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龙虎山,天师府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龙王殿、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
新谷粒 www.xinguli.net,最快更新美梦设计师最新章节!
笔趣阁 【 www.bqg8.cc】,无弹窗,更新快,免费阅读!
<div class="kongwei"></div><div class="ad250left"><script>ads_yuedu_txt();</script></div> 龙虎山之所以闻名,一是有赖于其山水秀丽可人,二是得益于道教天师派祖庭所在地的影响,且有左河水诗云:“碧水丹霞踞虎龙,洞天福地隐仙庭。道陵纵使神行远,仍让妖魔惧逞凶。”
人们提起道教也往往想起“道都”之称的龙虎山。龙虎山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为道教正一道天师派“祖庭”。
张道陵于龙虎山修道炼丹大成后,从汉末第四代天师张盛始,历代天师华居此地,守龙虎山寻仙觅术,坐上清宫演教布化,居天师府修身养性,世袭道统63代,奕世沿守1800余年,他们均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崇奉和册封,官至一品,位极人臣,形成中国文化史上传承世袭“南张北孔(夫子)”两大世家。
上清宫和嗣汉天师府得到历代王朝无数次的赐银,进行了无数次的扩建和维修,宫府的建筑面积、规模、布局、数量、规格创道教建筑史之最。
龙虎山在鼎盛时期,建有道观80余座,道院36座,道宫数个,是名副其实的“道都”,是道士的世界王国。
龙虎山地区在道教兴盛时,先后建有十大道宫,八十一座道观,五十座道院,十个道庵,其繁荣景象可见一斑。
然自汉至今,桑海靡常,多数宫观早已废圮,保存者唯有天师府。
天师府,俨然是一座传承了一千多年的“仙府”啊,王朝兴亡交替,风雨飘摇中,它屹立至今,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在我国源源不断流传至今的三教中,道教出于黄老,是国教;儒教源于孔孟,是官教;佛教产于古印度,是外来教,真正来自于民间的只有五斗米教。
五斗米教,就是天师道的前身啦。
同时,最令叶超以及世人佩服的是它——来自民间!
重要的事情,至少要说三次,没错,它来自民间!来自民间!来自民间!
不是国教,不是官教,不是外来教,它是民间教派。
龙虎山,是正一道祖庭。
据说东汉时张道陵在此炼九天神丹伊始,张氏子孙在龙虎山承袭了六十三代,历经一千九百多年,是我国一姓嗣教时间最长的宗派,倍受元朝鞑子推崇,曾被元世祖忽必烈官封一品(相当于宰相官职),天师府被称为“龙虎山中宰相家”。
山中宰相哦!
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位山中宰相,他就是南朝梁时的陶弘景。
陶弘景隐居茅山,屡聘不出,梁武帝时常向他请教国家大事,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
如今,六朝霸业成誓水;千古名山犹姓陶。
再说龙虎山天师府。
天师府建筑工艺群,整个府弟由府门、大堂、后堂、私第、书屋、花园、万法宗坛等组成,占地40000多平方米,在布局和风格上保持了道教正一派神道合居的鲜明特色,它是一座王府式的道教古建筑群,依山傍水,规模宏大,气势非凡。
府门坐北朝南,高大宽阔,面河而立,气势雄伟。门前庭院正中镶嵌着八卦太极图。
府门上一对抱柱楹联:“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原为明代尚书、大画家、大书法家董其昌手笔,形象地表达了历代天师既是“神仙”又是“宰相”的双重显赫地位。
二门门联写的是“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表明了历代天师道高德重使龙虎也伏、鬼神也钦的历史事实,也表明教理教规对信徒必须修道养德的严格要求。
进入二门,内为大院,钟楼、鼓楼稳踞大路西东,钟楼的在钟铸于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距今已有650岁的高龄,钟长一丈,中圈一丈八尺,唇厚三寸九分,重9999斤。
