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谷粒 >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个教育专家16年的教子手记 > 第23章 一生受用的品格教育(2)
第23章 一生受用的品格教育(2)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龙王殿、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
新谷粒 www.xinguli.net,最快更新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个教育专家16年的教子手记最新章节!
我和先生从没给任何领导送过礼,这一次送这个小工艺品虽说只是出于感谢,但真拿着“礼物”带着圆圆往院长家走时,心里还是有些不好意思,似乎很害怕别人知道。圆圆不理解我们的心情,她来去都兴高采烈的,很为自己去给别人送了点什么而高兴。所以当我们回来走到楼下,看到和我们同住一个楼的她爸爸单位的同事时,她就兴冲冲地对那人说:“熊伯伯,我们刚才去院长爷爷家,给院长爷爷送礼去了!”她爸爸尴尬得只有嘿嘿笑的份儿。
这些事现在看来只是笑话,很有趣,当时却弄得我们很不自在,有些下不了台。但我们没责怪孩子一句,也没有试图再说任何一点掩饰话来圆这个场。如果当时为了面子,当着孩子的面说些谎话,我们自己可能不尴尬了,却是教给孩子说假话。这样的事做来不合算。
我们一直注意培养圆圆诚实的品格,除非是极偶尔的情况下出于善意的需要,否则绝不教她说假话;同时我们也注意尽量以身作则,自己首先做诚实的人。
“不说谎”是人生幸福的基本保障,一个假话连篇的人,无论以世俗的标准看有多么“成功”,他实质上也不是个幸福的人,因为他的道德一直悬空着。
小孩子都非常聪明,能很细腻地体察大人的反应。可能是那次“给院长爷爷送礼”让我们一瞬间脸上流露的窘迫太多,圆圆回家后似乎有一些不安,她觉得自己做错事了。我们立即安慰说:“没事,原来只是觉得没必要说,你说了也没关系。”她爸爸更嘉奖似的抱起她说:“爸爸就这么点秘密,全让你给抖搂出来了!”宛如她做了件有功的事。
我们都笑起来,圆圆一下子轻松了。
圆圆在一天天长大,越来越懂事,她以后肯定不会因为我们这样一种坦然的态度,就总去“抖搂爸爸的秘密”。有些东西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能明白,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她只要有健康的心理,就一定会把握好这个分寸。
如果说某个孩子有说谎的坏毛病,这一定是他的成长环境出了什么问题。
孩子说谎不外乎两个原因,一个是模仿大人,一个是迫于压力。每个孩子最初的谎言都是从这里来的。
首先是模仿大人。虽然没有一个家长故意去教孩子说假话,即使经常说谎的家长也并不喜欢自己的孩子说谎。但如果家长在和孩子相处中,为了哄孩子听话,经常用一些假话来骗他;或者是家长经常对别人说假话,不时地被孩子耳闻目睹,孩子就会慢慢学会说假话。还有一种情况,是家长出于成人社会里的某种掩饰需求,经常说些虚饰的话,虽说只是一种社会交往技巧,并无道德上的不妥,但如果被年龄尚小的孩子注意到,也会给孩子留下说假话的印象,教会他们说假话。
墨子就染丝这件事比喻教育上的影响,“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故染不可不慎也。”所以如果孩子出现说谎的毛病,家长一定要首先进行自我反省。
