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朕要打死他!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
新谷粒 www.xinguli.net,最快更新人在大宋,无法无天最新章节!
第13章 朕要打死他!
赵骏浑然不知道自己在作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一骑绝尘。
他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起了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的主要原因、客观原因以及为什么会受到几乎整个士大夫阶层的抵制。
归根到底,范仲淹改革的十条当中,有五条都是针对冗官问题,剩下五条,才是富国强兵和厉行法治。
所以他主要改革方向还是三冗之一的冗官问题,想要通过裁减大量人浮于事的官员,精简机构,加强效率,来达到节省财政、澄清吏治的目的。
但还是那句话,这么做触动的是整个士大夫阶层的利益,作为利益失去者,他们自然要联合起来贬低新政,把范仲淹踩到土里去。
如果宋仁宗有魄力的话,就算是得罪了士大夫阶级,手里握着兵权,他们也翻不起什么风浪,该被裁员还是得被裁员。
可宋仁宗摇摆不定,听风就是雨,渐渐对范仲淹不信任,使得改革失去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黯然落幕。
这就是赵骏为什么会认为庆历新政失败的最大原因是宋仁宗。
事实上这次改革对大宋非常重要。
要知道宋朝官员数量是汉代的六倍,唐朝、明朝的两倍,并且往往很多官员都身兼数职,有寄禄官、职事官、散官、勋官、贴职、爵位等等,每一个职务都能领一份工资。
所以看似宋朝官员只是唐朝明朝的两倍,可如果按照身兼数职来算的话,那么官员数量比唐朝明朝多个三倍不止。
而且他们的工资普遍比其它朝代都高,如跟明朝官员比,宋朝低级官员俸禄是明朝同级官员俸禄的五至十倍以上,宰相级别甚至能达到百倍差距。
同时宋朝官员数量太多,而部门又少,导致大量官员被授予虚职,官员没有实权,加上各部门机构臃肿,办事效率极为低下,很多官员领着高额的工资,每天无所事事,纯粹浪费国家财政。
所以要是范仲淹真的能解决冗官问题,裁减掉一半的官员,那么朝廷每年的财政支出,将减少千万贯以上。
这笔钱对于目前每年军费开支达到四千万贯以上的大宋来说,无疑是笔巨款。
除此之外,范仲淹也想改革兵制和法律。
要是能把冗官问题解决,再改革兵制,减少军费开支,那么大宋的财政将会无比健康,有钱有军队有底蕴,北宋历史至少能延长一百年以上。
可连冗官的问题都解决不掉,更别说冗兵冗费的问题。因此范仲淹改革仅仅持续一年零四个月就被叫停,可谓草草结束。
而相比之下王安石改革虽然问题多多,造成动荡和后果都不小,可持续时间非常长,长达十五年之久。
就是因为王安石有宋神宗坚定不移地支持,直到宋神宗去世,改革才被迫终止。
“所以总结来说,就是赵祯这货,让范仲淹没办法完成改革。”
赵骏拿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综合对比,说道:“国家的改制一定要最高权力者坚定不移地完成,除非是错的,像王安石变法那样。可惜范仲淹方向对了,得不到支持。王安石是方向错了,却得到了支持。”
这句话说完之后,赵祯脸色复杂,万万没想到,庆历新政失败的源头,居然是他。
范仲淹看了他一眼,默不作声。
毕竟是皇帝,他再怎么样,也不可能不满。
所以沉默许久,范仲淹才问道:“为什么说我.范仲淹的方向是对的,王安石的方向是错的呢?”
“因为吏治!”
赵骏斩钉截铁地说道:“伟人曾经说过,王安石是一个脱离实践的理想主义者。青苗法在构思上应该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那它为什么会失败呢?原因在于吏治太差!”
“宋朝虽然商品经济发达,不是特别抑制商业,导致经济活跃,比较有钱。但它的本质还是落后的封建制度,农业生产依旧以小农经济为主。”
“小农经济的特点是什么?脆弱!”
