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第 99 章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第九特区、英雄联盟:我的时代、问道章、创业吧学霸大人、谋妻入局:总裁深夜来、尸姐、金钢进化、暗夜超神、尸灯鬼话
新谷粒 www.xinguli.net,最快更新[综]母仪天下最新章节!
对商人进行限制, 大家对此都不反对,说实话,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太后就是为了圈钱。因为谁都知道,之前那一次胜利,少府出了不少血, 很显然,之后呢, 大家会对匈奴发起更多的进攻,而战争这种事情,即便是有红利,也是要国家真金白银往外掏钱的, 想要收回成本,得需要一定的周期。
就算是后世号称灯塔的米国要打仗,国内正儿八经发财的也就是搞军工还有石油的,刺激消费这种事情自然也是有的,但是政府财政赤字也比较大!
这年头, 商人多半就是些狗大户,史记里头专门就有个货殖列传, 讲的就是那些富可敌国的大商人。国家遇到财政困难的时候, 正常第一反应就是找几个大商人开刀,对此,朝中大臣都已经习惯了。甚至还在那里出主意,表示应该向哪些人下手!
这种做法实在是太简单粗暴了, 舒云听了几句就懒得听了,直接表示,干脆一点,我们就收车船税吧!
这玩意算是桑弘羊发明出来的,桑弘羊之前给刘彻做侍中,不过呢,这个时候,他的才能还没凸显出来,刘彻的侍中多了去了,大多数都是一些关系户,而桑弘羊呢就是家里掏钱买了个侍中的职位。
因为这个身份的缘故,刘彻之前也没却过千,自然对桑弘羊并不算重用,等到舒云上位之后,就干脆将桑弘羊提溜了出来。
这位本来就是洛阳大商人出身,家中豪富,从小精于心算,之前在刘彻那里,几乎就是个透明人,如今呢,却被舒云带在身边,嗯,主要是给刘衍讲述一些算学还有商人的一些做生意的勾当。
桑弘羊对此并没有什么反对的意思,就像是资本论说的,资本家为了利润,能将绞死自己的绳索也卖出去。桑弘羊的父亲已经过世,如今当家的是桑弘羊的兄长。当然,兄弟之间,其实关系也算得上是不错,不过呢,汉室之前做官的商人也不是没有,为了他们的仕途,他们是不介意用其他商人的血肉来铺就自己的青云之路的。
桑弘羊除了作为刘衍这方面的老师之外,就是舒云针对商人设立相关律法的顾问了。他如今的职位其实还挂在少府,主要负责舒云搞出来的五铢钱推广的事情。
桑弘羊对此乐在其中,他非常享受这种操纵国家财政的过程,而且呢,深深得觉得,太后就是他的知己,做事也非常尽心尽力,舒云这边说一个想法,他那边就能立马将整个想法补充丰满起来。
对于桑弘羊,舒云用得很顺手,因此,一些人甚至私底下疑心桑弘羊是舒云这个太后的面首一流。
舒云对此懒得解释,她如今还想要扩大一下自己的秘书班子,或者说,她希望建立起一个皇家的秘书处和智库,专门为执政者服务。
一人计短,二人计长,很多时候,天才能够提供的就是那么一丝灵感,而更多的聪明人集中在一起,可以将灵感化作现实。
舒云也将自己的理念传递给了刘衍,按照舒云的说法就是,你不能什么事情都听下面大臣的,你得有自己的主意,而如果你不知道该怎么办,那么,就让这些人做你的大脑吧!那么多的精英,总能够给你提供一个相对还算是比较稳妥正确的道路的。
而对于舒云来说,她需要的纯粹就是秘书了,她脑子里想法太多,需要的就是让这些人将自己的想法进行补充润色,变得适合这个时代。
所以,在桑弘羊,郑当时,还有一些刘彻遗留下来的年轻臣子的帮助下,第一道针对商人的诏书直接就发下去了。
这道诏书的主题就是关于商人市籍的问题,市籍的许多限制被取消了,比如说不能穿丝绸,不能坐超出规格的马车之类的,但是相应的呢,商人在蓄奴之类的问题上头,就有了严格的限制。商人的奴仆,口赋会随着奴仆数量的增长而增加,也就是说,如果你家里只有少数几个奴仆,那么,只需要按照原本的税率,一年给朝廷缴纳一算的口赋,也就是一百二十钱,但是呢,当你超出了一个限度,那么所有的奴仆,就得翻倍缴纳口赋,尤其,这个呢,是按照阶梯税制算的,按照这个税制,像是如今那些僮仆超过千人的商人,每一个奴仆,每年起码需要缴纳三千多钱。
至于他们想要隐匿人口什么的,一旦发现,罚金直接在原本的基础上头乘以十倍。
当然,变通的方法也有,改奴仆为雇佣,雇佣的雇工是自由身,必须根据市价付给这些雇工薪水,若是役使这些雇工超过一定的限度,那就是犯法!
蓄奴是一条,另外一条就是置地了!商人如果想要继续做生意,那么,不得通过任何手段改换自己的户籍,而作为商人,却被严格限制购买土地,你要是田地多了,那么,就加倍交税,田地越多,税率越高。普通百姓三十税一,商人的税率直接是十五税一,然后,超出一千亩,就五税一,超过万亩,就二税一,要是再高,对不起,你就等着迁到陵邑吧。这般一来,这些商人就算是让下面的佃户叫六成的赋税,都别想在土地上挣什么钱了!
这条律令很快就在朝堂上通过了,大家觉得这种事情是理所应当的,毕竟,商人原本在这个世界的等级制度中就应该算是下层,你还想要奴仆成群,高堂广厦,阡陌相连,这不是割我们这些公卿列侯的心吗?我们日子都没你们那么好过呢!凭什么啊!
所以,这个时候,大家一致忘记了那些商人的孝敬,一个个连声表示,商人的确需要好好打击了!所以,大家必须要针对他们!
这条诏令一出,顿时,关中那些豪商,立马一个个都唉声叹气起来,虽说诏令给这些商人预留了一部分处理自己的奴仆还有田产的时间,但是呢,要是到期之前,还不完成,就得使用惩罚性税率了!
