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凉食物与生存之间的能量争夺战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龙王殿、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
新谷粒 www.xinguli.net,最快更新脾虚的女人老得快最新章节!
虽然90%的中医会嘱咐你“忌寒凉,忌生冷”,但很少有人真的会把这样的医嘱当回事儿,这不仅因为他们无法割舍冰激凌、刺身、生蚝等美味的诱惑,还因为他们想象不出寒凉和生冷到底能带来哪些直接的伤害。那么,我就说给你一个例子。
国外的科学家用原始森林里的蟒蛇做实验,他们先喂给它一盆生肉,蟒蛇吃了生肉之后,很长时间内都盘踞在原地一动不动。第二次,研究人员将同等重量的生肉煮熟后,再喂给同一条蟒蛇,蟒蛇吃了熟肉之后还像原来一样活动、爬行。研究人员得出的结论是:生肉的消化会消耗巨大的能量,蟒蛇之所以吃完生肉后不动了,就是因为它的身体能量在消化生肉时已经消耗殆尽,它需要安静一会儿,等再次蓄积足够的能量才开始运动。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生肉、凉的,或者说没有煮熟的食物是很难消化的,包括很多人喜欢吃的刺身、生蚝,或者冰激凌,虽然口感很好,但任何食物的消化都离不开酶,而任何一种生物酶都只有在36℃~37℃的体温状态下才能保持它的活性。一块生肉、一杯冰激凌进肚之后,身体先要将它们捂热到和体温相当,然后才可能激活酶的活性。对一个原本就瘦弱、能量不足的女性来说,捂热这杯冰激凌的过程是要耗体力、耗能量的,归根结底就是在消耗脾气,对身体的伤害是无声而肯定的。如果每天你的脾气都要分出一部分去捂热寒冷的食物,久而久之,脾气虚的体质就形成了。很多孩子从小就喜欢吃凉的食物,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很胖,肯定火力壮,不吃就上火,那这个孩子长大后的结局要么依旧是个胖子,要么就变得很瘦,但无论是胖是瘦,其实内里都是脾虚。不信你可以仔细观察,他的瘦肯定是肌肉不丰满,他的胖也不是那种肌肉型,而是堆积在身体里的无用脂肪。为什么脂肪会堆积在身体里?因为他的脾气被伤了,运化的能力不足了,脂肪代谢不出去。
食物放在冰箱里大约是4℃,与体温相差30℃以上。喝下一杯冷饮后,内脏的温度会随之下降,要恢复原有温度的话,需要动用身体的热量,而这些热量原本可能是用来支付你上楼梯、散步,甚至读书、看报、动脑子用的,现在却要花在捂热一杯冷饮上。久而久之,你用在生活中的能量就变少了,这也就可以解释你为什么比别人容易疲乏,为什么比别人更容易消化不良了,就是因为生冷的食物占用了你可能本来就不充足的能量,这些冷饮使你脾气虚了。
小时候我姥姥就告诉我,吃红烧肉或者涮羊肉之后,一定不能吃凉东西,甚至不能“喝”凉风,理由是,冰凉的东西会把之前吃进去的肉“腻住”,容易引起食积。我记得我有个表哥不听话,有一次在姥姥家吃饭,吃完红烧肉之后就吃了一个冻柿子,结果真的像姥姥说的那样,得了急性肠胃炎,一个多星期不能吃东西。那个表哥当时才刚上小学,脾胃还很弱,虽然是烧熟了的红烧肉,但后边吃进的冻柿子还是掠夺了脾胃原本准备消化红烧肉时用的能量,他的胃肠炎就是胃肠因为能量不足而消化停滞的结果。我记得姥姥当时给他吃了“山楂丸”,就是帮助刺激胃肠紧急分泌消化食物时所需的各种消化酶,相当于现在的“胃动力药”,帮助已经没劲的胃肠增强蠕动、消化。
