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谷粒 > 安吴商妇(晚清女首富周莹传) > 第83章
第83章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龙王殿、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
新谷粒 www.xinguli.net,最快更新安吴商妇(晚清女首富周莹传)最新章节!
原来泾阳县所处渭河北岸平原,古称渭泊,远古时乃一大湖,唯山湖通海,故含盐卤质。后大湖渐渐填淤变为桑田,其淀质为泥沙及黄壤,有水挟入者,有风扬播者。由于盐卤质久而不化,关中地区土地含盐碱重,虽经数千年风化垦殖,土质大有好转,但到清末时期,蒲城、富平、渭南一带,仍为荒瘠之地,泾阳、三原、临潼、大荔等地,掘井取水,碱含量很大,苦而发涩,食之不甜,灌田有害。虽有泾水、冶水、清河、浊河、石川河和渭河贯通其间,郑国渠亦久用于灌溉,但经历代战乱,沧桑巨变,渠毁水废,每遇气候干燥,常酿为苦旱之灾。据古今历史记载,自商周至清宣统三千余年中,有事实可查考的灾荒竟达一百六十六次之多。其中水灾十五次、蝗灾十二次、蝗兼旱灾十次、蝗兼水灾一次。其余一百二十七次皆为旱灾,平均每二十年有一次旱灾。若以近代由明清之交算起,五百年中,旱灾就有四十八次,平均每十年一次。由此可见关中地区旱灾之频繁,饥荒的凶烈了。远如明崇祯十三年,近如光绪三、四两年,因旱灾百姓饿死大半,其惨状令人不忍目睹。也因此关中便有了“十年一大旱,五年一小旱”的农谚流传下来。
为了防旱救民于水火,历朝历代通过兴修水利,筑渠垒坝建塘灌溉农田来解决面临的灾害袭击,才保护了民生,促进了生产。
百里说了一大堆,大概是口干了,这才端起茶碗一口气喝了半碗,然后捋着胡子笑道:“我索性再讲个故事给你听吧。”
百里想了一会儿,才开始讲他的故事:
“秦始皇即位初年,准备按计划逐步吞并六国,实现统一中国的宏伟目标,当时,秦国兵强马壮,唯粮食因常年干旱不能保证产量,兴兵之事受到影响。秦始皇正苦于无策,忽有人报告说,有一韩国人自称有振兴水利、提高粮食产量之策,希望觐见皇上。秦始皇听报大喜,忙令韩国人入朝,经问,方知献策人叫郑国,是个水利专家。郑国向秦始皇讲了振兴水利的好处,秦始皇听得津津有味,不断点头夸奖郑国见地独特,颇具吸引力,最终采纳了郑国意见,派郑国去勘察水源地形,为兴修水利做前期准备。”
“郑国奉秦始皇令,在关中地区翻山越岭,涉水蹚河,开始了勘察工作,后来辗转抵达泾河源头,经过一番勘测,向秦始皇报告说,在泾河流域可以修一条能灌溉数百万亩土地的引水工程,解决泾河下游泾渭平原遇旱而灾的根本问题,达到既治标又治本的目的。秦始皇看过他奏请审批的引水工程图纸,立即下令拨银调匠,组织人马,浩浩荡荡开进泾河流域,开始了筑坝开渠引水的浩大工程建设。正当引泾工程紧张施工时,有人对秦始皇说:郑国原来是韩国派到秦国的间谍,是为削弱秦国国力,免于吞并弱韩而来。秦始皇一听,雷霆大发,怒道:‘这还了得,欺骗到我头上来,不是自找死吗!’于是下令要斩郑国。郑国被抓押解至朝廷,秦始皇亲自审问时,郑国面对秦始皇,神情自若,立而不跪。说:‘我原来是奉命到秦国当间谍的,可是入秦后,皇上信任我,让我修水利,为民解难,引泾水利工程若全部建成,对秦国有莫大好处,若杀了我,渠修不成,你钱白花了不说,农业生产必然要受到影响,缺少粮食,军队靠吃啥去打仗,你靠啥实现统一中国的愿望?’