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推荐阅读:
新谷粒 www.xinguli.net,最快更新帝王师:刘伯温最新章节!
郭子兴来到滁州,朱元璋列队欢迎,并且把积攒的三万人马的指挥权交给郭子兴。这在朱元璋的亲信们看来是愚蠢的举动。但朱元璋说:“我给他兵权,一来他是我的领导兼岳父;二来,我看他在无休止的内斗中心力憔悴,兵权能让他得到一点安慰。”
郭子兴无法被安慰,名义上,他是滁州城里的军政长官,但调动任何一支部队,都必须或明或暗地通过朱元璋。1355年,刘伯温在绍兴被羁管的最后一年,朱元璋因为滁州缺粮,而偷袭和州(今安徽和县),马到成功。就在本年,郭子兴突然病逝,刘福通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郭子兴兵团总司令,郭子兴的大舅子张天佑为第二司令,而朱元璋位居第三。
当时郭子兴兵团的所有人都知道,朱元璋绝不肯屈居第三。因为这几年来,跟随朱元璋或者与朱元璋合作过的人都知道,此人是个暗黑人物,不苟言笑,眼神犀利冷酷,浑身散发着一种嗜血狂魔的味道。又因为他看问题精准,能在情况朦胧不明的时候,快速地捕捉到问题的根本,所以,很多人对他又敬又惧。
关于朱元璋的能力,有一件事可以证明。攻下和州后,郭子兴兵团总部派来了许多军官。朱元璋担心这些军官不服他,就选了个开会的日子故意迟到。当时的军队里有个规矩,遇到开会这种场合,谁先到场谁就坐右边,最后来的只能坐左边,因为右边的位置比左边的位置尊贵。由于朱元璋迟到了,所以来的时候,右边的位置早就没有了。他就挑了个左边并不起眼的位置坐了上去。大家开始对军事形势畅所欲言,只有朱元璋一声不吭。因为讨论不出什么定论而要散会时,他突然从椅子上弹了起来,大踏步走到正中央,以希特勒演讲的方式进行了慷慨激昂的演说。他的气场是如此的强大,他的分析是如此的精准,他的情绪是如此的激动,在座的所有军官只有目瞪口呆的份儿。这件事后,那些心里和表面不服的人,都彻底服他了。
但郭天叙不服,张天佑也不服。两人在军事会议上经常故意和他唱反调。朱元璋说一,两人必说二;朱元璋不说一,两人绝对说一。
朱元璋的亲信们对两位领导的态度怒发冲冠,朱元璋却老谋深算道:“郭老爷子在时,最厌恶的就是内讧,我们不能对不起他的在天之灵。恶人自有恶人磨,多行不义必自毙,你们瞧着吧。”
这个恶人很快就登场了,他叫陈埜先,是元政府的一员大将,在和朱元璋兵团的一次战斗中被俘,出于“能屈能伸”的思想,他假装投降。但他的虚情假意无论如何都瞒不过朱元璋的眼睛。朱元璋苦心思虑了很久,不但表现得十分信任,还让陈埜先带领一支军队。这就使朱元璋的亲信们大惑不解,朱元璋说:“你们且看着。”
众人就看着。郭天叙也看着呢,不过他看的是集庆,和当初朱元璋那天马行空般的想法一样,郭天叙也决心攻集庆。朱元璋举双手赞成,在集结军队时,他把陈埜先的那支部队偷偷地塞到了郭天叙和张天佑的攻城兵团中。陈埜先那颗火热的爱国心燃烧起来,就在郭天叙和张天佑围攻集庆城的间歇,他请二人到集庆城下的军营中喝酒。在酒桌上,陈埜先提前埋伏下的刀斧手把二人剁成了肉酱。杀掉二人后,陈埜先派人通知集庆城中的元军,开门攻击郭天叙兵团,来个内外夹击。可元政府军出城后一阵冲杀,根本不知道谁是内鬼,陈埜先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死在乱军中。
朱元璋这招借刀杀人堪称绝响。在郭天叙和张天佑死后,他彻底成了郭家兵团的实际领导人。他向韩宋帝国要求任命令,刘福通当时正在积极筹划针对元帝国的斩首行动,对这种疑案根本无力作精确的调查。于是,朱元璋一跃而升为郭子兴兵团总司令。