造成孩子说谎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压力”,即家长比较严厉,对孩子的每一种过错都不轻易放过,都要批评指责,甚至打骂;或者是家长太强势,说一不二,不尊重孩子的想法,不体恤孩子的一些愿望。这些都会造成孩子的情绪经常性地紧张和不平衡,他们为了逃避处罚、达到愿望或取得平衡,就去说假话。
一位母亲为她孩子的说谎问题来向我咨询。她和她爱人都是博士,从她身上可以看出知识分子的良好修养,我想她孩子说谎应该不是从父母那里模仿的。
她的孩子是个女孩,当时读初二。我和这位母亲就从具体的事情上聊起。
她说,就拿最近的一次说吧。我花一千多元给我女儿买一个彩屏电子词典,一再嘱咐她不要丢了,因为我这个孩子经常丢东西,她从小就有丢三落四的毛病,说过她多少次也改不了,她爸因为这事有一次惩罚她在房间里一动不动站了两个小时。她得到这个彩屏词典也非常喜欢,向我们保证说要认真保管,肯定丢不了。结果这么贵的词典用了一个多月就丢了,丢了她也不跟我说。我发现她词典不在了,问怎么回事,她说是借给同学了。我让她赶快要回来,结果好几天拿不回来。她开始几天总说那个同学忘了给她带来,追问了几天她说要回来了,但转手又借给另一个同学。我有些怀疑,让她两天后必须拿回来。两天后她对我说要回来了,但放在教室里了。我不信,说要第二天亲自跟着她到教室看看,她到这个时候还装得很镇静。直到第二天早晨我真要跟着她去学校,她才哭了,说词典丢了,承认她这些天一直在骗我。
这位母亲说,以前孩子说谎还有些不自在,现在那么多天编谎话骗家长,居然说得像真的,没事人似的。她不能理解自己那么用心教育孩子,孩子怎么能学会撒谎。她说她能原谅孩子丢东西,但不能原谅她说谎骗人。
我能理解这位妈妈的气愤,但这件事却让我听得内心隐隐作痛。这位妈妈只看到了孩子丢东西的过失和撒谎的过错,却没有细心体会孩子在那些日子内心所受的煎熬。
我对这位妈妈说:孩子在这件事情中的表现,应该不叫说谎,她只是想隐藏一件事。孩子丢了东西,根本不是你以为的没事人似的,她内心其实很痛苦。正常情况下,孩子应该寻求父母帮助解决,可你的孩子为什么不去寻求你们的帮助,宁可以拖延和撒谎来应付?这是因为她没有把父母当作不幸的分担者。孩子这样的反应肯定是出于经验,我可以猜测,在你们以前的生活中,一定是孩子一做错了事,总会遭到批评,是这样吗?
这位妈妈想了想,点点头说:“我们对她要求是挺严的。”
我说,你们认为严格对孩子好,但孩子可不觉得好。她知道,这件事告诉了父母,不但词典不能找回来,还会挨一顿批评——她干吗要把一件坏事变成两件呢?所以她宁可选择隐瞒。
这位妈妈有些吃惊地说:“这样分析是有些道理,不过我们从来不打不骂孩子,她做错了事,只是批评她几句,最多罚站一会儿。这有什么呀,哪个孩子不挨父母批评呢。再说,纸包不住火,靠说假话拖延那么些天有必要吗?”
这位妈妈不知道孩子其实十分好面子,大人以为无所谓的事,孩子往往会看得很严重。我们绝不能以我们的感觉来衡量孩子的压力。大人经常随口批评孩子几句,就像平常说话一样,可它们给孩子留下的,却是非常消极的情绪体验。尽管孩子也知道纸包不住火,事情用不了几天终会露馅,但为了逃避大人训斥,她就能拖几天算几天,这符合孩子的思维方式。
并非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不紧张,那几天其实她天天都生活在紧张之中。不管成年人还是孩子,为隐瞒一件事而不断撒谎,是很痛苦的,事实上没有人喜欢撒谎。孩子宁可承受拖延的痛苦,也不告诉家长——这其实是个信号,说明家长和孩子的相处出了问题,孩子在潜意识中已不信任家长,并且排斥家长。作为主动方和强势方的家长必须要进行反思,必须要改变自己了,否则以后可能会因此产生一系列的麻烦。
我把这些想法对家长讲了,她不住地点头。我能感觉到她是在真诚地反思自己。她有些为难地问我:“那你说我以后该怎么办,孩子犯了错误难道我们装作没看见,就不说吗,那样能行吗?”
