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可曾读书?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
新谷粒 www.xinguli.net,最快更新风雨大宋最新章节!
太阳已经升到了半天空,苏舜钦坐在那里有些焦躁。
杜循是小地方的举人,靠着家传诗书自学,并没有经过什么名师教导,在见识上差了一些。与苏舜钦谈话的时候过于拘谨,让苏舜钦觉得没多大意思。
此时的教育远远比不了后世,全国有州学的地方很少,更加不要说县学。平民读书,要么是如杜家这样耕读传家,要么是世家大族有专门的学堂,教育水平参差不齐。读书人要有家国天下的情节,还要看家庭环境,有没有名师教导。这些杜循都是没有的,他科举落第并不是偶然。
正在苏舜钦百无聊赖的时候,杜中宵与韩练从棚子里出来,抬了一个大酒坛。
到了苏舜钦面前放下酒坛,杜中宵行礼:“官人,酒已经制好了。”
听了这许,苏舜钦兴致勃勃地上前,看了看坛子里的酒,道:“没想到有这许多。对了,酒糟还在吗?你们取出来,我看一看,到底是不是从里面滤出来的酒。”
杜中宵应诺,与韩练一起进了棚子。取下大甑,把酒糟从篦子上铲入竹筐,一筐筐抬了出来。
苏舜钦抬呼了自己的随从,一起上前看蒸过酒的酒糟。酒糟与先前相比,变化并不大,依然是湿漉漉的。猛一看上去,并看不出什么区别。
邓节级弯下腰,使劲闻了一口,道:“通判,酒糟里酒味淡了不少,其余倒是与先前相差不多。”
杜中宵拱手:“从酒糟中制酒,其实就是用水代酒。糟里现在多的是水,酒却出来了。”
苏舜钦点了点头,看了一会,道:“这剩下的酒糟,你们家里如何用?”
“禀官人,小的家里前些日子买了两口猪,都是用酒糟喂的。”
“也是个办法,如此倒是物尽其用。”苏舜钦点头,到了酒坛前。“秀才,你们家里有碗没有?盛两碗酒来尝一尝,从酒糟里滤出来的酒到底如何。”
杜循应诺,急匆匆地跑进屋里,取了几个大碗过来。
盛了满满一大碗酒,苏舜钦端在手里,看了看道:“这酒甚是清冽!单凭这卖相,许州一州之地再没有比这酒好的了,只是不知道味道如何。”
此时的水酒是从酒糟里直接煎出来的,再是好酒,也做不到清澈见底。蒸出来的糟白酒到底是白酒的一种,虽然里面多少有些杂质,在清澈程度上也不是现在常见的酒可比的。
说完,苏舜钦端起碗,喝了一大口。
杜循在一边看见,忙道:“通判小心!这酒好力气!”
话未说完,苏舜钦便就连连咳嗽,一时只觉得天旋地转。
邓节级在一边看见,忙上前扶住苏舜钦,在一边的凳子上坐了下来。
缓了一会,苏舜钦才道:“这酒好力气!我活了几十年,天下的酒喝遍,再没有喝过如此有力气的酒!秀才,这酒不过是从废弃的酒糟里滤出来的,怎么如此猛烈?”
杜循拱手:“官人不知,酒糟里滤酒的法子有些特别,因是水少,酒性极烈。”
“好,好!端的是好酒!”苏舜钦缓了过来,连连点头。“如此猛烈的酒,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制出来,怎么可能是私酿。县里的官吏甚是胡闹,竟然弄出如此冤案。”
要酿酒,再快也要几个月的时间。仅仅几个时辰杜家就制了酒出来,怎么可能私酿。单单从制酒的时间上,苏舜钦就信了杜家是从酒糟里滤酒的说法。当然,到底是怎么滤酒,是他们家里的秘法,不可能说给别人知道。小生意人家把这种秘法视作性命,苏舜钦没必要去打听。
此时的官员多是游宦,很多人是没有产业的,一家人的衣食全靠俸禄。苏家便是如此,自己家里不做生意,朝廷法律也不允许,苏舜钦对制酒秘法没有私毫兴趣。这是从晚唐五代传下来的传统,那个年代社会动荡,什么产业都靠不住,官当着才是一切。
平静了一下心神,苏舜钦小口又喝了几口,连连点头:“好,此酒甚是特别,力气格外大。你替我装两坛,我一发算钱,带回州里让学士也尝一尝。”
杜循听了这话,知道一切都烟消云散,欢天喜地地答应。至于钱,当然就算了。
苏舜钦笑着让随从付了钱,仔细收起了两小坛酒。杜家因为杜循进京赶考,弄得家业破败了,现在正是落魄时候,苏舜钦如何会占这一点便宜。
确认了杜家没有私酿,气氛便就轻松下来。后边如何收拾县里官吏,苏舜钦心中已有底稿,与杜家无关,便不再提起,只是聊些家常。
蒸了半天酒,杜中宵满身大汗。出来冷风一吹,不由打了个寒战。
苏舜钦看见,道:“秀才,你家小官人多大年纪了?可曾读书否?”
