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财政危机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新谷粒 www.xinguli.net,最快更新日月当空照中华最新章节!
笔趣阁 【 www.bqg8.cc】,无弹窗,更新快,免费阅读!
<div class="kongwei"></div><div class="ad250left"><script>ads_yuedu_txt();</script></div> 很多人怀疑,皇帝怎么可能会缺钱。但实际上,明朝的皇帝普遍都缺钱,尤其是到了万历三大征之后,张居正当首辅时期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财富,也都被花得差不多了,于是明朝皇帝的财政危机开始了。
到了天启末年,整个大明朝天灾**不断,这种财政危机也就愈演愈烈,不少军队都拖欠饷银,甚至有的时候,官员的俸禄都不能按时发放。
明末很多大臣想当然地以为皇帝不会没有钱,因此每逢户部掌管的国库里没钱的时候,大臣们就会上书,请发内帑。
而所谓内帑,就是皇帝的私房钱。
可惜的是,皇帝也有真没钱的时候。
特别是历史上的崇祯皇帝,到了北京城破的前夕,实在是没有钱犒赏守城的军队,他只好求着在京的勋贵大臣们,捐钱凑银子,犒赏军队,鼓舞士气。
如果他还有内帑,还有银子,作为一个皇帝,到了要亡国的时候,他不拿出来做最后一搏,难道还要留给敌人吗?
可以说,明朝的灭亡,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其财政上的破产。
孙承宗说完他的想法以后,看皇帝始终不言不语,并且陷入了沉思,心里有点忐忑,想了想又说道:“陛下,臣之六策可不必同时实行,可择其易行者先行之。”
孙承宗的话让朱大明从沉思中醒来,朱大明想到财政的艰难,也不免叹了口气,说道:“孙爱卿所言六策,让朕豁然开朗,不愧是老成谋国之言,若能行之,流贼、建虏不足虑也。
“然而如今最大的问题却是财计不足,国用匮乏。爱卿可知,万历四十七年,徐光启曾上书皇祖父,请旨到通州编练新军,但最后却不了了之,原因当然有很多,可是最重要的就在于军饷、器械不继。如今爱卿所说六策,无一策不需要钱粮啊!”
说到这里,朱大明不由得想起了他在静养时了解的情况。
当时他兴致冲冲地带着王承恩等人去看内承运库,也就是存放皇帝私房钱的地方,是皇宫大内最核心的地方之一。
去之前他以为皇帝富有四海,应该金银珠宝堆满宝库才对,但是去了之后才发现,他这个皇帝还不如大明有的土财主,甚至可能都不如朝中的一些大臣和内廷中的大太监有钱。
满打满算,内承运库才二百二十六两现银,其他还有一部分金锭,剩下的都是字画、玉器、铜器等只能看不能用的所谓宝物。
得知这些,朱大明大失所望,对历史上的崇祯更加同情,而对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也不再那么乐观了。
也就是在当时,朱大明暗暗下定决心,要尽快搞到银子,足够多的银子,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历史上崇祯皇帝的悲惨命运。
对皇帝所说徐光启通州练兵的事情,他当然很清楚。
他跟徐光启有交往,他手下一个很重要的幕僚孙元化,就是徐光启的弟子,也是徐光启推荐给他的人才。
再加上他任过兵部尚书,并且督师蓟辽多年,对朝廷财政困难的情况要比很多人看得清,想得远。
因此,接过皇帝的话头,孙承宗说道:“陛下,臣建议先屯田,就是考虑到朝廷财政困难,没有多余钱粮募兵给饷。只要陛下下旨,授臣招募流民、开垦荒山荒地之权,不需要太多的钱粮,臣就有办法为陛下先拉起一支新军。”
看见皇帝有点心动,孙承宗接着说道:“要想国用充足,无非开源节流。臣闻陛下即位以来,宫中诸事皆省,朝中无不称道。如今臣有一策,虽然困难,但如果陛下一力行之,必能为朝廷减省一大笔钱粮,对于募民开垦、编练新军来说,想来也够了。”