“老百姓靠天吃饭,面朝黄土背朝天,全靠老天爷赏饭吃。今年风调雨顺,什么自然灾害都没有,各地粮食丰收,市面上粮食充盈,会造成谷价下跌。”
“要是来年到处去都是天灾,自然灾难频繁,造成粮食减产,就会造成谷价上涨,这就是谷贱伤农,米贵伤民的根由。”
“而且农民经常有青黄不接的时候,农作物还没有长熟,家里就断粮了,无奈之下就只能找人借粮,乡里的地主就会让他们用土地做抵押,形成了高利贷。”
“运气好的时候,农民通过来年的丰收还可以偿还。可一旦运气不好,突然遭遇天灾,造成粮食减产,无力偿还债务,他们的土地就会被地主收走。”
“王安石认为乡里的地主通过借贷,大量兼并百姓的土地,让百姓要么成为无地的流民,要么就只能成为大地主的佃户,这并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他干脆让国家放贷,以较低的利率,让官府借钱给农民,帮助农民渡过难关,等到来年丰收的时候,就把钱再还给官府。”
“听上去是不错,而且官府也不会让农民以土地抵押,如果形成良性循环的话,确实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问题在于王安石没有把吏治搞好,导致下面的歪嘴和尚太多,最终把青苗法这个好经给念歪了。”
“一个政策要推行下去,必然要经过各层官员。但到了宋神宗时期,北宋的基层官员已经烂透了,有贪官污吏者、有尸位素餐者,甚至还有只着眼于政绩者。”
“比如说某地风调雨顺,百姓并不需要这个借贷。当地官员为了政绩,强行推下去,搞得天怒人怨。”
“还有地方,地方官员肆意提高利息;王安石规定是两成利,当地官员就多加几成,多出来的自然落进了那些官员的口袋。”
“史料记载,最夸张的有地方官员把利率直接提高了三十五倍,原本两成利,竟然要还七倍的借贷本金回来。”
“显然宋朝地方官府实在是太温柔了,明明可以直接抢,却还要定个名目,他真的,我哭死”
“更有甚者,干脆与当地豪强勾结,欺负百姓不识字,在契约文书上动手脚,故意不收百姓的还款,拖延时间,等到时间一过,就说百姓不还钱,然后夺走他们的土地,严重加剧了百姓的负担。”
“有如此大的执行问题,再好的政策也是白搭。”
“那么吏治问题根源在哪呢?还是宋朝冗官问题,底层碌碌无为和贪官污吏太多,导致青苗法根本不能顺利执行。”
“所以要是范仲淹时期把吏治问题解决了,让基层官员效率更高、办事能力更强,也不至于在王安石时期,因为地方执行力的问题,变法彻底失败。”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范仲淹的方向是对的,王安石的方向是错的原因。”
“要想解决问题,根本还要先整治官吏!”
说到最后,赵骏已是慷慨激扬,声音贯穿房屋,令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三冗问题根深蒂固,非一时一日,就能够解决。
而要想根治,就得一步一步来。
先从哪一步呢?
自然是吏治。
政策要靠下层官员机构运行才能推广。
如果底层权力保持腐败懒惰,再好的政策也是白搭。
所以赵骏才认为范仲淹的方向是对的,先把基层官员的问题处理好,其它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不愧是后世人,赵骏看待问题的深刻是他们远远不如的,也只有这样的后来者,才能总结出改革失败的原因。
那一瞬间,包括宋仁宗赵祯在内,众人看赵骏,都像是在看一位思想卓越、对社会构架认识极深的改革家,在指点江山、挥斥方遒。
大宋,正需要这样的人才啊。
<div class="contentadv"> 众人感慨。
但很快,原本激情澎湃发表演说的赵骏就舔了舔干燥的嘴唇,脸上露出谄笑,对晏殊说道:“拉日叔,给口水。”
这谄笑立即将赵骏那改革家的模样打回原型。
仿佛刚才的一切都是幻觉。
赵骏只不过是一个露出讨好笑容要水的小民而已。
刚才还在心里想着以后要是赵骏不骂自己了,眼睛恢复光明之后,就重用赵骏的赵祯顿时虎躯一颤。
他发誓,等从赵骏嘴里套出所有信息之后,自己一定要狠狠地打他的屁股!