1355年最后两个月,朱元璋兵团用迅雷不及掩耳的奇袭手段,以战舰千艘的强大兵力强攻采石(今安徽马鞍山西南),采石顷刻而下。朱元璋在采石不作片刻休整,兵锋直指太平(今安徽马鞍山当涂县),太平瞬间陷落。在彻底荡平了集庆外围防御工事后,1356年二月,朱元璋向集庆发动了总攻。三月,集庆陷落,朱元璋高头大马地进入集庆城,将集庆改名应天。本年阴历七月,朱元璋在未得到韩宋帝国的许可下,自称吴国公。他成功了,站在应天城上,他放眼四望,脸上挂起了阴冷的笑容。
这个时候,就像是有句咒语一样,突然开启了他脑袋中最隐秘的角落。在那里,他终于有了理想,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理想。“我要坐龙椅!”他吼道。
从一个丑陋无比、曾被人误认为奸细的小和尚,到坐在应天城里最豪华、最光明房间里的吴国公,这条路,朱元璋才用了不到四年的时间。
但将来的路,他走起来就远没有这么容易。因为他日后碰到的敌人要比郭天叙聪明百倍、强悍百倍。
朱元璋一请刘伯温
1357年,当刘伯温在处州小心翼翼地制定围剿反政府武装吴成七时,刘福通也在大张旗鼓地开始了他的斩首行动。而朱元璋则在南方悄无声息地进行着他的扩张历程。1358年到来时,朱元璋和他的兵团以暴风骤雨之势把长兴(今浙江长兴)、常州(今江苏常州)、宁国(今安徽宁国)、江阴(今江苏江阴)、常熟(今江苏常熟)、徽州(今安徽黄山)、池州(今安徽池州)、扬州(今江苏扬州)等地纳入囊中。
在完全消化了这些城市后,1358年冬天,他的兵锋直指婺州(今浙江金华)。婺州城城防坚固,政府军顽强抵抗,朱元璋使出了吃奶的力气,才勉强把它攻陷。攻陷婺州后,他趁着胜利的余威,马上攻击处州。那位刘伯温心目中的“齐桓公”石抹宜孙不能抵抗,先是逃出城,后来头脑发热,要和祖国共存亡,又转身冲进了城。最后,他终于如愿以偿,壮烈殉国。
这在刘伯温心中是件比天崩地裂还要大的事,但在朱元璋眼中,只是一件芝麻大小的事。他现在最大的事就是攻城略地和招收人才。就在婺州城里,朱元璋遇到了一个人才,这个人正是刘伯温所以出山的关键人物。
他叫宋濂,浦江(今浙江浦江)人。论起来,他和刘伯温还是同学。因为宋濂曾在刘伯温的理学启蒙老师郑复初那里学习过。当时,他不叫宋濂,而叫宋寿。郑复初认为“寿”字不好,就给他改了“濂”字,这个字为什么要比寿字好,郑复初没有说原因。
从仕途的角度来讲,宋濂远逊于刘伯温。宋濂不是进士出身,但他的文章比刘伯温写得好。宋濂年轻时曾在大都居住过。当时的副宰相危素看到他的文章后惊为天人,想方设法把他塞进了政府,担任了皇帝的秘书。但宋濂和刘伯温不同,刘伯温是进士出身,荣誉越大,责任就越大,所以即使面对腐烂的元王朝时,也绝不言退。而宋濂因为不是进士出身,所以没有刘伯温那样的思想压力,他觉得元王朝的气数要尽了,就转身走了。由于他的文章写得好,和刘伯温惺惺相惜。他跑进龙门山当道士时,还给刘伯温写了封信,要刘伯温来和他一起当道士。
刘伯温委婉地拒绝了,但对宋濂一流的文章表示了真诚的钦佩。宋濂后来在龙门山耐不住寂寞,重新回到红尘。朱元璋攻陷婺州城后,他到婺州城为朱元璋献上了攻取处州之策,朱元璋依计行事,果然大功告成。这使得朱元璋对宋濂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夸奖宋濂的谋略天下无二。
宋濂否认,说:“我有个朋友,在谋略上比我厉害十倍。”
朱元璋问:“谁?”
