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揣摩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新谷粒 www.xinguli.net,最快更新明末传奇最新章节!
求书,找书,请发站内短信给管理员,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求收藏,求推荐,感谢读者大大的支持,求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郑勋睿的分析是非常准确的,但是能够做出这等分析的可不止他一人。
周延儒和温体仁也作出了准确的分析,他们基本揣测到了皇上的心思。
会试考题是礼部绞尽脑汁准备的,一共是十套考题,其中每一套考题的第一个题目是最为关键的,也是决定会试走向的重中之重,一旦皇上在十套考题之中圈定一项,那么主考官和同考官都要开始熟悉考题,便**速阅卷,这个时间一般都是在二月初六,主考官和同考官二月初七就进入到贡院,到时候他们也就知道了考题,开始做出相应的准备。
进入到贡院,周延儒和温体仁知道考题之后,大为吃惊,因为这不是礼部所出的考题,这是皇上直接出的考题。
作为内阁首辅和内阁辅臣,若是不能够知道皇上的心思,很多时候不能够迎合皇上,顺着皇上的思路思考和处理问题,那就不要想着能够在内阁大臣位置上多长的时间,很快就会被其他人所取代,周延儒成为内阁首辅的时间虽说不长,但能够充分的揣测到皇上的心思,为皇上所信任,至于说温体仁,年岁大了,经历过太多的风波,用老奸巨猾来形容是不过分的,更是能够揣测到皇上的心思。
主考官和副主考两人迅速商议,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达成共识。
他们很清楚,皇上需要人才,崇祯元年到如今,朝中大臣特别是内阁大臣走马灯一样的调整,这表现的是皇上内心的焦虑,对于朝中大臣不满意,迫切需要更加有能力的人才,可惜朝中大臣,绝大部分都是天启年间遗留下来的,经历了很多的风波,譬如说阉党和东林党之间的斗争,又譬如说东林党和浙党之间的斗争,那些残酷的斗争和压制,让很多的大臣失去了斗志,想到的都是明哲保身了。
皇上清楚其中的利弊,知道朝着很多大臣,都是难以依靠的,那么从科举考试之中发现人才,这就是很正常的事情。
袁崇焕的事件,让皇上对朝中大臣的看法更加的不好,当初重用袁崇焕的时候,皇上是绝对信任和言听计从的,朝廷尽管困难,可袁崇焕需要的银子全部满足,袁崇焕说五年的时间彻底剿灭后金鞑子,皇上完全相信,甚至袁崇焕擅自斩杀一品武官毛文龙,没有请示,皇上也忍住了,但辽东的局面不仅没有好转,反而在毛文龙被斩杀之后,后金鞑子失去后顾之忧,入关突袭,千里奔袭,直接威胁到京城了,导致京师戒严、各地军队进京勤王。
如此严重的后果,是皇上难以承受的,也让皇上累计的不满彻底爆发,最终导致的结局,就是袁崇焕被磔杀,家产查抄,家人发配三千里,而且朝廷之中的大臣也守到牵连,内阁大臣钱龙锡罢官下狱。
如此情况之下,皇上修改了考题,也是预料之中的事情了。
弄清楚其中的利弊,周延儒和温体仁在录取贡士方面,也很快达成共识,那就是必须以考生的文章是不是能够结合现实、提出新颖的治国观念为主了。
阅卷开始,周延儒和温体仁召集了诸多的同考官,强调了阅卷的要求,他们的要求虽然简单,可落脚点是明确的,凡是能够提出新颖的治国理念,或者是对朝政、民间疾苦、朝廷面临的问题做出分析的,文笔出色的文章,就是能够被被录取的文章。
明确的要求,被诸多同考官吸收,这也让阅卷的工作进展加快了。
五天的时间,第一轮考试的两千五百多篇文章,全部都被看过,其中的五百篇文章被挑选出来,四百名贡士将在这五百篇文章之中产生。
周延儒和温体仁没有闲着,所有挑选出来的文章,他们在第一次看的时候,将其初步分为三类,一类是异常出色的文章,这样的文章不多,二十篇以内,第二类是中等水平的文章,这一类的数量比较庞大,有接近四百篇文章,此外就是下等水平的文章,这些文章基本就是被淘汰的命运。