过钟、鼓楼,迎面而来的就是新近矗立的玉皇殿,殿为重檐歇山式建筑,占地600多平方米,是府内最大最高的宫殿。殿内供奉身高999米的玉皇大帝,金童玉女侍立左右,邓、辛、张、陶等十二天君配祀两边。
八条金龙飞舞楹间,整个大殿显示出人间天庭的森严,使人顿生“侯门深似海”的感觉。玉皇殿西侧有碑廊,立着历代留下的众多石碑,其中最有名的是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书写的《敕赐玄教大宗师张公碑》,距今已有680多年的历史。
此碑全文二千多字,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天师府内多植奇花名木,以增秀色,暗寓仙境,属兼得山光水色型。
进三门,就进入了天师府的私第。
进门的院墙左右是“南国无双地,西江第一家”对联。上端横批“相国仙府”,显示出主领江南道教的天师府的历史地位。
天师殿原叫三省堂,由前中后三厅组成。前为过厅,中为会客厅(亦名狐仙堂),后为天师内宅。
过厅前部有块圆的翠绿色盘石,名“迎送石”,是历代天师迎送客人到此留步的地方,虽时过数百年而色泽如新,也算奇事一桩。正厅中央供奉着三尊神像,在刀剑斧戟和龙虎旌旗拥护下,仗剑危坐的是祖天师张道陵,身旁悬有颂他道尊德贵的对联一副:“有仪可象焉,管教妖魔丧胆;无门不入也,谁知道法通天。”
侍立两边的是他的两位高徒王长和赵升。
后室,高悬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和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的画像,后堂为江南院落式建筑。左右辟金光、紫气二门,正中过“道自清虚”门通后厅。
天井周以楼屋,堂为楼厅五间,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浮雕如生,呼之欲出。图案大致为三,一是神话故事和戏剧人物,二为云龙玉免,瑞兽祥禽,三为松竹花卉,清淡高雅,不落俗套。
穿后厅而进,过八卦门,通灵芝园。门旁书有“八卦涵宇宙,双龙卫乾坤”对联,园东西各建廊房四间,整齐相对,原为书房,现为道教研究室。
园中有古老四季桂一株,树姿婆娑,四季飘香。灵芝园北为敕书阁,是保存皇帝圣旨诏文、书信之所,毁于清咸丰年间,正待恢复。书屋后为百花园,临池建纳凉居。
池内养鱼,园中栽树,花木葱郁,秀色可餐。躺在这里纳凉,低头看水,枕流看山,清风徐来,沁人心脾。万神集聚的“万法宗坛”坐落在私第西边。
正殿为三清殿,供奉着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东西殿为灵官殿和财神殿。
灵官为道教巡察、护法、监坛之神,财神殿为骑黑虎杨银鞭“上天奏善事,下地降吉祥”的赵公元帅,他是守护张道陵玄坛的守护神,又号赵玄坛。
万法宗坛院落内有雌雄罗汉松二株,偏大者为雄,偏小者为雌。传为南宋赵构母亲所栽。时隔千年,却依然树繁叶茂,生机勃勃。
正一观和上清宫遗址正一观旧址在龙虎山麓,坐北朝南,而水背山地方开阔平坦。乃第四代天师张盛从汉中携祖天师印剑符迁回龙虎山建祠,祀祖天师的地方。
《水浒传》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就以“千峰竞秀,万壑争流。瀑布斜飞,藤萝倒挂。”这样生动的语句来描述这里的景色。
天师府迁上清后,正一观渐渐被冷落,只留下一片废墟供人凭吊。从正一观继续往上走,便到了祖天师结炉炼丹的水帘洞、炼丹岩了。
炼丹岩前临溪涧、峭石壁立,丹灶遗址尚存,草庐足迹仍在。
水帘洞瀑布飞泻,状若珠帘,当年张道陵就是用此水炼成九天神丹的。
龙虎山对面有成片的天师板栗林,据说为当年张天师亲手所植。天师栗个大香甜,据说可以益寿延年。
上清宫距天师府二里,在上清镇东首,左拥象山,门对泸溪,面云林,枕台石。始建于东汉,为祖天师张道陵修道之所,时名“天师草堂”。
汉末,第四代天师张盛自汉中迁还龙虎山,改“天师草堂”为“传录坛”;唐会昌年间,真宗赐传录坛额曰:“真仙观”。
北宋大中祥符年间,真宗敕改上清观。正和三年(公元1118年),名上清正一宫,简称上清宫、大上清宫,是历代天师供祀神仙之所,故有“仙灵都会”、“百神受职之所”之称。
道教兴盛时期曾建有九十一座道宫、八十一座道观、五十座道院、二十四殿、三十六院,它原是我国规模最大、历史最为悠久的古老道宫之一。