当然,为了防止那些商人处理田产的时候,玩什么左手倒右手,甚至是找权贵投献的勾当,朝廷也派出了廷尉还有监察御史,一旦发现有违规的行为,立马进行惩处。当然,为了防止这些田产大规模脱手造成恶意压价,朝廷也给出了一个最低保护价,如果市面上没有人肯出钱购买这些田产,那么,少府就会以最低保护价,将这些田产收为官田,租给那些无地或者是少地的百姓耕种。
至于那些地主想要大规模吃进土地的行为,舒云暂时并不打算对这些地主下手,她想要做的无非就是让原本被土地束缚的人口解放到工业上头去,哪怕依旧要遭遇盘剥,但是相应的,工钱要高得多,而且当农业人口流失数量多了,这些地主也就不得不降低地租了。
等到日后,舒云的权威更上一层了,就可以制定一个地租的上限,超出这个上限,就被视作盘剥乡邻过甚,剥夺这些地主家族出仕的权力。
而很快,第二道关于商人的诏书又出来了,这回就是商业税了,名义上是以运送货物的车船数量为准收税,实际上呢,还是需要相应的官员根据货物的价值进行判断,然后进行征税。当然这里头肯定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同样是丝绸,一般人家自己织的丝绸能跟蜀锦算是同价吗?所以呢,这就需要一定的监督。另外,少府这边,也会实时更新各地各种货物的价格,然后取平均数,进行征税。
这条律令呢,在经过一番争论之后,最后也算是通过了,估摸着日后就会出现一些商人依附于那些权贵,企图减税的情况了!不过,在汉室,可不像是在后世,官员也有多少免税的特权,实际上呢,权贵们呢,各种税赋也是要交的,这些一般就是直接从他们的俸禄里头扣除,而正常情况下,这些对他们的收入来说,那是九牛一毛,所以,他们根本不在意这些。
接连两刀都砍在了商人身上,但是呢,这些公卿列侯们呢,也是能够从中获得好处的,比如说,他们可以趁此机会,兼并更多的土地,还有就是,在收商业税的上头,这些公卿列侯也是有着操作余地的。
许多事情,舒云虽说是明白,但是暂时也是无可奈何,真要是得罪了这些人,回头就要出乱子了!王莽是怎么倒霉的,不就是因为他剥夺了那些公卿士大夫的许多特权,还想要限制蓄奴之类的吗?在没有新的利益群体出现之前,这些人嘛,还真是拿他们没太多办法。
下朝之后,舒云就针对这件事,告诫了刘衍一番,变革这种事情,最好使用温水煮青蛙的战术,最好呢,还得给这些青蛙一点甜头,他们才能答应,要是一开始的时候,就从他们嘴里夺食,他们真能联手再搞出一次废立之事来。
舒云从来不介意将这些官员的各种私心,还有私底下那些污糟的事情撕扯开来给刘衍看,因此,刘衍自然不会相信这些官员到底有多高的道德修养,是什么正儿八经的忠臣义士,实际上呢,真要是触动了他们的利益,他们一个个都是乱臣贼子!
舒云已经琢磨着让人带着刘衍出去,好好见识一些皇宫之外的世界了,之前刘彻在的时候,舒云不让人出去,多半是担心王太后那一系想要使什么手段,刘衍刚登基的时候,母子二人立足未稳,自然也得注意一下。尤其刘彻是遇刺而死,刘衍对此更是精心,不像是他前头的那些先祖一般,一个个都喜欢搞白龙鱼服的勾当。
而现在呢,他们母子两个总算是在军方有了一定的实力,远一点的地方不说,在长安城里头,只要不像是刘彻一般作死,为了跟美人约会,直接连那些宦官都赶远了,在身边保护的人一重接一重的情况下,想出事都难!
而且,长安这些百姓又不是什么瞎子,遇到贵人,有几个长了熊心豹子胆,敢故意往前凑啊,这不是找抽嘛!至于认识刘衍的人,那就更别说了,他们巴不得出个什么意外,好让他们显示一下自己如何忠君爱国呢!
刘衍自然是不可能安心待在皇宫里头做个宅男的,哪怕皇宫再大,那也是一样的,这年头又没有那么多的娱乐活动,充斥在刘衍身边的人呢,对于刘衍的态度都是小心恭维的那种,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容易让一个还没有形成稳定三观的青少年变得狂妄自大,自以为是起来。
甚至,就算是成年人,一直沉浸在这样的氛围内,也是很容易失去本心的,舒云显然不希望自己一番经营之后,结果回头交给了一个败家子。
普通人家生一个败家子,顶多也是将一家子几代积攒下来的家业败掉,而皇帝是个败家子的话,那就真的要影响到不知道多少人了!总不能刘彻死了之后,再来一个弄得民不聊生,临死还要下罪己诏的皇帝吧!
因此,在如今确认了安全之后,舒云就存心让刘衍出去走一走,见识见识了。横竖汉朝这边五日一朝,平常的时候除非是有什么特殊情况,否则的话,皇帝自然可以随意消遣。比起后世那些皇帝,恨不得天天上朝,起得比鸡还早,干得比牛还累,老刘家的皇帝可就轻松太多了。
当然了,最重要的是,如今主政的是舒云这个太后,作为小皇帝,刘衍其实平常也就是跟着旁听学习而已,许多事情都轮不到他做,最多就是偶尔有什么想法了,发表一下意见。
事实上,舒云已经在上林苑划分了一个地方,交给刘衍练手了,刘衍可以从朝中,从舒云身边的那些低级官员里头,甚至是从朝中那些大臣家里头,还有地方上举荐上来的贤才那里,挑选一下官员出来,辅助他做事。
也正是因为舒云让刘衍大方练手的行为,大家才真的相信,舒云不会成为另外一个吕后,因为舒云如今的举动,就代表了她其实早早就做好了还政的准备,要不然也不至于早早就让刘衍准备好自己的班底,等到刘衍成年亲政之后,自然就可以在朝堂上头安插自己人。当然,最重要的就是,舒云并没有提拔自己的娘家,甚至窦太主如今比先帝在的时候都消停,起码没有再成天大包大揽的,干涉各种事务了,她如今就是沉迷于赚钱数钱。而之前陈午过世了,窦太主呢,就明目张胆地开始养起了面首。好在这个时候,大家对有钱的寡妇养一些年轻英俊的青年乃至少年都司空见惯,横竖也不是堂邑侯在世的时候给他戴了绿帽子,因此,大家对此都睁只眼闭只眼。
因此,朝堂上头,那些老刘家的忠臣如今对太后也颇为服气,并不会如同当年吕后当政的时候一般,当着面啥也不敢说,私底下,一个个说什么牡鸡司晨之类的话。当然,这也是因为那时候惠帝已经是成年人了,而如今呢,刘衍这个皇帝还是个十岁的孩子呢!
