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天有不测风云
推荐阅读:覆雨翻云风流传、特种兵学校密事、那一汪肥水的流淌、我们夫凄这些年、我和30岁女王的故事、我的地下情人、曰本皇后被奷记、异地夫凄、香火、优衣库真相
新谷粒 www.xinguli.net,最快更新悲惨人生最新章节!
这里是安徽淮南地方淮河边上的一个小村庄,原来也是一片荒丘,因为地势稍高,几十年来被淮泛淹没家园的人们陆续逃难至此,从最初的三、五户人家逐渐发展到现在的五十来户,自然地形成了一个小村落。
各家各户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开垦荒地,种植粮食和蔬菜,也在田间坡地栽培果树。除了自耕自食,也在城市乡镇间做些交易,生活虽然不是十分富裕,却也勉强维持生计。
在那个年代,对淮上人家来说可算是个世外桃源了。
村里有户姓柳的人家,夫妻二人都已年过半百,膝下无子,只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养女,相依为命。
说起这个养女,还有一段来历:那是十年前,柳氏夫妇从原籍逃荒来此时,在淮河岸边遇到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幼童。
也不知是和父母走失了还是被父母遗弃了,正在道旁呼爹唤娘放声大哭,路上行人都正处于逃命的当口,谁也不会去关心这个和自己毫无关系的可怜孩子,更不会为自己的家庭增加负担和累赘。
惟有柳氏夫妇,一则本就心地善良,二则不惑之年尚无子嗣,也是思儿心切,虽然是个闺女也还是满意,就把她带在身旁,取名青青,犹如亲生女儿一般对待,共同生活。
柳青青懂事以后,听得人们议论,知道不是亲生父母,但十余年来朝夕相处,亲情已然建立,仍然是个亲密和睦的三口之家。
柳氏一家,和小村中其他人家一样,种着几亩自己开垦的薄田,过着男耕女织、自食其力的平常生活。
所不同的是:柳家祖传会一点武术杂技,每逢农闲时机,一家三口,在附近城镇乡村走街串巷,拉个场子,打几趟花拳绣腿,耍几套把戏,翻几个筋斗,赚几个零花钱。
生活虽然贫苦了些,在没有自然灾害和人为暴力的干扰下,过得还算是很安定的。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青青虽然只有十一、二岁的小小年纪,生活的磨练使她早早就具备了中国农村妇女所有的美德和技能。
孝顺父母、操持家务、洗衣做饭、绣花织布、裁衣缝补、编席制履以至简单的武功,由于她年纪小,柔韧性好,柳公教她练柔术,斡一个软腰,后背能贴到屁股,筋斗翻得又高又飘。
小村中没有一个人不说她是一个聪明伶俐、心灵手巧、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好孩子。
天有不测风云岂能料之,这种清苦却安闲的生活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一场大水给毁灭了。
明末天启年间,淮河暴发了一次百年不遇的洪峰,汹涌澎湃、滚滚袭来,冲破堤岸、漫过田野、翻越山坡,就连地势较高的,连年水患都未能侵袭到的小村,也不能幸免地成了龙宫水府。
无可奈何,柳家夫妇只得带着女儿青青含悲忍泪、极不情愿地离开了一家人辛勤劳动、苦心经营了十数年的美好家园,加入到数以万计命运相同的难民队伍中,又一次开始了逃荒的生涯。
他们拉家带口拖儿带女地过河涉水、翻山越岭、风餐露宿、颠沛流离,一步一步向南走去。
四周景物一片沧桑,但见衰柳寒蝉、枯树昏鸦、空山寂寥、悲风萧瑟,一幕幕凄凉悲惨的景象。
柳氏一家沿途卖艺,乞怜求讨,艰难地度过日日夜夜。眼看着多少人成为饿殍倒地,尸埋黄沙。活着的人仍不懈地努力,带着求生的欲望,幻想着在江南富饶的土地上重新开创自己新的家园,蹒跚着前进。
经过十余天的艰苦跋涉,所到之处人烟逐渐稠密,市场开始繁荣,难民沉重的心也有了复苏。又走了两天,跨过了长江,终于走到了一个繁华的大码头,向路人一打听,原来是江南重镇安徽的芜湖。
芜湖是长江下游的重要港口,人口密集、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市场繁荣,又距离两江地区的首府南京不远,所以经济十分发达。
柳氏一家三口还未进入城里,就被那车水马龙、浓妆艳抹、歌舞升平、吆喝叫卖的热闹景象所陶醉了。
特别是小青青,自出娘胎以来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多人,那么多从来也没有见过的新鲜玩意儿。
路边打把子卖艺的、敲锣打鼓耍猴的、唱着曲儿拉样片的、打着竹板说书的、吆喝着卖大力丸的、挑着担子卖馄饨的、捏面人的、浇糖人的、各式各样提篮小卖的,形形色色的一件比一件有趣,一样比一样好玩。看得她踟躇不前、流连忘返。
柳公见女儿如此兴奋,自己也高兴,遂向老伴说道:“我们就在这里住下吧,不走了,这里地方那么大,那么热闹,我们先拉个场子,练几套拳脚,耍几套把戏,有机会再找个长工短工做做,总不至于饿死吧!”