朕的子孙后代,怎么能因为讨要一杯水而如此谄媚呢?
然而要是赵骏知道,那大抵会摸不着头脑。
难道你双眼失明了,被人家好生照顾,找人家讨要喝的东西,还板着张脸吗?
态度当然得恭敬嘛。
不过赵骏显然还不知道自己根本不是在新时代,而是在旧大宋,他喝完了晏殊递来的水之后,才又对范仲淹说道:“怎么样,尼玛叔,我说得没错吧。”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范仲小声淹喃喃自语道:“看来我未来的方向是没错的,我就应该这样走下去。”
“啊?”
赵骏没听清楚,问道:“尼玛叔,你说什么?”
范仲淹回过神来,立即说道:“没什么,那范仲淹要怎么样才能够成功呢?”
“当然是得到宋仁宗的支持啊。”
赵骏毫不犹豫地道。
“得到宋皇帝的支持就能成功吗?”
范仲淹还是不敢说赵祯的谥号,但他也低下头,用希翼的眼神看了眼赵祯。
赵祯犹豫片刻,微微点头。
“这就不知道了。”
赵骏一摊手:“得到赵祯的支持只是第一步,但吏治改革的阻力有多大你可能不清楚,那是跟全天下的官员作对,就算得到了宋仁宗的全力支持,也可能会发生别的变化。”
“什么变化?”范仲淹下意识问。
“谁知道去,我又不是宋朝人,不太了解实际情况。如果要我出主意的话,只能说些改变不能太激进,要温和之类的场面话。”
赵骏想了想道:“不过咱们国家现在一直用的是竞争上岗的政策,以此激励公务员和干部的积极性。宋朝的问题是官员太多,整天不干事,要是细分职权,给他们权力,再用竞争上岗和绩效考核的办法,说不准能行。”
竞争上岗?
众人都陷入了沉思。
绩效考核就不用说了,那都是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的策略。
但这竞争上岗.
大抵就是谁能力强谁就升迁的意思吧?
赵骏又说道:“还有全国官员工资统一就太离谱了,一个富裕的州和一个穷的州,知州的俸禄一样,那谁还有积极性?肯定得过且过,要是把当地治理、税收、自耕农数量以及国家的利民政策当成政绩作为工资发放标准,看那些人还敢敷衍了事吗?”
“尼玛叔伱想想,假如把自耕农数量纳入考核当中,官员的工资和升迁与之挂钩,那官员还敢帮助地主豪强抢夺百姓的土地吗?肯定要转换立场,帮助无地的流民增加更多的耕地才对嘛。”
“另外穷州的工资俸禄低,升迁速度慢,他们就一定要绞尽脑汁把州县富裕起来,这样原本懒政、惰政的地方官员,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
“不过里面的标准还是要进行衡量,像一个穷州,山多人少,本身上限就那么高。要求它成为一个全是平原区的农耕州那样富裕,就实在是有些强人所难,所以还是得实地考量才能定下标准。”
“除此之外监察体系也得完善,政策能否顺利推行下去,就要看监察体系做得够不够好。否则再好的政策放到下面无人监管,那最后的结局也就是不了了之。”
“虽然这里面还是有很多空子可以钻,但只要下狠心,敢于罢黜那些干坏事的官员,甚至造成严重后果的,比如害得百姓家破人亡的,就杀他娘的几十上百个,震慑一下官场,不信他们不积极做事。”
“至于范仲淹提的减少官员人数的问题,这个可以放缓一缓,一下子裁减那么多,造成的影响还是太大了。”
“所以综合来说,先让官员干实事很重要。第一步应该是要把无所事事的官员调动起来,让他们能干事。有一份光发一份光,有一份热发一份热,至少别每天光躺在家里吃官粮等俸禄。”
“这样也能大浪淘沙,没什么能力的官员就刚好有借口给他们罢黜掉,有能力的官员便可以得到升迁。不至于忽然来一次全国性的罢官潮,引得天下官员反对。”
不直接裁减官员,而是先调动官员的积极性?
