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四、古代沐浴用品、用具、用地、装置
推荐阅读:弃宇宙、渡劫之王、全职艺术家、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仙宫、大侠萧金衍、大华恩仇引、天刑纪
新谷粒 www.xinguli.net,最快更新乱明风云最新章节!
笔下文学【 www.BIXIABOOK.COM】,无弹窗,更新快,免费阅读!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showmn5();</script></div>
<div align="center"><script src="/Ads/txttop.js"></script></div>
<div class="adread"><script>show_read();</script></div>
至少在唐朝时就已经有的关于公共浴室的记载,估计在魏晋南北朝时代由于少数民族与汉族逐渐交融,而少数民族对于身体的禁忌不如汉人,公共浴室应该出现。
宋代的公共浴室情况非常发达,遍布开封城内外,浴室实行男女分浴,服务非常周到,除了提供沐浴外,还提供揩背、修剪指甲、按摩等服务,还提供茶水、酒类及果品等。除都城外,大大小小的城镇也遍布各种公共浴室。
元代的公共浴室情况非常发达,马可.波罗记载当时的人们“每日早起,非沐后不进食”,还出现了药浴。明清时期,中国的厕所和浴室更加普及,基本上一建房都要同时配建厕所,明代的公共浴室叫混堂,又叫“浴肆”,每次沐浴的价格为一文钱,配有澡豆等洗洁用品,在当时又叫肥皂,最著名的肥皂叫“天理肥皂”。清代的公共厕所及公共浴室与现代已经差别不大。 ’
中国古人非常注重自我清洁,号召春天洗浴祛病的上巳节就是标志。
西周时期,沐浴礼仪逐渐形成定制。
由于沐浴已经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人们对沐浴有了深层次的理解,不仅仅把沐浴单纯地看做洁身净体、润肤养身,更上升为隆重的礼仪。
《楚辞》中,就有"新沐必弹冠,新浴必振衣"。
先秦开始,祀神祭祖之前,都要沐浴净身,这已是个定法,表示内心洁净虔诚,称为斋戒。
秦汉之际,全社会的沐浴习俗,已经形成,《礼记·聘礼》载“三日具沐,五日具浴”。
汉时,形成了“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的习惯。以至于官府每五天给一天假,称为“休沐”,让官员有空好好清洗。
唐代,“五日一休沐”改为官吏每十天休息洗浴一次,每月上旬、中旬、下旬为上瀚、中瀚、下瀚。
瀚,即浣的异体字,本意是洗濯,因为十天一浣的缘故,浣又有了一种计时的意义,一浣为十天。所以唐代制度十天一休沐,称“休浣”。
明代的名士屠本畯还将“澡身”与“赏古玩”、“名香”、“诵名言”并列,表明明代的洗澡,较以往更加讲究高雅。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人将洗涤分得极细,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
沐,濯发也。
浴,洒身也。
洗,洒足也。
澡,洒手也。
可见中国古人对自身清洁的重视。
而在同时代,很长时间里,当时西方的教会,还在宣传洗浴是惩罚罪人的方式……4世纪时一位赴耶路撒冷朝圣的女基督徒,向人炫耀她已经18年没有洗过脸了,因此她觉得自己最“纯洁”的。
比起洗头,古代洗浴用到的物品,更加丰富:
一、材料
1)草木灰
古代“洗头”用它,是方便有用的好东西,功效不述。宋代《鸡肋编》中,记载了南方女子用草木灰浸水,洗沐去污。
2)淘米水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人们用洗米水来洗澡去污,不光可以去污,而且保健功能奇佳, 这个在古代是廉价而又普遍的早期洗发水和沐浴露。
3)皂荚
最晚在南朝萧齐之时,已经有专门出售皂荚。