“不好消化”到底会带来除消化系统之外的什么后患?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有个事实可以作为反面证据:人类的智力和脑容量成正比,脑容量越高,智力越发达,在进化的过程中,人类的脑容量有个里程碑式的质变、飞跃。什么时候呢?就是人类发明了火,开始用火加工食物,开始吃熟食、热的食物之后,脑容量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人类吃熟食、喝热水省下来的能量用在大脑的发育上了。我们就此可以想象,“茹毛饮血”的生食阶段,人体消化食物时花费的能量,实际上是在抢夺本该属于大脑的能量,所以那时候的社会处于蛮荒状态。
现在的人即便再吃冷饮也不可能回到茹毛饮血的年代,但是,这种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却可以使人的生活质量因为脾气虚而下降。我们常感叹那些精力旺盛的伟人,每天睡眠很少,吃得也不讲究,但他们的工作效率很高、生活质量很好,为什么?这种人肯定是不脾虚的,能最大限度地使用吃进去的营养,他们的身体也能最大限度地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修复。相反,如果你脾气虚,可能睡眠并不少,吃得也不差,但并不足以恢复你的消耗、亏空,你总是处于精力不足的状态。相比那些因为身体好、脾气不虚而占有精英位置的人来说,你的生存无异于是向蛮荒状态的倒退。
如果你遇到了脾胃被油腻、寒凉所伤的状况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脾胃休息。而让脾胃休息的最好食物就是热粥,大米、小米熬的粥都可以,严重虚弱的甚至可以从喝米汤开始。医史上记载过很多被判不治的危重病例,严重到连药都吃不进去,后来遇到名医,就是从米汤开始喂起,一点点地扶养脾气,等待脾气的慢慢恢复,从而最终康复。
这个时候不要再喝放了很多豆类的杂粮粥了,杂粮粥比米粥消化起来还要困难一些。单纯的米粥,消化、吸收起来是最节省能量的,即便是“带病”的脾胃,消化起来也不费力,直到自己感到食欲恢复,再开始逐渐地加量,一直加到正常进食。
虽然90%的中医会嘱咐你“忌寒凉,忌生冷”,但很少有人真的会把这样的医嘱当回事儿,这不仅因为他们无法割舍冰激凌、刺身、生蚝等美味的诱惑,还因为他们想象不出寒凉和生冷到底能带来哪些直接的伤害。那么,我就说给你一个例子。
国外的科学家用原始森林里的蟒蛇做实验,他们先喂给它一盆生肉,蟒蛇吃了生肉之后,很长时间内都盘踞在原地一动不动。第二次,研究人员将同等重量的生肉煮熟后,再喂给同一条蟒蛇,蟒蛇吃了熟肉之后还像原来一样活动、爬行。研究人员得出的结论是:生肉的消化会消耗巨大的能量,蟒蛇之所以吃完生肉后不动了,就是因为它的身体能量在消化生肉时已经消耗殆尽,它需要安静一会儿,等再次蓄积足够的能量才开始运动。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生肉、凉的,或者说没有煮熟的食物是很难消化的,包括很多人喜欢吃的刺身、生蚝,或者冰激凌,虽然口感很好,但任何食物的消化都离不开酶,而任何一种生物酶都只有在36℃~37℃的体温状态下才能保持它的活性。一块生肉、一杯冰激凌进肚之后,身体先要将它们捂热到和体温相当,然后才可能激活酶的活性。对一个原本就瘦弱、能量不足的女性来说,捂热这杯冰激凌的过程是要耗体力、耗能量的,归根结底就是在消耗脾气,对身体的伤害是无声而肯定的。如果每天你的脾气都要分出一部分去捂热寒冷的食物,久而久之,脾气虚的体质就形成了。很多孩子从小就喜欢吃凉的食物,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很胖,肯定火力壮,不吃就上火,那这个孩子长大后的结局要么依旧是个胖子,要么就变得很瘦,但无论是胖是瘦,其实内里都是脾虚。不信你可以仔细观察,他的瘦肯定是肌肉不丰满,他的胖也不是那种肌肉型,而是堆积在身体里的无用脂肪。为什么脂肪会堆积在身体里?因为他的脾气被伤了,运化的能力不足了,脂肪代谢不出去。