如今汉室的重点在于匈奴,大半年时间过去了,之前缴获的那些牲畜终于被少府消化掉了,这些牲畜一部分被出售,另一部分呢,直接被租借给了上林苑的百姓乃至关中的百姓,每年给租金,然后呢,他们可以用这些牲畜耕种还有搞运输,甚至如果这些牲畜生下了幼崽的话,这些人家可以保留其中一只,其他的就要还给少府。虽说后面这一项是后来的事情,如今还没见到什么成效,但是呢,第一批的租金已经到账,少府已经挣了一笔了,接下来呢,还有源源不断的收入。
俘获的那些匈奴贵族呢,也交代了许多关于匈奴那边的情况,别以为匈奴人就有多爱自己的部族,有多坚贞不屈,事实上,龙城那里俘获的贵族,其实都是过了气的那种,里头甚至还有一些萨满祭祀,他们呢,除了名望之外,压根没有任何实权,权力早就已经交到了他们的下一代手里。所以呢,他们在龙城呢,说句老实话,只能说是苟延残喘,没有如同他们的先辈一般,被直接扔到荒野深山之中自生自灭,已经是匈奴人接受了一些汉人的文明理念所造成的结果了。
人总是越老越怕死的,在年轻的时候,他们为了部族的存亡,甚至可以主动将自己奉献给所谓的天神,但是年纪大了之后,他们只想要好好活着。
而在汉室这里,如果他们不能表现出自己的价值,他们只能作为最没用的奴隶,去那些劳动最为繁重的工地上做苦力。事实上,程不识俘获的那一批匈奴人,里头不少青壮就被送去修建水利,修建直道,甚至是挖矿去了。对于本国的劳工,那些监工们还算是客气一点,对于这些战俘,还是跟汉室有着血海深仇的战俘,自然是往死里使唤了。
当然,这里头有技术的匈奴人早就先一步被挑出来了,去帮着少府养马,照顾牲畜,制作奶酪,而这些匈奴年老的贵族呢,又没有多少权力,匈奴那边也不肯掏钱赎他们,甚至军臣还直接表示,这些没用的家伙,如果还有对匈奴的忠心的话,就该直接自尽。
问题是,能好好活着,谁乐意死了!尤其,在汉朝这边,只要他们配合,日子过得比在龙城还舒坦。
龙城苦寒,能够分配给他们这些老人的粮食衣服什么的,自然都不可能是什么好的,他们也就是勉强维持体面而已,而到了大汉这边呢,这些人既然有足够的利用价值,那么,大汉给予的待遇还是可以的,无论是饮食,还是起居,都参照了大汉这边士人的水准,除了没有自由之外,他们享受到的东西可多多了。
因此,哪怕是为了保持自己如今的待遇,甚至是提升自己的待遇,他们也都是一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样子。
鸿胪寺里头精于匈奴话的人都被挑了出来,充当翻译,每日从这些人口中将匈奴人的情况都拼凑了出来,甚至连草原上的地图,都被拼凑了出来。
可以说,与以前相比,汉室对匈奴人的了解已经有了跨越式的进步,也判断出了匈奴大致有多少人口,控制了多大的范围,然后,一帮原本就是好战分子的公卿列侯们,一个个眼珠子都红了。
以前的时候,匈奴一般就是自称控弦四十万,大家都觉得这就是匈奴青壮的数量,或者说,匈奴人大概也就是四十万户左右,实际上呢,匈奴人的数量,远远比这个数字多多了。毕竟,他们控制了包括河套草原在内的幕南地带,还有广阔的漠北,他们的疆域,甚至比大汉还要大上许多,如果没有足够的人口,他们自然是无法控制这么大的领域的。
如此一来,这个仗就很有大头了,一方面是开疆拓土的诱惑,另一方面呢,就是匈奴人代表着的财富,光是牲畜,就有几千万之多,若是能够抢回来,大汉就永远不用担心缺乏牲畜使用了,各地都能普及牛耕,每户人家都能养上几头羊,中原也再也不用担心缺马了!甚至,匈奴人本身,代表着的也是财富,太后倒是仁慈,免去了许多徭役,但是朝廷还有那么多的工程呢,都招工来做,得花多少钱啊,所以,还不如都让那些战俘来干呢!反正死的不是自家的百姓,没人心疼。
而对于舒云来说呢,她看到的却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别的不说,当纺织效率提升之后,不怕东西卖不出去了,而且,当匈奴人真正跟汉人融合起来之后,广袤的草原甚至还有遥远的北海,都将会是汉人的地方,这些地方呢,蕴含着庞大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礼物。
可以说,如今,对匈奴作战这种事情,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便是许多文官,虽说他们没法如同骑兵一样上阵杀敌,但是,对于军功这种东西,也是非常渴望的。
高祖当年斩白马会盟,表示非刘氏不得封王,非战功不得封侯,实际上呢,这种规则早就被刘邦自个搞得面目全非了,什么非刘氏不得封王,刘邦在位的时候,异姓王几乎是最多的,当然了,等到吕后当政的时候,几个异姓王也差不多都接连完蛋了。但是,非战功不得封侯这种事情,如今这个规则早就名存实亡,别的不说,外戚封侯几乎已经变成潜规则了。
当然,对于大多数朝中的大臣来说,通过其他那些途径封侯,是不怎么靠谱的,他们倒是希望自家有什么美貌的姐妹女儿,能让自己一步登天了,问题是,这种事情并不怎么靠谱。而朝堂之上,又有一些潜规则,比如说,丞相这个职位,起码得有个关内侯的爵位才能做,在以前的时候,那些丞相可都是列侯,甚至都是开国时候的列侯,一直到了孝景皇帝的时候,因为一时间开国那会儿的列侯许多都已经过世,甚至子孙后人因为不肖,直接就除国了,留下来的呢,比较成器的也不算多,那个时候,才算是勉强放开了限制,让关内侯也能做丞相。
做大臣的,有几个是不想上进,不想做丞相的,所以呢,如今能有战功可以捞,哪怕只是在后方做后勤,那也是有功的。以前的时候,大家是担心打不过,而如今呢,很显然,匈奴人并不是那么可怕嘛!所以,干什么还要眼睁睁地看着匈奴人继续在边境肆掠呢?那么,干脆就打吧!
因此,开过年来之后,朝廷就开始全力备战,等到有了幕南那边的消息,就可以直接出塞了。
舒云对出塞的那些骑兵的指示就是,不要在意一时一地的得失,大军出塞,一切以对敌人有生力量造成杀伤为要。如果匈奴人逃跑,也不要穷追不舍,你直接将这些部族的牲畜能带走的都带走,带不走的就杀掉,如此一来,草原自己就乱了。
匈奴人能够保持战斗力,他们自然不能忍饥挨饿地来战斗,在缺少足够食物的时候,他们要么就去跟其他的部族竞争,要么只能投靠大汉。
舒云已经有了经略草原的计划,那就是编户齐民,在草原上呢,隔上一段距离,就修建棱堡作为防御,几个棱堡中间呢,就可以收拢牧民,在草原上放牧。
汉室这边,哪怕如今舒云已经开始推广高产作物,甚至在南方那边,已经找到了占城稻,并且推广开来。南方那边呢,正常主食就是稻米,但是比起早就经过开发的北方来说,南方现在很多地方可以说是地广人稀,因此,稻米的产量出现过剩的情况。舒云已经下令调用江都那边的楼船,顺着河道将稻米运送到关中来。
问题是,北方这边,面食尚且没能完全推广开来,至于稻米什么的,大家更是不怎么喜欢吃。实际上呢,这也是口感的问题,其实占城稻的口感并不算非常好,当然,对于贫民人家来说,他们还是愿意出售家中的粟米小麦豆子,然后花上比较低廉的价格,换取稻米果腹的。
所以,实际上呢,汉室其实还是存在一定的粮食缺口的,事实上,想要让人少吃饭,就得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和脂肪。光是从大豆里头获取蛋白质和脂肪,只能说是权宜之计,实际上呢,最简单的办法,还是吃肉。
在汉室这里,即便是普通的小地主,也是未必舍得吃多少肉的,肉类的价格从来就不低廉,真正能够经常吃上肉的,起码也是中产和以上的人群了。
问题是,汉室这边,牲畜数量并不多,一般也就是散养而已,而且,这年头的养殖技术,那真的是非常粗陋原始的,两千年后,猪几个月就能出栏,而如今呢,没有足够的饲料,猪的品种也不算好,养猪周期怎么着都得两三年。而猪肉呢,因为没有经过处理的缘故,味道也非常糟糕,所以,这算是贱肉,只有普通人家才会吃。
牛羊什么的,这个时代,倒是没有立法表示杀牛是有罪的,但是牛呢,还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尤其少府那边搞出了可以用牛耕的曲辕犁之后,市面上牛的价格立刻暴涨,横竖少府直接传授了如何驯养耕牛的法子,找个靠谱一点的铁匠,给牛穿个鼻环,就不怕牛尥蹶子发狂了,一头牛耕地,能比得上好几个壮劳力。
因此,之前从草原上缴获的那些牛几乎是第一时间就被权贵地主们消化掉了。要不是少府那边有舒云的强制命令,留下了一批,用于租借给底层的平民使用,那些百姓看都别指望看到这些耕牛一眼。
权贵阶层是不愁吃肉的事情,但是呢,普通百姓却不同,而如果能够如同后世的那几个以畜牧业出名的国家一样,将草原变成汉人的牧场,专门给汉室百姓提供肉食还有各种奶制品,那就非常美妙了!
