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忽来道人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新谷粒 www.xinguli.net,最快更新结荡寇志最新章节!
求书,找书,请发站内短信给管理员,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天下无贼,诋毁中伤当然不会再有,但比诋毁中伤更可怕的阿谀谄媚又接踵而来。按理说,书以梁山起,就应该以梁山收。可俞万春又唠唠叨叨了三回书,再加上一个结子,混淆了本来十分明晰的主题。
荡寇为轻,献俘为重,他想借助荡寇志,向清廷表达他的忠心,并为清廷意淫出了一个样本般的王道乐土。
雷将们带了宋江等三十六名俘虏,浩浩荡荡开往东京。这里突然冒出来一个山东制置使叫清万年的,来为大军饯行。四方步走了快一个月,才踱到东京。九月一日到达;二日封张叔夜为开国郡王;三日论功行赏将领;四日大犒从征军士,抚恤阵亡家属;五日庭讯宋江等人;六日三十六人全部凌迟处死;七日画三十九功臣图像,送入徽猷阁。数日后,江西龙虎山张天师为徽宗开列出了雷将和散仙们的来历。一折子排场戏才告落幕。
贼寇已灭,当然应该大清万年了。天师赠言:陛下敬天法祖,圣明郅治,亿万年太平无疆。整整一回书就这样歌舞升平了,他们甚至把征梁山的事情编成戏剧,天天唱诵。
之后,天子和张叔夜、云天彪、陈希真开始讨论治国方略。直接抛弃了为历代帝王所推崇的“在德不在险”之说。令云天彪将天下的深山穷谷,全部都设立上兵营、哨所。梁山水泊已经被徐槐填平,现改为田亩,称作“云公田”。云天彪弄了半年才告成功,其间拜访种师道,师徒见面,说了些天子圣明、四海清平的话。云天彪回京后,将他的马屁书《春秋大论》出版,天子群臣读后大悦,都纷纷赠送序言。
江山之固,在德不在险,宋江起义并不是因为梁山地势险要的缘故。俞万春难道还不明白?这时候都已经陛下圣明,文臣武将尽选贤能了,还搞那种面子工程来干什么?更何况,一旦在各地修好了寨栅门关、土闉城郭、炮台燉煌,以后若有人再造起反来,就容易的多了。至于说《春秋大论》,很明显是俞万春在幻想他的《荡寇志》的待遇。
先直接看看正文的最后一部分,张叔夜向天子上了一个奏章,也就是表达了俞万春本人治国之策。此处就不具体展开分析了,反正话都是好话,但都是些关于治国的老生常谈。况且真要让俞万春当了大官,去亲自操作的话,很可能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反正书中的徽宗采纳了张叔夜的建议。“不数月,内外颁诏,声震海隅,共见圣君、贤相郅治无为。从此百姓安居,万民乐业,恭承天命,永享太平。”一个理想的王道乐土,就此建成。
俞万春既然意淫出了一个王道乐土,就自然不会忘了他的荡寇群英了。
陈希真父女婿三人回到旧宅。一日,陈希真的师弟王子静到访,使得他重拾了入山修道的念头。恰巧此时猿臂寨的磁床被压碎,陈希真便借题发挥,点化祝永清、陈丽卿,传达了万事无常,一切皆是虚幻的思想。若要一切不灭,除非入三教,即儒、释、道。又说什么以打破生死为事,则佛道二家最切近,故好长生者多归二家。殊不知儒家亦有长生之术,其法身与仙佛无异,人不留心。
这段话十分的重要,它是俞万春对人生现状的一种折中解决办法,我下面再具体说明。先说说荡寇志重要主人公们最后结局。
