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推荐阅读:
新谷粒 www.xinguli.net,最快更新帝王师:刘伯温最新章节!
朱元璋还在想谈洋事件,漫不经心地,但语气里带着威严冷酷:“刘基,你好好养病,不碍事。”
刘伯温跪下谢恩,朱元璋这次没有阻拦。这是个非常缓慢的场景,刘伯温的动作如同慢镜头,朱元璋特别欣赏这一艰难的跪拜。当他要刘伯温平身后,突然想到一件事。他问刘伯温:“听说你说过这样的话,凡事不必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刘伯温点头。
朱元璋冷冷地又问:“你此生真的能无愧于心?”
这是一个非常刁钻的问题。刘伯温站在那里,对他的人生进行了严肃的回顾后,发现,他真的不能无愧于心。实际上,任何人都不可能无愧于心。
刘伯温离开
1375年阴历三月,刘伯温在南京城中忍受着提前到来的炎热。他的两鬓流着油腻的汗,给朱元璋写一封请求回家的信。出乎意料的,他上午送去的信,下午答复就来了,来的信是朱元璋给刘伯温的最后一道手诏,名为《御赐归老青田诏书》,开篇就是气势凌人:
朕闻古人有云:君子绝交,恶言不出;忠臣去国,不洁其名。尔刘基栝苍之士,少有英名,海内闻之。及元末群雄鼎峙,熟辨真伪者谁。岁在戊戌,天下正当扰乱之秋,朕亲帅六军下双溪而有浙左,独尔栝苍未附,惟知尔名耳。吾将谓白面书生,不识时务,不久而栝苍附,朕已还京。何期仰观俯察,独断无疑,千里之余,兼程而至,谒朕陈情,百无不当。至如用征四方,摧坚抚顺,尔亦助焉。不数年间,天下一统。当定功行赏之时,朕不忘尔从未定之秋,是用加以显爵,特使垂名于千万年之不朽,敕归老于桑梓,以尽天年。何期祸生于有隙,致使不安。若明以宪章,则轻重有不可恕;若论相从之始,则国有八议。故不夺其名而夺其禄,此国之大体也。然若愚蠢之徒,必不克己,将谓己是而国非。卿善为忠者,所以不辨而趋朝,一则释他人之余论,况亲君之心甚切,此可谓不洁其名者欤,恶言不出者欤。卿今年迈,居京数载,近闻老病日侵,不以筋力自强,朕甚悯之。于戏,禽鸟生于丛木,翎翅干而扬去,恋巢之情,时时而复顾。禽鸟如是,况人者乎。若商不亡于道,官终老于家,世人之万幸也。今也老病未笃,可速往栝苍,共语儿孙,以尽考终之道,岂不君臣两尽者欤。
在这道《御赐归老青田诏书》中,朱元璋和在二月里跟刘伯温聊天的那个朱元璋判若两人。这道诏书中,没有任何人性,直接呼刘伯温为“尔刘基”,同时把谈洋事件放大,最后一兜,说他朱元璋此生对刘伯温已是仁至义尽,无愧于心。
刘伯温捧着这道诏书,流下泪水。三月初四,他离开南京城,回青田。宋濂来送行,刘伯温问:“皇上没有说什么吗?”宋濂说:“皇上很关心你,问你能否坚持到家。”
刘伯温苦笑说:“当然能。”二人分别的最后,他拉宋濂的手。宋濂听见他说:“我在1360年没来南京时就已死啦!”宋濂知道他又神经错乱了,正要说几句安慰的话,却又听到刘伯温说:“死了的我,用十五年做了一个大大的梦!”
