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别开生路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龙王殿、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
新谷粒 www.xinguli.net,最快更新大明升职记最新章节!
第114章 别开生路
他本来就是最好虚名的性子,只是以前以为扬名立万众人景仰就是人生巅峰,从来没想过百世留芳的问题,能在族谱上除了名字之外还有个豆腐干大的小传,就是他最大的奢望了。
而现在柳鹏却告诉他,只要出足了银子就能印一本与陈大明本人相关的书籍出来,那陈大明自然是激情无限立场坚定,第一时间就答应帮谷梦雨出面镇场了。
事实证明,陈大明确实是个言出如山的好汉子,而现在他也要求柳鹏实现当时的承诺:“银子我都已经准备好了,就不知道该怎么操作了?”
柳鹏之前已经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了,他当即说道:“刻本印书,那都是好办的,只要有银子,纸张、笔墨、刻板、刻工都有现成的,登州印不了,我们就到省城济南去找,省城没有,我们去北京、南京去找全天下最靠谱的工匠,就是这书该怎么写,还得陈班头您跟我们好好说!”
陈大明还真不知道这书该怎么写,他摇了摇头道:“省里府里的老爷,他们是怎么写书印书的?我就照他们的路子来一套就行了。”
柳鹏当即说道:“省里府里老爷的路子,我们是绝对学不来的!”
看到陈大明有些不解,谷梦雨赶紧说道:“那些官老爷出的都是一整套文集,只要把平生所写的诗词、政论、书信、奏折收进去,就是一套完整的集子了。”
陈大明赶紧摇头道:“那确实是没法学!”
陈大明为人极精明,但是识字着实不多,看三国演义他还特意请人挑了一个俗字最多又带绣本的版本,但还是有好多字不认识弄不明白,得专门请人帮忙认字才能看得下去。
这种情况下,他自然不可能有什么诗词、书信、题奏之类的文章留存。
陈大明当即问道:“既然大老爷的路子学不来,那还有其它办法没有?”
柳鹏当即说道:“我跟梦雨特意商量过了,要不要就帮陈叔叔出一本小传,可惜陈叔叔虽然有惊人伟业,但许多事迹实在难以着笔,若是落笔下去难免就生起些事端,可是这样做,书这就显得太单薄了,而且不管多单薄的书,只要印出来,还是太显眼了。”
柳鹏说得很文雅,但是陈大明明白他的意思,那就是陈大明虽然干过许多被人交口赞叹的壮举,但是其中见不得光的脏活太多,不方便也不适合在书中写出来。
若是真是写出来,说不定会引来无穷后患。
更重要的,现在陈大明自费印书的适当时机与场合,陈大明只是一个小小的吏员,可是县里的知县、县丞、主薄都没出过书,他一个小小的吏员居然能出一套书,这些大老爷的颜面何存啊!
金盆洗手之后,才是最合适印书出书的时机,但是柳鹏之前也跟陈大明讲过,等他退下来,即使能出书,也只能出个薄薄的小册子。
如果柳鹏一开始就跟他讲清楚,即使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陈大明或许会非常满足。
但是现在柳鹏已经把陈大明的胃口给吊起来了,陈大明当然不能满足于这么一层薄薄的小册子,当然出一套能让自己流芳百世的大书出来。
“柳贤侄,银子我是已经全部备好了!”陈大明当即说道:“要多少有多少,如果银子不够,我再想办法帮你去筹措,反正县里热心公益的人家不在少数!”