云天彪名列儒林;张嵇仲精忠报国;刘慧娘七层宝塔只剩一顶,此时功成坐化,戒火**,也成了正果。而陈希真则与陈丽卿飘然离去。三年后,陈希真独自去庐山寻师去了。陈丽卿修炼法术,斩赤龙,被称为救苦真人。后被百姓发现,延长了一村人的性命,借假死离去。祝永清先为官、效忠王事,最后还是走了道家这条,羽化成仙了。
一个个都修成了正果。突然间,阿谀谄媚消散,功名富贵消散,俞万春的笔法让人一时之间摸不到头脑了。
此后江南牛渚山来了一团黑气,越聚越大,可以使人中毒。几十年后,那黑气已经可以直接伤人了,当地太守用红衣大炮也无法镇住。这时,出现一个老妇人,问大家:要不要收?无人敢答。又过了几十年,到了理宗年间,才有一个牧童无意间答出:要收。于是天地风云忽然变色,雷电齐至,骤雨奔腾。三日后,黑气散去,出现一个石碣,写道:永镇妖精!那老妇人,自然就是陈丽卿了。三年后,有个叫任道亨的人来这里访到了陈丽卿。陈丽卿化成当年的飞卫红娘子形象,凭空飞去了。
这最后的结子,读后有一点玄之又玄,有一种“天下本无贼,庸人自扰之”的感觉,俞万春似乎一下子上了境界。
要解答最后这一系列疑问,得先弄清楚俞万春到底是何许人?他写这本书的目的又是什么?我总结俞万春写这本书的目的,主要有三:
一、抒怀。古代写书又没有稿酬,不过是为了自己痛快罢了,这点应于理解。比如官兵抓贼就是他自己经历过的事情,可能真实过程不算太精彩,所以俞万春自己借题发挥,写一个更精彩的故事,自己过过干瘾。
二、向清廷献媚。否则不会有如此之多的肉麻名字,诸如万岁亭、圣恩岭、清万年。不会有“天下太平”字样的庆云,不会有亿万年太平无疆的王道乐土。这一点,不管后面主角们多么超脱,也不能洗清。
三、展示自己的治国能力。这一条不算太明显,清廷也不可能因为他一部小说,给他加官进爵。但俞万春在书中,的确表达了自己的治国思想和治兵思想。
可惜的是,他本人此时已经年过半百,并于荡寇志成书后三年病逝。有资料说他:性倜傥淡泊,不以功名得失为念。后行医于杭州。常以酒一壶,铁笛一枝,分系牛角,游行于西湖之上,自号黄牛道人。晚年乃奉道、释。弥留时,诵金刚经百遍而逝。
小说写成这样的俞万春竟然是一个如此潇洒之人,很有点陈希真的意思。而他晚年所研习的佛、道,在他的书中尤其是最后的部分已经深有体现,这与他对朝廷的谄媚,对贼寇的凶残完全的相反。前面的种种不爽,根本就不像是一个骑牛饮酒游西湖的潇洒之人的所作所为。造成这种矛盾的原因,我认为:
一、作者的本性其实还是谄媚和凶残,一如我前面二十七篇文章所述。最后的佛道、西湖畔的铁笛、酒壶不过是他掩人耳目的手法罢了。以修道成仙来掩盖前面的血腥,让陈丽卿这种沾满鲜血的人修成正果;以潇洒的处世方式来掩盖自己内心的阴暗。
二、作者试图在本书中谋求一种儒道合一的思想,即立功名也可以作为修道的一种方式。所以他让陈希真说:殊不知儒家亦有长生之术,其法身与仙佛无异,人不留心。这是俞万春对自己社会地位现实的最佳自我安慰了。只不过儒道合一,政治性太强,反而玷污了道的纯洁。所以陈希真再超脱,终是不能令人欣赏。
不过,逝者长已矣,本也不必为了一百六十年前的人动气和介怀;但来者犹可追,一个俞万春已成为了过去,真正深为可忧的是现在以及未来的俞万春们。
亮相武将:
俞万春,字仲华,号忽来道人。清浙江山阴人
军X+武X+智X+情X+名X+
特技:[杜撰],X+
忽来道人乃是本书第一高人,连陈丽卿都识得此人:五百年后,我去教忽来道人俞仲华撰一部《荡寇志》与你们大家看。此人有冰山列阵、单臂托闸的兵法,群殴偷袭、背后捅刀的武功,竹笆扇大炮、珍藏通敌信的智商,裙带套裙带的人情,万年祝永清的名声,怎能不是古今中外杜撰的第一人呢?