皂荚有十多个品种,去污能力有强有弱。有润滑爽利、消除垢腻、清洁皮肤的作用,亦为中国古代美容方中所常用。
用皂荚洗衣服,衣服不会变色,不会收缩,纤维不会受损和失去光泽。用皂荚洗澡,还能去风湿,治皮廯。
4)肥珠子
即无患子。据《本草纲目》有记载,树生高山中,甚高大,枝叶皆如椿,五六月开白花,结实大如弹丸。实中一核,坚黑似肥皂荚之核,正圆如珠。十月采实,煮熟去核,捣和麦面或豆面作澡药。因其实如肥油而子圆如珠,故名。
宋代庄季裕的《鸡肋篇》中介绍,浙中少皂荚,澡面浣衣,皆用“肥珠子”。
每到深秋,人们将果荚采下,煮熟捣烂,加以香料、白面、拌和搓成丸,名叫“肥皂”。现代经过技术加工,制成液体状的无患子洗发水,深受环保人士和崇尚天然的爱美人士推崇,用此洗发,少头屑,头发变黑发亮,干后丝丝分明,但在洗时有点干涩。
5)胰子、澡豆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曾记载,把猪的胰腺,洗净污血后,撕除脂肪后研磨成糊状,再加入豆粉、香料等,均匀地混合后,经过自然干燥,便成制成洗涤用途的澡豆。
是谁第一个利用猪胰去垢,至今没有人知道,但他肯定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
澡豆制作过程中,将猪胰研磨,增强了胰腺中所含的消化酶的渗出,混入的豆粉中含有皂甙和卵磷脂,后者有增强起泡力和乳化力的作用,不但加强了洗涤能力,而且能滋润皮肤,是一种比较优质的洗涤剂。
澡豆一开始只在上层贵族中流行,普通人是用不起的。
后来,人们又在澡豆的制作工艺方面加以改进,在研磨猪胰时,加入砂糖,又以碳酸钠(纯碱)代替豆粉,并加入熔融的猪脂,混和均匀后,压制成球状,或块状,这就是“胰子”。
胰子,在化学组成上,和今天的香皂极相近。而且,产品种类更是多样,桂花胰子、玫瑰胰子……与今天各种带有不同香味的肥皂已颇相似。
唐代的胰子,兼有冻疮膏的作用。高档一点的,称为“面药”和“口脂”,用来涂脸和嘴。皇室宫廷,冬天会发给官员。
杜甫《腊日》中有“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优质的澡豆,被视为高级品,医者不肯轻易公布配方。也因为高贵,而往往只用于手、面部洗用。
唐代李焘《外台秘要方》中有详细的描写:“论曰:面脂手膏依香澡豆,士人贵胜,皆是所要。然今之医门,极为秘惜,不许子弟泄漏一法,至于父子之间,亦不传示。然圣人立法,欲使家家悉解,人人自知,岂使愚于天下,令至道不行,壅蔽圣人之意,甚可怪也。”
6)香药料
将中草药或香料,混入水中共浴,配方不一而足。也有结合澡豆等而设。
光是对于头部的用料,分类就已十分详细。《外台秘要方》中已有面膏面脂兼疗面病方、洗面药方、面色光悦方、令面色白方、面皯方、面皯摿方、面皯疱方、面舻疱方、面粉滓方头风白屑方、沐头去风方、生发膏方令发黑方白秃方、赤秃方澡豆方、手膏方、口脂方等的分类方式,说明现代面部皮肤的问题,在唐代已有详细的掌握。
而全身浴的香药料,同样颇多。
汉代有人身痛,皮肤脱落,此人因“得水浴,痛即止”,二十日,皮生即愈,身如凝脂,药澡效力,可见一斑。
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卷五,有一则洗澡药方:丁香沉香青木香,真珠玉屑蜀水花,桃花钟乳粉木瓜花,柰花梨花红莲花,李花樱桃花。
制法是“花、香分别捣碎,再将真珠、玉屑研成粉,合和大豆末,研之千遍,密贮。常用洗手面作妆,坚持一百天,其面如玉,光净润泽,臭气粉滓皆除”。咽喉臂膊用此药洗,也是这样。
洗药澡,不仅使皮肤白皙,而且防疫健体,所以历久不衰。
宋代东京谁说古人不卫生——中国古代发达的洗浴文化的药铺,出售专门的“洗面药”,元杂剧《谢天香》细致刻画了妇女用“熬麸浆细香澡豆”洗浴的场景,这标志着“药澡方”已很盛行。
清代《三农纪》直接将“枸杞煎汤”洗澡药方,作为健身必用之道,向人们推荐。
二、盛器
木桶,似乎是大家对中国古人洗澡的印象,这都是从影视剧中得到的狭窄概念。其实,中国古代的盛器,很丰富,材质也多样。
从我国现存的器物中可以看到,中国人的祖先,在公元前就已经开始用浴盆洗澡了。