宋濂回答:“刘伯温。”
朱元璋皱了皱眉,说:“我好像听说过这人吧。”
宋濂听出来了,朱元璋对刘伯温并没有深刻的印象,正如刘伯温对朱元璋没有深刻印象一样。他就甩开膀子,滔滔不绝地把刘伯温在元政府效力的往事说给朱元璋听。最后,他又补充了一句:刘伯温这人精通五行八卦式的魔幻法术,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
朱元璋这才提起一点兴趣来,说:“前知五百年就算了,只要读历史,人人都能做到。这后知五百年,我就很感兴趣了。”
宋濂又趁热打铁:“我听过这样一件事,刘伯温有一次和他的一群朋友在杭州西湖喝酒吟诗,突然天空飘来一片云。刘伯温站起来,掐指一算,神色凝重地对那些人说,‘东南方有天子气,应天该在集庆附近。’您现在把集庆改成了应天,这不是恰恰证明,他是个未卜先知的人吗?”
朱元璋对刘伯温的兴趣猛增了十二分,着急地问:“还有类似的事迹吗?”
宋濂转动眼珠,一拍大腿,说:“还真又有一件。我听说最近刘伯温在老家训练他的兵马,有人劝他占山为王。凭他的智慧,必能成为一方霸主。他却说,我已占卜了一卦,卦象显示,新天子不久后就会来找我,我还是不要瞎折腾了。”
朱元璋说:“这人如此神奇,赶紧派人给我请来。”
宋濂乐颠颠地正要去准备,朱元璋又叫住他,说:“我听说这里有‘浙东四先生’一说?”
宋濂说:“是啊,我,刘伯温,章溢,叶琛。刘伯温和章、叶二人几年前共事过,两人的管理能力和执行力都是一流的强,文章写得也不错,又有军事才能,可谓文武全才。绝佳的是,这二人已经离开元政府,赋闲在家。”
朱元璋说:“四个先生,已经有一个在我这里,如果我专程去请刘伯温,那这人肯定会生傲慢心,我看还是把你们四个一起请了吧!”
宋濂吃惊地张大嘴巴,被朱元璋的诡异心机折服,急忙安排人去请刘伯温。
被派到青田县的使者没费什么劲儿就找到了刘伯温,使者很恭敬,还带了很多贵重的礼物。一见到刘伯温,先没说正题,而是把朱元璋光辉灿烂的发迹史大略说了一遍,最后才说道:“我家主人请您到应天,为他效力,您也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刘伯温仔细地观察那位使者,他发现这人穿的衣服质地很差,但很整洁。他还发现,使者脸上洋溢着青春的光芒,举手投足间都有一股他久违了的活力。他更发现,使者的鞋子新擦过,应该是在进门前特意仔细擦过的。从使者的身上刘伯温能判断出,朱元璋的军队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而作为统帅的朱元璋是什么样的人也就不难推断了。
但是,他对使者说:“替我转告你家主人,我是山村野夫,没有建立盖世奇功的本事,只想在家乡安稳度过余下的时光。所以,您请回吧。”
使者被闹了个大红脸,但临行之前,宋濂交代过他,一定要对他的顾客以礼相待。现在,他的礼已用完,既然人家不来,他也没有办法。于是,使者转身离开了刘伯温家,出门时还不忘了把刘伯温的门轻轻地关上了。
朱元璋得到使者未完成任务的消息后,鼻子就哼出了两股烟,但他马上转念一想,这人不来,可能是因为我派的人不够分量。才华横溢的人,总会有点架子,一请就来的人,不是半吊子,就是妓女。
但宋濂有不同的看法,他说:“刘伯温不是那种喜欢摆架子的人。他在元政府接二连三地碰壁,熊熊的理想之火已经被浇熄。我们现在就是要把他的理想之火煽起来,这不是一个使者所能办到的,非要一个能人不可。”
朱元璋说:“李善长如何?”
宋濂摇头。
朱元璋又说:“朱升如何?我去年得到他,他向我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精明策略,我觉得他成。”
宋濂又摇头,说:“去请刘伯温的人必须是个心理专家,而且要能跟他做朋友,能在刘伯温的言谈举止中洞悉他的心理活动,发现他心理活动的根源。只有找到他这个‘病’,我们才能开出方子。”
朱元璋说:“我看我手底下没有这样的能人。”
宋濂说:“有。”
朱元璋问:“谁。”
“孙炎啊!”