宋濂失声道:“不要多想,回去好好养病。”
刘伯温看了他一眼,再也没说什么,宋濂也不说什么了,二人心知肚明,此次分别,将是永别。
青田凉爽得使人如在天堂,这至少是刘伯温到家那天的感觉。他的家人对这位病入膏肓的老人所表现出的快乐情绪大为惊讶,自谈洋事件后,刘伯温第一次露出了发自心底的笑容。他的家人以为他能挺过这一关,不过第二天,刘伯温从床上醒来后,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他坐在床上,自言自语。他要他的家人准备椅子,说不能让客人来站着。他还让家人杀鸡宰猪,因为客人们要吃饭。家人对他突然变成这样,大为惊骇。
实际上,刘伯温在那个空荡荡的屋子里看到了他生命中所有的人。他看到他的儒学导师郑复初,郑复初正在给他讲课。他就跟着郑复初大声地读了起来。他又看到父亲,父亲在心无旁骛地钻研一本天书,还让他安静一会儿,不要打搅自己。他看到很多人,元大都里那个卖书的书商,高安衙门他的领导,还有他那些同僚,他看到了方国珍,这都是他最痛恨的人,可现在,他却发现,原来自己这么爱他们,如果没有他们,他的人生就不会这样完美。最后,他看到了此生最不想看到的人——朱元璋。
他叫了起来,在房间里直打滚。但在这个房间里的朱元璋并没有那么多戾气,反而非常和蔼可亲。朱元璋还向他鞠躬,说:“我为天下,屈四先生。”
刘伯温赶紧跪下,说:“皇上千万不能这样说,多年以后,我无法忍受你的前恭后倨啊。”
朱元璋语重心长地说:“谁让你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呢。”
刘伯温说:“那是民间的刘伯温,不是真实的刘伯温。”
朱元璋点头说:“我承认。但是,我容不下你。”
刘伯温不无伤感地说:“可在1368年,我已经隐退,为何还要把我叫回?”
朱元璋说:“你们道家讲究功成身退,对别人而言,是可以操作的。可对你,却不行。我容不下你,却需要你。最重要的,你还没有死,这就是命运!”
刘伯温愣了一会儿,突然恍然大悟地笑了。他说:“我明白了。如果朱升活到现在,恐怕也是这样凄凉的结局吧。”
朱元璋点头,说:“是的,一个人只要活着,就难免有事。”
刘伯温已彻底清醒,说:“也就是说,无论我多么能掐会算,也无法逃脱。因为我还活着,活着本身就是一种罪恶,特别是活在你的世界中的人。”
朱元璋鼓掌大笑,说:“你说对了。你看现在活着的那些人,必有厄运等着他们。要知道,我是个从不念旧情、有着蛇蝎心肠的人。”
刘伯温大叫一声,因为世界上还有这种人,让他暴怒。他猛地敲向身边的桌子,在一阵灰尘飘扬中,房间里所有的人都消失不见了,只剩下空气流动的声音。
1375年阴历四月十五,折磨了刘伯温一个多月的那些幻象突然消失不见了。他感觉非常好,他知道,这是死神即将来的征兆。于是他把儿子刘琏叫到床边,手指着他的所有着作,说:“等我死后,把这些书都送到南京去,你要告诫子孙后代,千万不要看这些书。”
刘琏翻开一份书目,这是刘伯温一生中最辉煌的着作,可称为刘伯温全集:《郁离子》《覆瓿集》《写情集》《犁眉公集》《春秋明经》《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天文秘略》《白猿经风雨占候》《玉洞金书》《灵棋经注》《解皇极经世稽览图》《三命奇谈滴天髓》《金弹子》《一粒粟》《地理漫兴》《灵城精义》《佐元直指图解》《效颦集》《观象玩占》《演禽图诀》《披肝露胆》《注玉尺经》《多能鄙事》《烧饼歌》《百战奇略》。
或许正是这些着作在后世的流传,才让许多人把刘伯温看成一个神乎其神的魔法师和预言家。而作为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刘伯温的光环在民间越来越淡。