周代的“虢季子自盘”的形状,就极像现代的浴盆。盘高40厘米,宽87厘米,长137厘米——这形状足可叫“浴缸”。周身铸有粗大精美的蟠虺纹,形象极为生动,前后左右共有八个兽头,每个兽头又各衔一环。盘上还有铭文111个字。
战国时,有一种叫“鉴”的水器,则是有证可查的浴盆。现存的“战国双龙鉴”,是一件少见的大型水器。鉴的两耳成兽型,套有大环,双龙攀缘器口作操水状,极为生动,周身饰有繁茂的蟠龙纹。
古书上关于“同鉴而浴”的记载,它所说的“鉴”,就是指这这一类大型的盛水器。
扬州最早的浴盆,是1993年在扬州城北郊战国墓葬中出土的直径60厘米的灰陶沐盆,一同出土的还有陶。形如葫芦瓢,多用于舀水。
西汉早期,贵族洗浴时,人站在一种“浴盘”(看清是盘!)中,由侍者浇水而洗,因此浴盘的体形,大于洗头或洗手所用之盘。
马王堆出土一件云龙纹漆浴盘,是“軚侯家”的沐浴用具,直径达到了72厘米,相当大,一个成年人站在盘中由侍者浇水洗浴,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三、用地
浴室,俗称"澡堂",古时又叫"浴室门"、"混堂"等等。
《周礼》记载有商代人沐浴的情况不过那时还没有专门的浴室。
浴室的问世,《礼记》中有"外内不共井,不共湢浴"的记载。"湢",就是古代的浴室。
扬州蜀岗的汉广陵王墓博物馆内,保留着中国沐浴史上,最早的私人专用洗澡间。
在“黄肠题凑”高规格木椁墓群中,在王墓室西厢第五进内,有近十平米左右的洗沐间,全用整块金丝楠木铺就。内放双耳铜壶、铜浴盆、搓背用的浮石,以及木屐、铜灯、浴凳等一整套沐浴用具。沐浴间紧靠主人起居卧室。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人讲究清洁,嗜好沐浴,追求隐秘安静、周到舒适的沐浴环境。
唐代,在当时的京都谁说古人不卫生——中国古代发达的洗浴文化长安,出现了较大的浴室殿院,人称"浴室门"。有的还辟了温泉洗澡处所。
公元723年,临潼的温泉宫,就是唐玄宗诏赐杨贵妃的澡堂。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的诗句,记的就是这件事。
到了宋代,浴室已经很普遍。
洪迈《夷坚志》载:一般人家建房,都有澡浴的房间。
《鸡肋编》云:“东京谁说古人不卫生——中国古代发达的洗浴文化数百万家,无一家燃柴,而尽用煤炭。”
看来,宋人享用热水泡澡的机会很多。
范成大《梅谱》还说:临安的卖花者为了争先为奇,将初折未开的梅枝,放在浴室中,利用浴室的湿热蒸气熏蒸处理,以便使处于休眠状态的花芽儿提前开放,算是一种对浴室的利用升华。
最迟在唐宋时,中国就有了公共的澡堂和浴室。最早的公共浴室,就是苏州的"混堂"。
这时的公共浴室,已有了擦背的行当。苏东坡《如梦令》中,就有"寄语擦背人,昼夜劳君挥肘"之句。
拟宋话本《济颠语录》曾写道:天未亮,城市还在熟睡,而浴池已开门迎客洗澡了。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近现代,澡堂多在门首粉墙上置有“金鸡未唱汤先热,红日东升客满堂”的对联,就是这种习俗的反映。
到了元代,公共澡堂发展得已经颇成熟了。《马可·波罗游记》告诉我们:在元代,杭州一些街道上有“冷浴澡堂”,“由男女服务员为你服务,这些澡堂的男女顾客,从小时候起,就习惯于一年四季冷水浴,认为这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
马可·波罗还记下了杭州“所有的人,都习惯每日沐浴一次,特别是在吃饭之前”的这一良好风习。
《朴通事谚解》则一丝不苟地展现了一幅元大都的“市民洗澡图”——当时公共浴池除洗澡外,还可挠背、梳头、剃头、修脚,不过价钱不一样,洗澡五个钱,挠背两个钱,梳头五个钱,剃头两个钱,修脚五个钱,全套下来,一共十九个钱,并不贵,一般老百姓还有这种承受能力。浴池里还有放衣裳、帽子、靴子的柜子。洗澡的程序是:到里间汤池里洗一会儿,再到第二间里睡一觉,然后又去洗一洗,却出客位里歇一会儿,梳、刮头,修了脚,凉完了身,巳时穿衣服,吃几盏闭风酒,精神别样有。几乎不逊于现代人的sPA!
