有好事者跑去打听之后才知道,原来,今天徐府的小官人要举行冠礼,正式宣告成年了。你问徐府小官人是谁?这都不知道你还有脸住在西水门?徐卫,徐家老九!
冠礼是古代礼仪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男子成年,需行冠礼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同。徐卫虽然已经官居七品,但没行冠礼之前仍旧被视为童子。而且行冠礼之前,你也没有表字,所以许多与徐卫亲近的人,因其无字,只能“徐九徐九”地叫。
冠礼既然重要,也就十分繁琐。一共十六项,先要通报祖先,选定吉日。然后才去邀请嘉宾,什么样的人能作嘉宾,邀请的时候说什么话,又答什么话,都有严格规定,一字不能差。邀请完毕之后,又要从嘉宾中选出一位德高望重,身份显赫的人作为正宾。举行冠礼的前一天,族人聚在宗庙约期。商定仪式内容。
冠礼举行之日,天未亮族人便要早起,开始陈设器具。什么东西放在什么地方,向着什么方位,也有严格到无聊的规定,一丝一毫不能出错。
在准备完毕之后,嘉宾还不能进入,必须站在屋外等候。所以,西水门的居民们有幸看到了平日里难得一见的朝廷显贵聚集在徐府门外,互相谈论。这些大人们都身着朝服,盛装出席,可见对此次冠礼的重视。
“哎,怎么李少宰也来了?天甫公请了他?”一众步军司佐官议论纷纷。正宾不是何太尉么?如果李少宰也获邀出席,正宾应该是他才对。谁都知道,李纲是官家近臣,深得器重。
李纲落轿之后,作个四方揖,笑道:“不之客自来,诸位莫惊。”
“岂敢,李相能来,实在是徐家的荣耀。”何灌打着哈哈。
李纲闻言亦笑:“徐卫为军中后起之秀,我等前辈长官,理当爱护才是。”
众官正说着,又有眼尖之人瞥见一顶二品大员的官桥快行来。徐家面子还真不小,执宰来了,步帅来了,现在又来一位二品高官,会是谁?待那轿落地,轿中之人步出时,所有人都愣住了。这是怎么档子事?他怎么不在府内?
来的不是旁人,正是枢密副使徐绍!怪了,他是徐彰亲弟弟,徐卫的亲叔叔,理应一早就在府里帮忙才是,怎么反倒出现在这里?迎着一众疑惑的目光,徐绍大概也觉得有些尴尬,上前与众官一一见礼之后,立在外头,也不进去。这让一众官员满头雾水,怎么回事?
倒是徐府那门人眼尖,现徐绍之后,飞奔入内。其时,徐彰,徐原,徐胜正聚在花厅商讨细节,三人都身着朝服,极为隆重。见门人慌慌张张奔进来,徐原第一个不喜:“你是见着……”猛然省悟今天是九弟大日子,不能口不择言,遂喝道:“慌慌张张作甚?”
“三……徐枢密来了!”
一语既出,徐胜徐原两个面面相觑,三叔怎么来了?转念一想,这话怎么说的,三叔本就该来。只是,徐家内部这点恩怨,外人虽不清楚,他兄弟两个却是心知肚明。继而瞧向徐彰,却见他面无表情,没有任何反应。
徐原递眼色给四弟,徐胜还不了解父亲的脾气?怎敢去捋虎须,还是将眼色还回去。你是长兄,又是大伯独子,我家老爷子这辈子最敬佩的人有两个。一个便是老种经略相公,一个便是大伯,你不说谁说?
徐原干咳两声,硬着头皮问道:“二叔,你看这事……”
徐彰不等他说完,一声冷哼,徐原碰了个钉子,瞧了四弟一言,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
“既然来了,还是请进来吧。”不知什么时候,徐卫突然出现在门帘后。
徐原徐胜两个同时一惊,偷偷打量徐彰脸色,果见他面带怒容,沉声说道:“我儿子冠礼,他凭什么来!”真个声如洪钟,震耳欲聋。
徐原徐胜都替九弟捏了把汗,好小子,别以为成年就不挨揍了,在老子面前,你永远是儿子!
徐卫掀起门帘出来,穿着一身深衣,头未束,颇有些不羁狂放的风范。对着父亲说道:“今天来的都是爹同僚长官。家丑不可外扬,要是闹将起来,岂不是让外人看笑话?”