对于陈大明来说,他跟多数吏员已经一样,现在已经撞上人生中的天花板。
在吏员这个阶级基本已经是升可无升了,顶多是平调而已,若是再往上就做个杂官了,但是由“吏”升成“官”,这一步太难走,难度不比连中三元低多少。
因此现在的陈大明注重的也就是身前身后的一点虚名而已,所以柳鹏刚一提出了印书的事情,陈大明就觉得自己要疯了,才几天功夫已经备足了银子。
如果银子不够,他也有办法,反正只要他一出面,自然就有很多“热心公益的人”出来捐钱捐物。
现在陈大明就等着柳鹏给出一个肯定的答复,柳鹏果然不负所望:“陈班头,我前几天跟您提过这事,但当时想法还很不成熟,后来回来好好想了想,觉得事情虽然难办,但是却有一条两全其美皆大欢喜的羊肠小径。”
陈大明问道:“什么路子?要打通什么门路。”
柳鹏当即说道:“不需要什么路子,想必陈叔叔也知道,直接印书写传记,现在是肯定不成的,而且就是印了陈叔叔的年谱传记出来,大家也未必会看。”
陈大明在黄县是大人物,但放在整个大明就是蝼蚁都不如的小人物,即使是在黄县这一亩三分地上,再过三五十年,又有谁能记住陈大明的名字,又有谁对陈大明的生平感兴趣。
陈大明觉得柳鹏说得很有道理:“柳贤侄说得字字在理,那么有什么好办法可以两全其美皆大欢喜。”
柳鹏继续说道:“陈叔叔应当知道现在印行最多流传最广是什么书?”
陈大明当即说道:“应当是时文集子,省里府里每年都要下文查抄各类时文集子,但是没人把这当作一回事。”
时文就是大明版的高考复习突击材料,现在是时文最流行的时代,大家根本不去读《四书大全》、《五经大全》这些原著,而且是直接去背诵时文。
而且背时文的效率很高,只要把时文倒背如流,就很有可能中秀才中举人甚至是中进士,大明朝甚至有背时文照抄文章得中会元的例子。
因此大明也屡屡有查抄时文的命令,只是广大科举之士对时文的需求太过迫切,查抄的命令最终都只能流于形式。
而且围绕时文已经形成一条产业链,每年都有很多种时文集子被印行出来,然后又有很多书坊专门出售各种时文,更有名师评点教导时文,根本查不胜查。
因此陈大明问道:“时文选集这东西跟我应当没有什么关系吧,让我印时文集那肯定不成。”
第114章 别开生路
他本来就是最好虚名的性子,只是以前以为扬名立万众人景仰就是人生巅峰,从来没想过百世留芳的问题,能在族谱上除了名字之外还有个豆腐干大的小传,就是他最大的奢望了。
而现在柳鹏却告诉他,只要出足了银子就能印一本与陈大明本人相关的书籍出来,那陈大明自然是激情无限立场坚定,第一时间就答应帮谷梦雨出面镇场了。
事实证明,陈大明确实是个言出如山的好汉子,而现在他也要求柳鹏实现当时的承诺:“银子我都已经准备好了,就不知道该怎么操作了?”
柳鹏之前已经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了,他当即说道:“刻本印书,那都是好办的,只要有银子,纸张、笔墨、刻板、刻工都有现成的,登州印不了,我们就到省城济南去找,省城没有,我们去北京、南京去找全天下最靠谱的工匠,就是这书该怎么写,还得陈班头您跟我们好好说!”
陈大明还真不知道这书该怎么写,他摇了摇头道:“省里府里的老爷,他们是怎么写书印书的?我就照他们的路子来一套就行了。”
柳鹏当即说道:“省里府里老爷的路子,我们是绝对学不来的!”
看到陈大明有些不解,谷梦雨赶紧说道:“那些官老爷出的都是一整套文集,只要把平生所写的诗词、政论、书信、奏折收进去,就是一套完整的集子了。”
陈大明赶紧摇头道:“那确实是没法学!”
陈大明为人极精明,但是识字着实不多,看三国演义他还特意请人挑了一个俗字最多又带绣本的版本,但还是有好多字不认识弄不明白,得专门请人帮忙认字才能看得下去。
这种情况下,他自然不可能有什么诗词、书信、题奏之类的文章留存。
陈大明当即问道:“既然大老爷的路子学不来,那还有其它办法没有?”