有了足够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营养充足之后,汉人的身体素质也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他们会成为更好的兵源,更好的开拓者。
总之,前脚这边有人出塞,那边舒云就开始在朝堂上商议在草原上编户齐民,建立郡县的事情。
在秦朝的时候,这种事情其实已经做过了,像是什么九原高阙都是秦人建立的要塞,那时候,长城兵团还在河套草原上屯垦。
收复河套之后,舒云就打算在河套那边建立起一个屯垦基地,畜牧业和农业齐头并进,等到日后完全消化了幕南,再穿过瀚海,截断匈奴人西进的道路,就能够将匈奴人彻底围困在漠北那里。
到了那个时候,熬不下去的匈奴人,除了对汉朝屈服,还有别的办法吗?
尤其,在他们看到了投靠了汉人的部族,在广袤的漠南,有了固定的牧场,有了足够的牲畜,不缺食物,不缺衣服,不再担心无法度过寒冷的冬天的情况下,人都是趋利避害的,打又打不过,想要活下去,唯有屈服。
这在游牧民族并不可耻,就像是头曼单于的时候,匈奴人那时候就屈服与东胡人一样,当然,有了机会,他们也会反噬。
只是,以汉人文化的包容性,他们迟早会接受自己也是华夏文明的一份子的。
汉人天生就对于种田这种技能点满了熟练度,因此,舒云这边说到可以在匈奴人放弃的地方实施屯垦之后,大家一下子都来了兴趣。
舒云直接就叫人在上林苑那里找了个地方修建了几个棱堡,棱堡就如同长城一样,算是一个前进基地,屯垦的军队可以住在棱堡之中,里头会有足够的粮草和武器,只要物资足够,借助于棱堡的防御,就算是上万骑兵围攻,也拿棱堡没有多少办法,反而是棱堡中的守军,可以从容对来犯的敌人发动反攻。
上林苑修建出来的不过是简化版,少府,南北军的技术人员将他们设计出来的,针对草原上敌人的棱堡图纸拿了出来,对着军方那些巨头一番解释,顿时一个个都心动了,真要是当年就有这样的技术,何至于花费那么大的人力物力修建长城呢?
不过呢,现在的问题是,在草原上修建棱堡,这得用到石头,还有相应的粘合剂,这个成本是不是太高了点。
不要紧,少府立马又有大杀器拿出来了,那就是土水泥,另外呢,干什么用什么石头,可以在当地就建立砖窑,烧制砖头嘛!不仅可以用来修建棱堡这样的防御设施,还能够给那些移民和计划里头需要容纳的归化胡人建立住宅。
当然,水泥什么的,还是需要从中原运送过去,毕竟,起码在目前来说,这算是机密技术,不能外流,哪怕只有一丁点被学会的可能性,这些技术都要对外保密,谁要是敢将这些泄露出去,按照汉律,那直接就要族诛。
少府如今热衷于给墨家牵桥搭线,给墨家搜罗门人,而墨家呢,这些年来,其实也早就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政治主张什么的,压根轮不到他们来施展。墨家当年战国的时候分裂了,依附于秦朝的,在秦朝末年的大战之中,就差不多消亡了,还有就是依附于其他国家的,后来大半跟着田横,后来直接就追随田横自刎而死。
墨家一开始是不想为汉室效力,但是如今时代不一样了,不依人主,不成法度,任何学说,都需要有统治者的支持,才能够延续下去,而现在的问题就是,墨家也就是跟法家关系还不错,算是当年一块给秦朝效力时候结下的交情,但是无论是黄老,还是儒家,对墨家都颇为敌视。而即便是法家,想的其实也是吞并墨家,而不是扶持墨家。
统治者一般都是需要墨家的技术,对于墨家的理念,那是没几个会支持的。偏偏墨家的学问讲究实践,务实这种事情,永远比务虚需要更多的成本,儒家需要几本书就可以了,墨家需要制作器械,做各种实验,都是要花钱的,不是大户,根本支撑不下去,而大户人家,学什么不行,非要去学墨家呢?
而舒云呢,还是皇后的时候,就利用行政手段,将能够找到的墨家门徒都征辟了,她一直觉得学术的归学术,政治的归政治,让科学家和工程师老老实实研究科学技术就是了,干什么想不开要去从政呢!
因此,舒云直接形容了一下日后科学技术所能够达到的极限,然后就表示,墨家的理念虽然好,但是目前来说,还是不合时宜的,唯有生产力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会接受墨家的理念。
墨家如今呢,七零八落,连个正经的矩子也没有,所以,就算是有什么想法,也是无用。墨家当年在咸阳,事实上也没多少能发挥他们理念的余地,秦人也不过就是拿他们做技术人员使用,因此到了如今,能够生存下去那就不错了,至于搞其他的事情,那还是算了吧!
因此,墨家如今正在韬光养晦,还算是比较消停,他们跟少府签订了协议,每年给少府定向培养一批工匠,而少府呢,需要帮助他们寻找合适的门人弟子。
没错,工匠是工匠,门人弟子是门人弟子,就像是小说里面说的少林寺,门人弟子是正式剃度有法号的,而那些培养出来的工匠呢,就不过是记名弟子,来学个几年的武功,就回去自己经营了。
墨家如今自己没什么感觉,实际上呢,如今得了墨家传授的工匠,许多已经不拜什么鲁班,而是改认墨翟做祖师爷了。
少府对此乐见其成,他们甚至想要让墨家直接开办学校,专门培养工匠。可惜的是,墨家这些墨者有自己的研究任务,有的东西,舒云直接拿出了图纸,有的东西呢,却是需要他们自己钻研的。
舒云拿出来的图纸,墨家那边其实一直很疑惑,舒云是从何得来的,毕竟,墨家的传承并没有真的断绝,他们还是保留了不少祖师爷的手稿的,舒云拿出来的东西,从来不在墨家的研究清单上头,舒云只说是自己梦中偶得,墨家也就当做自己信了!这年头,就算是孔夫子,也是说敬鬼神而远之,而不会说鬼神不存在,完全是迷信。
以前的时候,少府觉得还能够将这些墨者藏着掖着,但是如今土水泥,棱堡,还有配套的一些攻防器械展示出来之后,一听说这些是墨者们研究出来的,顿时,一帮大臣,一个个都眼热起来。
朝廷这边通过了屯垦计划,已经开始为此做出准备的时候,军报已经传过来了,又是大捷。
对商人进行限制, 大家对此都不反对,说实话,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太后就是为了圈钱。因为谁都知道,之前那一次胜利,少府出了不少血, 很显然,之后呢, 大家会对匈奴发起更多的进攻,而战争这种事情,即便是有红利,也是要国家真金白银往外掏钱的, 想要收回成本,得需要一定的周期。
就算是后世号称灯塔的米国要打仗,国内正儿八经发财的也就是搞军工还有石油的,刺激消费这种事情自然也是有的,但是政府财政赤字也比较大!