这对刘伯温是绝不公平的。他要子孙后代不要学习这些神秘的玄学,可能是谈洋事件给他造成了难以释怀的伤害。他以精通术数闻名,最终却倒在了术数上,这不能不说是他人生中最大的讽刺,或许正如梦幻中的朱元璋所说,这就是命运。
在嘱咐完大儿子刘琏后,他又对小儿子刘璟说:“为政宽猛如循环,当今之务,正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诸形胜要害之地,应与京师声势联络。我想给皇上写封信,说明这样的问题,但现在胡惟庸在,我就是写了,也没有用处。等胡惟庸下台后,皇上必然思念我,会找你们,你就把我这段话说给他听。”
——刘伯温临死前还对朱元璋和这个帝国念念不忘,用赤胆忠心这四个字恐怕不能完全概括。有时候,我们很难理解古人那份百死不悔的情怀,刘伯温就是这样的一个古人。
刘伯温说完这些话,剧烈地咳嗽,当他恢复平静后,嘴唇已发白。这个时候,他突然困倦了。他说他要睡一会儿,他的两个儿子走出他的房门,还没有把门关上,刘伯温就睡着了。在梦中,他发现自己走进了一个空荡荡的房间里,周围的墙壁白得使人发抖。一种他是第一个走进这房间的沉重感使他极为不安。睡梦中,他不经意地想起,最近几年来,他做的都是这个梦,也就是说,这个梦他已经重复了有一千天,可每次醒来后,他都会忘记。于是,每次梦到这个房间时,他都认为自己是第一次来。只有在梦将要醒时,他才发现自己不是第一次来。
现实中,那天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在梦幻中,刘伯温想推开那个房间的窗户,看看是否也在下雨。但他没有找到窗户,这是一个没有窗户的房间,甚至连门都没有。和从前一样,他在这个房间里恐慌起来,他拼命地大叫,于是,梦醒了。
房间里一片梦幻,他看到了陈友谅、张士诚正在向他招手,是那种彬彬有礼而充满热情的招手。他从床上爬起来,向他们走去,可能是动作太快,他突然穿过了他们透明的身体,转头再看时,两人消失了。于是,他再度醒来,窗外一片明亮。
这已是1375年阴历四月十六日的夜晚,月亮早早地升起,又大又荒唐。月光探进房间里,刘伯温在床头睁着眼睛,看到在流动的月光中,有那么多人在向他招手。此时,他忘记了正在南京城里顾盼自雄的胡惟庸,忘记了他亲手毁灭的陈友谅、张士诚,忘记了他曾效忠过的元王朝。他闭上眼睛,月光消失了,眼前却更光明起来。他看到了自己的童年,瘦骨嶙峋,郁郁寡欢,眼神忧郁,正在一个山洞中如饥似渴地读书。他又看到一帘厚厚的帐幕被人掀起,里面走出了一个下巴突出、两眼晦暗的人,正是朱元璋。
他听到地球飞速自转轰隆隆的声音,把他震得浑身发抖。他睁开眼睛,看到月光如闪电一样从他的房间里退了出去,穿街过巷,冲向原野,然后一个优美的姿势越上了青田山,在飞驰了一段时间后,月光贴着青田县城湿润的石子小路快速地流向处州,在处州城里,月光左旋右转,右旋左转,终于在一处空地前停了下来,它转身向青田方向看了一眼,然后呼啸一声,冲天而逝。这是65年前1311年阴历六月十五的那道月光,它和刘伯温在人间驻足65年,如今重回天界。
月光如水,刘伯温归天。
死因罗生门
1377年,刘琏写信给南京,要人来取刘伯温全集。朱元璋拿到这套全集后,假惺惺地掉下几滴眼泪,说:“刘基太忠诚了,可让他的大儿子刘琏来做官。”如果这次是逢场作戏,那么在1390年,刘伯温归位的15年后,朱元璋的一番话倒的确是真情实感。1380年,胡惟庸谋反案爆发,朱元璋兽性大发,先后屠杀三万余人。胡惟庸临死前将会想起,那个寒冷的上午,他去见刘伯温的情景。刘伯温对他说,五年后再见,如今,一语成谶。
而朱元璋或许正是在这个时候,才想到刘伯温论相。他对刘伯温的小儿子刘璟说:“我经常思念刘伯温。他在这里,满朝都是党,他却一个也不从。他后来吃了胡惟庸的毒药,死掉了。我也算是为他报仇了,胡惟庸那厮被我斩尽杀绝,坟墓也被我挖了。”
事实真如朱元璋所说的那样吗?或者换个问法:刘伯温到底是怎么死的?