这个建议很有新意,赵祯他们竖起耳朵认真听,听赵骏的讲解,竟愈发觉得很有道理。
直接裁减官员,天下官员肯定群起而攻。
那朝廷让他们去干事呢?
这本来就是官员们该做的事情,之前你们可以说权力划分不明,身上背的是虚职,不能做事。
但若是把权力细分出来,让每个官员都有事做,那他们就没有理由了。
干不好,刚好就有借口把你裁掉。
干得好那就更好,也能够为朝廷提拔有才干的官员。
一举两得啊。
想到这里,包括赵祯在内,都用赞赏的眼神看向赵骏。
后世来的高材生果然不一样,就是有办法。
“不过其实说那么多也没用,咱们新中国了,又不是在宋朝。”
赵骏末了又耸耸肩道:“何况宋仁宗那个怂货也没那么大胆子支持改革,疑神疑鬼,知道他为什么能成为北宋少有的明君吗?那是因为他什么事都不做,不像别的宋朝皇帝那样胡乱指挥祸害国家,就是他最大的贡献!”
我尼玛!
赵祯奔向了板凳。
也就是吕夷简眼疾手快,将他拉住。
其余几个宰相一个人抓手一个人抱腿,还有的捂嘴,硬生生给他拖了出去。
等远离赵骏住的木屋,那边听不到这边的声音之后,捂住赵祯嘴的吕夷简才把手松开,观稼殿传来凄厉的怒吼。
“别拦着朕,别拦着朕,朕要打死他,朕要打死他!!!”
第13章 朕要打死他!
赵骏浑然不知道自己在作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一骑绝尘。
他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起了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的主要原因、客观原因以及为什么会受到几乎整个士大夫阶层的抵制。
归根到底,范仲淹改革的十条当中,有五条都是针对冗官问题,剩下五条,才是富国强兵和厉行法治。
所以他主要改革方向还是三冗之一的冗官问题,想要通过裁减大量人浮于事的官员,精简机构,加强效率,来达到节省财政、澄清吏治的目的。
但还是那句话,这么做触动的是整个士大夫阶层的利益,作为利益失去者,他们自然要联合起来贬低新政,把范仲淹踩到土里去。
如果宋仁宗有魄力的话,就算是得罪了士大夫阶级,手里握着兵权,他们也翻不起什么风浪,该被裁员还是得被裁员。
可宋仁宗摇摆不定,听风就是雨,渐渐对范仲淹不信任,使得改革失去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黯然落幕。
这就是赵骏为什么会认为庆历新政失败的最大原因是宋仁宗。
事实上这次改革对大宋非常重要。
要知道宋朝官员数量是汉代的六倍,唐朝、明朝的两倍,并且往往很多官员都身兼数职,有寄禄官、职事官、散官、勋官、贴职、爵位等等,每一个职务都能领一份工资。
所以看似宋朝官员只是唐朝明朝的两倍,可如果按照身兼数职来算的话,那么官员数量比唐朝明朝多个三倍不止。
而且他们的工资普遍比其它朝代都高,如跟明朝官员比,宋朝低级官员俸禄是明朝同级官员俸禄的五至十倍以上,宰相级别甚至能达到百倍差距。
同时宋朝官员数量太多,而部门又少,导致大量官员被授予虚职,官员没有实权,加上各部门机构臃肿,办事效率极为低下,很多官员领着高额的工资,每天无所事事,纯粹浪费国家财政。
所以要是范仲淹真的能解决冗官问题,裁减掉一半的官员,那么朝廷每年的财政支出,将减少千万贯以上。
这笔钱对于目前每年军费开支达到四千万贯以上的大宋来说,无疑是笔巨款。
除此之外,范仲淹也想改革兵制和法律。
要是能把冗官问题解决,再改革兵制,减少军费开支,那么大宋的财政将会无比健康,有钱有军队有底蕴,北宋历史至少能延长一百年以上。
可连冗官的问题都解决不掉,更别说冗兵冗费的问题。因此范仲淹改革仅仅持续一年零四个月就被叫停,可谓草草结束。
而相比之下王安石改革虽然问题多多,造成动荡和后果都不小,可持续时间非常长,长达十五年之久。
就是因为王安石有宋神宗坚定不移地支持,直到宋神宗去世,改革才被迫终止。