孙炎两请刘伯温
孙炎,字伯融,句容(今江苏镇江句容)人,身长两尺,脸色黑如炭,还是个瘸子。这副形象放在任何地方,都会引人注目。除了这身硬件使人刮目相看外,孙炎还是个学富五车、肚里有墨水的辩才。他对科考从不感兴趣,认为科举考试出来的人都是腐儒,没有在实践中生存的能力。年轻时,他在农田里务农,由于身高和瘸腿的缘故,他的农活干得很一般。于是他扔了锄头,向天咆哮道:“我孙炎堂堂六尺男儿,怎么可以当个农夫。”但至于他扔掉农具后到底都做了什么,刘伯温倒是知道一点。孙炎凭借出色的口才和下笔成章的才华,在南中国的知识分子圈中很吃得开。他和刘伯温一见如故,二人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但刘伯温多次请他到政府工作,孙炎都冷嘲热讽地拒绝了。二人后来联系很少,刘伯温印象中有这样一个人,孙炎印象中也有刘伯温这样一个人。1356年,朱元璋攻陷集庆,孙炎一瘸一拐地跑到集庆,朱元璋早就闻其大名,对其进行了亲切友好的接见。孙炎侃侃而谈天下大势,说元王朝已将毙命,朱元璋先生您应该招收天下人才,以成大业。
朱元璋对其很满意,攻陷处州后,就让他担任战时处州军区司令(处州总制)。当朱元璋要求他请刘伯温出山的信件送到他办公桌上时,他拍案而起,拍着胸脯对送信的使者说:“和吴国公说,小事一桩。”
使者告诉他,吴国公已请过刘伯温一次,毫无成效。
孙炎说:“这太失礼了,他不可能出山。瞧我的!”
孙炎说别人失礼,他也没有“有礼”到哪儿去。本来,按正常人的想法,孙炎应该是亲自登门拜访刘伯温的。但是,孙炎此时已不是个正常人,而是个处州军区司令,多年以来,他从没有做过这么大的官。尤为重要的是,当初刘伯温是以一种君临天下的姿态邀请他到元政府工作的,现在,他要回报给刘伯温,也准备以一种君临天下的姿态邀请刘伯温。所以,他写了一封在热情中充满着自豪和领导人气味的信。在信中,孙炎最先说的就是朱元璋如何如何有威德,他的威德不仅济于人类,而泽于禽兽。凡是朱元璋所过之处,猛兽不轻易吃弱小的动物,凤凰时常来唱歌,老虎领着山中群兽来跳舞。总之,朱元璋就是救苦救难的菩萨,也只有朱元璋能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然后,孙炎又拂去了他和刘伯温友谊上的尘埃,说:“多年不见,我已找到人生的坐标,而你的坐标,我已经为你描画出来,那就是跟着朱元璋,帮黎民脱离苦海。在帮朱元璋成就大业的同时,实现自己的终极价值。”
最后他说:“朱元璋第一次来请你,实在是有失礼之处。你不出山,还是说得过去的。这一次,就不要推脱了。”
他的意思是,我孙炎这样重量级的人物来请你,已经给足了你面子,所以就不要半推半就的,赶紧出来吧。
刘伯温看完这封信后,哑然失笑,说:“孙伯融,你太俗了,我不出山,和你一厢情愿的猜测没有一点关系。”
如果他刘伯温知道宋濂的想法,更会大笑,因为无论是宋濂还是孙炎,都根本不知道他内心的真实活动。
刘伯温不去为朱元璋工作有着纷繁复杂的原因。他是元政府的进士,而宋濂和孙炎不是,元政府自天下大乱以来,为国捐躯的进士不胜枚举,仅他知道或认识的就有泰不华和余阙。面对着天堂里的这些同道中人,刘伯温不能殉国已是无颜相对,如果再让他和这些尽忠心的同道们背道而驰,去和元政府作对,他的良知根本无法饶恕自己。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已经看透了元政府的本质。这是一个病入膏肓、已经不给他丝毫机会尽忠的政府。他虽然决定不再为元政府效力,但从来没有想过要和它作对。