这年头, 商人多半就是些狗大户,史记里头专门就有个货殖列传, 讲的就是那些富可敌国的大商人。国家遇到财政困难的时候, 正常第一反应就是找几个大商人开刀,对此,朝中大臣都已经习惯了。甚至还在那里出主意,表示应该向哪些人下手!
这种做法实在是太简单粗暴了, 舒云听了几句就懒得听了,直接表示,干脆一点,我们就收车船税吧!
这玩意算是桑弘羊发明出来的,桑弘羊之前给刘彻做侍中,不过呢,这个时候,他的才能还没凸显出来,刘彻的侍中多了去了,大多数都是一些关系户,而桑弘羊呢就是家里掏钱买了个侍中的职位。
因为这个身份的缘故,刘彻之前也没却过千,自然对桑弘羊并不算重用,等到舒云上位之后,就干脆将桑弘羊提溜了出来。
这位本来就是洛阳大商人出身,家中豪富,从小精于心算,之前在刘彻那里,几乎就是个透明人,如今呢,却被舒云带在身边,嗯,主要是给刘衍讲述一些算学还有商人的一些做生意的勾当。
桑弘羊对此并没有什么反对的意思,就像是资本论说的,资本家为了利润,能将绞死自己的绳索也卖出去。桑弘羊的父亲已经过世,如今当家的是桑弘羊的兄长。当然,兄弟之间,其实关系也算得上是不错,不过呢,汉室之前做官的商人也不是没有,为了他们的仕途,他们是不介意用其他商人的血肉来铺就自己的青云之路的。
桑弘羊除了作为刘衍这方面的老师之外,就是舒云针对商人设立相关律法的顾问了。他如今的职位其实还挂在少府,主要负责舒云搞出来的五铢钱推广的事情。
桑弘羊对此乐在其中,他非常享受这种操纵国家财政的过程,而且呢,深深得觉得,太后就是他的知己,做事也非常尽心尽力,舒云这边说一个想法,他那边就能立马将整个想法补充丰满起来。
对于桑弘羊,舒云用得很顺手,因此,一些人甚至私底下疑心桑弘羊是舒云这个太后的面首一流。
舒云对此懒得解释,她如今还想要扩大一下自己的秘书班子,或者说,她希望建立起一个皇家的秘书处和智库,专门为执政者服务。
一人计短,二人计长,很多时候,天才能够提供的就是那么一丝灵感,而更多的聪明人集中在一起,可以将灵感化作现实。
舒云也将自己的理念传递给了刘衍,按照舒云的说法就是,你不能什么事情都听下面大臣的,你得有自己的主意,而如果你不知道该怎么办,那么,就让这些人做你的大脑吧!那么多的精英,总能够给你提供一个相对还算是比较稳妥正确的道路的。
而对于舒云来说,她需要的纯粹就是秘书了,她脑子里想法太多,需要的就是让这些人将自己的想法进行补充润色,变得适合这个时代。
所以,在桑弘羊,郑当时,还有一些刘彻遗留下来的年轻臣子的帮助下,第一道针对商人的诏书直接就发下去了。
这道诏书的主题就是关于商人市籍的问题,市籍的许多限制被取消了,比如说不能穿丝绸,不能坐超出规格的马车之类的,但是相应的呢,商人在蓄奴之类的问题上头,就有了严格的限制。商人的奴仆,口赋会随着奴仆数量的增长而增加,也就是说,如果你家里只有少数几个奴仆,那么,只需要按照原本的税率,一年给朝廷缴纳一算的口赋,也就是一百二十钱,但是呢,当你超出了一个限度,那么所有的奴仆,就得翻倍缴纳口赋,尤其,这个呢,是按照阶梯税制算的,按照这个税制,像是如今那些僮仆超过千人的商人,每一个奴仆,每年起码需要缴纳三千多钱。
至于他们想要隐匿人口什么的,一旦发现,罚金直接在原本的基础上头乘以十倍。
当然,变通的方法也有,改奴仆为雇佣,雇佣的雇工是自由身,必须根据市价付给这些雇工薪水,若是役使这些雇工超过一定的限度,那就是犯法!
蓄奴是一条,另外一条就是置地了!商人如果想要继续做生意,那么,不得通过任何手段改换自己的户籍,而作为商人,却被严格限制购买土地,你要是田地多了,那么,就加倍交税,田地越多,税率越高。普通百姓三十税一,商人的税率直接是十五税一,然后,超出一千亩,就五税一,超过万亩,就二税一,要是再高,对不起,你就等着迁到陵邑吧。这般一来,这些商人就算是让下面的佃户叫六成的赋税,都别想在土地上挣什么钱了!
这条律令很快就在朝堂上通过了,大家觉得这种事情是理所应当的,毕竟,商人原本在这个世界的等级制度中就应该算是下层,你还想要奴仆成群,高堂广厦,阡陌相连,这不是割我们这些公卿列侯的心吗?我们日子都没你们那么好过呢!凭什么啊!
所以,这个时候,大家一致忘记了那些商人的孝敬,一个个连声表示,商人的确需要好好打击了!所以,大家必须要针对他们!
这条诏令一出,顿时,关中那些豪商,立马一个个都唉声叹气起来,虽说诏令给这些商人预留了一部分处理自己的奴仆还有田产的时间,但是呢,要是到期之前,还不完成,就得使用惩罚性税率了!