四、装置
宋代出现了淋浴装置。
《东京谁说古人不卫生——中国古代发达的洗浴文化梦华录》记载:东京谁说古人不卫生——中国古代发达的洗浴文化元宵之夜,在御街上扎缚的灯山上有跨狮子、白象的文殊、普贤,他们“各于手指出水五道,其手摇动,用辘轳绞水上灯山尖高处,用木柜贮之,逐时放下,如瀑布状”。
据此推测,在浴池中装置类似的绞水、贮水、放水器具,以当时的机械制作水平来看,是完全可能的。
南宋李嵩所画的《水殿纳凉图》中,就画有水闸所控制的人工瀑布装置,依此原理,它是可以转化为淋浴装置的。
元代的铜漏计时,则比较明确显示出淋浴器的面貌了。
陶宗仪《元氏掖庭记》中记载了皇宫中的洗浴:
皇宫浴池,纹石为质,金石镂成,奇花繁叶,杂置其间,上张紫云九龙华盖,四面皆蜀锦幛帏,跨池三周。桥上结锦为亭,中匾为鸾,左匾凝霞,右匾承霄,三匾雁行相望。又设一横桥接于三亭上,以通往来。贵妃洗澡时,骑在放置于池中的温玉狻猊、白晶鹿、红石马等动物玩具上,作“水上迎祥之乐”游戏。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展露的是另一番景象:
奉御汤中以文瑶密石,中尖有玉莲,汤泉涌以成池,又缝锦绣为凫雁于水中,帝与贵妃施镂小舟,戏玩其间。
扬州建于元代的清真寺,及普哈丁墓南侧,都有一间“水房”,即今天的淋浴间。这是为古代传入中土的***教教徒修建的进行净礼的地方。
“水房”功能较全;有烧热水的锅灶,单向淋浴室,贮放热水的吊罐,罐下方有间,水流下淋,可按照先右后左、自下而下的顺序沐浴全身。这似乎是扬州“淋浴”最早的见证,对发展沐浴业有一定的贡献。
<div class="adread"><script>show_read();</script></div>
<div align="center"><script src="/Ads/txtend.js"></script></div>
</div>
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m.bixiabook.com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书架与电脑版同步。
笔下文学【 www.BIXIABOOK.COM】,无弹窗,更新快,免费阅读!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showmn5();</script></div>
<div align="center"><script src="/Ads/txttop.js"></script></div>
<div class="adread"><script>show_read();</script></div>
至少在唐朝时就已经有的关于公共浴室的记载,估计在魏晋南北朝时代由于少数民族与汉族逐渐交融,而少数民族对于身体的禁忌不如汉人,公共浴室应该出现。
宋代的公共浴室情况非常发达,遍布开封城内外,浴室实行男女分浴,服务非常周到,除了提供沐浴外,还提供揩背、修剪指甲、按摩等服务,还提供茶水、酒类及果品等。除都城外,大大小小的城镇也遍布各种公共浴室。
元代的公共浴室情况非常发达,马可.波罗记载当时的人们“每日早起,非沐后不进食”,还出现了药浴。明清时期,中国的厕所和浴室更加普及,基本上一建房都要同时配建厕所,明代的公共浴室叫混堂,又叫“浴肆”,每次沐浴的价格为一文钱,配有澡豆等洗洁用品,在当时又叫肥皂,最著名的肥皂叫“天理肥皂”。清代的公共厕所及公共浴室与现代已经差别不大。 ’
中国古人非常注重自我清洁,号召春天洗浴祛病的上巳节就是标志。
西周时期,沐浴礼仪逐渐形成定制。
由于沐浴已经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人们对沐浴有了深层次的理解,不仅仅把沐浴单纯地看做洁身净体、润肤养身,更上升为隆重的礼仪。
《楚辞》中,就有"新沐必弹冠,新浴必振衣"。
先秦开始,祀神祭祖之前,都要沐浴净身,这已是个定法,表示内心洁净虔诚,称为斋戒。
秦汉之际,全社会的沐浴习俗,已经形成,《礼记·聘礼》载“三日具沐,五日具浴”。