第二次仔细阅读的时候,那就是确定录取人员名单的时候了,这一次看过之后,被录取的四百人,基本确定下来,除非是有特殊的情况,否则不会出现什么变动,四百篇文章,同考官和主考官悉数都要背书,接着存档,以备将来查询。
第三次就是精读了,那就是挑选出来的十来篇最为出色的文章,通过相互之间的比对,确定最为优秀的文章,能够被确定下来的最为优秀的文章,基本就是会试会元了。
初步确定会元人选之后,同考官还要找出此人第二篇和第三篇的文章,由主考官审阅,看看是不是有什么问题,若没有问题,那就最终确定下来。
阅卷和确定名次的时间,一共就是九天,余下的三天时间,需要书写榜单,做好发榜的准备,更加重要的是,主考官和副主考要觐见皇上,呈上会元以及前十名贡士的文章,由皇上审阅,若是皇上有异议,名次还有可能变动。
一般情况之下,主考官和副主考确定的前十名贡士以及会元不会出现什么变动。
会试优秀的人才,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被皇上记住了,皇上会询问相关的情况,以便在殿试的时候,特别注意这些人。
忙的头昏眼花之后,所有名气和录取的贡士悉数定下来了。
周延儒揉了揉脑袋,笑着开口了。
“温大人,总算是不负皇上的重托,只不过这会元的人选,是不是有些过于年轻了。”
“下官觉得没有任何的问题,大人弱冠之年连中会元、状元,乃是大明之骄傲,此次会试的会元虽说是年轻,可文章的确是不错的,大人和下官都审阅多遍了,会试会元如此之年轻,说明大人的学问得到了继承,此乃是大明盛事啊。”
被温体仁不着痕迹的拍了马屁,周延儒很是高兴,他当年的会试和殿试无比风光,二十岁的年纪连中两元,引发了诸多的惊叹,如今的会元,和他当年的情形是差不多的,而且这个会元的基本情况,他们也调阅了,确实算得上是人才。
与温体仁之间的配合多了,周延儒觉得很是舒服,温体仁总是能够顺着他的思路做出解释或者是决定,就算是某些时候,看似难以解释的事情,温体仁也能够说出理由,让内阁顺利的通过,有如此的助手,谁不高兴。
这一次会试,两人之间的配合,可谓是达到了心领神会的地步了,就连对文章的分析,都是大同小异,这在以往基本是不大可能的,崇祯元年的时候,当时的内阁首辅和内阁次辅,在确定会元人选的时候,产生了很大的分歧,最终还是皇上决定的。
“温大人学识渊博,本官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啊。”
“大人客气了,下官是跟随大人学习,就说这会试会元的人选,下官一时间都难以确定下来,若不是大人朝政建议、民间疾苦、朝廷隐忧几个方面结合起来判断,下官都不知道该如何的确定了。”
“温大人就不要客气了,单从年纪方面来说,温大人处事稳重,眼光独到,的确值得本官学习。”
“不敢不敢,下官在大人这个年纪的时候,尚属懵懂无知,若是要参与到会试如此之大的事情之中,还真的不知道该如何的处理了。”
周延儒仰头哈哈大笑,温体仁就是这样,他说出来的每一个道理,温体仁总是能够找到解释的理由,而且将功劳全部归结到他的身上,这太难得。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这个道理,周延儒虽然知道,可真正到了那个地位,还是要忽略的,他可能没有想到,温体仁这样的聪明才智,最终是要直接针对他的,毕竟人人都想成为内阁首辅。
“温大人,不管怎么说,皇上殚精竭虑,为大明之江山呕心沥血,这是值得你我学习的,此次会试之考题,本官也没有想到,皇上如此重视人才,你我自当心领神会,为皇上挑选出来合格的人才。”
“大人说的是,其实大人不说下官也明白,大人一心为国操劳,为皇上分忧,凭借着丰厚的学识和无穷的睿智,镇服了朝廷上下,更是得到了皇上之信任,下官还要继续努力,为大人分忧。”
“温大人这话说的不对,你我都是为皇上分忧,这朝中事情太多,皇上每日都是苦苦思索,崇祯元年到现在,哪一天不是如履薄冰,本官真的不知道如何说了。”
温体仁点点头,没有说话,其实这一次的会试,其中也有小小的猫腻,当然这些事情,他是不会说的,记住就可以了,也许日后关键时刻,能够发挥出来作用的。
收拾完毕,两人起身,准备去给皇上禀报了,当然重点是周延儒直接说,有什么遗漏的地方,温体仁补充。