郭子兴来到滁州,朱元璋列队欢迎,并且把积攒的三万人马的指挥权交给郭子兴。这在朱元璋的亲信们看来是愚蠢的举动。但朱元璋说:“我给他兵权,一来他是我的领导兼岳父;二来,我看他在无休止的内斗中心力憔悴,兵权能让他得到一点安慰。”
郭子兴无法被安慰,名义上,他是滁州城里的军政长官,但调动任何一支部队,都必须或明或暗地通过朱元璋。1355年,刘伯温在绍兴被羁管的最后一年,朱元璋因为滁州缺粮,而偷袭和州(今安徽和县),马到成功。就在本年,郭子兴突然病逝,刘福通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郭子兴兵团总司令,郭子兴的大舅子张天佑为第二司令,而朱元璋位居第三。
当时郭子兴兵团的所有人都知道,朱元璋绝不肯屈居第三。因为这几年来,跟随朱元璋或者与朱元璋合作过的人都知道,此人是个暗黑人物,不苟言笑,眼神犀利冷酷,浑身散发着一种嗜血狂魔的味道。又因为他看问题精准,能在情况朦胧不明的时候,快速地捕捉到问题的根本,所以,很多人对他又敬又惧。
关于朱元璋的能力,有一件事可以证明。攻下和州后,郭子兴兵团总部派来了许多军官。朱元璋担心这些军官不服他,就选了个开会的日子故意迟到。当时的军队里有个规矩,遇到开会这种场合,谁先到场谁就坐右边,最后来的只能坐左边,因为右边的位置比左边的位置尊贵。由于朱元璋迟到了,所以来的时候,右边的位置早就没有了。他就挑了个左边并不起眼的位置坐了上去。大家开始对军事形势畅所欲言,只有朱元璋一声不吭。因为讨论不出什么定论而要散会时,他突然从椅子上弹了起来,大踏步走到正中央,以希特勒演讲的方式进行了慷慨激昂的演说。他的气场是如此的强大,他的分析是如此的精准,他的情绪是如此的激动,在座的所有军官只有目瞪口呆的份儿。这件事后,那些心里和表面不服的人,都彻底服他了。
但郭天叙不服,张天佑也不服。两人在军事会议上经常故意和他唱反调。朱元璋说一,两人必说二;朱元璋不说一,两人绝对说一。
朱元璋的亲信们对两位领导的态度怒发冲冠,朱元璋却老谋深算道:“郭老爷子在时,最厌恶的就是内讧,我们不能对不起他的在天之灵。恶人自有恶人磨,多行不义必自毙,你们瞧着吧。”
这个恶人很快就登场了,他叫陈埜先,是元政府的一员大将,在和朱元璋兵团的一次战斗中被俘,出于“能屈能伸”的思想,他假装投降。但他的虚情假意无论如何都瞒不过朱元璋的眼睛。朱元璋苦心思虑了很久,不但表现得十分信任,还让陈埜先带领一支军队。这就使朱元璋的亲信们大惑不解,朱元璋说:“你们且看着。”
众人就看着。郭天叙也看着呢,不过他看的是集庆,和当初朱元璋那天马行空般的想法一样,郭天叙也决心攻集庆。朱元璋举双手赞成,在集结军队时,他把陈埜先的那支部队偷偷地塞到了郭天叙和张天佑的攻城兵团中。陈埜先那颗火热的爱国心燃烧起来,就在郭天叙和张天佑围攻集庆城的间歇,他请二人到集庆城下的军营中喝酒。在酒桌上,陈埜先提前埋伏下的刀斧手把二人剁成了肉酱。杀掉二人后,陈埜先派人通知集庆城中的元军,开门攻击郭天叙兵团,来个内外夹击。可元政府军出城后一阵冲杀,根本不知道谁是内鬼,陈埜先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死在乱军中。
朱元璋这招借刀杀人堪称绝响。在郭天叙和张天佑死后,他彻底成了郭家兵团的实际领导人。他向韩宋帝国要求任命令,刘福通当时正在积极筹划针对元帝国的斩首行动,对这种疑案根本无力作精确的调查。于是,朱元璋一跃而升为郭子兴兵团总司令。