“所以总结来说,就是赵祯这货,让范仲淹没办法完成改革。”
赵骏拿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综合对比,说道:“国家的改制一定要最高权力者坚定不移地完成,除非是错的,像王安石变法那样。可惜范仲淹方向对了,得不到支持。王安石是方向错了,却得到了支持。”
这句话说完之后,赵祯脸色复杂,万万没想到,庆历新政失败的源头,居然是他。
范仲淹看了他一眼,默不作声。
毕竟是皇帝,他再怎么样,也不可能不满。
所以沉默许久,范仲淹才问道:“为什么说我.范仲淹的方向是对的,王安石的方向是错的呢?”
“因为吏治!”
赵骏斩钉截铁地说道:“伟人曾经说过,王安石是一个脱离实践的理想主义者。青苗法在构思上应该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那它为什么会失败呢?原因在于吏治太差!”
“宋朝虽然商品经济发达,不是特别抑制商业,导致经济活跃,比较有钱。但它的本质还是落后的封建制度,农业生产依旧以小农经济为主。”
“小农经济的特点是什么?脆弱!”
“老百姓靠天吃饭,面朝黄土背朝天,全靠老天爷赏饭吃。今年风调雨顺,什么自然灾害都没有,各地粮食丰收,市面上粮食充盈,会造成谷价下跌。”
“要是来年到处去都是天灾,自然灾难频繁,造成粮食减产,就会造成谷价上涨,这就是谷贱伤农,米贵伤民的根由。”
“而且农民经常有青黄不接的时候,农作物还没有长熟,家里就断粮了,无奈之下就只能找人借粮,乡里的地主就会让他们用土地做抵押,形成了高利贷。”
“运气好的时候,农民通过来年的丰收还可以偿还。可一旦运气不好,突然遭遇天灾,造成粮食减产,无力偿还债务,他们的土地就会被地主收走。”
“王安石认为乡里的地主通过借贷,大量兼并百姓的土地,让百姓要么成为无地的流民,要么就只能成为大地主的佃户,这并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他干脆让国家放贷,以较低的利率,让官府借钱给农民,帮助农民渡过难关,等到来年丰收的时候,就把钱再还给官府。”
“听上去是不错,而且官府也不会让农民以土地抵押,如果形成良性循环的话,确实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问题在于王安石没有把吏治搞好,导致下面的歪嘴和尚太多,最终把青苗法这个好经给念歪了。”
“一个政策要推行下去,必然要经过各层官员。但到了宋神宗时期,北宋的基层官员已经烂透了,有贪官污吏者、有尸位素餐者,甚至还有只着眼于政绩者。”
“比如说某地风调雨顺,百姓并不需要这个借贷。当地官员为了政绩,强行推下去,搞得天怒人怨。”
“还有地方,地方官员肆意提高利息;王安石规定是两成利,当地官员就多加几成,多出来的自然落进了那些官员的口袋。”
“史料记载,最夸张的有地方官员把利率直接提高了三十五倍,原本两成利,竟然要还七倍的借贷本金回来。”
“显然宋朝地方官府实在是太温柔了,明明可以直接抢,却还要定个名目,他真的,我哭死”
“更有甚者,干脆与当地豪强勾结,欺负百姓不识字,在契约文书上动手脚,故意不收百姓的还款,拖延时间,等到时间一过,就说百姓不还钱,然后夺走他们的土地,严重加剧了百姓的负担。”
“有如此大的执行问题,再好的政策也是白搭。”
“那么吏治问题根源在哪呢?还是宋朝冗官问题,底层碌碌无为和贪官污吏太多,导致青苗法根本不能顺利执行。”
“所以要是范仲淹时期把吏治问题解决了,让基层官员效率更高、办事能力更强,也不至于在王安石时期,因为地方执行力的问题,变法彻底失败。”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范仲淹的方向是对的,王安石的方向是错的原因。”
“要想解决问题,根本还要先整治官吏!”