食物放在冰箱里大约是4℃,与体温相差30℃以上。喝下一杯冷饮后,内脏的温度会随之下降,要恢复原有温度的话,需要动用身体的热量,而这些热量原本可能是用来支付你上楼梯、散步,甚至读书、看报、动脑子用的,现在却要花在捂热一杯冷饮上。久而久之,你用在生活中的能量就变少了,这也就可以解释你为什么比别人容易疲乏,为什么比别人更容易消化不良了,就是因为生冷的食物占用了你可能本来就不充足的能量,这些冷饮使你脾气虚了。
小时候我姥姥就告诉我,吃红烧肉或者涮羊肉之后,一定不能吃凉东西,甚至不能“喝”凉风,理由是,冰凉的东西会把之前吃进去的肉“腻住”,容易引起食积。我记得我有个表哥不听话,有一次在姥姥家吃饭,吃完红烧肉之后就吃了一个冻柿子,结果真的像姥姥说的那样,得了急性肠胃炎,一个多星期不能吃东西。那个表哥当时才刚上小学,脾胃还很弱,虽然是烧熟了的红烧肉,但后边吃进的冻柿子还是掠夺了脾胃原本准备消化红烧肉时用的能量,他的胃肠炎就是胃肠因为能量不足而消化停滞的结果。我记得姥姥当时给他吃了“山楂丸”,就是帮助刺激胃肠紧急分泌消化食物时所需的各种消化酶,相当于现在的“胃动力药”,帮助已经没劲的胃肠增强蠕动、消化。
“不好消化”到底会带来除消化系统之外的什么后患?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有个事实可以作为反面证据:人类的智力和脑容量成正比,脑容量越高,智力越发达,在进化的过程中,人类的脑容量有个里程碑式的质变、飞跃。什么时候呢?就是人类发明了火,开始用火加工食物,开始吃熟食、热的食物之后,脑容量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人类吃熟食、喝热水省下来的能量用在大脑的发育上了。我们就此可以想象,“茹毛饮血”的生食阶段,人体消化食物时花费的能量,实际上是在抢夺本该属于大脑的能量,所以那时候的社会处于蛮荒状态。
现在的人即便再吃冷饮也不可能回到茹毛饮血的年代,但是,这种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却可以使人的生活质量因为脾气虚而下降。我们常感叹那些精力旺盛的伟人,每天睡眠很少,吃得也不讲究,但他们的工作效率很高、生活质量很好,为什么?这种人肯定是不脾虚的,能最大限度地使用吃进去的营养,他们的身体也能最大限度地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修复。相反,如果你脾气虚,可能睡眠并不少,吃得也不差,但并不足以恢复你的消耗、亏空,你总是处于精力不足的状态。相比那些因为身体好、脾气不虚而占有精英位置的人来说,你的生存无异于是向蛮荒状态的倒退。
如果你遇到了脾胃被油腻、寒凉所伤的状况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脾胃休息。而让脾胃休息的最好食物就是热粥,大米、小米熬的粥都可以,严重虚弱的甚至可以从喝米汤开始。医史上记载过很多被判不治的危重病例,严重到连药都吃不进去,后来遇到名医,就是从米汤开始喂起,一点点地扶养脾气,等待脾气的慢慢恢复,从而最终康复。
这个时候不要再喝放了很多豆类的杂粮粥了,杂粮粥比米粥消化起来还要困难一些。单纯的米粥,消化、吸收起来是最节省能量的,即便是“带病”的脾胃,消化起来也不费力,直到自己感到食欲恢复,再开始逐渐地加量,一直加到正常进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