秦始皇听了,心想,对呀,郑国说得句句有理,于是恕郑国不死,命令他戴罪立功,按原计划继续领导引泾工程建设。十年后,一条宽一丈余,长三百里的引泾水渠,终于完工。秦始皇念他有功于秦国,便将水渠定名为郑国渠。郑国渠放水后,用填淤之水灌田浇地,把渭北泽卤变成了沃壤,亩产一石多粮,关中从此变为‘田肥美,民殷实’的天府之地。兵多将广粮足后,秦始皇便大举兴兵,一举吞并了六国,统一了中国,开创了一代伟业。后来,楚汉战争爆发,水利设施维修失时,到了汉武帝太始二年,郑国渠在经历了一百多年奔流不息后,原来建的大堰毁了,汉武帝得报,派了赵中大夫白公奉旨勘测重建,白公经一番努力完成勘测工作时,终于弄清了堰是毁于河床下降之故,在原址恢复十分困难,便将渠口向上游移了两千三百五十丈,另筑拦河石堰,宽长皆为百步,后称郑白渠。”
“郑白渠经过千百年养护使用,到了清朝乾隆二年,渠又颓坏,如今只能灌礼泉、泾阳、三原三县六万多亩地了!水利失修,遇旱人就得饿肚皮,死人。少奶奶已见过了,要不你能拿出三百多万斤粮食赈济灾民?”
百里讲完自己要讲的故事,还没开口说进安吴堡的目的,周莹便说道:“你是借古人打我的脸呀!兴修水利,我自然支持,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若冷眼旁观,上对不起祖先,下对不起乡里乡亲。老师你知道我对此可谓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拿上银子往水里撂,我能干吗?”
“这么说,你同意出资兴办水利?”百里一听高兴地说,“我先代表四乡父老姐妹向你作揖了。”说着,真的离座就向周莹抱拳躬身揖礼。
周莹急起身扶住百里道:“老师,你老要折我阳寿啦!”
百里说:“实对你讲,为兴修水利,我前前后后已忙多时,跑了几百里路,拜访了数十家豪门富宅,说来可怜,嘴皮磨出了老茧,仅募得九千两纹银!”
“你老详细讲讲,准备修哪里,怎样修,工程大小,需时长短,需多少银两?”周莹认真道,“若一乡半水,事情好办,大了,就得联络四乡八县绅士商贾豪门富宅,取得官府支持,才能有所作为。”
“官府靠得住吗?”百里说,“自鸦片战争至今,朝廷已腐败透顶,贪官污吏横行,买官卖官成风,置民众于水火,怕洋人如畏虎,杀百姓如拍蚊蝇,这样的朝廷官吏,你想让他拿钱为民造福,全是白日做梦!所以说,要解百姓于水火,眼下唯有自救一条路。”
周莹点头道:“这话也有道理,官府指望不上,只能靠民间力量办力所能及的事了。”
百里这才将想办的事向周莹从头到尾说了一遍,最后说:“眼下最可靠,见效快,花钱少的水利工程,莫过于恢复郑白渠。郑白渠一旦修复,目前仅能浇灌六万多亩地的龙洞渠,就可集上下之水灌十倍以上土地。泾、三、高、礼等县农家就会从中受益,吃不上饭的人家就会大量减少。”
周莹虽不懂水利,但也知恢复郑白渠灌溉功能,绝不是几句话的事,除需要雄厚资金保证外,尚要有足够的技术力量,大批的劳工和后勤保障,而这些,则不是某一个或几个人能为的事,缺少了这些不可少的条件,理想再好,计划再周详,也会变成一张能看不能派上用场的白纸。因此,她问百里:“你老能招募到足以胜任的专家和工匠吗?你对郑白渠淤塞毁坏情况做过实地勘察吗?对工程所需银两做过计算吗?有人愿意为修复郑白渠而与各方联络,坚持始终,解决所遇到的难题吗?工程所需劳力招募、管理等诸多具体事宜,怎样安排?你老心中可有数?”
百里一时语塞,他还真没想到这许多看似简单,实则烦琐复杂多变的具体问题,所以想了片刻才说:“我只考虑到只有先找到愿出钱的主,再考虑具体的事,若没人愿掏钱,榨干我这把老骨头,也走不到老龙头,勘察郑白渠有啥用处?”