我说,这不是个装不装的问题,而是你如何理解孩子的问题。你们以前的失误就是容不得孩子有任何错误,所以批评一直贯穿在生活中,似乎家长不说,孩子就不懂得改变,不说就没有尽到做家长的责任。事实上,犯错误是儿童成长的必修课,家长要学会接纳孩子的错误,用不着一发现孩子哪里做得不好,就批评教育一顿。在让孩子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的过程中,“不说”往往是最好的“说”。孩子犯了错误心里已经很难过了,家长给予理解,倒往往比给予批评更能让孩子记住教训。即使说,也要采用不让孩子丢面子的说法。
博士点点头。我看她很愿意听,就继续说:就孩子经常丢东西这个坏毛病,既然已经说过许多遍,而且惩罚过,都没效果,说明这些方法都没用。如果再用下去,不但丢东西的问题解决不了,还让孩子多出了说谎的毛病。以后在这个问题上要用“办法”来帮助她,而不是用“批评”来教育她。
我给她举了自己的例子。比如我女儿圆圆有一次乘出租车把太阳帽摘下来放在旁边座位上,下车忘了拿;又过一段时间和我一起乘出租车,又差点因为同样的原因把新买的一件衣服丢在车上。我们就总结,以后乘出租车,绝不能把东西随手放在座位上,一定要拿在手里,不要嫌麻烦。如果拎了几个袋子,要放在下车的门口,这样就不会丢东西了。
帮助孩子想一些预防方案比批评有效得多。如果孩子真有一个毛病无法改变,只要问题不是太大,可以随他去。用“理解”和“办法”都解决不了的毛病,用“批评”一般来说也解决不了。爱一个人不也包含着对他缺点的接纳吗?
这位博士妈妈是个特别善于学习的人,她是我遇到的最能诚恳地探讨并进行反思的家长。我们这次谈话后,她又和我通过几次电话,她对于“不让孩子丢面子”这一点领悟得非常好,夫妻俩在处理方式上想了很多办法,完全不和孩子冲突了。她说孩子不仅不再“说谎”,而且性情也平稳了许多,学习成绩也有明显进步。我仅从她的语气中,就能听出她一家人转变后的轻松。
很多人习惯把儿童的品行问题归咎于孩子自身,所以习惯指责孩子;可我从自己及他人的经历中真切地看到,孩子的品行习惯是如此依赖家长的教育方式。所以家长在思考改变孩子的问题时,切入点永远应该是如何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哪怕你认为孩子的毛病就是来自孩子自己,你也有责任通过改变你自己唤起孩子的改变。不这样思考,你就永远找不到改变孩子的路径。
2007年7月30日,我在北京电视台看到一期叫“作业/谎言”的节目,一个女孩不爱写作业,经常因为写作业说谎,父母又打又骂都不管用,全家人来节目现场,求助专家帮忙解决。通过他们的叙述可以看出来,问题的核心是父母不当的教育方法导致孩子厌学,并由于害怕受到惩罚而说谎。所以改变孩子的根本,在于父母教养态度的转变。
但被邀请来的一位“心理专家”却把重点放在教育孩子上,对孩子大谈一通“聪明与智慧”的辩证,最后只对家长轻描淡写地说一句“你们也有一些过错”,根本没认真提醒家长反思自己。
专家的话听起来没什么错,却等于什么也没说出来。大道理谁都会讲,可小小的孩子,她哪里能每天面对让她烦恼的作业时,通过思考“聪明与智慧”而获得写作业的动力?