1355年最后两个月,朱元璋兵团用迅雷不及掩耳的奇袭手段,以战舰千艘的强大兵力强攻采石(今安徽马鞍山西南),采石顷刻而下。朱元璋在采石不作片刻休整,兵锋直指太平(今安徽马鞍山当涂县),太平瞬间陷落。在彻底荡平了集庆外围防御工事后,1356年二月,朱元璋向集庆发动了总攻。三月,集庆陷落,朱元璋高头大马地进入集庆城,将集庆改名应天。本年阴历七月,朱元璋在未得到韩宋帝国的许可下,自称吴国公。他成功了,站在应天城上,他放眼四望,脸上挂起了阴冷的笑容。
这个时候,就像是有句咒语一样,突然开启了他脑袋中最隐秘的角落。在那里,他终于有了理想,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理想。“我要坐龙椅!”他吼道。
从一个丑陋无比、曾被人误认为奸细的小和尚,到坐在应天城里最豪华、最光明房间里的吴国公,这条路,朱元璋才用了不到四年的时间。
但将来的路,他走起来就远没有这么容易。因为他日后碰到的敌人要比郭天叙聪明百倍、强悍百倍。
朱元璋一请刘伯温
1357年,当刘伯温在处州小心翼翼地制定围剿反政府武装吴成七时,刘福通也在大张旗鼓地开始了他的斩首行动。而朱元璋则在南方悄无声息地进行着他的扩张历程。1358年到来时,朱元璋和他的兵团以暴风骤雨之势把长兴(今浙江长兴)、常州(今江苏常州)、宁国(今安徽宁国)、江阴(今江苏江阴)、常熟(今江苏常熟)、徽州(今安徽黄山)、池州(今安徽池州)、扬州(今江苏扬州)等地纳入囊中。
在完全消化了这些城市后,1358年冬天,他的兵锋直指婺州(今浙江金华)。婺州城城防坚固,政府军顽强抵抗,朱元璋使出了吃奶的力气,才勉强把它攻陷。攻陷婺州后,他趁着胜利的余威,马上攻击处州。那位刘伯温心目中的“齐桓公”石抹宜孙不能抵抗,先是逃出城,后来头脑发热,要和祖国共存亡,又转身冲进了城。最后,他终于如愿以偿,壮烈殉国。
这在刘伯温心中是件比天崩地裂还要大的事,但在朱元璋眼中,只是一件芝麻大小的事。他现在最大的事就是攻城略地和招收人才。就在婺州城里,朱元璋遇到了一个人才,这个人正是刘伯温所以出山的关键人物。
他叫宋濂,浦江(今浙江浦江)人。论起来,他和刘伯温还是同学。因为宋濂曾在刘伯温的理学启蒙老师郑复初那里学习过。当时,他不叫宋濂,而叫宋寿。郑复初认为“寿”字不好,就给他改了“濂”字,这个字为什么要比寿字好,郑复初没有说原因。
从仕途的角度来讲,宋濂远逊于刘伯温。宋濂不是进士出身,但他的文章比刘伯温写得好。宋濂年轻时曾在大都居住过。当时的副宰相危素看到他的文章后惊为天人,想方设法把他塞进了政府,担任了皇帝的秘书。但宋濂和刘伯温不同,刘伯温是进士出身,荣誉越大,责任就越大,所以即使面对腐烂的元王朝时,也绝不言退。而宋濂因为不是进士出身,所以没有刘伯温那样的思想压力,他觉得元王朝的气数要尽了,就转身走了。由于他的文章写得好,和刘伯温惺惺相惜。他跑进龙门山当道士时,还给刘伯温写了封信,要刘伯温来和他一起当道士。
刘伯温委婉地拒绝了,但对宋濂一流的文章表示了真诚的钦佩。宋濂后来在龙门山耐不住寂寞,重新回到红尘。朱元璋攻陷婺州城后,他到婺州城为朱元璋献上了攻取处州之策,朱元璋依计行事,果然大功告成。这使得朱元璋对宋濂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夸奖宋濂的谋略天下无二。
宋濂否认,说:“我有个朋友,在谋略上比我厉害十倍。”
朱元璋问:“谁?”