汉时,形成了“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的习惯。以至于官府每五天给一天假,称为“休沐”,让官员有空好好清洗。
唐代,“五日一休沐”改为官吏每十天休息洗浴一次,每月上旬、中旬、下旬为上瀚、中瀚、下瀚。
瀚,即浣的异体字,本意是洗濯,因为十天一浣的缘故,浣又有了一种计时的意义,一浣为十天。所以唐代制度十天一休沐,称“休浣”。
明代的名士屠本畯还将“澡身”与“赏古玩”、“名香”、“诵名言”并列,表明明代的洗澡,较以往更加讲究高雅。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人将洗涤分得极细,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
沐,濯发也。
浴,洒身也。
洗,洒足也。
澡,洒手也。
可见中国古人对自身清洁的重视。
而在同时代,很长时间里,当时西方的教会,还在宣传洗浴是惩罚罪人的方式……4世纪时一位赴耶路撒冷朝圣的女基督徒,向人炫耀她已经18年没有洗过脸了,因此她觉得自己最“纯洁”的。
比起洗头,古代洗浴用到的物品,更加丰富:
一、材料
1)草木灰
古代“洗头”用它,是方便有用的好东西,功效不述。宋代《鸡肋编》中,记载了南方女子用草木灰浸水,洗沐去污。
2)淘米水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人们用洗米水来洗澡去污,不光可以去污,而且保健功能奇佳, 这个在古代是廉价而又普遍的早期洗发水和沐浴露。
3)皂荚
最晚在南朝萧齐之时,已经有专门出售皂荚。
皂荚有十多个品种,去污能力有强有弱。有润滑爽利、消除垢腻、清洁皮肤的作用,亦为中国古代美容方中所常用。
用皂荚洗衣服,衣服不会变色,不会收缩,纤维不会受损和失去光泽。用皂荚洗澡,还能去风湿,治皮廯。
4)肥珠子
即无患子。据《本草纲目》有记载,树生高山中,甚高大,枝叶皆如椿,五六月开白花,结实大如弹丸。实中一核,坚黑似肥皂荚之核,正圆如珠。十月采实,煮熟去核,捣和麦面或豆面作澡药。因其实如肥油而子圆如珠,故名。
宋代庄季裕的《鸡肋篇》中介绍,浙中少皂荚,澡面浣衣,皆用“肥珠子”。
每到深秋,人们将果荚采下,煮熟捣烂,加以香料、白面、拌和搓成丸,名叫“肥皂”。现代经过技术加工,制成液体状的无患子洗发水,深受环保人士和崇尚天然的爱美人士推崇,用此洗发,少头屑,头发变黑发亮,干后丝丝分明,但在洗时有点干涩。
5)胰子、澡豆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曾记载,把猪的胰腺,洗净污血后,撕除脂肪后研磨成糊状,再加入豆粉、香料等,均匀地混合后,经过自然干燥,便成制成洗涤用途的澡豆。
是谁第一个利用猪胰去垢,至今没有人知道,但他肯定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
澡豆制作过程中,将猪胰研磨,增强了胰腺中所含的消化酶的渗出,混入的豆粉中含有皂甙和卵磷脂,后者有增强起泡力和乳化力的作用,不但加强了洗涤能力,而且能滋润皮肤,是一种比较优质的洗涤剂。
澡豆一开始只在上层贵族中流行,普通人是用不起的。
后来,人们又在澡豆的制作工艺方面加以改进,在研磨猪胰时,加入砂糖,又以碳酸钠(纯碱)代替豆粉,并加入熔融的猪脂,混和均匀后,压制成球状,或块状,这就是“胰子”。
胰子,在化学组成上,和今天的香皂极相近。而且,产品种类更是多样,桂花胰子、玫瑰胰子……与今天各种带有不同香味的肥皂已颇相似。
唐代的胰子,兼有冻疮膏的作用。高档一点的,称为“面药”和“口脂”,用来涂脸和嘴。皇室宫廷,冬天会发给官员。
杜甫《腊日》中有“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优质的澡豆,被视为高级品,医者不肯轻易公布配方。也因为高贵,而往往只用于手、面部洗用。