它和皇帝宫殿相比,仅矮一尺。
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对上清宫的仙都风貌作过极为精彩的描写,从而使这座古老道宫显得更加神奇。
上清宫整个建筑以三清殿和玉皇殿为中心,分八门四方。现殿宇绝大部分被毁,但这座古老道宫的声名仍然显赫,家喻户晓,现存的东隐院,善恶井、梦床、神树和传说中的镇妖井等文物古迹,仍然强烈吸引着中外游人。
东隐院在上清宫院内东侧,是龙虎山上清宫一座著名道院,也是上清宫至2013年残存的唯一道院。
创建于南宋年间,现有建筑为明末清初建筑,有门屋一间,正厅三间,左右丹房各四间,后厅三间,左右耳房各一间。建筑风格古朴,院墙外有“善恶分界井”和“神树”等古迹。
虽然今昔对比,面目全非,但群山环抱,云雾缭绕,仙迹缥缈,仙气犹存,站在这里,仍可领略一番仙都风貌。
在这里需要特书一笔的,就是施耐庵在《水浒传》开篇第一回用浓墨重彩绘声绘色描写的伏魔殿的镇妖井。伏魔殿早已不存,但此井仍在殿口,石栏依旧,口如谷罗,井圈四周长有青苔绿草。
站在“遇洪而开”的洞口朝底探望,井底幽深,确是黑洞洞地啥也不见。哪里去找《水浒传》中“只见一道黑气,从穴里冲将出来,掀蹋了半个殿角。那道黑气直冲上半天里,空中散作百十道金光”的奇观?
令人感叹的倒是施耐庵的生花妙笔,把梁山好汉出世铺陈得如此神奇,如此惊心动魄,至今还牵动着多少游人好奇的心!上清宫周围还有许多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沿泸溪河而上是上清林场的林区,对岸一片樟林,是当年红十军与中央红军会师之处。宫南隔河的桂洲是明代武英殿首席大学生夏言故里,这位明代嘉靖年间的耿耿名臣、朝廷宰相,因支持收复河套的主张被奸臣严嵩所害,其父夏鼎之墓便在上清宫南二里处,可供凭吊。
另外,围绕着龙虎山上清宫周围,还有十八道宫、八十一座道观和三十六座道院遗址,以及天师墓等等。
道教祖庭龙虎山,真的不虚此名。
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m.bqg8.cc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书架与电脑版同步。
笔趣阁 【 www.bqg8.cc】,无弹窗,更新快,免费阅读!
<div class="kongwei"></div><div class="ad250left"><script>ads_yuedu_txt();</script></div> 龙虎山之所以闻名,一是有赖于其山水秀丽可人,二是得益于道教天师派祖庭所在地的影响,且有左河水诗云:“碧水丹霞踞虎龙,洞天福地隐仙庭。道陵纵使神行远,仍让妖魔惧逞凶。”
人们提起道教也往往想起“道都”之称的龙虎山。龙虎山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为道教正一道天师派“祖庭”。
张道陵于龙虎山修道炼丹大成后,从汉末第四代天师张盛始,历代天师华居此地,守龙虎山寻仙觅术,坐上清宫演教布化,居天师府修身养性,世袭道统63代,奕世沿守1800余年,他们均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崇奉和册封,官至一品,位极人臣,形成中国文化史上传承世袭“南张北孔(夫子)”两大世家。
上清宫和嗣汉天师府得到历代王朝无数次的赐银,进行了无数次的扩建和维修,宫府的建筑面积、规模、布局、数量、规格创道教建筑史之最。
龙虎山在鼎盛时期,建有道观80余座,道院36座,道宫数个,是名副其实的“道都”,是道士的世界王国。
龙虎山地区在道教兴盛时,先后建有十大道宫,八十一座道观,五十座道院,十个道庵,其繁荣景象可见一斑。
然自汉至今,桑海靡常,多数宫观早已废圮,保存者唯有天师府。
天师府,俨然是一座传承了一千多年的“仙府”啊,王朝兴亡交替,风雨飘摇中,它屹立至今,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在我国源源不断流传至今的三教中,道教出于黄老,是国教;儒教源于孔孟,是官教;佛教产于古印度,是外来教,真正来自于民间的只有五斗米教。
五斗米教,就是天师道的前身啦。
同时,最令叶超以及世人佩服的是它——来自民间!
重要的事情,至少要说三次,没错,它来自民间!来自民间!来自民间!