周莹一听,心里笑不是叹不是,但又不愿伤了老人自尊和执着于公益的一片热心,便说:“你老看这样好不好?我先资助一万两银子,你老组织懂行的人,去对废弃的郑白渠故道做番实地勘察。如果工程量不大,花销有限,能在短期内疏通,我便去找官府,请官府出头露面,募捐筹集资金。我想官府再无能,再腐败,总不至于连明摆着的可在朝廷面前表功请赏的事也不闻不问。”
百里想,周莹的话有道理,便说:“有你资助,勘察郑白渠就不愁了,我这把老骨头,就是撒在郑白渠道上,也心满意足啦。”
时过半月,百里又进了安吴堡,对周莹说,他找到十几名懂行识水知地理的专家和工匠,他们愿和他一道去勘察郑白渠故道,周莹没再多问,给了他一万两银票说:“祝你老旗开得胜。”
四个月很快过去,百里和他的朋友们踏勘完郑白渠废毁故道,背着一捆勘踏记录资料、图纸和对工程估算工料,三进安吴堡。周莹不厌其烦地一一看过,由于对工程缺乏应有知识,很难得出一个同意和否定的准话来,但她看懂了百里等人所绘图形、工程估算。从勘察记录资料上看,恢复郑白渠,需由泾谷吊儿嘴开始。吊儿嘴山高峰突,谷深百丈以上,山陡石坚,要在上面修堰筑坝引水入渠谈何容易!再看文字说明,百里等拟通过修引水洞、回水洞、河堰低堤、洞闸等作为配套工程,全需由会技术懂行的工匠完成,只有整挖旧渠开新渠可由普通民工为之,全部工程下来,少则需时五年,多则需经十年不间断劳动,要花去一百万两以上银子,这还不包括工程意外花销。在如此长的工期内,谁敢保不发生病伤之事?请医用药,也需一笔银两。估计下来,没有一百四五十万两银子做基数,就无法着手安排修复郑白渠工程,郑白渠故道也只能是一条无用的废渠了。
周莹想,掏一百四五十万两银子用在水利上,虽然是一桩千秋功业的大事,但对一个商人来说,在拿出这一大笔钱以前,不能不预先考虑能否得到应有的回报。在中国历史上,还找不到一个不问结果便盲目投资于公益事业而不求任何回报的先例。
周莹陷入沉思与左右为难中,想了许久,才说:“百里老,我将这些东西留下,待我请专家们看过后,争取官府意见,听听他人看法。若专家官府与愿资助此项工程的人多数认为可行时,我一定当仁不让,搞一次大的募集资金活动,争取能叫郑白渠起死回生;若专家等多数人认为行不通,我们再另作他议如何?”
百里热情不减,想得未免有点过于简单,他以为只要周莹肯掏钱,郑白渠就能通过他的努力,再现流水欢畅的美好景象,实现他为之奋斗不息的夙愿。虽然他对官府不抱有任何期望,但听周莹如此讲,在未听到自己设想被否决前,他不想也不能驳回周莹的意见,所以,强颜为欢地说:“那我就等你消息吧。”
百里告辞走了,周莹面对一大堆写满字画满图的纸张,发起了呆。
红玉忍不住笑出声说:“这下可难住了咱家大小姐,你这回该知道,天下麻烦事多如牛毛,你能管过来?要我说,你还是把这一堆纸让百里老师背回去,免得他老了老了还想成精,公益事业不是他这个吃饭还得靠别人赏银子的人能干出来的!”
周莹扑哧笑道:“你个丫头家懂个啥?百里人虽穷,但他热心于公益事业的精神,却值得我们尊敬。咱泾阳县、渭北地区和关中若多几个百里,保不准郑白渠早二十年前就修复了!”
红玉嘴一撇说:“你还嫌百里这号人少哇?多了,你就别想安生啦,打搅不说,三天两头伸手要银子,你受得了吗?”