杜循道:“回官人,犬子今年一十七岁。我家里耕读传家,祖传的诗书,他从小读过几本。”
苏舜钦连连点头:“如今天下太平,朝廷劝学,读书才是正途。秀才,你家里遭了难,靠着这制酒的法子,不难重兴家业。只是做小商贩养家糊口,难有出息,若有机缘,还是让小官人读书得好。”
杜循连连称是。只是他自己刚刚从开封府赴试的噩梦中走出来,犹自心有余悸,答得未免有些口是心非。现在只是看见了希望而已,杜循还不敢再想读书的事。
苏舜钦不以为意。通过刚才的交谈,苏舜钦感觉得出来,杜循不是中进士做官的材料。他确实是读书人,交谈中也感觉得出来家学渊源,只是对经典的理解过于肤浅,并没有什么出色之处。普通乡野的读书人,见识所限,想金榜题名是极为困难的。
这个年代的科举与后世不同,由于没有系统的教育体系,也没有规范的教材,大多数的读书人一上考场便就露怯。科举是有偶然成分,但这个年代却还有很大的必然性,书读得好,文章做得好,确实是更容易金榜题名。所以才有欧阳修经名师教导之后,自信地认为自己必是状元,结果一不小心被同舍的王拱辰给夺走了。最近的前后几届,多次发生这种状元故事。
杜循是靠着小时候父亲所教,平时自学,侥幸过了发解试,便就去了开封府。不管从哪个方面,他都很难考中进士。要想在科举上更进一步,非要有名师教导不可。
见杜中宵在一边站着甚是乖巧,苏舜钦一时兴起,道:“小官人,平时可曾做文章否?”
杜循忙道:“犬子书读了几年,只是小可家事繁忙,还没有教他做文章”
“如此,却是有些可惜了。”听了这话,苏舜钦微觉得有些遗憾。
文章不是随便写的。此时科举重诗赋,诗赋都是有格的,有韵脚,有习惯格式,必须要特意教导才能写出合格的文章来。杜循自己都是个半吊子,以前哪有心思教杜中宵。
见苏舜有些遗憾的表情,杜中宵突然心中一动,上前拱手:“回官人,若说时文,家父未教,小的写不出什么像样的文章来。倒是一时兴起,胡乱写得一些,不古不今,不知可入官人法眼。”
左右无事,天色还早,苏舜钦道:“若写得有文章,不拘格式,拿来看看也好。”
见一边坐着的父亲满脸紧张,杜中宵正色道:“前两日夜里无事,在下便写了一篇赋,写这秋夜之景。胡乱写就,韵律不齐,不知可入通判官人的眼。”
说完,便回到自己屋子里,去拿前几日写的文章。
这是个读书人为尊的时代,杜中宵无事也向着这个方向努力。其实文章不是他写的,不过是偶尔默写前世学过的课文而已。此时正是秋天,几天前夜里没事的时候,一时兴起默写了一篇课文,正是欧阳修的《秋声赋》。此时欧阳修刚中进士没有多久,自己的文章风格还没有成形,这些流传后世的名篇自然还没有写出来。杜中宵抄上一篇两篇,也不怕被正主发现。
不过有一点,杜中宵是清楚的。时代风气,欧阳修自己也还沉沦下层,他主导的古文运动刚刚有些苗头,远没有深刻影响文坛。欧阳修的文章再好,与现在时代风气不合,评价可说不准。
这篇《秋声赋》,杜中宵默写的时候就把第一句改过了,去掉了欧阳修的印记。
进了屋子,取了自己默写的文章,杜中宵双手递与苏舜钦。
初时苏舜钦不以为意,拿了字纸在手,随便看了遍。粗粗看完,不由睁大了眼睛,又仔仔细细看了两遍,闭上双目。
过了好一会,苏舜钦才睁开眼睛,对杜中宵道:“这文章是你所写?却是有些老气。”
杜中宵拱手:“这几日家里连遭大难,学生难免心态老了。”
“难得,难得。”苏舜钦连连点头。“这文章初读不觉得什么,细读却极有味道。不过,小官人这文章不是时文的路子,科举上却是无益。这样,这文章我拿回去,细读一番,再与你说话。这文章颇有些古意,我有几个心仪已久的友人,都试着做古文,且看他们怎么说。”
时文便是此时科举考的赋文,重排比,重辞藻,为一时风气,大家如杨亿、刘筠、钱惟演和晏殊等人,都是此中高手。一代文宗欧阳修,两次科举落第,也是用心学了时文,才高中进士。古文运动此时刚刚兴起,欧阳修等中下层文人呼吁而已,并没有形成风气。
太阳已经升到了半天空,苏舜钦坐在那里有些焦躁。