第一种意见认为,刘伯温的确如朱元璋所说的,是胡惟庸下毒。胡惟庸案的爆发,是因为有人密告,说胡惟庸正准备造反,在密告信中,提到的胡惟庸种种不法勾当中,就有一条是,胡惟庸谋杀了刘伯温。这封告密信的主人在胡惟庸被杀后现身,正是胡惟庸最信任的一名手下。这人知道内情,应该没有异议。可问题是,当朱元璋审问那个与胡惟庸共事的汪广洋时,汪广洋说自己毫不知情。有人于此认为,胡惟庸根本没有谋杀刘伯温。至于那封告密信,在中国政治场中,栽赃陷害是常有的事,告密信的主人栽赃胡惟庸,也不是没有可能。
第二种意见认为,是朱元璋指使胡惟庸谋杀了刘伯温。因为胡惟庸在1375年去看刘伯温时,是朱元璋命令他去的。或许就在这份命令之外,又加了一条命令:神不知鬼不觉地杀掉刘伯温。这种意见太荒谬,如果朱元璋真要杀刘伯温,谈洋事件是最好的理由,何必要去谋杀?
这两种意见都把刘伯温当成了白痴。刘伯温对药理相当了解,《多能鄙事》中关于药方的搜集就是证明,况且,他对胡惟庸始终就有防范,不可能明知是毒药还吃。如果他那么想死,也不会在谈洋事件出现后来京谢罪。他大可就在青田等着死亡的降临。
第三种意见则认为,刘伯温的死亡是正常事件,没有谋杀。刘伯温多年以来的肝肺都有问题,年纪大了后,病情加重,后来他向朱元璋说自己身体里有个瘤子,可能就是肝癌,已到晚期。
刘伯温家族自刘伯温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什么出类拔萃的人。不过,刘伯温给子孙后代积攒下一个十几世都用不完的家底。所以,刘伯温家族在整个明朝时期,不算太辉煌,但也不算太糟糕。
1514年,当心学宗师王阳明在南京城中向他的数万弟子传授心学时,正德皇帝颁布诏书,赠刘伯温“太师”称号,并谥“文成”。正德帝用他那尖利的嗓子对他的臣子们说,刘伯温是“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天上听到这十二个字的刘伯温肯定会流下激动的泪水,对他功绩的认定居然迟了140年!
虽然迟了这么久,但刘伯温应该感到很欣慰,因为从此,他的大明国师的地位奠定,无人出其右。
刘伯温之死的传说
刘伯温在民间俨然是大仙级人物。关于刘伯温的传说,数不胜数。虽然这些传说不是史实,但作为历史人物,它恰好是刘伯温另一面的眉批。胡适说,历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那么,我们不妨看看民间是如何打扮刘伯温这位大仙的吧。
关于刘伯温的死,民间始终相信是朱元璋逼的。据说朱元璋在刘伯温的指导下得到江山后,对刘伯温就有了意见。因为刘伯温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这样的人活着,对他和他的江山绝不是好事。可无缘无故地杀了刘伯温,又担心别人说闲话。所以朱元璋决定找刘伯温的茬儿,让他“犯罪”。
当时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才十几岁,刘伯温正是他的老师。有一天,朱标缠着刘伯温带他到宫外玩耍,刘伯温就带着他到南京城的大街小巷去转悠,行经一门口时,朱标听到门里传出撕心裂肺的叫声,向里一看,几个大汉正在那里杀一头猪。
朱标就问刘伯温:“他们为什么要杀猪?”
刘伯温回答:“杀猪吃肉啊。”
朱标又问:“所有的猪都要被杀掉吗?”
刘伯温回答:“当然,大猪是肯定要被杀的,小猪长大了,也要被杀。”
两人回宫后,朱标向父亲朱元璋汇报学习成绩,就谈到了杀猪那件事。朱元璋一听,顿时脸色大变,发怒道:“什么大猪(朱)小猪(朱),这不是反了吗?刘伯温这厮如此大胆,想要杀我,还想杀太子,篡夺我的江山,明天我就叫你好看!”
朱元璋在七窍生烟时,他的老婆马女士正巧路过,听到后,马上派人给刘伯温送了一个小口袋。刘伯温打开口袋后,发现里面只有一枚枣和一颗桃。他琢磨了一会儿,大叫一声:“大事不好。枣桃,就是早逃的意思,皇后这是让我赶紧逃跑啊。”
刘伯温跳上一匹快马,昼夜奔驰,逃回青田。可就在路上,他被朱元璋派来的人追上。刘伯温见无处可逃,就从怀中摸出一块金子,吞金自杀了。
另外一个传说是,刘伯温的死是咎由自取,因为他泄露天机,斩断龙脉,惹恼了上天。
朱元璋还在想谈洋事件,漫不经心地,但语气里带着威严冷酷:“刘基,你好好养病,不碍事。”
刘伯温跪下谢恩,朱元璋这次没有阻拦。这是个非常缓慢的场景,刘伯温的动作如同慢镜头,朱元璋特别欣赏这一艰难的跪拜。当他要刘伯温平身后,突然想到一件事。他问刘伯温:“听说你说过这样的话,凡事不必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刘伯温点头。
朱元璋冷冷地又问:“你此生真的能无愧于心?”