说到最后,赵骏已是慷慨激扬,声音贯穿房屋,令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三冗问题根深蒂固,非一时一日,就能够解决。
而要想根治,就得一步一步来。
先从哪一步呢?
自然是吏治。
政策要靠下层官员机构运行才能推广。
如果底层权力保持腐败懒惰,再好的政策也是白搭。
所以赵骏才认为范仲淹的方向是对的,先把基层官员的问题处理好,其它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不愧是后世人,赵骏看待问题的深刻是他们远远不如的,也只有这样的后来者,才能总结出改革失败的原因。
那一瞬间,包括宋仁宗赵祯在内,众人看赵骏,都像是在看一位思想卓越、对社会构架认识极深的改革家,在指点江山、挥斥方遒。
大宋,正需要这样的人才啊。
<div class="contentadv"> 众人感慨。
但很快,原本激情澎湃发表演说的赵骏就舔了舔干燥的嘴唇,脸上露出谄笑,对晏殊说道:“拉日叔,给口水。”
这谄笑立即将赵骏那改革家的模样打回原型。
仿佛刚才的一切都是幻觉。
赵骏只不过是一个露出讨好笑容要水的小民而已。
刚才还在心里想着以后要是赵骏不骂自己了,眼睛恢复光明之后,就重用赵骏的赵祯顿时虎躯一颤。
他发誓,等从赵骏嘴里套出所有信息之后,自己一定要狠狠地打他的屁股!
朕的子孙后代,怎么能因为讨要一杯水而如此谄媚呢?
然而要是赵骏知道,那大抵会摸不着头脑。
难道你双眼失明了,被人家好生照顾,找人家讨要喝的东西,还板着张脸吗?
态度当然得恭敬嘛。
不过赵骏显然还不知道自己根本不是在新时代,而是在旧大宋,他喝完了晏殊递来的水之后,才又对范仲淹说道:“怎么样,尼玛叔,我说得没错吧。”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范仲小声淹喃喃自语道:“看来我未来的方向是没错的,我就应该这样走下去。”
“啊?”
赵骏没听清楚,问道:“尼玛叔,你说什么?”
范仲淹回过神来,立即说道:“没什么,那范仲淹要怎么样才能够成功呢?”
“当然是得到宋仁宗的支持啊。”
赵骏毫不犹豫地道。
“得到宋皇帝的支持就能成功吗?”
范仲淹还是不敢说赵祯的谥号,但他也低下头,用希翼的眼神看了眼赵祯。
赵祯犹豫片刻,微微点头。
“这就不知道了。”
赵骏一摊手:“得到赵祯的支持只是第一步,但吏治改革的阻力有多大你可能不清楚,那是跟全天下的官员作对,就算得到了宋仁宗的全力支持,也可能会发生别的变化。”
“什么变化?”范仲淹下意识问。
“谁知道去,我又不是宋朝人,不太了解实际情况。如果要我出主意的话,只能说些改变不能太激进,要温和之类的场面话。”
赵骏想了想道:“不过咱们国家现在一直用的是竞争上岗的政策,以此激励公务员和干部的积极性。宋朝的问题是官员太多,整天不干事,要是细分职权,给他们权力,再用竞争上岗和绩效考核的办法,说不准能行。”
竞争上岗?