杜循是小地方的举人,靠着家传诗书自学,并没有经过什么名师教导,在见识上差了一些。与苏舜钦谈话的时候过于拘谨,让苏舜钦觉得没多大意思。
此时的教育远远比不了后世,全国有州学的地方很少,更加不要说县学。平民读书,要么是如杜家这样耕读传家,要么是世家大族有专门的学堂,教育水平参差不齐。读书人要有家国天下的情节,还要看家庭环境,有没有名师教导。这些杜循都是没有的,他科举落第并不是偶然。
正在苏舜钦百无聊赖的时候,杜中宵与韩练从棚子里出来,抬了一个大酒坛。
到了苏舜钦面前放下酒坛,杜中宵行礼:“官人,酒已经制好了。”
听了这许,苏舜钦兴致勃勃地上前,看了看坛子里的酒,道:“没想到有这许多。对了,酒糟还在吗?你们取出来,我看一看,到底是不是从里面滤出来的酒。”
杜中宵应诺,与韩练一起进了棚子。取下大甑,把酒糟从篦子上铲入竹筐,一筐筐抬了出来。
苏舜钦抬呼了自己的随从,一起上前看蒸过酒的酒糟。酒糟与先前相比,变化并不大,依然是湿漉漉的。猛一看上去,并看不出什么区别。
邓节级弯下腰,使劲闻了一口,道:“通判,酒糟里酒味淡了不少,其余倒是与先前相差不多。”
杜中宵拱手:“从酒糟中制酒,其实就是用水代酒。糟里现在多的是水,酒却出来了。”
苏舜钦点了点头,看了一会,道:“这剩下的酒糟,你们家里如何用?”
“禀官人,小的家里前些日子买了两口猪,都是用酒糟喂的。”
“也是个办法,如此倒是物尽其用。”苏舜钦点头,到了酒坛前。“秀才,你们家里有碗没有?盛两碗酒来尝一尝,从酒糟里滤出来的酒到底如何。”
杜循应诺,急匆匆地跑进屋里,取了几个大碗过来。
盛了满满一大碗酒,苏舜钦端在手里,看了看道:“这酒甚是清冽!单凭这卖相,许州一州之地再没有比这酒好的了,只是不知道味道如何。”
此时的水酒是从酒糟里直接煎出来的,再是好酒,也做不到清澈见底。蒸出来的糟白酒到底是白酒的一种,虽然里面多少有些杂质,在清澈程度上也不是现在常见的酒可比的。
说完,苏舜钦端起碗,喝了一大口。
杜循在一边看见,忙道:“通判小心!这酒好力气!”
话未说完,苏舜钦便就连连咳嗽,一时只觉得天旋地转。
邓节级在一边看见,忙上前扶住苏舜钦,在一边的凳子上坐了下来。
缓了一会,苏舜钦才道:“这酒好力气!我活了几十年,天下的酒喝遍,再没有喝过如此有力气的酒!秀才,这酒不过是从废弃的酒糟里滤出来的,怎么如此猛烈?”
杜循拱手:“官人不知,酒糟里滤酒的法子有些特别,因是水少,酒性极烈。”
“好,好!端的是好酒!”苏舜钦缓了过来,连连点头。“如此猛烈的酒,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制出来,怎么可能是私酿。县里的官吏甚是胡闹,竟然弄出如此冤案。”
要酿酒,再快也要几个月的时间。仅仅几个时辰杜家就制了酒出来,怎么可能私酿。单单从制酒的时间上,苏舜钦就信了杜家是从酒糟里滤酒的说法。当然,到底是怎么滤酒,是他们家里的秘法,不可能说给别人知道。小生意人家把这种秘法视作性命,苏舜钦没必要去打听。
此时的官员多是游宦,很多人是没有产业的,一家人的衣食全靠俸禄。苏家便是如此,自己家里不做生意,朝廷法律也不允许,苏舜钦对制酒秘法没有私毫兴趣。这是从晚唐五代传下来的传统,那个年代社会动荡,什么产业都靠不住,官当着才是一切。
平静了一下心神,苏舜钦小口又喝了几口,连连点头:“好,此酒甚是特别,力气格外大。你替我装两坛,我一发算钱,带回州里让学士也尝一尝。”
杜循听了这话,知道一切都烟消云散,欢天喜地地答应。至于钱,当然就算了。
苏舜钦笑着让随从付了钱,仔细收起了两小坛酒。杜家因为杜循进京赶考,弄得家业破败了,现在正是落魄时候,苏舜钦如何会占这一点便宜。
确认了杜家没有私酿,气氛便就轻松下来。后边如何收拾县里官吏,苏舜钦心中已有底稿,与杜家无关,便不再提起,只是聊些家常。
蒸了半天酒,杜中宵满身大汗。出来冷风一吹,不由打了个寒战。
苏舜钦看见,道:“秀才,你家小官人多大年纪了?可曾读书否?”