节目结束前,在主持人的努力下,孩子当场保证说以后要好好写作业,再也不说谎了。看得出,孩子之所以说出那样的“保证”,显然是由于节目现场气氛的胁迫,还有对成人的畏惧,以及对自己“变好”的渴望。
孩子下保证的时候我相信她是认真的;但我也相信,做完节目回到家中,只要日常包围她的“教育生态环境”不改变——主要是父母的态度不改变——她就不会改变,很快又会回到原状。事实是,可怜的孩子不由自主地在节目现场又说了一个大大的“谎言”。
可以推测这个女孩说谎的成因——最初因为没好好写作业,父母就提出批评,并要求她做出保证,于是孩子许下一个好好写作业的诺言。可儿童往往对自己履行承诺的能力没有估计,她只是迫于家长的压力去承诺,既缺少践约的理性也缺少践约的兴趣。如果这个时候家长缺少细致入微的体贴和恰到好处的推动,结果只能是孩子食言,因为有太多的原因会导致她完不成诺言。
孩子的每一次食言都会引起大人的不满,批评她说话不算数,并流露出不满,甚至是鄙视。孩子自己也会因此瞧不上自己。她慢慢失去自信,也失去自尊,对他人的要求和自己说过的话越来越满不在乎了,为了逃避处罚,可以随时拿出假话进行抵挡——她不但学习没搞好,还发展出说谎的坏毛病,脸皮也越来越厚了。
说谎和厚脸皮往往联系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知羞耻是由不肯履行自己的诺言产生出来的”。[2]说谎的次数多了,他自己都辨不清楚哪句是真哪句是假,一个人的道德也随之开始堕落了。
当一个孩子养成说谎的习惯后,他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去说谎。
我有一次听到一位高中生的家长说他的孩子总说谎,比如本来有足够的零花钱,但为了在同学面前摆谱或乱消费,就经常编各种谎话来骗父亲的钱,或者是直接从抽屉里偷钱。父亲认为这是孩子天生带来的贪欲,哀叹自己命苦落这么个儿子。这个父亲的苦恼我能理解,但他这是在乱归因,把结果当原因来理解了。他儿子之所以把说谎骗人看成平常事,在他前面的成长中,一定有一系列的事件损害了他的道德,而不是“对钱的需求”本身让他这样。
所以,在解决儿童说谎问题上,家长一定要体察孩子为什么说谎,不要孤立地看一件事,要看到事情的来龙去脉,看到背后隐藏的症结。从症结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要没有诱因,孩子就没必要拿说谎来为难自己,孩子天生不会说谎。
我和先生从没给任何领导送过礼,这一次送这个小工艺品虽说只是出于感谢,但真拿着“礼物”带着圆圆往院长家走时,心里还是有些不好意思,似乎很害怕别人知道。圆圆不理解我们的心情,她来去都兴高采烈的,很为自己去给别人送了点什么而高兴。所以当我们回来走到楼下,看到和我们同住一个楼的她爸爸单位的同事时,她就兴冲冲地对那人说:“熊伯伯,我们刚才去院长爷爷家,给院长爷爷送礼去了!”她爸爸尴尬得只有嘿嘿笑的份儿。
这些事现在看来只是笑话,很有趣,当时却弄得我们很不自在,有些下不了台。但我们没责怪孩子一句,也没有试图再说任何一点掩饰话来圆这个场。如果当时为了面子,当着孩子的面说些谎话,我们自己可能不尴尬了,却是教给孩子说假话。这样的事做来不合算。
我们一直注意培养圆圆诚实的品格,除非是极偶尔的情况下出于善意的需要,否则绝不教她说假话;同时我们也注意尽量以身作则,自己首先做诚实的人。
“不说谎”是人生幸福的基本保障,一个假话连篇的人,无论以世俗的标准看有多么“成功”,他实质上也不是个幸福的人,因为他的道德一直悬空着。
小孩子都非常聪明,能很细腻地体察大人的反应。可能是那次“给院长爷爷送礼”让我们一瞬间脸上流露的窘迫太多,圆圆回家后似乎有一些不安,她觉得自己做错事了。我们立即安慰说:“没事,原来只是觉得没必要说,你说了也没关系。”她爸爸更嘉奖似的抱起她说:“爸爸就这么点秘密,全让你给抖搂出来了!”宛如她做了件有功的事。