当然,为了防止那些商人处理田产的时候,玩什么左手倒右手,甚至是找权贵投献的勾当,朝廷也派出了廷尉还有监察御史,一旦发现有违规的行为,立马进行惩处。当然,为了防止这些田产大规模脱手造成恶意压价,朝廷也给出了一个最低保护价,如果市面上没有人肯出钱购买这些田产,那么,少府就会以最低保护价,将这些田产收为官田,租给那些无地或者是少地的百姓耕种。
至于那些地主想要大规模吃进土地的行为,舒云暂时并不打算对这些地主下手,她想要做的无非就是让原本被土地束缚的人口解放到工业上头去,哪怕依旧要遭遇盘剥,但是相应的,工钱要高得多,而且当农业人口流失数量多了,这些地主也就不得不降低地租了。
等到日后,舒云的权威更上一层了,就可以制定一个地租的上限,超出这个上限,就被视作盘剥乡邻过甚,剥夺这些地主家族出仕的权力。
而很快,第二道关于商人的诏书又出来了,这回就是商业税了,名义上是以运送货物的车船数量为准收税,实际上呢,还是需要相应的官员根据货物的价值进行判断,然后进行征税。当然这里头肯定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同样是丝绸,一般人家自己织的丝绸能跟蜀锦算是同价吗?所以呢,这就需要一定的监督。另外,少府这边,也会实时更新各地各种货物的价格,然后取平均数,进行征税。
这条律令呢,在经过一番争论之后,最后也算是通过了,估摸着日后就会出现一些商人依附于那些权贵,企图减税的情况了!不过,在汉室,可不像是在后世,官员也有多少免税的特权,实际上呢,权贵们呢,各种税赋也是要交的,这些一般就是直接从他们的俸禄里头扣除,而正常情况下,这些对他们的收入来说,那是九牛一毛,所以,他们根本不在意这些。
接连两刀都砍在了商人身上,但是呢,这些公卿列侯们呢,也是能够从中获得好处的,比如说,他们可以趁此机会,兼并更多的土地,还有就是,在收商业税的上头,这些公卿列侯也是有着操作余地的。
许多事情,舒云虽说是明白,但是暂时也是无可奈何,真要是得罪了这些人,回头就要出乱子了!王莽是怎么倒霉的,不就是因为他剥夺了那些公卿士大夫的许多特权,还想要限制蓄奴之类的吗?在没有新的利益群体出现之前,这些人嘛,还真是拿他们没太多办法。
下朝之后,舒云就针对这件事,告诫了刘衍一番,变革这种事情,最好使用温水煮青蛙的战术,最好呢,还得给这些青蛙一点甜头,他们才能答应,要是一开始的时候,就从他们嘴里夺食,他们真能联手再搞出一次废立之事来。
舒云从来不介意将这些官员的各种私心,还有私底下那些污糟的事情撕扯开来给刘衍看,因此,刘衍自然不会相信这些官员到底有多高的道德修养,是什么正儿八经的忠臣义士,实际上呢,真要是触动了他们的利益,他们一个个都是乱臣贼子!
舒云已经琢磨着让人带着刘衍出去,好好见识一些皇宫之外的世界了,之前刘彻在的时候,舒云不让人出去,多半是担心王太后那一系想要使什么手段,刘衍刚登基的时候,母子二人立足未稳,自然也得注意一下。尤其刘彻是遇刺而死,刘衍对此更是精心,不像是他前头的那些先祖一般,一个个都喜欢搞白龙鱼服的勾当。
而现在呢,他们母子两个总算是在军方有了一定的实力,远一点的地方不说,在长安城里头,只要不像是刘彻一般作死,为了跟美人约会,直接连那些宦官都赶远了,在身边保护的人一重接一重的情况下,想出事都难!
而且,长安这些百姓又不是什么瞎子,遇到贵人,有几个长了熊心豹子胆,敢故意往前凑啊,这不是找抽嘛!至于认识刘衍的人,那就更别说了,他们巴不得出个什么意外,好让他们显示一下自己如何忠君爱国呢!
刘衍自然是不可能安心待在皇宫里头做个宅男的,哪怕皇宫再大,那也是一样的,这年头又没有那么多的娱乐活动,充斥在刘衍身边的人呢,对于刘衍的态度都是小心恭维的那种,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容易让一个还没有形成稳定三观的青少年变得狂妄自大,自以为是起来。
甚至,就算是成年人,一直沉浸在这样的氛围内,也是很容易失去本心的,舒云显然不希望自己一番经营之后,结果回头交给了一个败家子。
普通人家生一个败家子,顶多也是将一家子几代积攒下来的家业败掉,而皇帝是个败家子的话,那就真的要影响到不知道多少人了!总不能刘彻死了之后,再来一个弄得民不聊生,临死还要下罪己诏的皇帝吧!
因此,在如今确认了安全之后,舒云就存心让刘衍出去走一走,见识见识了。横竖汉朝这边五日一朝,平常的时候除非是有什么特殊情况,否则的话,皇帝自然可以随意消遣。比起后世那些皇帝,恨不得天天上朝,起得比鸡还早,干得比牛还累,老刘家的皇帝可就轻松太多了。
当然了,最重要的是,如今主政的是舒云这个太后,作为小皇帝,刘衍其实平常也就是跟着旁听学习而已,许多事情都轮不到他做,最多就是偶尔有什么想法了,发表一下意见。
事实上,舒云已经在上林苑划分了一个地方,交给刘衍练手了,刘衍可以从朝中,从舒云身边的那些低级官员里头,甚至是从朝中那些大臣家里头,还有地方上举荐上来的贤才那里,挑选一下官员出来,辅助他做事。
也正是因为舒云让刘衍大方练手的行为,大家才真的相信,舒云不会成为另外一个吕后,因为舒云如今的举动,就代表了她其实早早就做好了还政的准备,要不然也不至于早早就让刘衍准备好自己的班底,等到刘衍成年亲政之后,自然就可以在朝堂上头安插自己人。当然,最重要的就是,舒云并没有提拔自己的娘家,甚至窦太主如今比先帝在的时候都消停,起码没有再成天大包大揽的,干涉各种事务了,她如今就是沉迷于赚钱数钱。而之前陈午过世了,窦太主呢,就明目张胆地开始养起了面首。好在这个时候,大家对有钱的寡妇养一些年轻英俊的青年乃至少年都司空见惯,横竖也不是堂邑侯在世的时候给他戴了绿帽子,因此,大家对此都睁只眼闭只眼。
因此,朝堂上头,那些老刘家的忠臣如今对太后也颇为服气,并不会如同当年吕后当政的时候一般,当着面啥也不敢说,私底下,一个个说什么牡鸡司晨之类的话。当然,这也是因为那时候惠帝已经是成年人了,而如今呢,刘衍这个皇帝还是个十岁的孩子呢!