“是呀!我的两条腿快要断了,再也走不动了,住下吧!”柳婆也同意。
青青听见二老说话,更是高兴得不得了,连忙符合道:“太好了,太好了!以后我每天都可以到这里来玩。”
于是三人找到官府专门设立的难民收容所,旧时称为粥厂。一座破旧的孔圣庙内,大殿香房里、走廊过道上都挤满了衣裳褴褛、面黄肌瘦、奄奄待毙的难民,足有千人之多。
柳家三人进来时,正好抬出二具刚死的尸体,他们乘机弥补了死者让出的空位。不管怎样,总算有个遮风避雨的住所。而且这里每日早晚还免费布施二顿稀粥,有吃有喝,先安顿下来慢慢再说吧。
其实,他们哪里知道,所谓的粥厂,只不过是遮人耳目的骗人把戏。喜欢历史的人都了解,明朝熹宗皇帝朱由校十分昏聩,沉溺工艺制作,不理朝政,朝中大小事务全由宦官魏忠贤把持,天灾和战祸都成了他们发国难财的大好时机。
魏阉以救灾为名从国库中支取了大量的银钱和粮米,其中大部分都被他中饱私囊了,少量的救灾物资又被府县层层盘剥,到达粥厂已经所剩无几了。
加之难民众多、批批涌来,僧多粥少、杯水车薪,那个布施的稀粥也就是水中漂浮着几颗米粒而已,还不够撒泡尿的量呢!
再说,千人之众挤在一个小小的破庙里,每人也就一个锥大的立足之地,所以环境污染、空气浑浊、臭气熏天。
不久就蔓延起一种不知名的传染病,三天两头不断有人死亡,留有后人的还可弄条草席卷了择块荒地埋葬,孤寡无人的只有被拾茅褴的拖去丢在乱葬岗上作为虫豹的美食。
可怜的柳家三口竟不自觉地,还高高兴兴地走进了这座悲惨的大坟墓。
从第二天开始,为解决一家人的肚子问题,柳公就带着青青到街上卖艺去了,柳婆因旅途的劳累身体略感不适在“家”休息。
不过他们那点微薄的技艺在芜湖这种繁华的码头上,实在是拿不出手来,好在青青的筋斗翻得漂亮,又是个小姑娘,也引起一些人的喝彩,扔下了几个铜子。
有了一点收入,全家都很高兴,可是柳婆的身体却一天天坏下去,大家心里又添了几分愁闷。
世间的事,就是这么凑巧,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柳公和青青在外卖艺的第三天,为了多赚些钱,在观众的激励下,柳公做了一个高难的动作,也是年老体衰,力不能及,不幸扭伤了腰。
卖艺的活干不成了,青青只得去沿街乞讨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好在近一个月来他们一家都是在要饭的状态下活过来的,对青青来说已是轻车熟路习惯了,何况芜湖是个灾民云集的地方,大街小巷叫花子不计其数,也不怕寒碜。
可是一家三口倒有二人躺着不能动弹,全靠青青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讨饭养活着,你说这个日子还怎么过?