我们都笑起来,圆圆一下子轻松了。
圆圆在一天天长大,越来越懂事,她以后肯定不会因为我们这样一种坦然的态度,就总去“抖搂爸爸的秘密”。有些东西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能明白,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她只要有健康的心理,就一定会把握好这个分寸。
如果说某个孩子有说谎的坏毛病,这一定是他的成长环境出了什么问题。
孩子说谎不外乎两个原因,一个是模仿大人,一个是迫于压力。每个孩子最初的谎言都是从这里来的。
首先是模仿大人。虽然没有一个家长故意去教孩子说假话,即使经常说谎的家长也并不喜欢自己的孩子说谎。但如果家长在和孩子相处中,为了哄孩子听话,经常用一些假话来骗他;或者是家长经常对别人说假话,不时地被孩子耳闻目睹,孩子就会慢慢学会说假话。还有一种情况,是家长出于成人社会里的某种掩饰需求,经常说些虚饰的话,虽说只是一种社会交往技巧,并无道德上的不妥,但如果被年龄尚小的孩子注意到,也会给孩子留下说假话的印象,教会他们说假话。
墨子就染丝这件事比喻教育上的影响,“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故染不可不慎也。”所以如果孩子出现说谎的毛病,家长一定要首先进行自我反省。
造成孩子说谎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压力”,即家长比较严厉,对孩子的每一种过错都不轻易放过,都要批评指责,甚至打骂;或者是家长太强势,说一不二,不尊重孩子的想法,不体恤孩子的一些愿望。这些都会造成孩子的情绪经常性地紧张和不平衡,他们为了逃避处罚、达到愿望或取得平衡,就去说假话。
一位母亲为她孩子的说谎问题来向我咨询。她和她爱人都是博士,从她身上可以看出知识分子的良好修养,我想她孩子说谎应该不是从父母那里模仿的。
她的孩子是个女孩,当时读初二。我和这位母亲就从具体的事情上聊起。
她说,就拿最近的一次说吧。我花一千多元给我女儿买一个彩屏电子词典,一再嘱咐她不要丢了,因为我这个孩子经常丢东西,她从小就有丢三落四的毛病,说过她多少次也改不了,她爸因为这事有一次惩罚她在房间里一动不动站了两个小时。她得到这个彩屏词典也非常喜欢,向我们保证说要认真保管,肯定丢不了。结果这么贵的词典用了一个多月就丢了,丢了她也不跟我说。我发现她词典不在了,问怎么回事,她说是借给同学了。我让她赶快要回来,结果好几天拿不回来。她开始几天总说那个同学忘了给她带来,追问了几天她说要回来了,但转手又借给另一个同学。我有些怀疑,让她两天后必须拿回来。两天后她对我说要回来了,但放在教室里了。我不信,说要第二天亲自跟着她到教室看看,她到这个时候还装得很镇静。直到第二天早晨我真要跟着她去学校,她才哭了,说词典丢了,承认她这些天一直在骗我。
这位母亲说,以前孩子说谎还有些不自在,现在那么多天编谎话骗家长,居然说得像真的,没事人似的。她不能理解自己那么用心教育孩子,孩子怎么能学会撒谎。她说她能原谅孩子丢东西,但不能原谅她说谎骗人。
我能理解这位妈妈的气愤,但这件事却让我听得内心隐隐作痛。这位妈妈只看到了孩子丢东西的过失和撒谎的过错,却没有细心体会孩子在那些日子内心所受的煎熬。
我对这位妈妈说:孩子在这件事情中的表现,应该不叫说谎,她只是想隐藏一件事。孩子丢了东西,根本不是你以为的没事人似的,她内心其实很痛苦。正常情况下,孩子应该寻求父母帮助解决,可你的孩子为什么不去寻求你们的帮助,宁可以拖延和撒谎来应付?这是因为她没有把父母当作不幸的分担者。孩子这样的反应肯定是出于经验,我可以猜测,在你们以前的生活中,一定是孩子一做错了事,总会遭到批评,是这样吗?