如今汉室的重点在于匈奴,大半年时间过去了,之前缴获的那些牲畜终于被少府消化掉了,这些牲畜一部分被出售,另一部分呢,直接被租借给了上林苑的百姓乃至关中的百姓,每年给租金,然后呢,他们可以用这些牲畜耕种还有搞运输,甚至如果这些牲畜生下了幼崽的话,这些人家可以保留其中一只,其他的就要还给少府。虽说后面这一项是后来的事情,如今还没见到什么成效,但是呢,第一批的租金已经到账,少府已经挣了一笔了,接下来呢,还有源源不断的收入。
俘获的那些匈奴贵族呢,也交代了许多关于匈奴那边的情况,别以为匈奴人就有多爱自己的部族,有多坚贞不屈,事实上,龙城那里俘获的贵族,其实都是过了气的那种,里头甚至还有一些萨满祭祀,他们呢,除了名望之外,压根没有任何实权,权力早就已经交到了他们的下一代手里。所以呢,他们在龙城呢,说句老实话,只能说是苟延残喘,没有如同他们的先辈一般,被直接扔到荒野深山之中自生自灭,已经是匈奴人接受了一些汉人的文明理念所造成的结果了。
人总是越老越怕死的,在年轻的时候,他们为了部族的存亡,甚至可以主动将自己奉献给所谓的天神,但是年纪大了之后,他们只想要好好活着。
而在汉室这里,如果他们不能表现出自己的价值,他们只能作为最没用的奴隶,去那些劳动最为繁重的工地上做苦力。事实上,程不识俘获的那一批匈奴人,里头不少青壮就被送去修建水利,修建直道,甚至是挖矿去了。对于本国的劳工,那些监工们还算是客气一点,对于这些战俘,还是跟汉室有着血海深仇的战俘,自然是往死里使唤了。
当然,这里头有技术的匈奴人早就先一步被挑出来了,去帮着少府养马,照顾牲畜,制作奶酪,而这些匈奴年老的贵族呢,又没有多少权力,匈奴那边也不肯掏钱赎他们,甚至军臣还直接表示,这些没用的家伙,如果还有对匈奴的忠心的话,就该直接自尽。
问题是,能好好活着,谁乐意死了!尤其,在汉朝这边,只要他们配合,日子过得比在龙城还舒坦。
龙城苦寒,能够分配给他们这些老人的粮食衣服什么的,自然都不可能是什么好的,他们也就是勉强维持体面而已,而到了大汉这边呢,这些人既然有足够的利用价值,那么,大汉给予的待遇还是可以的,无论是饮食,还是起居,都参照了大汉这边士人的水准,除了没有自由之外,他们享受到的东西可多多了。
因此,哪怕是为了保持自己如今的待遇,甚至是提升自己的待遇,他们也都是一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样子。
鸿胪寺里头精于匈奴话的人都被挑了出来,充当翻译,每日从这些人口中将匈奴人的情况都拼凑了出来,甚至连草原上的地图,都被拼凑了出来。
可以说,与以前相比,汉室对匈奴人的了解已经有了跨越式的进步,也判断出了匈奴大致有多少人口,控制了多大的范围,然后,一帮原本就是好战分子的公卿列侯们,一个个眼珠子都红了。
以前的时候,匈奴一般就是自称控弦四十万,大家都觉得这就是匈奴青壮的数量,或者说,匈奴人大概也就是四十万户左右,实际上呢,匈奴人的数量,远远比这个数字多多了。毕竟,他们控制了包括河套草原在内的幕南地带,还有广阔的漠北,他们的疆域,甚至比大汉还要大上许多,如果没有足够的人口,他们自然是无法控制这么大的领域的。
如此一来,这个仗就很有大头了,一方面是开疆拓土的诱惑,另一方面呢,就是匈奴人代表着的财富,光是牲畜,就有几千万之多,若是能够抢回来,大汉就永远不用担心缺乏牲畜使用了,各地都能普及牛耕,每户人家都能养上几头羊,中原也再也不用担心缺马了!甚至,匈奴人本身,代表着的也是财富,太后倒是仁慈,免去了许多徭役,但是朝廷还有那么多的工程呢,都招工来做,得花多少钱啊,所以,还不如都让那些战俘来干呢!反正死的不是自家的百姓,没人心疼。
而对于舒云来说呢,她看到的却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别的不说,当纺织效率提升之后,不怕东西卖不出去了,而且,当匈奴人真正跟汉人融合起来之后,广袤的草原甚至还有遥远的北海,都将会是汉人的地方,这些地方呢,蕴含着庞大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礼物。
可以说,如今,对匈奴作战这种事情,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便是许多文官,虽说他们没法如同骑兵一样上阵杀敌,但是,对于军功这种东西,也是非常渴望的。
高祖当年斩白马会盟,表示非刘氏不得封王,非战功不得封侯,实际上呢,这种规则早就被刘邦自个搞得面目全非了,什么非刘氏不得封王,刘邦在位的时候,异姓王几乎是最多的,当然了,等到吕后当政的时候,几个异姓王也差不多都接连完蛋了。但是,非战功不得封侯这种事情,如今这个规则早就名存实亡,别的不说,外戚封侯几乎已经变成潜规则了。
当然,对于大多数朝中的大臣来说,通过其他那些途径封侯,是不怎么靠谱的,他们倒是希望自家有什么美貌的姐妹女儿,能让自己一步登天了,问题是,这种事情并不怎么靠谱。而朝堂之上,又有一些潜规则,比如说,丞相这个职位,起码得有个关内侯的爵位才能做,在以前的时候,那些丞相可都是列侯,甚至都是开国时候的列侯,一直到了孝景皇帝的时候,因为一时间开国那会儿的列侯许多都已经过世,甚至子孙后人因为不肖,直接就除国了,留下来的呢,比较成器的也不算多,那个时候,才算是勉强放开了限制,让关内侯也能做丞相。
做大臣的,有几个是不想上进,不想做丞相的,所以呢,如今能有战功可以捞,哪怕只是在后方做后勤,那也是有功的。以前的时候,大家是担心打不过,而如今呢,很显然,匈奴人并不是那么可怕嘛!所以,干什么还要眼睁睁地看着匈奴人继续在边境肆掠呢?那么,干脆就打吧!
因此,开过年来之后,朝廷就开始全力备战,等到有了幕南那边的消息,就可以直接出塞了。
舒云对出塞的那些骑兵的指示就是,不要在意一时一地的得失,大军出塞,一切以对敌人有生力量造成杀伤为要。如果匈奴人逃跑,也不要穷追不舍,你直接将这些部族的牲畜能带走的都带走,带不走的就杀掉,如此一来,草原自己就乱了。
匈奴人能够保持战斗力,他们自然不能忍饥挨饿地来战斗,在缺少足够食物的时候,他们要么就去跟其他的部族竞争,要么只能投靠大汉。
舒云已经有了经略草原的计划,那就是编户齐民,在草原上呢,隔上一段距离,就修建棱堡作为防御,几个棱堡中间呢,就可以收拢牧民,在草原上放牧。
汉室这边,哪怕如今舒云已经开始推广高产作物,甚至在南方那边,已经找到了占城稻,并且推广开来。南方那边呢,正常主食就是稻米,但是比起早就经过开发的北方来说,南方现在很多地方可以说是地广人稀,因此,稻米的产量出现过剩的情况。舒云已经下令调用江都那边的楼船,顺着河道将稻米运送到关中来。
问题是,北方这边,面食尚且没能完全推广开来,至于稻米什么的,大家更是不怎么喜欢吃。实际上呢,这也是口感的问题,其实占城稻的口感并不算非常好,当然,对于贫民人家来说,他们还是愿意出售家中的粟米小麦豆子,然后花上比较低廉的价格,换取稻米果腹的。
所以,实际上呢,汉室其实还是存在一定的粮食缺口的,事实上,想要让人少吃饭,就得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和脂肪。光是从大豆里头获取蛋白质和脂肪,只能说是权宜之计,实际上呢,最简单的办法,还是吃肉。
在汉室这里,即便是普通的小地主,也是未必舍得吃多少肉的,肉类的价格从来就不低廉,真正能够经常吃上肉的,起码也是中产和以上的人群了。
问题是,汉室这边,牲畜数量并不多,一般也就是散养而已,而且,这年头的养殖技术,那真的是非常粗陋原始的,两千年后,猪几个月就能出栏,而如今呢,没有足够的饲料,猪的品种也不算好,养猪周期怎么着都得两三年。而猪肉呢,因为没有经过处理的缘故,味道也非常糟糕,所以,这算是贱肉,只有普通人家才会吃。
牛羊什么的,这个时代,倒是没有立法表示杀牛是有罪的,但是牛呢,还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尤其少府那边搞出了可以用牛耕的曲辕犁之后,市面上牛的价格立刻暴涨,横竖少府直接传授了如何驯养耕牛的法子,找个靠谱一点的铁匠,给牛穿个鼻环,就不怕牛尥蹶子发狂了,一头牛耕地,能比得上好几个壮劳力。
因此,之前从草原上缴获的那些牛几乎是第一时间就被权贵地主们消化掉了。要不是少府那边有舒云的强制命令,留下了一批,用于租借给底层的平民使用,那些百姓看都别指望看到这些耕牛一眼。
权贵阶层是不愁吃肉的事情,但是呢,普通百姓却不同,而如果能够如同后世的那几个以畜牧业出名的国家一样,将草原变成汉人的牧场,专门给汉室百姓提供肉食还有各种奶制品,那就非常美妙了!