众人都陷入了沉思。
绩效考核就不用说了,那都是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的策略。
但这竞争上岗.
大抵就是谁能力强谁就升迁的意思吧?
赵骏又说道:“还有全国官员工资统一就太离谱了,一个富裕的州和一个穷的州,知州的俸禄一样,那谁还有积极性?肯定得过且过,要是把当地治理、税收、自耕农数量以及国家的利民政策当成政绩作为工资发放标准,看那些人还敢敷衍了事吗?”
“尼玛叔伱想想,假如把自耕农数量纳入考核当中,官员的工资和升迁与之挂钩,那官员还敢帮助地主豪强抢夺百姓的土地吗?肯定要转换立场,帮助无地的流民增加更多的耕地才对嘛。”
“另外穷州的工资俸禄低,升迁速度慢,他们就一定要绞尽脑汁把州县富裕起来,这样原本懒政、惰政的地方官员,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
“不过里面的标准还是要进行衡量,像一个穷州,山多人少,本身上限就那么高。要求它成为一个全是平原区的农耕州那样富裕,就实在是有些强人所难,所以还是得实地考量才能定下标准。”
“除此之外监察体系也得完善,政策能否顺利推行下去,就要看监察体系做得够不够好。否则再好的政策放到下面无人监管,那最后的结局也就是不了了之。”
“虽然这里面还是有很多空子可以钻,但只要下狠心,敢于罢黜那些干坏事的官员,甚至造成严重后果的,比如害得百姓家破人亡的,就杀他娘的几十上百个,震慑一下官场,不信他们不积极做事。”
“至于范仲淹提的减少官员人数的问题,这个可以放缓一缓,一下子裁减那么多,造成的影响还是太大了。”
“所以综合来说,先让官员干实事很重要。第一步应该是要把无所事事的官员调动起来,让他们能干事。有一份光发一份光,有一份热发一份热,至少别每天光躺在家里吃官粮等俸禄。”
“这样也能大浪淘沙,没什么能力的官员就刚好有借口给他们罢黜掉,有能力的官员便可以得到升迁。不至于忽然来一次全国性的罢官潮,引得天下官员反对。”
不直接裁减官员,而是先调动官员的积极性?
这个建议很有新意,赵祯他们竖起耳朵认真听,听赵骏的讲解,竟愈发觉得很有道理。
直接裁减官员,天下官员肯定群起而攻。
那朝廷让他们去干事呢?
这本来就是官员们该做的事情,之前你们可以说权力划分不明,身上背的是虚职,不能做事。
但若是把权力细分出来,让每个官员都有事做,那他们就没有理由了。
干不好,刚好就有借口把你裁掉。
干得好那就更好,也能够为朝廷提拔有才干的官员。
一举两得啊。
想到这里,包括赵祯在内,都用赞赏的眼神看向赵骏。
后世来的高材生果然不一样,就是有办法。
“不过其实说那么多也没用,咱们新中国了,又不是在宋朝。”
赵骏末了又耸耸肩道:“何况宋仁宗那个怂货也没那么大胆子支持改革,疑神疑鬼,知道他为什么能成为北宋少有的明君吗?那是因为他什么事都不做,不像别的宋朝皇帝那样胡乱指挥祸害国家,就是他最大的贡献!”
我尼玛!
赵祯奔向了板凳。
也就是吕夷简眼疾手快,将他拉住。
其余几个宰相一个人抓手一个人抱腿,还有的捂嘴,硬生生给他拖了出去。
等远离赵骏住的木屋,那边听不到这边的声音之后,捂住赵祯嘴的吕夷简才把手松开,观稼殿传来凄厉的怒吼。
“别拦着朕,别拦着朕,朕要打死他,朕要打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