这位妈妈想了想,点点头说:“我们对她要求是挺严的。”
我说,你们认为严格对孩子好,但孩子可不觉得好。她知道,这件事告诉了父母,不但词典不能找回来,还会挨一顿批评——她干吗要把一件坏事变成两件呢?所以她宁可选择隐瞒。
这位妈妈有些吃惊地说:“这样分析是有些道理,不过我们从来不打不骂孩子,她做错了事,只是批评她几句,最多罚站一会儿。这有什么呀,哪个孩子不挨父母批评呢。再说,纸包不住火,靠说假话拖延那么些天有必要吗?”
这位妈妈不知道孩子其实十分好面子,大人以为无所谓的事,孩子往往会看得很严重。我们绝不能以我们的感觉来衡量孩子的压力。大人经常随口批评孩子几句,就像平常说话一样,可它们给孩子留下的,却是非常消极的情绪体验。尽管孩子也知道纸包不住火,事情用不了几天终会露馅,但为了逃避大人训斥,她就能拖几天算几天,这符合孩子的思维方式。
并非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不紧张,那几天其实她天天都生活在紧张之中。不管成年人还是孩子,为隐瞒一件事而不断撒谎,是很痛苦的,事实上没有人喜欢撒谎。孩子宁可承受拖延的痛苦,也不告诉家长——这其实是个信号,说明家长和孩子的相处出了问题,孩子在潜意识中已不信任家长,并且排斥家长。作为主动方和强势方的家长必须要进行反思,必须要改变自己了,否则以后可能会因此产生一系列的麻烦。
我把这些想法对家长讲了,她不住地点头。我能感觉到她是在真诚地反思自己。她有些为难地问我:“那你说我以后该怎么办,孩子犯了错误难道我们装作没看见,就不说吗,那样能行吗?”
我说,这不是个装不装的问题,而是你如何理解孩子的问题。你们以前的失误就是容不得孩子有任何错误,所以批评一直贯穿在生活中,似乎家长不说,孩子就不懂得改变,不说就没有尽到做家长的责任。事实上,犯错误是儿童成长的必修课,家长要学会接纳孩子的错误,用不着一发现孩子哪里做得不好,就批评教育一顿。在让孩子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的过程中,“不说”往往是最好的“说”。孩子犯了错误心里已经很难过了,家长给予理解,倒往往比给予批评更能让孩子记住教训。即使说,也要采用不让孩子丢面子的说法。
博士点点头。我看她很愿意听,就继续说:就孩子经常丢东西这个坏毛病,既然已经说过许多遍,而且惩罚过,都没效果,说明这些方法都没用。如果再用下去,不但丢东西的问题解决不了,还让孩子多出了说谎的毛病。以后在这个问题上要用“办法”来帮助她,而不是用“批评”来教育她。
我给她举了自己的例子。比如我女儿圆圆有一次乘出租车把太阳帽摘下来放在旁边座位上,下车忘了拿;又过一段时间和我一起乘出租车,又差点因为同样的原因把新买的一件衣服丢在车上。我们就总结,以后乘出租车,绝不能把东西随手放在座位上,一定要拿在手里,不要嫌麻烦。如果拎了几个袋子,要放在下车的门口,这样就不会丢东西了。
帮助孩子想一些预防方案比批评有效得多。如果孩子真有一个毛病无法改变,只要问题不是太大,可以随他去。用“理解”和“办法”都解决不了的毛病,用“批评”一般来说也解决不了。爱一个人不也包含着对他缺点的接纳吗?