朱大明隐约猜到了孙承宗的对策,如今大明朝最大的一项开支,就是军饷,京营的军饷,辽东的军饷,以及九边的军饷,每年都占大明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剩下的基本上就是官员的俸禄,宗室的俸禄。
一旦遇上天灾**,需要赈济,朝廷就周转不开了。
要想多节流,那就得从军饷上入手。
然而,蓟辽的军饷本来就不够,如今肯定是不能再少了,九边的也不行。
历史上崇祯皇帝就是因为裁减了九边的军饷,结果很多边镇的军卒哗变逃亡,最后加入流贼大军,而且成为了流贼中的骨干。
本来是一群乌合之众、没有什么战斗力的农民军,一下子变得强大起来,开始像一支军队了。
所以,九边的军饷不仅不能减少,而且要逐步增加。
剩下的就是京营了,所谓京营就是京师三大营,也就是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
京营在初设时,绝对是天下强军中的精锐,但是屡经变迁之后,到了崇祯时期,所谓的京营已经基本上荒废了。
三十多万的员额,实有的可能十万不到,在京勋贵家占役的占一部分,逃役的占一部分,吃空饷的占一部分,老弱病残的占一部分,实际上能拉出来上阵的能有个十万,都已经算是烧高香了。
朱大明示意孙承宗接着说,结果孙承宗所说出来的,与他所猜测的基本一样,就是建议裁减京营员额,把本来就不存在的那部分裁掉,京营的员额少了,军饷也就少了,省下来足够孙承宗去募兵屯田、编练新军了。
但是京师三大营的员额不是说减就能减的,因为牵扯到太多勋贵的利益了。
所以朱大明想了想说道:“整顿京营的事情,暂时先放一放。爱卿所说六策,朕全都同意,爱卿且再斟酌数日,遴选目前易行者上疏具奏。朕准奏以后再具体施行。至于选将募兵屯田所需的钱粮,朕会有办法。”
听到这里,孙承宗以为这次召见就要结束了,正准备起身行礼,却听皇帝又说:“爱卿所说六策,是富国强兵的正论,然而富国强兵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钱粮,更需要人才,爱卿不管还有其他什么困难,今日都可以一并说来。”
事实上,即便是皇帝不问,孙承宗也想提一点用人上的要求,鹿善继、王则古、孙元化、茅元仪、杨应乾等这些人,都是他督师蓟辽时期的班底,跟着他升官,也跟着他倒霉,如今多数都是辞官的辞官,削籍的削籍。
现在,新皇帝要奋发有为,将他拔上兵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的高位,正是他回报这些当世英才的时候,而且离开了他们的辅佐,他的很多想法也找不到合适的执行人。
因此,孙承宗说道:“谢陛下隆恩,臣正有此意。臣督师蓟辽期间,在臣麾下有一批贤才,皆一时之英杰,臣在蓟辽能有所建树,多是仰赖他们,今日陛下赋臣以重任,臣请陛下亦能任用他们。”然后向朱大明一一介绍了鹿善继等人选。
这些人中,鹿善继是进士出身,辞官前已经是兵部郎中。
王则古也是进士,孙承宗罢归不久,由户部员外郎任上辞官归乡。
孙元化为举人,目前在京师三大营中的神机营为官,负责督造火枪火炮。
茅元仪为举人,跟随孙承宗在蓟辽作战有功,被荐为翰林院待诏,孙承宗罢归后,他被削籍为民,此时刚刚在家乡写完《武备志》。
杨应乾为举人,当年在辽东招募流民屯垦,帮助孙承宗练兵,后来跟着孙承宗一起辞官归乡。
这些人的名字,朱大明在后世时有的听说过,有的没听过,但是既然被孙承宗列在了一起举荐,那就说明他们都是可用的人才。
朱大明现在最需要的就是能做事的人才,对孙承宗的举荐自然是大为高兴,辞官或者免官的,一律官复原职,甚至没有问孙承宗的意见,就直接赐予孙元化、茅元仪、杨应乾三人同进士出身,并当即让王承恩到内阁去传旨,分别由内阁发文,告知他们原来任职的各部院,包括归皇帝直属的京营,以及这几个当事人。之后君臣二人又谈了半个时辰才算结束。
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m.bqg8.cc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书架与电脑版同步。
笔趣阁 【 www.bqg8.cc】,无弹窗,更新快,免费阅读!