这是一个非常刁钻的问题。刘伯温站在那里,对他的人生进行了严肃的回顾后,发现,他真的不能无愧于心。实际上,任何人都不可能无愧于心。
刘伯温离开
1375年阴历三月,刘伯温在南京城中忍受着提前到来的炎热。他的两鬓流着油腻的汗,给朱元璋写一封请求回家的信。出乎意料的,他上午送去的信,下午答复就来了,来的信是朱元璋给刘伯温的最后一道手诏,名为《御赐归老青田诏书》,开篇就是气势凌人:
朕闻古人有云:君子绝交,恶言不出;忠臣去国,不洁其名。尔刘基栝苍之士,少有英名,海内闻之。及元末群雄鼎峙,熟辨真伪者谁。岁在戊戌,天下正当扰乱之秋,朕亲帅六军下双溪而有浙左,独尔栝苍未附,惟知尔名耳。吾将谓白面书生,不识时务,不久而栝苍附,朕已还京。何期仰观俯察,独断无疑,千里之余,兼程而至,谒朕陈情,百无不当。至如用征四方,摧坚抚顺,尔亦助焉。不数年间,天下一统。当定功行赏之时,朕不忘尔从未定之秋,是用加以显爵,特使垂名于千万年之不朽,敕归老于桑梓,以尽天年。何期祸生于有隙,致使不安。若明以宪章,则轻重有不可恕;若论相从之始,则国有八议。故不夺其名而夺其禄,此国之大体也。然若愚蠢之徒,必不克己,将谓己是而国非。卿善为忠者,所以不辨而趋朝,一则释他人之余论,况亲君之心甚切,此可谓不洁其名者欤,恶言不出者欤。卿今年迈,居京数载,近闻老病日侵,不以筋力自强,朕甚悯之。于戏,禽鸟生于丛木,翎翅干而扬去,恋巢之情,时时而复顾。禽鸟如是,况人者乎。若商不亡于道,官终老于家,世人之万幸也。今也老病未笃,可速往栝苍,共语儿孙,以尽考终之道,岂不君臣两尽者欤。
在这道《御赐归老青田诏书》中,朱元璋和在二月里跟刘伯温聊天的那个朱元璋判若两人。这道诏书中,没有任何人性,直接呼刘伯温为“尔刘基”,同时把谈洋事件放大,最后一兜,说他朱元璋此生对刘伯温已是仁至义尽,无愧于心。
刘伯温捧着这道诏书,流下泪水。三月初四,他离开南京城,回青田。宋濂来送行,刘伯温问:“皇上没有说什么吗?”宋濂说:“皇上很关心你,问你能否坚持到家。”
刘伯温苦笑说:“当然能。”二人分别的最后,他拉宋濂的手。宋濂听见他说:“我在1360年没来南京时就已死啦!”宋濂知道他又神经错乱了,正要说几句安慰的话,却又听到刘伯温说:“死了的我,用十五年做了一个大大的梦!”