唐代李焘《外台秘要方》中有详细的描写:“论曰:面脂手膏依香澡豆,士人贵胜,皆是所要。然今之医门,极为秘惜,不许子弟泄漏一法,至于父子之间,亦不传示。然圣人立法,欲使家家悉解,人人自知,岂使愚于天下,令至道不行,壅蔽圣人之意,甚可怪也。”
6)香药料
将中草药或香料,混入水中共浴,配方不一而足。也有结合澡豆等而设。
光是对于头部的用料,分类就已十分详细。《外台秘要方》中已有面膏面脂兼疗面病方、洗面药方、面色光悦方、令面色白方、面皯方、面皯摿方、面皯疱方、面舻疱方、面粉滓方头风白屑方、沐头去风方、生发膏方令发黑方白秃方、赤秃方澡豆方、手膏方、口脂方等的分类方式,说明现代面部皮肤的问题,在唐代已有详细的掌握。
而全身浴的香药料,同样颇多。
汉代有人身痛,皮肤脱落,此人因“得水浴,痛即止”,二十日,皮生即愈,身如凝脂,药澡效力,可见一斑。
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卷五,有一则洗澡药方:丁香沉香青木香,真珠玉屑蜀水花,桃花钟乳粉木瓜花,柰花梨花红莲花,李花樱桃花。
制法是“花、香分别捣碎,再将真珠、玉屑研成粉,合和大豆末,研之千遍,密贮。常用洗手面作妆,坚持一百天,其面如玉,光净润泽,臭气粉滓皆除”。咽喉臂膊用此药洗,也是这样。
洗药澡,不仅使皮肤白皙,而且防疫健体,所以历久不衰。
宋代东京谁说古人不卫生——中国古代发达的洗浴文化的药铺,出售专门的“洗面药”,元杂剧《谢天香》细致刻画了妇女用“熬麸浆细香澡豆”洗浴的场景,这标志着“药澡方”已很盛行。
清代《三农纪》直接将“枸杞煎汤”洗澡药方,作为健身必用之道,向人们推荐。
二、盛器
木桶,似乎是大家对中国古人洗澡的印象,这都是从影视剧中得到的狭窄概念。其实,中国古代的盛器,很丰富,材质也多样。
从我国现存的器物中可以看到,中国人的祖先,在公元前就已经开始用浴盆洗澡了。
周代的“虢季子自盘”的形状,就极像现代的浴盆。盘高40厘米,宽87厘米,长137厘米——这形状足可叫“浴缸”。周身铸有粗大精美的蟠虺纹,形象极为生动,前后左右共有八个兽头,每个兽头又各衔一环。盘上还有铭文111个字。
战国时,有一种叫“鉴”的水器,则是有证可查的浴盆。现存的“战国双龙鉴”,是一件少见的大型水器。鉴的两耳成兽型,套有大环,双龙攀缘器口作操水状,极为生动,周身饰有繁茂的蟠龙纹。
古书上关于“同鉴而浴”的记载,它所说的“鉴”,就是指这这一类大型的盛水器。
扬州最早的浴盆,是1993年在扬州城北郊战国墓葬中出土的直径60厘米的灰陶沐盆,一同出土的还有陶。形如葫芦瓢,多用于舀水。
西汉早期,贵族洗浴时,人站在一种“浴盘”(看清是盘!)中,由侍者浇水而洗,因此浴盘的体形,大于洗头或洗手所用之盘。
马王堆出土一件云龙纹漆浴盘,是“軚侯家”的沐浴用具,直径达到了72厘米,相当大,一个成年人站在盘中由侍者浇水洗浴,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三、用地
浴室,俗称"澡堂",古时又叫"浴室门"、"混堂"等等。
《周礼》记载有商代人沐浴的情况不过那时还没有专门的浴室。
浴室的问世,《礼记》中有"外内不共井,不共湢浴"的记载。"湢",就是古代的浴室。
扬州蜀岗的汉广陵王墓博物馆内,保留着中国沐浴史上,最早的私人专用洗澡间。
在“黄肠题凑”高规格木椁墓群中,在王墓室西厢第五进内,有近十平米左右的洗沐间,全用整块金丝楠木铺就。内放双耳铜壶、铜浴盆、搓背用的浮石,以及木屐、铜灯、浴凳等一整套沐浴用具。沐浴间紧靠主人起居卧室。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人讲究清洁,嗜好沐浴,追求隐秘安静、周到舒适的沐浴环境。
唐代,在当时的京都谁说古人不卫生——中国古代发达的洗浴文化长安,出现了较大的浴室殿院,人称"浴室门"。有的还辟了温泉洗澡处所。
公元723年,临潼的温泉宫,就是唐玄宗诏赐杨贵妃的澡堂。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的诗句,记的就是这件事。
到了宋代,浴室已经很普遍。
洪迈《夷坚志》载:一般人家建房,都有澡浴的房间。
《鸡肋编》云:“东京谁说古人不卫生——中国古代发达的洗浴文化数百万家,无一家燃柴,而尽用煤炭。”