<div class="kongwei"></div><div class="ad250left"><script>ads_yuedu_txt();</script></div> 很多人怀疑,皇帝怎么可能会缺钱。但实际上,明朝的皇帝普遍都缺钱,尤其是到了万历三大征之后,张居正当首辅时期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财富,也都被花得差不多了,于是明朝皇帝的财政危机开始了。
到了天启末年,整个大明朝天灾**不断,这种财政危机也就愈演愈烈,不少军队都拖欠饷银,甚至有的时候,官员的俸禄都不能按时发放。
明末很多大臣想当然地以为皇帝不会没有钱,因此每逢户部掌管的国库里没钱的时候,大臣们就会上书,请发内帑。
而所谓内帑,就是皇帝的私房钱。
可惜的是,皇帝也有真没钱的时候。
特别是历史上的崇祯皇帝,到了北京城破的前夕,实在是没有钱犒赏守城的军队,他只好求着在京的勋贵大臣们,捐钱凑银子,犒赏军队,鼓舞士气。
如果他还有内帑,还有银子,作为一个皇帝,到了要亡国的时候,他不拿出来做最后一搏,难道还要留给敌人吗?
可以说,明朝的灭亡,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其财政上的破产。
孙承宗说完他的想法以后,看皇帝始终不言不语,并且陷入了沉思,心里有点忐忑,想了想又说道:“陛下,臣之六策可不必同时实行,可择其易行者先行之。”
孙承宗的话让朱大明从沉思中醒来,朱大明想到财政的艰难,也不免叹了口气,说道:“孙爱卿所言六策,让朕豁然开朗,不愧是老成谋国之言,若能行之,流贼、建虏不足虑也。
“然而如今最大的问题却是财计不足,国用匮乏。爱卿可知,万历四十七年,徐光启曾上书皇祖父,请旨到通州编练新军,但最后却不了了之,原因当然有很多,可是最重要的就在于军饷、器械不继。如今爱卿所说六策,无一策不需要钱粮啊!”
说到这里,朱大明不由得想起了他在静养时了解的情况。
当时他兴致冲冲地带着王承恩等人去看内承运库,也就是存放皇帝私房钱的地方,是皇宫大内最核心的地方之一。
去之前他以为皇帝富有四海,应该金银珠宝堆满宝库才对,但是去了之后才发现,他这个皇帝还不如大明有的土财主,甚至可能都不如朝中的一些大臣和内廷中的大太监有钱。
满打满算,内承运库才二百二十六两现银,其他还有一部分金锭,剩下的都是字画、玉器、铜器等只能看不能用的所谓宝物。
得知这些,朱大明大失所望,对历史上的崇祯更加同情,而对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也不再那么乐观了。
也就是在当时,朱大明暗暗下定决心,要尽快搞到银子,足够多的银子,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历史上崇祯皇帝的悲惨命运。
对皇帝所说徐光启通州练兵的事情,他当然很清楚。
他跟徐光启有交往,他手下一个很重要的幕僚孙元化,就是徐光启的弟子,也是徐光启推荐给他的人才。
再加上他任过兵部尚书,并且督师蓟辽多年,对朝廷财政困难的情况要比很多人看得清,想得远。
因此,接过皇帝的话头,孙承宗说道:“陛下,臣建议先屯田,就是考虑到朝廷财政困难,没有多余钱粮募兵给饷。只要陛下下旨,授臣招募流民、开垦荒山荒地之权,不需要太多的钱粮,臣就有办法为陛下先拉起一支新军。”
看见皇帝有点心动,孙承宗接着说道:“要想国用充足,无非开源节流。臣闻陛下即位以来,宫中诸事皆省,朝中无不称道。如今臣有一策,虽然困难,但如果陛下一力行之,必能为朝廷减省一大笔钱粮,对于募民开垦、编练新军来说,想来也够了。”
朱大明隐约猜到了孙承宗的对策,如今大明朝最大的一项开支,就是军饷,京营的军饷,辽东的军饷,以及九边的军饷,每年都占大明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剩下的基本上就是官员的俸禄,宗室的俸禄。