宋濂失声道:“不要多想,回去好好养病。”
刘伯温看了他一眼,再也没说什么,宋濂也不说什么了,二人心知肚明,此次分别,将是永别。
青田凉爽得使人如在天堂,这至少是刘伯温到家那天的感觉。他的家人对这位病入膏肓的老人所表现出的快乐情绪大为惊讶,自谈洋事件后,刘伯温第一次露出了发自心底的笑容。他的家人以为他能挺过这一关,不过第二天,刘伯温从床上醒来后,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他坐在床上,自言自语。他要他的家人准备椅子,说不能让客人来站着。他还让家人杀鸡宰猪,因为客人们要吃饭。家人对他突然变成这样,大为惊骇。
实际上,刘伯温在那个空荡荡的屋子里看到了他生命中所有的人。他看到他的儒学导师郑复初,郑复初正在给他讲课。他就跟着郑复初大声地读了起来。他又看到父亲,父亲在心无旁骛地钻研一本天书,还让他安静一会儿,不要打搅自己。他看到很多人,元大都里那个卖书的书商,高安衙门他的领导,还有他那些同僚,他看到了方国珍,这都是他最痛恨的人,可现在,他却发现,原来自己这么爱他们,如果没有他们,他的人生就不会这样完美。最后,他看到了此生最不想看到的人——朱元璋。
他叫了起来,在房间里直打滚。但在这个房间里的朱元璋并没有那么多戾气,反而非常和蔼可亲。朱元璋还向他鞠躬,说:“我为天下,屈四先生。”
刘伯温赶紧跪下,说:“皇上千万不能这样说,多年以后,我无法忍受你的前恭后倨啊。”
朱元璋语重心长地说:“谁让你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呢。”
刘伯温说:“那是民间的刘伯温,不是真实的刘伯温。”
朱元璋点头说:“我承认。但是,我容不下你。”
刘伯温不无伤感地说:“可在1368年,我已经隐退,为何还要把我叫回?”
朱元璋说:“你们道家讲究功成身退,对别人而言,是可以操作的。可对你,却不行。我容不下你,却需要你。最重要的,你还没有死,这就是命运!”
刘伯温愣了一会儿,突然恍然大悟地笑了。他说:“我明白了。如果朱升活到现在,恐怕也是这样凄凉的结局吧。”
朱元璋点头,说:“是的,一个人只要活着,就难免有事。”
刘伯温已彻底清醒,说:“也就是说,无论我多么能掐会算,也无法逃脱。因为我还活着,活着本身就是一种罪恶,特别是活在你的世界中的人。”
朱元璋鼓掌大笑,说:“你说对了。你看现在活着的那些人,必有厄运等着他们。要知道,我是个从不念旧情、有着蛇蝎心肠的人。”
刘伯温大叫一声,因为世界上还有这种人,让他暴怒。他猛地敲向身边的桌子,在一阵灰尘飘扬中,房间里所有的人都消失不见了,只剩下空气流动的声音。
1375年阴历四月十五,折磨了刘伯温一个多月的那些幻象突然消失不见了。他感觉非常好,他知道,这是死神即将来的征兆。于是他把儿子刘琏叫到床边,手指着他的所有着作,说:“等我死后,把这些书都送到南京去,你要告诫子孙后代,千万不要看这些书。”
刘琏翻开一份书目,这是刘伯温一生中最辉煌的着作,可称为刘伯温全集:《郁离子》《覆瓿集》《写情集》《犁眉公集》《春秋明经》《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天文秘略》《白猿经风雨占候》《玉洞金书》《灵棋经注》《解皇极经世稽览图》《三命奇谈滴天髓》《金弹子》《一粒粟》《地理漫兴》《灵城精义》《佐元直指图解》《效颦集》《观象玩占》《演禽图诀》《披肝露胆》《注玉尺经》《多能鄙事》《烧饼歌》《百战奇略》。
或许正是这些着作在后世的流传,才让许多人把刘伯温看成一个神乎其神的魔法师和预言家。而作为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刘伯温的光环在民间越来越淡。