两人朝着皇宫走去的时候,还在不停的小声商议,看上去特别的亲密和谐。
求书,找书,请发站内短信给管理员,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求收藏,求推荐,感谢读者大大的支持,求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郑勋睿的分析是非常准确的,但是能够做出这等分析的可不止他一人。
周延儒和温体仁也作出了准确的分析,他们基本揣测到了皇上的心思。
会试考题是礼部绞尽脑汁准备的,一共是十套考题,其中每一套考题的第一个题目是最为关键的,也是决定会试走向的重中之重,一旦皇上在十套考题之中圈定一项,那么主考官和同考官都要开始熟悉考题,便**速阅卷,这个时间一般都是在二月初六,主考官和同考官二月初七就进入到贡院,到时候他们也就知道了考题,开始做出相应的准备。
进入到贡院,周延儒和温体仁知道考题之后,大为吃惊,因为这不是礼部所出的考题,这是皇上直接出的考题。
作为内阁首辅和内阁辅臣,若是不能够知道皇上的心思,很多时候不能够迎合皇上,顺着皇上的思路思考和处理问题,那就不要想着能够在内阁大臣位置上多长的时间,很快就会被其他人所取代,周延儒成为内阁首辅的时间虽说不长,但能够充分的揣测到皇上的心思,为皇上所信任,至于说温体仁,年岁大了,经历过太多的风波,用老奸巨猾来形容是不过分的,更是能够揣测到皇上的心思。
主考官和副主考两人迅速商议,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达成共识。
他们很清楚,皇上需要人才,崇祯元年到如今,朝中大臣特别是内阁大臣走马灯一样的调整,这表现的是皇上内心的焦虑,对于朝中大臣不满意,迫切需要更加有能力的人才,可惜朝中大臣,绝大部分都是天启年间遗留下来的,经历了很多的风波,譬如说阉党和东林党之间的斗争,又譬如说东林党和浙党之间的斗争,那些残酷的斗争和压制,让很多的大臣失去了斗志,想到的都是明哲保身了。
皇上清楚其中的利弊,知道朝着很多大臣,都是难以依靠的,那么从科举考试之中发现人才,这就是很正常的事情。
袁崇焕的事件,让皇上对朝中大臣的看法更加的不好,当初重用袁崇焕的时候,皇上是绝对信任和言听计从的,朝廷尽管困难,可袁崇焕需要的银子全部满足,袁崇焕说五年的时间彻底剿灭后金鞑子,皇上完全相信,甚至袁崇焕擅自斩杀一品武官毛文龙,没有请示,皇上也忍住了,但辽东的局面不仅没有好转,反而在毛文龙被斩杀之后,后金鞑子失去后顾之忧,入关突袭,千里奔袭,直接威胁到京城了,导致京师戒严、各地军队进京勤王。
如此严重的后果,是皇上难以承受的,也让皇上累计的不满彻底爆发,最终导致的结局,就是袁崇焕被磔杀,家产查抄,家人发配三千里,而且朝廷之中的大臣也守到牵连,内阁大臣钱龙锡罢官下狱。
如此情况之下,皇上修改了考题,也是预料之中的事情了。
弄清楚其中的利弊,周延儒和温体仁在录取贡士方面,也很快达成共识,那就是必须以考生的文章是不是能够结合现实、提出新颖的治国观念为主了。
阅卷开始,周延儒和温体仁召集了诸多的同考官,强调了阅卷的要求,他们的要求虽然简单,可落脚点是明确的,凡是能够提出新颖的治国理念,或者是对朝政、民间疾苦、朝廷面临的问题做出分析的,文笔出色的文章,就是能够被被录取的文章。
明确的要求,被诸多同考官吸收,这也让阅卷的工作进展加快了。
五天的时间,第一轮考试的两千五百多篇文章,全部都被看过,其中的五百篇文章被挑选出来,四百名贡士将在这五百篇文章之中产生。
周延儒和温体仁没有闲着,所有挑选出来的文章,他们在第一次看的时候,将其初步分为三类,一类是异常出色的文章,这样的文章不多,二十篇以内,第二类是中等水平的文章,这一类的数量比较庞大,有接近四百篇文章,此外就是下等水平的文章,这些文章基本就是被淘汰的命运。
第二次仔细阅读的时候,那就是确定录取人员名单的时候了,这一次看过之后,被录取的四百人,基本确定下来,除非是有特殊的情况,否则不会出现什么变动,四百篇文章,同考官和主考官悉数都要背书,接着存档,以备将来查询。