不是国教,不是官教,不是外来教,它是民间教派。
龙虎山,是正一道祖庭。
据说东汉时张道陵在此炼九天神丹伊始,张氏子孙在龙虎山承袭了六十三代,历经一千九百多年,是我国一姓嗣教时间最长的宗派,倍受元朝鞑子推崇,曾被元世祖忽必烈官封一品(相当于宰相官职),天师府被称为“龙虎山中宰相家”。
山中宰相哦!
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位山中宰相,他就是南朝梁时的陶弘景。
陶弘景隐居茅山,屡聘不出,梁武帝时常向他请教国家大事,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
如今,六朝霸业成誓水;千古名山犹姓陶。
再说龙虎山天师府。
天师府建筑工艺群,整个府弟由府门、大堂、后堂、私第、书屋、花园、万法宗坛等组成,占地40000多平方米,在布局和风格上保持了道教正一派神道合居的鲜明特色,它是一座王府式的道教古建筑群,依山傍水,规模宏大,气势非凡。
府门坐北朝南,高大宽阔,面河而立,气势雄伟。门前庭院正中镶嵌着八卦太极图。
府门上一对抱柱楹联:“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原为明代尚书、大画家、大书法家董其昌手笔,形象地表达了历代天师既是“神仙”又是“宰相”的双重显赫地位。
二门门联写的是“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表明了历代天师道高德重使龙虎也伏、鬼神也钦的历史事实,也表明教理教规对信徒必须修道养德的严格要求。
进入二门,内为大院,钟楼、鼓楼稳踞大路西东,钟楼的在钟铸于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距今已有650岁的高龄,钟长一丈,中圈一丈八尺,唇厚三寸九分,重9999斤。
过钟、鼓楼,迎面而来的就是新近矗立的玉皇殿,殿为重檐歇山式建筑,占地600多平方米,是府内最大最高的宫殿。殿内供奉身高999米的玉皇大帝,金童玉女侍立左右,邓、辛、张、陶等十二天君配祀两边。
八条金龙飞舞楹间,整个大殿显示出人间天庭的森严,使人顿生“侯门深似海”的感觉。玉皇殿西侧有碑廊,立着历代留下的众多石碑,其中最有名的是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书写的《敕赐玄教大宗师张公碑》,距今已有680多年的历史。
此碑全文二千多字,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天师府内多植奇花名木,以增秀色,暗寓仙境,属兼得山光水色型。
进三门,就进入了天师府的私第。
进门的院墙左右是“南国无双地,西江第一家”对联。上端横批“相国仙府”,显示出主领江南道教的天师府的历史地位。
天师殿原叫三省堂,由前中后三厅组成。前为过厅,中为会客厅(亦名狐仙堂),后为天师内宅。
过厅前部有块圆的翠绿色盘石,名“迎送石”,是历代天师迎送客人到此留步的地方,虽时过数百年而色泽如新,也算奇事一桩。正厅中央供奉着三尊神像,在刀剑斧戟和龙虎旌旗拥护下,仗剑危坐的是祖天师张道陵,身旁悬有颂他道尊德贵的对联一副:“有仪可象焉,管教妖魔丧胆;无门不入也,谁知道法通天。”
侍立两边的是他的两位高徒王长和赵升。
后室,高悬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和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的画像,后堂为江南院落式建筑。左右辟金光、紫气二门,正中过“道自清虚”门通后厅。
天井周以楼屋,堂为楼厅五间,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浮雕如生,呼之欲出。图案大致为三,一是神话故事和戏剧人物,二为云龙玉免,瑞兽祥禽,三为松竹花卉,清淡高雅,不落俗套。
穿后厅而进,过八卦门,通灵芝园。门旁书有“八卦涵宇宙,双龙卫乾坤”对联,园东西各建廊房四间,整齐相对,原为书房,现为道教研究室。
园中有古老四季桂一株,树姿婆娑,四季飘香。灵芝园北为敕书阁,是保存皇帝圣旨诏文、书信之所,毁于清咸丰年间,正待恢复。书屋后为百花园,临池建纳凉居。