有了足够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营养充足之后,汉人的身体素质也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他们会成为更好的兵源,更好的开拓者。
总之,前脚这边有人出塞,那边舒云就开始在朝堂上商议在草原上编户齐民,建立郡县的事情。
在秦朝的时候,这种事情其实已经做过了,像是什么九原高阙都是秦人建立的要塞,那时候,长城兵团还在河套草原上屯垦。
收复河套之后,舒云就打算在河套那边建立起一个屯垦基地,畜牧业和农业齐头并进,等到日后完全消化了幕南,再穿过瀚海,截断匈奴人西进的道路,就能够将匈奴人彻底围困在漠北那里。
到了那个时候,熬不下去的匈奴人,除了对汉朝屈服,还有别的办法吗?
尤其,在他们看到了投靠了汉人的部族,在广袤的漠南,有了固定的牧场,有了足够的牲畜,不缺食物,不缺衣服,不再担心无法度过寒冷的冬天的情况下,人都是趋利避害的,打又打不过,想要活下去,唯有屈服。
这在游牧民族并不可耻,就像是头曼单于的时候,匈奴人那时候就屈服与东胡人一样,当然,有了机会,他们也会反噬。
只是,以汉人文化的包容性,他们迟早会接受自己也是华夏文明的一份子的。
汉人天生就对于种田这种技能点满了熟练度,因此,舒云这边说到可以在匈奴人放弃的地方实施屯垦之后,大家一下子都来了兴趣。
舒云直接就叫人在上林苑那里找了个地方修建了几个棱堡,棱堡就如同长城一样,算是一个前进基地,屯垦的军队可以住在棱堡之中,里头会有足够的粮草和武器,只要物资足够,借助于棱堡的防御,就算是上万骑兵围攻,也拿棱堡没有多少办法,反而是棱堡中的守军,可以从容对来犯的敌人发动反攻。
上林苑修建出来的不过是简化版,少府,南北军的技术人员将他们设计出来的,针对草原上敌人的棱堡图纸拿了出来,对着军方那些巨头一番解释,顿时一个个都心动了,真要是当年就有这样的技术,何至于花费那么大的人力物力修建长城呢?
不过呢,现在的问题是,在草原上修建棱堡,这得用到石头,还有相应的粘合剂,这个成本是不是太高了点。
不要紧,少府立马又有大杀器拿出来了,那就是土水泥,另外呢,干什么用什么石头,可以在当地就建立砖窑,烧制砖头嘛!不仅可以用来修建棱堡这样的防御设施,还能够给那些移民和计划里头需要容纳的归化胡人建立住宅。
当然,水泥什么的,还是需要从中原运送过去,毕竟,起码在目前来说,这算是机密技术,不能外流,哪怕只有一丁点被学会的可能性,这些技术都要对外保密,谁要是敢将这些泄露出去,按照汉律,那直接就要族诛。
少府如今热衷于给墨家牵桥搭线,给墨家搜罗门人,而墨家呢,这些年来,其实也早就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政治主张什么的,压根轮不到他们来施展。墨家当年战国的时候分裂了,依附于秦朝的,在秦朝末年的大战之中,就差不多消亡了,还有就是依附于其他国家的,后来大半跟着田横,后来直接就追随田横自刎而死。
墨家一开始是不想为汉室效力,但是如今时代不一样了,不依人主,不成法度,任何学说,都需要有统治者的支持,才能够延续下去,而现在的问题就是,墨家也就是跟法家关系还不错,算是当年一块给秦朝效力时候结下的交情,但是无论是黄老,还是儒家,对墨家都颇为敌视。而即便是法家,想的其实也是吞并墨家,而不是扶持墨家。
统治者一般都是需要墨家的技术,对于墨家的理念,那是没几个会支持的。偏偏墨家的学问讲究实践,务实这种事情,永远比务虚需要更多的成本,儒家需要几本书就可以了,墨家需要制作器械,做各种实验,都是要花钱的,不是大户,根本支撑不下去,而大户人家,学什么不行,非要去学墨家呢?
而舒云呢,还是皇后的时候,就利用行政手段,将能够找到的墨家门徒都征辟了,她一直觉得学术的归学术,政治的归政治,让科学家和工程师老老实实研究科学技术就是了,干什么想不开要去从政呢!
因此,舒云直接形容了一下日后科学技术所能够达到的极限,然后就表示,墨家的理念虽然好,但是目前来说,还是不合时宜的,唯有生产力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会接受墨家的理念。
墨家如今呢,七零八落,连个正经的矩子也没有,所以,就算是有什么想法,也是无用。墨家当年在咸阳,事实上也没多少能发挥他们理念的余地,秦人也不过就是拿他们做技术人员使用,因此到了如今,能够生存下去那就不错了,至于搞其他的事情,那还是算了吧!
因此,墨家如今正在韬光养晦,还算是比较消停,他们跟少府签订了协议,每年给少府定向培养一批工匠,而少府呢,需要帮助他们寻找合适的门人弟子。
没错,工匠是工匠,门人弟子是门人弟子,就像是小说里面说的少林寺,门人弟子是正式剃度有法号的,而那些培养出来的工匠呢,就不过是记名弟子,来学个几年的武功,就回去自己经营了。
墨家如今自己没什么感觉,实际上呢,如今得了墨家传授的工匠,许多已经不拜什么鲁班,而是改认墨翟做祖师爷了。
少府对此乐见其成,他们甚至想要让墨家直接开办学校,专门培养工匠。可惜的是,墨家这些墨者有自己的研究任务,有的东西,舒云直接拿出了图纸,有的东西呢,却是需要他们自己钻研的。
舒云拿出来的图纸,墨家那边其实一直很疑惑,舒云是从何得来的,毕竟,墨家的传承并没有真的断绝,他们还是保留了不少祖师爷的手稿的,舒云拿出来的东西,从来不在墨家的研究清单上头,舒云只说是自己梦中偶得,墨家也就当做自己信了!这年头,就算是孔夫子,也是说敬鬼神而远之,而不会说鬼神不存在,完全是迷信。
以前的时候,少府觉得还能够将这些墨者藏着掖着,但是如今土水泥,棱堡,还有配套的一些攻防器械展示出来之后,一听说这些是墨者们研究出来的,顿时,一帮大臣,一个个都眼热起来。
朝廷这边通过了屯垦计划,已经开始为此做出准备的时候,军报已经传过来了,又是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