周莹不愿和红玉多磨嘴,说:“你去把王坚请来,我有事和他商量。”
红玉动手想把桌上堆的那些纸收拾起来再去叫王坚,周莹说:“别收拾了,一会儿我叫王坚把这些东西先送给西安府知府樊增祥看了再说。”
红玉转身出了房门,周莹则瞧着桌上的纸堆忍不住苦笑起来。
原来泾阳县所处渭河北岸平原,古称渭泊,远古时乃一大湖,唯山湖通海,故含盐卤质。后大湖渐渐填淤变为桑田,其淀质为泥沙及黄壤,有水挟入者,有风扬播者。由于盐卤质久而不化,关中地区土地含盐碱重,虽经数千年风化垦殖,土质大有好转,但到清末时期,蒲城、富平、渭南一带,仍为荒瘠之地,泾阳、三原、临潼、大荔等地,掘井取水,碱含量很大,苦而发涩,食之不甜,灌田有害。虽有泾水、冶水、清河、浊河、石川河和渭河贯通其间,郑国渠亦久用于灌溉,但经历代战乱,沧桑巨变,渠毁水废,每遇气候干燥,常酿为苦旱之灾。据古今历史记载,自商周至清宣统三千余年中,有事实可查考的灾荒竟达一百六十六次之多。其中水灾十五次、蝗灾十二次、蝗兼旱灾十次、蝗兼水灾一次。其余一百二十七次皆为旱灾,平均每二十年有一次旱灾。若以近代由明清之交算起,五百年中,旱灾就有四十八次,平均每十年一次。由此可见关中地区旱灾之频繁,饥荒的凶烈了。远如明崇祯十三年,近如光绪三、四两年,因旱灾百姓饿死大半,其惨状令人不忍目睹。也因此关中便有了“十年一大旱,五年一小旱”的农谚流传下来。
为了防旱救民于水火,历朝历代通过兴修水利,筑渠垒坝建塘灌溉农田来解决面临的灾害袭击,才保护了民生,促进了生产。
百里说了一大堆,大概是口干了,这才端起茶碗一口气喝了半碗,然后捋着胡子笑道:“我索性再讲个故事给你听吧。”
百里想了一会儿,才开始讲他的故事:
“秦始皇即位初年,准备按计划逐步吞并六国,实现统一中国的宏伟目标,当时,秦国兵强马壮,唯粮食因常年干旱不能保证产量,兴兵之事受到影响。秦始皇正苦于无策,忽有人报告说,有一韩国人自称有振兴水利、提高粮食产量之策,希望觐见皇上。秦始皇听报大喜,忙令韩国人入朝,经问,方知献策人叫郑国,是个水利专家。郑国向秦始皇讲了振兴水利的好处,秦始皇听得津津有味,不断点头夸奖郑国见地独特,颇具吸引力,最终采纳了郑国意见,派郑国去勘察水源地形,为兴修水利做前期准备。”
“郑国奉秦始皇令,在关中地区翻山越岭,涉水蹚河,开始了勘察工作,后来辗转抵达泾河源头,经过一番勘测,向秦始皇报告说,在泾河流域可以修一条能灌溉数百万亩土地的引水工程,解决泾河下游泾渭平原遇旱而灾的根本问题,达到既治标又治本的目的。秦始皇看过他奏请审批的引水工程图纸,立即下令拨银调匠,组织人马,浩浩荡荡开进泾河流域,开始了筑坝开渠引水的浩大工程建设。正当引泾工程紧张施工时,有人对秦始皇说:郑国原来是韩国派到秦国的间谍,是为削弱秦国国力,免于吞并弱韩而来。秦始皇一听,雷霆大发,怒道:‘这还了得,欺骗到我头上来,不是自找死吗!’于是下令要斩郑国。郑国被抓押解至朝廷,秦始皇亲自审问时,郑国面对秦始皇,神情自若,立而不跪。说:‘我原来是奉命到秦国当间谍的,可是入秦后,皇上信任我,让我修水利,为民解难,引泾水利工程若全部建成,对秦国有莫大好处,若杀了我,渠修不成,你钱白花了不说,农业生产必然要受到影响,缺少粮食,军队靠吃啥去打仗,你靠啥实现统一中国的愿望?’秦始皇听了,心想,对呀,郑国说得句句有理,于是恕郑国不死,命令他戴罪立功,按原计划继续领导引泾工程建设。十年后,一条宽一丈余,长三百里的引泾水渠,终于完工。秦始皇念他有功于秦国,便将水渠定名为郑国渠。郑国渠放水后,用填淤之水灌田浇地,把渭北泽卤变成了沃壤,亩产一石多粮,关中从此变为‘田肥美,民殷实’的天府之地。兵多将广粮足后,秦始皇便大举兴兵,一举吞并了六国,统一了中国,开创了一代伟业。后来,楚汉战争爆发,水利设施维修失时,到了汉武帝太始二年,郑国渠在经历了一百多年奔流不息后,原来建的大堰毁了,汉武帝得报,派了赵中大夫白公奉旨勘测重建,白公经一番努力完成勘测工作时,终于弄清了堰是毁于河床下降之故,在原址恢复十分困难,便将渠口向上游移了两千三百五十丈,另筑拦河石堰,宽长皆为百步,后称郑白渠。”
“郑白渠经过千百年养护使用,到了清朝乾隆二年,渠又颓坏,如今只能灌礼泉、泾阳、三原三县六万多亩地了!水利失修,遇旱人就得饿肚皮,死人。少奶奶已见过了,要不你能拿出三百多万斤粮食赈济灾民?”