杜循道:“回官人,犬子今年一十七岁。我家里耕读传家,祖传的诗书,他从小读过几本。”
苏舜钦连连点头:“如今天下太平,朝廷劝学,读书才是正途。秀才,你家里遭了难,靠着这制酒的法子,不难重兴家业。只是做小商贩养家糊口,难有出息,若有机缘,还是让小官人读书得好。”
杜循连连称是。只是他自己刚刚从开封府赴试的噩梦中走出来,犹自心有余悸,答得未免有些口是心非。现在只是看见了希望而已,杜循还不敢再想读书的事。
苏舜钦不以为意。通过刚才的交谈,苏舜钦感觉得出来,杜循不是中进士做官的材料。他确实是读书人,交谈中也感觉得出来家学渊源,只是对经典的理解过于肤浅,并没有什么出色之处。普通乡野的读书人,见识所限,想金榜题名是极为困难的。
这个年代的科举与后世不同,由于没有系统的教育体系,也没有规范的教材,大多数的读书人一上考场便就露怯。科举是有偶然成分,但这个年代却还有很大的必然性,书读得好,文章做得好,确实是更容易金榜题名。所以才有欧阳修经名师教导之后,自信地认为自己必是状元,结果一不小心被同舍的王拱辰给夺走了。最近的前后几届,多次发生这种状元故事。
杜循是靠着小时候父亲所教,平时自学,侥幸过了发解试,便就去了开封府。不管从哪个方面,他都很难考中进士。要想在科举上更进一步,非要有名师教导不可。
见杜中宵在一边站着甚是乖巧,苏舜钦一时兴起,道:“小官人,平时可曾做文章否?”
杜循忙道:“犬子书读了几年,只是小可家事繁忙,还没有教他做文章”
“如此,却是有些可惜了。”听了这话,苏舜钦微觉得有些遗憾。
文章不是随便写的。此时科举重诗赋,诗赋都是有格的,有韵脚,有习惯格式,必须要特意教导才能写出合格的文章来。杜循自己都是个半吊子,以前哪有心思教杜中宵。
见苏舜有些遗憾的表情,杜中宵突然心中一动,上前拱手:“回官人,若说时文,家父未教,小的写不出什么像样的文章来。倒是一时兴起,胡乱写得一些,不古不今,不知可入官人法眼。”
左右无事,天色还早,苏舜钦道:“若写得有文章,不拘格式,拿来看看也好。”
见一边坐着的父亲满脸紧张,杜中宵正色道:“前两日夜里无事,在下便写了一篇赋,写这秋夜之景。胡乱写就,韵律不齐,不知可入通判官人的眼。”
说完,便回到自己屋子里,去拿前几日写的文章。
这是个读书人为尊的时代,杜中宵无事也向着这个方向努力。其实文章不是他写的,不过是偶尔默写前世学过的课文而已。此时正是秋天,几天前夜里没事的时候,一时兴起默写了一篇课文,正是欧阳修的《秋声赋》。此时欧阳修刚中进士没有多久,自己的文章风格还没有成形,这些流传后世的名篇自然还没有写出来。杜中宵抄上一篇两篇,也不怕被正主发现。
不过有一点,杜中宵是清楚的。时代风气,欧阳修自己也还沉沦下层,他主导的古文运动刚刚有些苗头,远没有深刻影响文坛。欧阳修的文章再好,与现在时代风气不合,评价可说不准。
这篇《秋声赋》,杜中宵默写的时候就把第一句改过了,去掉了欧阳修的印记。
进了屋子,取了自己默写的文章,杜中宵双手递与苏舜钦。
初时苏舜钦不以为意,拿了字纸在手,随便看了遍。粗粗看完,不由睁大了眼睛,又仔仔细细看了两遍,闭上双目。
过了好一会,苏舜钦才睁开眼睛,对杜中宵道:“这文章是你所写?却是有些老气。”
杜中宵拱手:“这几日家里连遭大难,学生难免心态老了。”
“难得,难得。”苏舜钦连连点头。“这文章初读不觉得什么,细读却极有味道。不过,小官人这文章不是时文的路子,科举上却是无益。这样,这文章我拿回去,细读一番,再与你说话。这文章颇有些古意,我有几个心仪已久的友人,都试着做古文,且看他们怎么说。”
时文便是此时科举考的赋文,重排比,重辞藻,为一时风气,大家如杨亿、刘筠、钱惟演和晏殊等人,都是此中高手。一代文宗欧阳修,两次科举落第,也是用心学了时文,才高中进士。古文运动此时刚刚兴起,欧阳修等中下层文人呼吁而已,并没有形成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