第三次就是精读了,那就是挑选出来的十来篇最为出色的文章,通过相互之间的比对,确定最为优秀的文章,能够被确定下来的最为优秀的文章,基本就是会试会元了。
初步确定会元人选之后,同考官还要找出此人第二篇和第三篇的文章,由主考官审阅,看看是不是有什么问题,若没有问题,那就最终确定下来。
阅卷和确定名次的时间,一共就是九天,余下的三天时间,需要书写榜单,做好发榜的准备,更加重要的是,主考官和副主考要觐见皇上,呈上会元以及前十名贡士的文章,由皇上审阅,若是皇上有异议,名次还有可能变动。
一般情况之下,主考官和副主考确定的前十名贡士以及会元不会出现什么变动。
会试优秀的人才,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被皇上记住了,皇上会询问相关的情况,以便在殿试的时候,特别注意这些人。
忙的头昏眼花之后,所有名气和录取的贡士悉数定下来了。
周延儒揉了揉脑袋,笑着开口了。
“温大人,总算是不负皇上的重托,只不过这会元的人选,是不是有些过于年轻了。”
“下官觉得没有任何的问题,大人弱冠之年连中会元、状元,乃是大明之骄傲,此次会试的会元虽说是年轻,可文章的确是不错的,大人和下官都审阅多遍了,会试会元如此之年轻,说明大人的学问得到了继承,此乃是大明盛事啊。”
被温体仁不着痕迹的拍了马屁,周延儒很是高兴,他当年的会试和殿试无比风光,二十岁的年纪连中两元,引发了诸多的惊叹,如今的会元,和他当年的情形是差不多的,而且这个会元的基本情况,他们也调阅了,确实算得上是人才。
与温体仁之间的配合多了,周延儒觉得很是舒服,温体仁总是能够顺着他的思路做出解释或者是决定,就算是某些时候,看似难以解释的事情,温体仁也能够说出理由,让内阁顺利的通过,有如此的助手,谁不高兴。
这一次会试,两人之间的配合,可谓是达到了心领神会的地步了,就连对文章的分析,都是大同小异,这在以往基本是不大可能的,崇祯元年的时候,当时的内阁首辅和内阁次辅,在确定会元人选的时候,产生了很大的分歧,最终还是皇上决定的。
“温大人学识渊博,本官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啊。”
“大人客气了,下官是跟随大人学习,就说这会试会元的人选,下官一时间都难以确定下来,若不是大人朝政建议、民间疾苦、朝廷隐忧几个方面结合起来判断,下官都不知道该如何的确定了。”
“温大人就不要客气了,单从年纪方面来说,温大人处事稳重,眼光独到,的确值得本官学习。”
“不敢不敢,下官在大人这个年纪的时候,尚属懵懂无知,若是要参与到会试如此之大的事情之中,还真的不知道该如何的处理了。”
周延儒仰头哈哈大笑,温体仁就是这样,他说出来的每一个道理,温体仁总是能够找到解释的理由,而且将功劳全部归结到他的身上,这太难得。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这个道理,周延儒虽然知道,可真正到了那个地位,还是要忽略的,他可能没有想到,温体仁这样的聪明才智,最终是要直接针对他的,毕竟人人都想成为内阁首辅。
“温大人,不管怎么说,皇上殚精竭虑,为大明之江山呕心沥血,这是值得你我学习的,此次会试之考题,本官也没有想到,皇上如此重视人才,你我自当心领神会,为皇上挑选出来合格的人才。”
“大人说的是,其实大人不说下官也明白,大人一心为国操劳,为皇上分忧,凭借着丰厚的学识和无穷的睿智,镇服了朝廷上下,更是得到了皇上之信任,下官还要继续努力,为大人分忧。”
“温大人这话说的不对,你我都是为皇上分忧,这朝中事情太多,皇上每日都是苦苦思索,崇祯元年到现在,哪一天不是如履薄冰,本官真的不知道如何说了。”
温体仁点点头,没有说话,其实这一次的会试,其中也有小小的猫腻,当然这些事情,他是不会说的,记住就可以了,也许日后关键时刻,能够发挥出来作用的。
收拾完毕,两人起身,准备去给皇上禀报了,当然重点是周延儒直接说,有什么遗漏的地方,温体仁补充。
两人朝着皇宫走去的时候,还在不停的小声商议,看上去特别的亲密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