百里讲完自己要讲的故事,还没开口说进安吴堡的目的,周莹便说道:“你是借古人打我的脸呀!兴修水利,我自然支持,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若冷眼旁观,上对不起祖先,下对不起乡里乡亲。老师你知道我对此可谓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拿上银子往水里撂,我能干吗?”
“这么说,你同意出资兴办水利?”百里一听高兴地说,“我先代表四乡父老姐妹向你作揖了。”说着,真的离座就向周莹抱拳躬身揖礼。
周莹急起身扶住百里道:“老师,你老要折我阳寿啦!”
百里说:“实对你讲,为兴修水利,我前前后后已忙多时,跑了几百里路,拜访了数十家豪门富宅,说来可怜,嘴皮磨出了老茧,仅募得九千两纹银!”
“你老详细讲讲,准备修哪里,怎样修,工程大小,需时长短,需多少银两?”周莹认真道,“若一乡半水,事情好办,大了,就得联络四乡八县绅士商贾豪门富宅,取得官府支持,才能有所作为。”
“官府靠得住吗?”百里说,“自鸦片战争至今,朝廷已腐败透顶,贪官污吏横行,买官卖官成风,置民众于水火,怕洋人如畏虎,杀百姓如拍蚊蝇,这样的朝廷官吏,你想让他拿钱为民造福,全是白日做梦!所以说,要解百姓于水火,眼下唯有自救一条路。”
周莹点头道:“这话也有道理,官府指望不上,只能靠民间力量办力所能及的事了。”
百里这才将想办的事向周莹从头到尾说了一遍,最后说:“眼下最可靠,见效快,花钱少的水利工程,莫过于恢复郑白渠。郑白渠一旦修复,目前仅能浇灌六万多亩地的龙洞渠,就可集上下之水灌十倍以上土地。泾、三、高、礼等县农家就会从中受益,吃不上饭的人家就会大量减少。”
周莹虽不懂水利,但也知恢复郑白渠灌溉功能,绝不是几句话的事,除需要雄厚资金保证外,尚要有足够的技术力量,大批的劳工和后勤保障,而这些,则不是某一个或几个人能为的事,缺少了这些不可少的条件,理想再好,计划再周详,也会变成一张能看不能派上用场的白纸。因此,她问百里:“你老能招募到足以胜任的专家和工匠吗?你对郑白渠淤塞毁坏情况做过实地勘察吗?对工程所需银两做过计算吗?有人愿意为修复郑白渠而与各方联络,坚持始终,解决所遇到的难题吗?工程所需劳力招募、管理等诸多具体事宜,怎样安排?你老心中可有数?”
百里一时语塞,他还真没想到这许多看似简单,实则烦琐复杂多变的具体问题,所以想了片刻才说:“我只考虑到只有先找到愿出钱的主,再考虑具体的事,若没人愿掏钱,榨干我这把老骨头,也走不到老龙头,勘察郑白渠有啥用处?”