这对刘伯温是绝不公平的。他要子孙后代不要学习这些神秘的玄学,可能是谈洋事件给他造成了难以释怀的伤害。他以精通术数闻名,最终却倒在了术数上,这不能不说是他人生中最大的讽刺,或许正如梦幻中的朱元璋所说,这就是命运。
在嘱咐完大儿子刘琏后,他又对小儿子刘璟说:“为政宽猛如循环,当今之务,正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诸形胜要害之地,应与京师声势联络。我想给皇上写封信,说明这样的问题,但现在胡惟庸在,我就是写了,也没有用处。等胡惟庸下台后,皇上必然思念我,会找你们,你就把我这段话说给他听。”
——刘伯温临死前还对朱元璋和这个帝国念念不忘,用赤胆忠心这四个字恐怕不能完全概括。有时候,我们很难理解古人那份百死不悔的情怀,刘伯温就是这样的一个古人。
刘伯温说完这些话,剧烈地咳嗽,当他恢复平静后,嘴唇已发白。这个时候,他突然困倦了。他说他要睡一会儿,他的两个儿子走出他的房门,还没有把门关上,刘伯温就睡着了。在梦中,他发现自己走进了一个空荡荡的房间里,周围的墙壁白得使人发抖。一种他是第一个走进这房间的沉重感使他极为不安。睡梦中,他不经意地想起,最近几年来,他做的都是这个梦,也就是说,这个梦他已经重复了有一千天,可每次醒来后,他都会忘记。于是,每次梦到这个房间时,他都认为自己是第一次来。只有在梦将要醒时,他才发现自己不是第一次来。
现实中,那天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在梦幻中,刘伯温想推开那个房间的窗户,看看是否也在下雨。但他没有找到窗户,这是一个没有窗户的房间,甚至连门都没有。和从前一样,他在这个房间里恐慌起来,他拼命地大叫,于是,梦醒了。
房间里一片梦幻,他看到了陈友谅、张士诚正在向他招手,是那种彬彬有礼而充满热情的招手。他从床上爬起来,向他们走去,可能是动作太快,他突然穿过了他们透明的身体,转头再看时,两人消失了。于是,他再度醒来,窗外一片明亮。
这已是1375年阴历四月十六日的夜晚,月亮早早地升起,又大又荒唐。月光探进房间里,刘伯温在床头睁着眼睛,看到在流动的月光中,有那么多人在向他招手。此时,他忘记了正在南京城里顾盼自雄的胡惟庸,忘记了他亲手毁灭的陈友谅、张士诚,忘记了他曾效忠过的元王朝。他闭上眼睛,月光消失了,眼前却更光明起来。他看到了自己的童年,瘦骨嶙峋,郁郁寡欢,眼神忧郁,正在一个山洞中如饥似渴地读书。他又看到一帘厚厚的帐幕被人掀起,里面走出了一个下巴突出、两眼晦暗的人,正是朱元璋。
他听到地球飞速自转轰隆隆的声音,把他震得浑身发抖。他睁开眼睛,看到月光如闪电一样从他的房间里退了出去,穿街过巷,冲向原野,然后一个优美的姿势越上了青田山,在飞驰了一段时间后,月光贴着青田县城湿润的石子小路快速地流向处州,在处州城里,月光左旋右转,右旋左转,终于在一处空地前停了下来,它转身向青田方向看了一眼,然后呼啸一声,冲天而逝。这是65年前1311年阴历六月十五的那道月光,它和刘伯温在人间驻足65年,如今重回天界。
月光如水,刘伯温归天。
死因罗生门
1377年,刘琏写信给南京,要人来取刘伯温全集。朱元璋拿到这套全集后,假惺惺地掉下几滴眼泪,说:“刘基太忠诚了,可让他的大儿子刘琏来做官。”如果这次是逢场作戏,那么在1390年,刘伯温归位的15年后,朱元璋的一番话倒的确是真情实感。1380年,胡惟庸谋反案爆发,朱元璋兽性大发,先后屠杀三万余人。胡惟庸临死前将会想起,那个寒冷的上午,他去见刘伯温的情景。刘伯温对他说,五年后再见,如今,一语成谶。
而朱元璋或许正是在这个时候,才想到刘伯温论相。他对刘伯温的小儿子刘璟说:“我经常思念刘伯温。他在这里,满朝都是党,他却一个也不从。他后来吃了胡惟庸的毒药,死掉了。我也算是为他报仇了,胡惟庸那厮被我斩尽杀绝,坟墓也被我挖了。”
事实真如朱元璋所说的那样吗?或者换个问法:刘伯温到底是怎么死的?
