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章武新貌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
新谷粒 www.xinguli.net,最快更新大汉昭烈帝最新章节!
渤海郡,章武港。
此郡以海为名,此港也是一样,以所处的辖地章武县为名。
十年之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凉的滩涂,偶尔有渔民在此路过,留下几行脚印。
十年后的今天,这里已经成为渤海西岸最重要的港口,冀州与辽东、韩州、徐州之间商贸往来最重要的货物集散地。
港口占地广阔,码头被修缮得齐整异常,一眼望去很少能看见泥土地面,而是被砖石覆盖。
出于审美方面的考虑,工匠们没有单独使用青砖或是红砖作为主要建材,而是将这两种颜色迥异的砖石混搭起来,尽情发挥想象力,在地面上构成了各种各样的图案。
在这之中,位于港口中心位置的广场尤为闻名遐迩,拥有最令本地人自豪的繁复图案青红双色的云纹簇拥下,一艘通体赤红的大船扬着高高的风帆,劈波斩浪,航行在青色大海之上。
此时正值夏日的午后,天上下起了细雨,给炎热的天气带来了一丝清凉,码头上的劳工们自然不会停歇,而那些没有什么紧要事情的民众则是纷纷躲入附近的各种建筑之中,片刻之后,偌大的广场上就只剩下了两名身材高大的年轻人。
这两人衣着寻常,眉宇之间却满是掩藏不住的飞扬神采,正是冀州牧刘备刘玄德的两位亲传弟子,诸葛亮和司马懿。
“这究竟是出自什么人的手笔,竟如此气势恢宏?”司马懿撑着油布伞,从踏足章武港的第一刻起就对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赞不绝口,此时漫步在广场之上更是流连忘返,鞋袜和裤脚被雨水打湿也浑然不觉。
“是工匠们自己做出来的,据说当初审太守亲临视察,请几位老工匠各自立意,然后画出图样让全县的民众挑选,最终有五成人选了这幅扬帆出海图。”诸葛亮看过这方面的公文,当即滔滔不绝地讲解起来,“那边那座石碑正是审太守亲笔所写,我们过去看看?”
这师兄弟二人漫步来到广场边上一座高达两丈有余的青石碑前,才发现这碑身四四方方,说是一根丈许粗细的方形石柱或许更为恰当,碑身四面皆刻有文字,正面是洋洋洒洒的四六骈文,寻常人看不懂也没太大意思,另外三面则让他们颇有兴趣。
章武建港的由来,兴建港口的经过,都被一一记载在石碑上,更令人惊讶的是,碑身上还镌刻有上千个名字,其中没有高官显贵,反倒都是些看上去就很土气,什么二牛、黑娃之类的名字。
“另有劳工七万四千五百二十三人无法一一列举,然此功此业,必将永留史册。”诸葛亮轻声念着最后的结语,心中满是震撼。
碑身上的一千多个名字,有十分之一是负责港口各处建设的工匠,剩余的名字,则是在修建港口的几年中先后离开人世的人们,他们的职业各不相同有工匠、有劳工、还有担负警卫的士卒,他们的死因也各不相同,有累死的、病死的、还有死于各种意外事故的。
唯一相同的就是,他们的名字没有被遗忘,而是被一一列出,永远供后人瞻仰。
“了不得,真是了不得。”司马懿不住地摇着头,有些难以置信地说道:“换做以往,这些人的性命不过是草芥一般,即使死掉成千上万,也不过是史书上的寥寥数字,岂能得到这种身后留名的厚遇?”