周莹一听,心里笑不是叹不是,但又不愿伤了老人自尊和执着于公益的一片热心,便说:“你老看这样好不好?我先资助一万两银子,你老组织懂行的人,去对废弃的郑白渠故道做番实地勘察。如果工程量不大,花销有限,能在短期内疏通,我便去找官府,请官府出头露面,募捐筹集资金。我想官府再无能,再腐败,总不至于连明摆着的可在朝廷面前表功请赏的事也不闻不问。”
百里想,周莹的话有道理,便说:“有你资助,勘察郑白渠就不愁了,我这把老骨头,就是撒在郑白渠道上,也心满意足啦。”
时过半月,百里又进了安吴堡,对周莹说,他找到十几名懂行识水知地理的专家和工匠,他们愿和他一道去勘察郑白渠故道,周莹没再多问,给了他一万两银票说:“祝你老旗开得胜。”
四个月很快过去,百里和他的朋友们踏勘完郑白渠废毁故道,背着一捆勘踏记录资料、图纸和对工程估算工料,三进安吴堡。周莹不厌其烦地一一看过,由于对工程缺乏应有知识,很难得出一个同意和否定的准话来,但她看懂了百里等人所绘图形、工程估算。从勘察记录资料上看,恢复郑白渠,需由泾谷吊儿嘴开始。吊儿嘴山高峰突,谷深百丈以上,山陡石坚,要在上面修堰筑坝引水入渠谈何容易!再看文字说明,百里等拟通过修引水洞、回水洞、河堰低堤、洞闸等作为配套工程,全需由会技术懂行的工匠完成,只有整挖旧渠开新渠可由普通民工为之,全部工程下来,少则需时五年,多则需经十年不间断劳动,要花去一百万两以上银子,这还不包括工程意外花销。在如此长的工期内,谁敢保不发生病伤之事?请医用药,也需一笔银两。估计下来,没有一百四五十万两银子做基数,就无法着手安排修复郑白渠工程,郑白渠故道也只能是一条无用的废渠了。
周莹想,掏一百四五十万两银子用在水利上,虽然是一桩千秋功业的大事,但对一个商人来说,在拿出这一大笔钱以前,不能不预先考虑能否得到应有的回报。在中国历史上,还找不到一个不问结果便盲目投资于公益事业而不求任何回报的先例。
周莹陷入沉思与左右为难中,想了许久,才说:“百里老,我将这些东西留下,待我请专家们看过后,争取官府意见,听听他人看法。若专家官府与愿资助此项工程的人多数认为可行时,我一定当仁不让,搞一次大的募集资金活动,争取能叫郑白渠起死回生;若专家等多数人认为行不通,我们再另作他议如何?”
百里热情不减,想得未免有点过于简单,他以为只要周莹肯掏钱,郑白渠就能通过他的努力,再现流水欢畅的美好景象,实现他为之奋斗不息的夙愿。虽然他对官府不抱有任何期望,但听周莹如此讲,在未听到自己设想被否决前,他不想也不能驳回周莹的意见,所以,强颜为欢地说:“那我就等你消息吧。”
百里告辞走了,周莹面对一大堆写满字画满图的纸张,发起了呆。
红玉忍不住笑出声说:“这下可难住了咱家大小姐,你这回该知道,天下麻烦事多如牛毛,你能管过来?要我说,你还是把这一堆纸让百里老师背回去,免得他老了老了还想成精,公益事业不是他这个吃饭还得靠别人赏银子的人能干出来的!”
周莹扑哧笑道:“你个丫头家懂个啥?百里人虽穷,但他热心于公益事业的精神,却值得我们尊敬。咱泾阳县、渭北地区和关中若多几个百里,保不准郑白渠早二十年前就修复了!”
红玉嘴一撇说:“你还嫌百里这号人少哇?多了,你就别想安生啦,打搅不说,三天两头伸手要银子,你受得了吗?”
周莹不愿和红玉多磨嘴,说:“你去把王坚请来,我有事和他商量。”
红玉动手想把桌上堆的那些纸收拾起来再去叫王坚,周莹说:“别收拾了,一会儿我叫王坚把这些东西先送给西安府知府樊增祥看了再说。”
红玉转身出了房门,周莹则瞧着桌上的纸堆忍不住苦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