池内养鱼,园中栽树,花木葱郁,秀色可餐。躺在这里纳凉,低头看水,枕流看山,清风徐来,沁人心脾。万神集聚的“万法宗坛”坐落在私第西边。
正殿为三清殿,供奉着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东西殿为灵官殿和财神殿。
灵官为道教巡察、护法、监坛之神,财神殿为骑黑虎杨银鞭“上天奏善事,下地降吉祥”的赵公元帅,他是守护张道陵玄坛的守护神,又号赵玄坛。
万法宗坛院落内有雌雄罗汉松二株,偏大者为雄,偏小者为雌。传为南宋赵构母亲所栽。时隔千年,却依然树繁叶茂,生机勃勃。
正一观和上清宫遗址正一观旧址在龙虎山麓,坐北朝南,而水背山地方开阔平坦。乃第四代天师张盛从汉中携祖天师印剑符迁回龙虎山建祠,祀祖天师的地方。
《水浒传》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就以“千峰竞秀,万壑争流。瀑布斜飞,藤萝倒挂。”这样生动的语句来描述这里的景色。
天师府迁上清后,正一观渐渐被冷落,只留下一片废墟供人凭吊。从正一观继续往上走,便到了祖天师结炉炼丹的水帘洞、炼丹岩了。
炼丹岩前临溪涧、峭石壁立,丹灶遗址尚存,草庐足迹仍在。
水帘洞瀑布飞泻,状若珠帘,当年张道陵就是用此水炼成九天神丹的。
龙虎山对面有成片的天师板栗林,据说为当年张天师亲手所植。天师栗个大香甜,据说可以益寿延年。
上清宫距天师府二里,在上清镇东首,左拥象山,门对泸溪,面云林,枕台石。始建于东汉,为祖天师张道陵修道之所,时名“天师草堂”。
汉末,第四代天师张盛自汉中迁还龙虎山,改“天师草堂”为“传录坛”;唐会昌年间,真宗赐传录坛额曰:“真仙观”。
北宋大中祥符年间,真宗敕改上清观。正和三年(公元1118年),名上清正一宫,简称上清宫、大上清宫,是历代天师供祀神仙之所,故有“仙灵都会”、“百神受职之所”之称。
道教兴盛时期曾建有九十一座道宫、八十一座道观、五十座道院、二十四殿、三十六院,它原是我国规模最大、历史最为悠久的古老道宫之一。
它和皇帝宫殿相比,仅矮一尺。
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对上清宫的仙都风貌作过极为精彩的描写,从而使这座古老道宫显得更加神奇。
上清宫整个建筑以三清殿和玉皇殿为中心,分八门四方。现殿宇绝大部分被毁,但这座古老道宫的声名仍然显赫,家喻户晓,现存的东隐院,善恶井、梦床、神树和传说中的镇妖井等文物古迹,仍然强烈吸引着中外游人。
东隐院在上清宫院内东侧,是龙虎山上清宫一座著名道院,也是上清宫至2013年残存的唯一道院。
创建于南宋年间,现有建筑为明末清初建筑,有门屋一间,正厅三间,左右丹房各四间,后厅三间,左右耳房各一间。建筑风格古朴,院墙外有“善恶分界井”和“神树”等古迹。
虽然今昔对比,面目全非,但群山环抱,云雾缭绕,仙迹缥缈,仙气犹存,站在这里,仍可领略一番仙都风貌。
在这里需要特书一笔的,就是施耐庵在《水浒传》开篇第一回用浓墨重彩绘声绘色描写的伏魔殿的镇妖井。伏魔殿早已不存,但此井仍在殿口,石栏依旧,口如谷罗,井圈四周长有青苔绿草。
站在“遇洪而开”的洞口朝底探望,井底幽深,确是黑洞洞地啥也不见。哪里去找《水浒传》中“只见一道黑气,从穴里冲将出来,掀蹋了半个殿角。那道黑气直冲上半天里,空中散作百十道金光”的奇观?
令人感叹的倒是施耐庵的生花妙笔,把梁山好汉出世铺陈得如此神奇,如此惊心动魄,至今还牵动着多少游人好奇的心!上清宫周围还有许多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沿泸溪河而上是上清林场的林区,对岸一片樟林,是当年红十军与中央红军会师之处。宫南隔河的桂洲是明代武英殿首席大学生夏言故里,这位明代嘉靖年间的耿耿名臣、朝廷宰相,因支持收复河套的主张被奸臣严嵩所害,其父夏鼎之墓便在上清宫南二里处,可供凭吊。
另外,围绕着龙虎山上清宫周围,还有十八道宫、八十一座道观和三十六座道院遗址,以及天师墓等等。
道教祖庭龙虎山,真的不虚此名。
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m.bqg8.cc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书架与电脑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