“人家为了造福后人而辛勤劳作,把命都搭上了,能够留下姓名供后人瞻仰也是情理之中。”诸葛亮轻笑着说道:“不过审太守这事做得真是漂亮,应该向先生提议,让各地都效仿此举。”
“会不会把他们抬得太高了?”司马懿皱起了眉头。
司马懿出身于河内名门,老子又是朝中高官,虽然司马防为人刚直,教子甚严,尤其注重德行,但世家子弟的人生经历和思维方式就决定了他不可能把平头百姓看得跟自己一样,可以享受同等待遇的人。
在他的认知当中,能够留名史册,或是被人树碑立传的,要么是功勋卓著,要么是德行出众,总之得异于常人才行。
像这种工匠民夫,不过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而已,即便是死了,刘备这边的抚恤也是格外丰厚,足以让其家人忘却失去亲人的痛苦,没必要多此一举。
审配此举,可以被人赞赏为爱民,但推而广之,就真的没必要了。
“是我们被抬了太久,忘记自己从哪里来了。”诸葛亮笑了笑,见雨势渐小,天色放晴,便收起油布伞,朝着海边施施然走去,虽然年方十六,比司马懿这个师弟还小两岁,但说话往往颇有深意,总让人忘记他的年龄。
听了这句话后,司马懿果然又站定沉吟,片刻之后回头望去,才见诸葛亮已经走出了数十步远,连忙快步赶了上去。
他们这次没有住在章武港专为往来官员和重要人物设立的馆舍,也没有住进遍布港口内部、鳞次栉比的旅舍酒楼,而是凭着路引,在刘备当初点名留给自己,后来又让专人前来修建的山顶庄园入住,也算是享受了一次特殊待遇。
二人沿着坡度平缓的山路一路前行,很快就进到了庄园内部,跟庄园守卫和主管寒暄几句便各自返回了住所。
诸葛亮住进的是一座面向大海,由青砖和水泥砌成的二层小楼,换下雨水弄湿,又被山路上的泥土弄脏的竹鞋布袜,他起身来到窗口,静静地欣赏起远处码头上仍然在不停装卸货物的劳工来。
码头繁忙异常,不断有船只离去,也不断有新的船只靠港,装卸工们一刻不停,用遍布码头的机械设备提起沉重的货物,并将其运送到不同的地方。
吊臂、滑轮、板车,这些简单的机械极大程度地减轻了工人们的劳动量,也使得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中还能保持乐观的心态,悠长的号子声、人群的喧哗声和时不时爆发出的哄笑声,随着微风不住地飘散。
“人不分南北,地不分东西,四民百工不分贵贱,使民安居乐业,老有所依,幼有所养,这就是为师要走的煌煌正道。”看着看着,诸葛亮便想起了刘备曾对他说过的话。
“走正道很慢、很累、也很难,但每当你走过一步,回头望去,都能够由衷地自豪,这就是我们活着和奋斗的意义所在。”
渤海郡,章武港。
此郡以海为名,此港也是一样,以所处的辖地章武县为名。
十年之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凉的滩涂,偶尔有渔民在此路过,留下几行脚印。
十年后的今天,这里已经成为渤海西岸最重要的港口,冀州与辽东、韩州、徐州之间商贸往来最重要的货物集散地。
港口占地广阔,码头被修缮得齐整异常,一眼望去很少能看见泥土地面,而是被砖石覆盖。
出于审美方面的考虑,工匠们没有单独使用青砖或是红砖作为主要建材,而是将这两种颜色迥异的砖石混搭起来,尽情发挥想象力,在地面上构成了各种各样的图案。
在这之中,位于港口中心位置的广场尤为闻名遐迩,拥有最令本地人自豪的繁复图案青红双色的云纹簇拥下,一艘通体赤红的大船扬着高高的风帆,劈波斩浪,航行在青色大海之上。
此时正值夏日的午后,天上下起了细雨,给炎热的天气带来了一丝清凉,码头上的劳工们自然不会停歇,而那些没有什么紧要事情的民众则是纷纷躲入附近的各种建筑之中,片刻之后,偌大的广场上就只剩下了两名身材高大的年轻人。
这两人衣着寻常,眉宇之间却满是掩藏不住的飞扬神采,正是冀州牧刘备刘玄德的两位亲传弟子,诸葛亮和司马懿。
“这究竟是出自什么人的手笔,竟如此气势恢宏?”司马懿撑着油布伞,从踏足章武港的第一刻起就对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赞不绝口,此时漫步在广场之上更是流连忘返,鞋袜和裤脚被雨水打湿也浑然不觉。
“是工匠们自己做出来的,据说当初审太守亲临视察,请几位老工匠各自立意,然后画出图样让全县的民众挑选,最终有五成人选了这幅扬帆出海图。”诸葛亮看过这方面的公文,当即滔滔不绝地讲解起来,“那边那座石碑正是审太守亲笔所写,我们过去看看?”