一旦遇上天灾**,需要赈济,朝廷就周转不开了。
要想多节流,那就得从军饷上入手。
然而,蓟辽的军饷本来就不够,如今肯定是不能再少了,九边的也不行。
历史上崇祯皇帝就是因为裁减了九边的军饷,结果很多边镇的军卒哗变逃亡,最后加入流贼大军,而且成为了流贼中的骨干。
本来是一群乌合之众、没有什么战斗力的农民军,一下子变得强大起来,开始像一支军队了。
所以,九边的军饷不仅不能减少,而且要逐步增加。
剩下的就是京营了,所谓京营就是京师三大营,也就是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
京营在初设时,绝对是天下强军中的精锐,但是屡经变迁之后,到了崇祯时期,所谓的京营已经基本上荒废了。
三十多万的员额,实有的可能十万不到,在京勋贵家占役的占一部分,逃役的占一部分,吃空饷的占一部分,老弱病残的占一部分,实际上能拉出来上阵的能有个十万,都已经算是烧高香了。
朱大明示意孙承宗接着说,结果孙承宗所说出来的,与他所猜测的基本一样,就是建议裁减京营员额,把本来就不存在的那部分裁掉,京营的员额少了,军饷也就少了,省下来足够孙承宗去募兵屯田、编练新军了。
但是京师三大营的员额不是说减就能减的,因为牵扯到太多勋贵的利益了。
所以朱大明想了想说道:“整顿京营的事情,暂时先放一放。爱卿所说六策,朕全都同意,爱卿且再斟酌数日,遴选目前易行者上疏具奏。朕准奏以后再具体施行。至于选将募兵屯田所需的钱粮,朕会有办法。”
听到这里,孙承宗以为这次召见就要结束了,正准备起身行礼,却听皇帝又说:“爱卿所说六策,是富国强兵的正论,然而富国强兵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钱粮,更需要人才,爱卿不管还有其他什么困难,今日都可以一并说来。”
事实上,即便是皇帝不问,孙承宗也想提一点用人上的要求,鹿善继、王则古、孙元化、茅元仪、杨应乾等这些人,都是他督师蓟辽时期的班底,跟着他升官,也跟着他倒霉,如今多数都是辞官的辞官,削籍的削籍。
现在,新皇帝要奋发有为,将他拔上兵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的高位,正是他回报这些当世英才的时候,而且离开了他们的辅佐,他的很多想法也找不到合适的执行人。
因此,孙承宗说道:“谢陛下隆恩,臣正有此意。臣督师蓟辽期间,在臣麾下有一批贤才,皆一时之英杰,臣在蓟辽能有所建树,多是仰赖他们,今日陛下赋臣以重任,臣请陛下亦能任用他们。”然后向朱大明一一介绍了鹿善继等人选。
这些人中,鹿善继是进士出身,辞官前已经是兵部郎中。
王则古也是进士,孙承宗罢归不久,由户部员外郎任上辞官归乡。
孙元化为举人,目前在京师三大营中的神机营为官,负责督造火枪火炮。
茅元仪为举人,跟随孙承宗在蓟辽作战有功,被荐为翰林院待诏,孙承宗罢归后,他被削籍为民,此时刚刚在家乡写完《武备志》。
杨应乾为举人,当年在辽东招募流民屯垦,帮助孙承宗练兵,后来跟着孙承宗一起辞官归乡。
这些人的名字,朱大明在后世时有的听说过,有的没听过,但是既然被孙承宗列在了一起举荐,那就说明他们都是可用的人才。
朱大明现在最需要的就是能做事的人才,对孙承宗的举荐自然是大为高兴,辞官或者免官的,一律官复原职,甚至没有问孙承宗的意见,就直接赐予孙元化、茅元仪、杨应乾三人同进士出身,并当即让王承恩到内阁去传旨,分别由内阁发文,告知他们原来任职的各部院,包括归皇帝直属的京营,以及这几个当事人。之后君臣二人又谈了半个时辰才算结束。
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m.bqg8.cc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书架与电脑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