宋濂回答:“刘伯温。”
朱元璋皱了皱眉,说:“我好像听说过这人吧。”
宋濂听出来了,朱元璋对刘伯温并没有深刻的印象,正如刘伯温对朱元璋没有深刻印象一样。他就甩开膀子,滔滔不绝地把刘伯温在元政府效力的往事说给朱元璋听。最后,他又补充了一句:刘伯温这人精通五行八卦式的魔幻法术,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
朱元璋这才提起一点兴趣来,说:“前知五百年就算了,只要读历史,人人都能做到。这后知五百年,我就很感兴趣了。”
宋濂又趁热打铁:“我听过这样一件事,刘伯温有一次和他的一群朋友在杭州西湖喝酒吟诗,突然天空飘来一片云。刘伯温站起来,掐指一算,神色凝重地对那些人说,‘东南方有天子气,应天该在集庆附近。’您现在把集庆改成了应天,这不是恰恰证明,他是个未卜先知的人吗?”
朱元璋对刘伯温的兴趣猛增了十二分,着急地问:“还有类似的事迹吗?”
宋濂转动眼珠,一拍大腿,说:“还真又有一件。我听说最近刘伯温在老家训练他的兵马,有人劝他占山为王。凭他的智慧,必能成为一方霸主。他却说,我已占卜了一卦,卦象显示,新天子不久后就会来找我,我还是不要瞎折腾了。”
朱元璋说:“这人如此神奇,赶紧派人给我请来。”
宋濂乐颠颠地正要去准备,朱元璋又叫住他,说:“我听说这里有‘浙东四先生’一说?”
宋濂说:“是啊,我,刘伯温,章溢,叶琛。刘伯温和章、叶二人几年前共事过,两人的管理能力和执行力都是一流的强,文章写得也不错,又有军事才能,可谓文武全才。绝佳的是,这二人已经离开元政府,赋闲在家。”
朱元璋说:“四个先生,已经有一个在我这里,如果我专程去请刘伯温,那这人肯定会生傲慢心,我看还是把你们四个一起请了吧!”
宋濂吃惊地张大嘴巴,被朱元璋的诡异心机折服,急忙安排人去请刘伯温。
被派到青田县的使者没费什么劲儿就找到了刘伯温,使者很恭敬,还带了很多贵重的礼物。一见到刘伯温,先没说正题,而是把朱元璋光辉灿烂的发迹史大略说了一遍,最后才说道:“我家主人请您到应天,为他效力,您也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刘伯温仔细地观察那位使者,他发现这人穿的衣服质地很差,但很整洁。他还发现,使者脸上洋溢着青春的光芒,举手投足间都有一股他久违了的活力。他更发现,使者的鞋子新擦过,应该是在进门前特意仔细擦过的。从使者的身上刘伯温能判断出,朱元璋的军队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而作为统帅的朱元璋是什么样的人也就不难推断了。
但是,他对使者说:“替我转告你家主人,我是山村野夫,没有建立盖世奇功的本事,只想在家乡安稳度过余下的时光。所以,您请回吧。”
使者被闹了个大红脸,但临行之前,宋濂交代过他,一定要对他的顾客以礼相待。现在,他的礼已用完,既然人家不来,他也没有办法。于是,使者转身离开了刘伯温家,出门时还不忘了把刘伯温的门轻轻地关上了。
朱元璋得到使者未完成任务的消息后,鼻子就哼出了两股烟,但他马上转念一想,这人不来,可能是因为我派的人不够分量。才华横溢的人,总会有点架子,一请就来的人,不是半吊子,就是妓女。
但宋濂有不同的看法,他说:“刘伯温不是那种喜欢摆架子的人。他在元政府接二连三地碰壁,熊熊的理想之火已经被浇熄。我们现在就是要把他的理想之火煽起来,这不是一个使者所能办到的,非要一个能人不可。”
朱元璋说:“李善长如何?”
宋濂摇头。
朱元璋又说:“朱升如何?我去年得到他,他向我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精明策略,我觉得他成。”
宋濂又摇头,说:“去请刘伯温的人必须是个心理专家,而且要能跟他做朋友,能在刘伯温的言谈举止中洞悉他的心理活动,发现他心理活动的根源。只有找到他这个‘病’,我们才能开出方子。”
朱元璋说:“我看我手底下没有这样的能人。”
宋濂说:“有。”
朱元璋问:“谁。”
“孙炎啊!”