这师兄弟二人漫步来到广场边上一座高达两丈有余的青石碑前,才发现这碑身四四方方,说是一根丈许粗细的方形石柱或许更为恰当,碑身四面皆刻有文字,正面是洋洋洒洒的四六骈文,寻常人看不懂也没太大意思,另外三面则让他们颇有兴趣。
章武建港的由来,兴建港口的经过,都被一一记载在石碑上,更令人惊讶的是,碑身上还镌刻有上千个名字,其中没有高官显贵,反倒都是些看上去就很土气,什么二牛、黑娃之类的名字。
“另有劳工七万四千五百二十三人无法一一列举,然此功此业,必将永留史册。”诸葛亮轻声念着最后的结语,心中满是震撼。
碑身上的一千多个名字,有十分之一是负责港口各处建设的工匠,剩余的名字,则是在修建港口的几年中先后离开人世的人们,他们的职业各不相同有工匠、有劳工、还有担负警卫的士卒,他们的死因也各不相同,有累死的、病死的、还有死于各种意外事故的。
唯一相同的就是,他们的名字没有被遗忘,而是被一一列出,永远供后人瞻仰。
“了不得,真是了不得。”司马懿不住地摇着头,有些难以置信地说道:“换做以往,这些人的性命不过是草芥一般,即使死掉成千上万,也不过是史书上的寥寥数字,岂能得到这种身后留名的厚遇?”
“人家为了造福后人而辛勤劳作,把命都搭上了,能够留下姓名供后人瞻仰也是情理之中。”诸葛亮轻笑着说道:“不过审太守这事做得真是漂亮,应该向先生提议,让各地都效仿此举。”
“会不会把他们抬得太高了?”司马懿皱起了眉头。
司马懿出身于河内名门,老子又是朝中高官,虽然司马防为人刚直,教子甚严,尤其注重德行,但世家子弟的人生经历和思维方式就决定了他不可能把平头百姓看得跟自己一样,可以享受同等待遇的人。
在他的认知当中,能够留名史册,或是被人树碑立传的,要么是功勋卓著,要么是德行出众,总之得异于常人才行。
像这种工匠民夫,不过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而已,即便是死了,刘备这边的抚恤也是格外丰厚,足以让其家人忘却失去亲人的痛苦,没必要多此一举。
审配此举,可以被人赞赏为爱民,但推而广之,就真的没必要了。
“是我们被抬了太久,忘记自己从哪里来了。”诸葛亮笑了笑,见雨势渐小,天色放晴,便收起油布伞,朝着海边施施然走去,虽然年方十六,比司马懿这个师弟还小两岁,但说话往往颇有深意,总让人忘记他的年龄。
听了这句话后,司马懿果然又站定沉吟,片刻之后回头望去,才见诸葛亮已经走出了数十步远,连忙快步赶了上去。
他们这次没有住在章武港专为往来官员和重要人物设立的馆舍,也没有住进遍布港口内部、鳞次栉比的旅舍酒楼,而是凭着路引,在刘备当初点名留给自己,后来又让专人前来修建的山顶庄园入住,也算是享受了一次特殊待遇。
二人沿着坡度平缓的山路一路前行,很快就进到了庄园内部,跟庄园守卫和主管寒暄几句便各自返回了住所。
诸葛亮住进的是一座面向大海,由青砖和水泥砌成的二层小楼,换下雨水弄湿,又被山路上的泥土弄脏的竹鞋布袜,他起身来到窗口,静静地欣赏起远处码头上仍然在不停装卸货物的劳工来。
码头繁忙异常,不断有船只离去,也不断有新的船只靠港,装卸工们一刻不停,用遍布码头的机械设备提起沉重的货物,并将其运送到不同的地方。
吊臂、滑轮、板车,这些简单的机械极大程度地减轻了工人们的劳动量,也使得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中还能保持乐观的心态,悠长的号子声、人群的喧哗声和时不时爆发出的哄笑声,随着微风不住地飘散。
“人不分南北,地不分东西,四民百工不分贵贱,使民安居乐业,老有所依,幼有所养,这就是为师要走的煌煌正道。”看着看着,诸葛亮便想起了刘备曾对他说过的话。
“走正道很慢、很累、也很难,但每当你走过一步,回头望去,都能够由衷地自豪,这就是我们活着和奋斗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