第一种意见认为,刘伯温的确如朱元璋所说的,是胡惟庸下毒。胡惟庸案的爆发,是因为有人密告,说胡惟庸正准备造反,在密告信中,提到的胡惟庸种种不法勾当中,就有一条是,胡惟庸谋杀了刘伯温。这封告密信的主人在胡惟庸被杀后现身,正是胡惟庸最信任的一名手下。这人知道内情,应该没有异议。可问题是,当朱元璋审问那个与胡惟庸共事的汪广洋时,汪广洋说自己毫不知情。有人于此认为,胡惟庸根本没有谋杀刘伯温。至于那封告密信,在中国政治场中,栽赃陷害是常有的事,告密信的主人栽赃胡惟庸,也不是没有可能。
第二种意见认为,是朱元璋指使胡惟庸谋杀了刘伯温。因为胡惟庸在1375年去看刘伯温时,是朱元璋命令他去的。或许就在这份命令之外,又加了一条命令:神不知鬼不觉地杀掉刘伯温。这种意见太荒谬,如果朱元璋真要杀刘伯温,谈洋事件是最好的理由,何必要去谋杀?
这两种意见都把刘伯温当成了白痴。刘伯温对药理相当了解,《多能鄙事》中关于药方的搜集就是证明,况且,他对胡惟庸始终就有防范,不可能明知是毒药还吃。如果他那么想死,也不会在谈洋事件出现后来京谢罪。他大可就在青田等着死亡的降临。
第三种意见则认为,刘伯温的死亡是正常事件,没有谋杀。刘伯温多年以来的肝肺都有问题,年纪大了后,病情加重,后来他向朱元璋说自己身体里有个瘤子,可能就是肝癌,已到晚期。
刘伯温家族自刘伯温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什么出类拔萃的人。不过,刘伯温给子孙后代积攒下一个十几世都用不完的家底。所以,刘伯温家族在整个明朝时期,不算太辉煌,但也不算太糟糕。
1514年,当心学宗师王阳明在南京城中向他的数万弟子传授心学时,正德皇帝颁布诏书,赠刘伯温“太师”称号,并谥“文成”。正德帝用他那尖利的嗓子对他的臣子们说,刘伯温是“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天上听到这十二个字的刘伯温肯定会流下激动的泪水,对他功绩的认定居然迟了140年!
虽然迟了这么久,但刘伯温应该感到很欣慰,因为从此,他的大明国师的地位奠定,无人出其右。
刘伯温之死的传说
刘伯温在民间俨然是大仙级人物。关于刘伯温的传说,数不胜数。虽然这些传说不是史实,但作为历史人物,它恰好是刘伯温另一面的眉批。胡适说,历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那么,我们不妨看看民间是如何打扮刘伯温这位大仙的吧。
关于刘伯温的死,民间始终相信是朱元璋逼的。据说朱元璋在刘伯温的指导下得到江山后,对刘伯温就有了意见。因为刘伯温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这样的人活着,对他和他的江山绝不是好事。可无缘无故地杀了刘伯温,又担心别人说闲话。所以朱元璋决定找刘伯温的茬儿,让他“犯罪”。
当时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才十几岁,刘伯温正是他的老师。有一天,朱标缠着刘伯温带他到宫外玩耍,刘伯温就带着他到南京城的大街小巷去转悠,行经一门口时,朱标听到门里传出撕心裂肺的叫声,向里一看,几个大汉正在那里杀一头猪。
朱标就问刘伯温:“他们为什么要杀猪?”
刘伯温回答:“杀猪吃肉啊。”
朱标又问:“所有的猪都要被杀掉吗?”
刘伯温回答:“当然,大猪是肯定要被杀的,小猪长大了,也要被杀。”
两人回宫后,朱标向父亲朱元璋汇报学习成绩,就谈到了杀猪那件事。朱元璋一听,顿时脸色大变,发怒道:“什么大猪(朱)小猪(朱),这不是反了吗?刘伯温这厮如此大胆,想要杀我,还想杀太子,篡夺我的江山,明天我就叫你好看!”
朱元璋在七窍生烟时,他的老婆马女士正巧路过,听到后,马上派人给刘伯温送了一个小口袋。刘伯温打开口袋后,发现里面只有一枚枣和一颗桃。他琢磨了一会儿,大叫一声:“大事不好。枣桃,就是早逃的意思,皇后这是让我赶紧逃跑啊。”
刘伯温跳上一匹快马,昼夜奔驰,逃回青田。可就在路上,他被朱元璋派来的人追上。刘伯温见无处可逃,就从怀中摸出一块金子,吞金自杀了。
另外一个传说是,刘伯温的死是咎由自取,因为他泄露天机,斩断龙脉,惹恼了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