看来,宋人享用热水泡澡的机会很多。
范成大《梅谱》还说:临安的卖花者为了争先为奇,将初折未开的梅枝,放在浴室中,利用浴室的湿热蒸气熏蒸处理,以便使处于休眠状态的花芽儿提前开放,算是一种对浴室的利用升华。
最迟在唐宋时,中国就有了公共的澡堂和浴室。最早的公共浴室,就是苏州的"混堂"。
这时的公共浴室,已有了擦背的行当。苏东坡《如梦令》中,就有"寄语擦背人,昼夜劳君挥肘"之句。
拟宋话本《济颠语录》曾写道:天未亮,城市还在熟睡,而浴池已开门迎客洗澡了。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近现代,澡堂多在门首粉墙上置有“金鸡未唱汤先热,红日东升客满堂”的对联,就是这种习俗的反映。
到了元代,公共澡堂发展得已经颇成熟了。《马可·波罗游记》告诉我们:在元代,杭州一些街道上有“冷浴澡堂”,“由男女服务员为你服务,这些澡堂的男女顾客,从小时候起,就习惯于一年四季冷水浴,认为这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
马可·波罗还记下了杭州“所有的人,都习惯每日沐浴一次,特别是在吃饭之前”的这一良好风习。
《朴通事谚解》则一丝不苟地展现了一幅元大都的“市民洗澡图”——当时公共浴池除洗澡外,还可挠背、梳头、剃头、修脚,不过价钱不一样,洗澡五个钱,挠背两个钱,梳头五个钱,剃头两个钱,修脚五个钱,全套下来,一共十九个钱,并不贵,一般老百姓还有这种承受能力。浴池里还有放衣裳、帽子、靴子的柜子。洗澡的程序是:到里间汤池里洗一会儿,再到第二间里睡一觉,然后又去洗一洗,却出客位里歇一会儿,梳、刮头,修了脚,凉完了身,巳时穿衣服,吃几盏闭风酒,精神别样有。几乎不逊于现代人的sPA!
四、装置
宋代出现了淋浴装置。
《东京谁说古人不卫生——中国古代发达的洗浴文化梦华录》记载:东京谁说古人不卫生——中国古代发达的洗浴文化元宵之夜,在御街上扎缚的灯山上有跨狮子、白象的文殊、普贤,他们“各于手指出水五道,其手摇动,用辘轳绞水上灯山尖高处,用木柜贮之,逐时放下,如瀑布状”。
据此推测,在浴池中装置类似的绞水、贮水、放水器具,以当时的机械制作水平来看,是完全可能的。
南宋李嵩所画的《水殿纳凉图》中,就画有水闸所控制的人工瀑布装置,依此原理,它是可以转化为淋浴装置的。
元代的铜漏计时,则比较明确显示出淋浴器的面貌了。
陶宗仪《元氏掖庭记》中记载了皇宫中的洗浴:
皇宫浴池,纹石为质,金石镂成,奇花繁叶,杂置其间,上张紫云九龙华盖,四面皆蜀锦幛帏,跨池三周。桥上结锦为亭,中匾为鸾,左匾凝霞,右匾承霄,三匾雁行相望。又设一横桥接于三亭上,以通往来。贵妃洗澡时,骑在放置于池中的温玉狻猊、白晶鹿、红石马等动物玩具上,作“水上迎祥之乐”游戏。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展露的是另一番景象:
奉御汤中以文瑶密石,中尖有玉莲,汤泉涌以成池,又缝锦绣为凫雁于水中,帝与贵妃施镂小舟,戏玩其间。
扬州建于元代的清真寺,及普哈丁墓南侧,都有一间“水房”,即今天的淋浴间。这是为古代传入中土的***教教徒修建的进行净礼的地方。
“水房”功能较全;有烧热水的锅灶,单向淋浴室,贮放热水的吊罐,罐下方有间,水流下淋,可按照先右后左、自下而下的顺序沐浴全身。这似乎是扬州“淋浴”最早的见证,对发展沐浴业有一定的贡献。
<div class="adread"><script>show_read();</script></div>
<div align="center"><script src="/Ads/txtend.js"></script></div>
</div>
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m.bixiabook.com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书架与电脑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