徐胜一阵欣喜,爹虽然古板固执,但最好脸面。九弟立了大功,又受到上头青睐,今天他举行冠礼,向来朴素的父亲居然遍邀同僚共襄盛举,为的就是扬眉吐气。九弟这话,怕是说到他心坎上去了。
徐彰闻言,无语相对,干脆将脸扭到一旁去,不接徐卫话头。徐原一见,大着胆子对战战兢兢的门人说道:“去,请三叔进来。”
那门人往后走了两步,等候着徐彰反应,若是他虎吼出声,就赶紧回到原地站好。可左等右等,徐彰不见反应,这才放下心来,快步奔了出去。正在这时,门帘突然掀开,徐王氏徐秀萍两个一左一右,拉了徐卫就往回拖:“都成*人了,还不安分!你跑甚么!”
不多时,徐绍来到花厅,着二品紫色官服,曲领大袖,腰束金带,佩以鱼袋,极是庄重。徐原徐胜两个同时起身,揖已经作出去,话却不敢出口,一时气氛尴尬。
徐绍神色如常,上得前去,面对高坐主位的徐彰,看了一阵,而后一拜,口中叫道:“兄长。”
徐原徐胜二人顿时绷紧了皮,老爷子会有什么反应?拍案而起?破口大骂?不理不睬?照脸一拳?
徐彰牙关紧咬,双拳紧攥,看样子还真是想干一架。徐原不禁有些替三叔担心,二叔现在虽然年迈,又有病在身,可西军第一悍将的名号不是吹出来的,那是无数颗党项人的头颅堆砌而成!
哪知,徐彰盯着徐绍看了半晌,那脸上阴睛不定,忽地叹了口气,轻轻嗯了一声。他叹口气,徐原徐胜就松了口气,这才上前对徐绍行大礼,口称见过三叔。徐绍亲手扶起两个侄子,细细打量,笑道:“义德,荩忱,好,好,好。”
吉时已到,冠礼正式开始。徐府指定的摈者出府邀请李纲何灌等宾客入内,而后回来报知徐彰。徐彰即出大门东面迎接,见少宰李纲也在,他大感意外。对着李纲一揖之后,连称荣幸。
“哈哈,徐大人生得好儿子!可喜可贺啊!”李纲还礼,爽朗大笑。而后,何灌等官员相继与徐彰见礼,都称赞祝贺,乐得他眉开眼笑,人仿佛也年轻几岁一般。嘉宾云集,徐彰身为主人,要对着宾客三揖,宾客不论官阶大小也需回拜。然后,徐彰与正宾何灌相对一揖,进入正大门,李纲等宾客随后同行。按礼制,凡遇到转弯的地方,主人与宾客还必须一揖,而且这一揖不能是平时的微微欠身,身体必须与地面持平!所幸,这徐府不大,上了年纪的宾客们才稍稍安心,否则,一路作揖下去,徐卫还没加冠,咱就先闪腰了。
进入正堂,徐彰与何灌各占主位,左右而立。其他宾客和亲戚便立在堂外,位置丝毫马虎不得。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徐彰命人召徐卫出来。面朝南方,立在客堂东北处所设的筵席旁。
徐卫实在没有想到,不就是个戴帽子的仪式么?何必搞得这么隆重?正想着,忽见何灌过来,竟然对着他一揖!让他正坐于筵席之旁。徐卫骇了一跳,还没回过神,又见步军司那满面虬髯的副都虞侯来到他身边坐下,正疑惑时,那位长官已经拿起早已准备在旁的梳子替他梳理头,完毕之后,用丝带束住。这位长官充当的是“赞者”,职责是为“冠者”,也就是徐卫梳理第一次头。非主人亲近下属不能担当此任。看来这人跟徐彰估计是一样脾气。
徐卫一直有笑场的冲动,我堂堂一个爷们,怎么搞得跟女儿家出嫁一般?可在场的不是朝廷新贵,就是三衙长官,怎敢唐突?遂一忍再忍。本来以为梳完了头,该拿帽子来戴了吧?却见何灌与父亲同时出去,又对立在堂外的宾客一揖,宾客们辞谢,说是主人有事不必降。
二人回到堂内,又相对一揖。而后,徐彰回到主位,何灌立在徐卫身前,有人端来铜盆让他净手。洗完手后,他便伸手将徐卫头上束的带子动一动,有表示自己亲力亲为的意思。再后,才有人送上“冠”来。其实也不是帽子,就是幅巾,裹之用。
何灌接过,神情严肃,环视四方,大声说道:“令月吉时,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选择善月吉时,为你戴上冠,去掉你的童稚之心,慎修你成年人的美德。祝愿你高寿吉祥,希望上天赐福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