这位博士妈妈是个特别善于学习的人,她是我遇到的最能诚恳地探讨并进行反思的家长。我们这次谈话后,她又和我通过几次电话,她对于“不让孩子丢面子”这一点领悟得非常好,夫妻俩在处理方式上想了很多办法,完全不和孩子冲突了。她说孩子不仅不再“说谎”,而且性情也平稳了许多,学习成绩也有明显进步。我仅从她的语气中,就能听出她一家人转变后的轻松。
很多人习惯把儿童的品行问题归咎于孩子自身,所以习惯指责孩子;可我从自己及他人的经历中真切地看到,孩子的品行习惯是如此依赖家长的教育方式。所以家长在思考改变孩子的问题时,切入点永远应该是如何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哪怕你认为孩子的毛病就是来自孩子自己,你也有责任通过改变你自己唤起孩子的改变。不这样思考,你就永远找不到改变孩子的路径。
2007年7月30日,我在北京电视台看到一期叫“作业/谎言”的节目,一个女孩不爱写作业,经常因为写作业说谎,父母又打又骂都不管用,全家人来节目现场,求助专家帮忙解决。通过他们的叙述可以看出来,问题的核心是父母不当的教育方法导致孩子厌学,并由于害怕受到惩罚而说谎。所以改变孩子的根本,在于父母教养态度的转变。
但被邀请来的一位“心理专家”却把重点放在教育孩子上,对孩子大谈一通“聪明与智慧”的辩证,最后只对家长轻描淡写地说一句“你们也有一些过错”,根本没认真提醒家长反思自己。
专家的话听起来没什么错,却等于什么也没说出来。大道理谁都会讲,可小小的孩子,她哪里能每天面对让她烦恼的作业时,通过思考“聪明与智慧”而获得写作业的动力?
节目结束前,在主持人的努力下,孩子当场保证说以后要好好写作业,再也不说谎了。看得出,孩子之所以说出那样的“保证”,显然是由于节目现场气氛的胁迫,还有对成人的畏惧,以及对自己“变好”的渴望。
孩子下保证的时候我相信她是认真的;但我也相信,做完节目回到家中,只要日常包围她的“教育生态环境”不改变——主要是父母的态度不改变——她就不会改变,很快又会回到原状。事实是,可怜的孩子不由自主地在节目现场又说了一个大大的“谎言”。
可以推测这个女孩说谎的成因——最初因为没好好写作业,父母就提出批评,并要求她做出保证,于是孩子许下一个好好写作业的诺言。可儿童往往对自己履行承诺的能力没有估计,她只是迫于家长的压力去承诺,既缺少践约的理性也缺少践约的兴趣。如果这个时候家长缺少细致入微的体贴和恰到好处的推动,结果只能是孩子食言,因为有太多的原因会导致她完不成诺言。
孩子的每一次食言都会引起大人的不满,批评她说话不算数,并流露出不满,甚至是鄙视。孩子自己也会因此瞧不上自己。她慢慢失去自信,也失去自尊,对他人的要求和自己说过的话越来越满不在乎了,为了逃避处罚,可以随时拿出假话进行抵挡——她不但学习没搞好,还发展出说谎的坏毛病,脸皮也越来越厚了。
说谎和厚脸皮往往联系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知羞耻是由不肯履行自己的诺言产生出来的”。[2]说谎的次数多了,他自己都辨不清楚哪句是真哪句是假,一个人的道德也随之开始堕落了。
当一个孩子养成说谎的习惯后,他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去说谎。
我有一次听到一位高中生的家长说他的孩子总说谎,比如本来有足够的零花钱,但为了在同学面前摆谱或乱消费,就经常编各种谎话来骗父亲的钱,或者是直接从抽屉里偷钱。父亲认为这是孩子天生带来的贪欲,哀叹自己命苦落这么个儿子。这个父亲的苦恼我能理解,但他这是在乱归因,把结果当原因来理解了。他儿子之所以把说谎骗人看成平常事,在他前面的成长中,一定有一系列的事件损害了他的道德,而不是“对钱的需求”本身让他这样。
所以,在解决儿童说谎问题上,家长一定要体察孩子为什么说谎,不要孤立地看一件事,要看到事情的来龙去脉,看到背后隐藏的症结。从症结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要没有诱因,孩子就没必要拿说谎来为难自己,孩子天生不会说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