孙炎两请刘伯温
孙炎,字伯融,句容(今江苏镇江句容)人,身长两尺,脸色黑如炭,还是个瘸子。这副形象放在任何地方,都会引人注目。除了这身硬件使人刮目相看外,孙炎还是个学富五车、肚里有墨水的辩才。他对科考从不感兴趣,认为科举考试出来的人都是腐儒,没有在实践中生存的能力。年轻时,他在农田里务农,由于身高和瘸腿的缘故,他的农活干得很一般。于是他扔了锄头,向天咆哮道:“我孙炎堂堂六尺男儿,怎么可以当个农夫。”但至于他扔掉农具后到底都做了什么,刘伯温倒是知道一点。孙炎凭借出色的口才和下笔成章的才华,在南中国的知识分子圈中很吃得开。他和刘伯温一见如故,二人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但刘伯温多次请他到政府工作,孙炎都冷嘲热讽地拒绝了。二人后来联系很少,刘伯温印象中有这样一个人,孙炎印象中也有刘伯温这样一个人。1356年,朱元璋攻陷集庆,孙炎一瘸一拐地跑到集庆,朱元璋早就闻其大名,对其进行了亲切友好的接见。孙炎侃侃而谈天下大势,说元王朝已将毙命,朱元璋先生您应该招收天下人才,以成大业。
朱元璋对其很满意,攻陷处州后,就让他担任战时处州军区司令(处州总制)。当朱元璋要求他请刘伯温出山的信件送到他办公桌上时,他拍案而起,拍着胸脯对送信的使者说:“和吴国公说,小事一桩。”
使者告诉他,吴国公已请过刘伯温一次,毫无成效。
孙炎说:“这太失礼了,他不可能出山。瞧我的!”
孙炎说别人失礼,他也没有“有礼”到哪儿去。本来,按正常人的想法,孙炎应该是亲自登门拜访刘伯温的。但是,孙炎此时已不是个正常人,而是个处州军区司令,多年以来,他从没有做过这么大的官。尤为重要的是,当初刘伯温是以一种君临天下的姿态邀请他到元政府工作的,现在,他要回报给刘伯温,也准备以一种君临天下的姿态邀请刘伯温。所以,他写了一封在热情中充满着自豪和领导人气味的信。在信中,孙炎最先说的就是朱元璋如何如何有威德,他的威德不仅济于人类,而泽于禽兽。凡是朱元璋所过之处,猛兽不轻易吃弱小的动物,凤凰时常来唱歌,老虎领着山中群兽来跳舞。总之,朱元璋就是救苦救难的菩萨,也只有朱元璋能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然后,孙炎又拂去了他和刘伯温友谊上的尘埃,说:“多年不见,我已找到人生的坐标,而你的坐标,我已经为你描画出来,那就是跟着朱元璋,帮黎民脱离苦海。在帮朱元璋成就大业的同时,实现自己的终极价值。”
最后他说:“朱元璋第一次来请你,实在是有失礼之处。你不出山,还是说得过去的。这一次,就不要推脱了。”
他的意思是,我孙炎这样重量级的人物来请你,已经给足了你面子,所以就不要半推半就的,赶紧出来吧。
刘伯温看完这封信后,哑然失笑,说:“孙伯融,你太俗了,我不出山,和你一厢情愿的猜测没有一点关系。”
如果他刘伯温知道宋濂的想法,更会大笑,因为无论是宋濂还是孙炎,都根本不知道他内心的真实活动。
刘伯温不去为朱元璋工作有着纷繁复杂的原因。他是元政府的进士,而宋濂和孙炎不是,元政府自天下大乱以来,为国捐躯的进士不胜枚举,仅他知道或认识的就有泰不华和余阙。面对着天堂里的这些同道中人,刘伯温不能殉国已是无颜相对,如果再让他和这些尽忠心的同道们背道而驰,去和元政府作对,他的良知根本无法饶恕自己。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已经看透了元政府的本质。这是一个病入膏肓、已经不给他丝毫机会尽忠的政府。他虽然决定不再为元政府效力,但从来没有想过要和它作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