(全文完)
求书,找书,请发站内短信给管理员,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天下无贼,诋毁中伤当然不会再有,但比诋毁中伤更可怕的阿谀谄媚又接踵而来。按理说,书以梁山起,就应该以梁山收。可俞万春又唠唠叨叨了三回书,再加上一个结子,混淆了本来十分明晰的主题。
荡寇为轻,献俘为重,他想借助荡寇志,向清廷表达他的忠心,并为清廷意淫出了一个样本般的王道乐土。
雷将们带了宋江等三十六名俘虏,浩浩荡荡开往东京。这里突然冒出来一个山东制置使叫清万年的,来为大军饯行。四方步走了快一个月,才踱到东京。九月一日到达;二日封张叔夜为开国郡王;三日论功行赏将领;四日大犒从征军士,抚恤阵亡家属;五日庭讯宋江等人;六日三十六人全部凌迟处死;七日画三十九功臣图像,送入徽猷阁。数日后,江西龙虎山张天师为徽宗开列出了雷将和散仙们的来历。一折子排场戏才告落幕。
贼寇已灭,当然应该大清万年了。天师赠言:陛下敬天法祖,圣明郅治,亿万年太平无疆。整整一回书就这样歌舞升平了,他们甚至把征梁山的事情编成戏剧,天天唱诵。
之后,天子和张叔夜、云天彪、陈希真开始讨论治国方略。直接抛弃了为历代帝王所推崇的“在德不在险”之说。令云天彪将天下的深山穷谷,全部都设立上兵营、哨所。梁山水泊已经被徐槐填平,现改为田亩,称作“云公田”。云天彪弄了半年才告成功,其间拜访种师道,师徒见面,说了些天子圣明、四海清平的话。云天彪回京后,将他的马屁书《春秋大论》出版,天子群臣读后大悦,都纷纷赠送序言。
江山之固,在德不在险,宋江起义并不是因为梁山地势险要的缘故。俞万春难道还不明白?这时候都已经陛下圣明,文臣武将尽选贤能了,还搞那种面子工程来干什么?更何况,一旦在各地修好了寨栅门关、土闉城郭、炮台燉煌,以后若有人再造起反来,就容易的多了。至于说《春秋大论》,很明显是俞万春在幻想他的《荡寇志》的待遇。
先直接看看正文的最后一部分,张叔夜向天子上了一个奏章,也就是表达了俞万春本人治国之策。此处就不具体展开分析了,反正话都是好话,但都是些关于治国的老生常谈。况且真要让俞万春当了大官,去亲自操作的话,很可能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反正书中的徽宗采纳了张叔夜的建议。“不数月,内外颁诏,声震海隅,共见圣君、贤相郅治无为。从此百姓安居,万民乐业,恭承天命,永享太平。”一个理想的王道乐土,就此建成。
俞万春既然意淫出了一个王道乐土,就自然不会忘了他的荡寇群英了。
陈希真父女婿三人回到旧宅。一日,陈希真的师弟王子静到访,使得他重拾了入山修道的念头。恰巧此时猿臂寨的磁床被压碎,陈希真便借题发挥,点化祝永清、陈丽卿,传达了万事无常,一切皆是虚幻的思想。若要一切不灭,除非入三教,即儒、释、道。又说什么以打破生死为事,则佛道二家最切近,故好长生者多归二家。殊不知儒家亦有长生之术,其法身与仙佛无异,人不留心。
这段话十分的重要,它是俞万春对人生现状的一种折中解决办法,我下面再具体说明。先说说荡寇志重要主人公们最后结局。
云天彪名列儒林;张嵇仲精忠报国;刘慧娘七层宝塔只剩一顶,此时功成坐化,戒火**,也成了正果。而陈希真则与陈丽卿飘然离去。三年后,陈希真独自去庐山寻师去了。陈丽卿修炼法术,斩赤龙,被称为救苦真人。后被百姓发现,延长了一村人的性命,借假死离去。祝永清先为官、效忠王事,最后还是走了道家这条,羽化成仙了。