柳鹏当即说道:“我跟梦雨特意商量过了,要不要就帮陈叔叔出一本小传,可惜陈叔叔虽然有惊人伟业,但许多事迹实在难以着笔,若是落笔下去难免就生起些事端,可是这样做,书这就显得太单薄了,而且不管多单薄的书,只要印出来,还是太显眼了。”
柳鹏说得很文雅,但是陈大明明白他的意思,那就是陈大明虽然干过许多被人交口赞叹的壮举,但是其中见不得光的脏活太多,不方便也不适合在书中写出来。
若是真是写出来,说不定会引来无穷后患。
更重要的,现在陈大明自费印书的适当时机与场合,陈大明只是一个小小的吏员,可是县里的知县、县丞、主薄都没出过书,他一个小小的吏员居然能出一套书,这些大老爷的颜面何存啊!
金盆洗手之后,才是最合适印书出书的时机,但是柳鹏之前也跟陈大明讲过,等他退下来,即使能出书,也只能出个薄薄的小册子。
如果柳鹏一开始就跟他讲清楚,即使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陈大明或许会非常满足。
但是现在柳鹏已经把陈大明的胃口给吊起来了,陈大明当然不能满足于这么一层薄薄的小册子,当然出一套能让自己流芳百世的大书出来。
“柳贤侄,银子我是已经全部备好了!”陈大明当即说道:“要多少有多少,如果银子不够,我再想办法帮你去筹措,反正县里热心公益的人家不在少数!”
对于陈大明来说,他跟多数吏员已经一样,现在已经撞上人生中的天花板。
在吏员这个阶级基本已经是升可无升了,顶多是平调而已,若是再往上就做个杂官了,但是由“吏”升成“官”,这一步太难走,难度不比连中三元低多少。
因此现在的陈大明注重的也就是身前身后的一点虚名而已,所以柳鹏刚一提出了印书的事情,陈大明就觉得自己要疯了,才几天功夫已经备足了银子。
如果银子不够,他也有办法,反正只要他一出面,自然就有很多“热心公益的人”出来捐钱捐物。
现在陈大明就等着柳鹏给出一个肯定的答复,柳鹏果然不负所望:“陈班头,我前几天跟您提过这事,但当时想法还很不成熟,后来回来好好想了想,觉得事情虽然难办,但是却有一条两全其美皆大欢喜的羊肠小径。”
陈大明问道:“什么路子?要打通什么门路。”
柳鹏当即说道:“不需要什么路子,想必陈叔叔也知道,直接印书写传记,现在是肯定不成的,而且就是印了陈叔叔的年谱传记出来,大家也未必会看。”
陈大明在黄县是大人物,但放在整个大明就是蝼蚁都不如的小人物,即使是在黄县这一亩三分地上,再过三五十年,又有谁能记住陈大明的名字,又有谁对陈大明的生平感兴趣。
陈大明觉得柳鹏说得很有道理:“柳贤侄说得字字在理,那么有什么好办法可以两全其美皆大欢喜。”
柳鹏继续说道:“陈叔叔应当知道现在印行最多流传最广是什么书?”
陈大明当即说道:“应当是时文集子,省里府里每年都要下文查抄各类时文集子,但是没人把这当作一回事。”
时文就是大明版的高考复习突击材料,现在是时文最流行的时代,大家根本不去读《四书大全》、《五经大全》这些原著,而且是直接去背诵时文。
而且背时文的效率很高,只要把时文倒背如流,就很有可能中秀才中举人甚至是中进士,大明朝甚至有背时文照抄文章得中会元的例子。
因此大明也屡屡有查抄时文的命令,只是广大科举之士对时文的需求太过迫切,查抄的命令最终都只能流于形式。
而且围绕时文已经形成一条产业链,每年都有很多种时文集子被印行出来,然后又有很多书坊专门出售各种时文,更有名师评点教导时文,根本查不胜查。
因此陈大明问道:“时文选集这东西跟我应当没有什么关系吧,让我印时文集那肯定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