一个个都修成了正果。突然间,阿谀谄媚消散,功名富贵消散,俞万春的笔法让人一时之间摸不到头脑了。
此后江南牛渚山来了一团黑气,越聚越大,可以使人中毒。几十年后,那黑气已经可以直接伤人了,当地太守用红衣大炮也无法镇住。这时,出现一个老妇人,问大家:要不要收?无人敢答。又过了几十年,到了理宗年间,才有一个牧童无意间答出:要收。于是天地风云忽然变色,雷电齐至,骤雨奔腾。三日后,黑气散去,出现一个石碣,写道:永镇妖精!那老妇人,自然就是陈丽卿了。三年后,有个叫任道亨的人来这里访到了陈丽卿。陈丽卿化成当年的飞卫红娘子形象,凭空飞去了。
这最后的结子,读后有一点玄之又玄,有一种“天下本无贼,庸人自扰之”的感觉,俞万春似乎一下子上了境界。
要解答最后这一系列疑问,得先弄清楚俞万春到底是何许人?他写这本书的目的又是什么?我总结俞万春写这本书的目的,主要有三:
一、抒怀。古代写书又没有稿酬,不过是为了自己痛快罢了,这点应于理解。比如官兵抓贼就是他自己经历过的事情,可能真实过程不算太精彩,所以俞万春自己借题发挥,写一个更精彩的故事,自己过过干瘾。
二、向清廷献媚。否则不会有如此之多的肉麻名字,诸如万岁亭、圣恩岭、清万年。不会有“天下太平”字样的庆云,不会有亿万年太平无疆的王道乐土。这一点,不管后面主角们多么超脱,也不能洗清。
三、展示自己的治国能力。这一条不算太明显,清廷也不可能因为他一部小说,给他加官进爵。但俞万春在书中,的确表达了自己的治国思想和治兵思想。
可惜的是,他本人此时已经年过半百,并于荡寇志成书后三年病逝。有资料说他:性倜傥淡泊,不以功名得失为念。后行医于杭州。常以酒一壶,铁笛一枝,分系牛角,游行于西湖之上,自号黄牛道人。晚年乃奉道、释。弥留时,诵金刚经百遍而逝。
小说写成这样的俞万春竟然是一个如此潇洒之人,很有点陈希真的意思。而他晚年所研习的佛、道,在他的书中尤其是最后的部分已经深有体现,这与他对朝廷的谄媚,对贼寇的凶残完全的相反。前面的种种不爽,根本就不像是一个骑牛饮酒游西湖的潇洒之人的所作所为。造成这种矛盾的原因,我认为:
一、作者的本性其实还是谄媚和凶残,一如我前面二十七篇文章所述。最后的佛道、西湖畔的铁笛、酒壶不过是他掩人耳目的手法罢了。以修道成仙来掩盖前面的血腥,让陈丽卿这种沾满鲜血的人修成正果;以潇洒的处世方式来掩盖自己内心的阴暗。
二、作者试图在本书中谋求一种儒道合一的思想,即立功名也可以作为修道的一种方式。所以他让陈希真说:殊不知儒家亦有长生之术,其法身与仙佛无异,人不留心。这是俞万春对自己社会地位现实的最佳自我安慰了。只不过儒道合一,政治性太强,反而玷污了道的纯洁。所以陈希真再超脱,终是不能令人欣赏。
不过,逝者长已矣,本也不必为了一百六十年前的人动气和介怀;但来者犹可追,一个俞万春已成为了过去,真正深为可忧的是现在以及未来的俞万春们。
亮相武将:
俞万春,字仲华,号忽来道人。清浙江山阴人
军X+武X+智X+情X+名X+
特技:[杜撰],X+
忽来道人乃是本书第一高人,连陈丽卿都识得此人:五百年后,我去教忽来道人俞仲华撰一部《荡寇志》与你们大家看。此人有冰山列阵、单臂托闸的兵法,群殴偷袭、背后捅刀的武功,竹笆扇大炮、珍藏通敌信的智商,裙带套裙带的人情,万年祝永清的名声,怎能不是古今中外杜撰的第一人呢?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