饭都吃不饱,哪还有钱来给二老治病疗伤,眼看着柳婆病体日益沉重,柳公伤势逐渐恶化,连个求助的地方也找不着,青青心里悲痛万分,又毫无办法,除了精心照料之外,也只有把眼泪往肚里咽了。
就这样维持了三、四天,不料粥厂里的那种传染病也蔓延到柳家二老身上,发烧、浮肿、抽搐、身上出现点点红斑,不出三日,二老双双先后离开了人世,赴了泉台。
爹娘惨死,青青大恸,伏在爹娘尸体上痛哭流涕:“爹呀!娘呀!你们就这么走了,留下我怎么办啊!”周围的灾民们,也被这悲惨的气氛笼罩着,有的唏嘘、有的叹息、有的垂泪、有的抽泣,有人想安慰她几句,又无从说起。此时此刻确实没有任何言语能够抚平青青那颗已经破碎了的心。
“爹呀!娘呀!你们丢下孩儿,叫我怎么活啊!”是啊!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离乡背井、举目无亲,你叫她怎么活下去啊?
远的不说,就是目前父母的遗体如何处置,她都没有主意。
青青的哭声惊动了掌管粥厂的小官吏主事,此人在粥厂摸爬滚打多年,心地还算良善,只要事情发生在他的管辖下,他都要设法做出一个适当的安排。
像这类生老病死、鳏寡孤遗的事他见得多了,处理起来也有一定的经验,于是找来几个平日好出头露面、打抱不平的人一起商量。
“这个小丫头片子也真是可怜,孑然一身,今后日子也不好过。我看让她来个卖身葬父如何?说不准被哪个好人家看上了买去做童养媳,有吃有穿,也是她的造化!”
“是啊!备不住还被某个地主老财看中了,收她做个姨太太,这小妞可就发了!”
“不可能的!看她黄皮寡瘦的一条小泥鳅,掀不起大浪!”
“哎!要是被青楼妓院弄去了,岂不是把她往火坑里推了吗?”
“这就看她的运气了,可话又说回来了,就是当个卖笑的妓女,也比饿死冻死强吧!”
“顾不得那么多了,谁还能保她一辈子呢!就这么着吧!”
众人商量定后,让一位大娘去征求青青的意见。
青青小小年纪,那里懂得人情世故复杂险恶,只要眼前有人能帮她把父母安葬了,自己能有一口饭吃,叫她干什么都行。
于是几个人找来两块破门板,将柳氏夫妇的尸体抬到集市热闹处,在青青的头发上插了一根稻草,跪在旁边,胸前立着一块“卖身葬父”的牌子,等待着买主的到来。
从清早卖到正午时分,接午时卖到日落黄昏。围观的人很多,有不少人为小姑娘的可怜遭遇而摇首叹息,也有许多人为世道的不公而愤然诅咒,还有几个多愁善感的妇女陪伴着流下了辛酸的眼泪。
可是真正的买主却一直没有出现,这中间,曾有几个富商乡绅、公子哥儿模样的人,走向前来,抬起她的脸,端详了一会儿,摇摇头离去了。
也有几个妓院老鸨、大茶壶似的人物,丈量着她的身材,捏捏乳房,摸摸屁股,咕哝了几句,还是走开了。
难道他们都看走眼了吗?这也难怪,经过长途的逃荒跋涉和父母双亡的悲惨经历,青青已经被折磨得骨瘦如柴、面色腊黄、形容憔悴、精神萎靡,当然这些人是瞧不上了。
正当大家都以为今天这个小姑娘肯定是卖不出去了的时候,远处来了五、六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看见这边围着一群人,也赶过来凑热闹。
其中一个身高体壮、膀大腰圆的青年走到青青面前仔细打量了一番,又回转身来与同伴们商量了一下,然后向前抱起青青,同伴们抬着二具尸体,分开人群大踏步地远去了。
这突如其来的变化,使围观的群众感到惊奇和诧异,最后又怀着欣喜和满意的心情逐渐散开了。
这里是安徽淮南地方淮河边上的一个小村庄,原来也是一片荒丘,因为地势稍高,几十年来被淮泛淹没家园的人们陆续逃难至此,从最初的三、五户人家逐渐发展到现在的五十来户,自然地形成了一个小村落。
各家各户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开垦荒地,种植粮食和蔬菜,也在田间坡地栽培果树。除了自耕自食,也在城市乡镇间做些交易,生活虽然不是十分富裕,却也勉强维持生计。
在那个年代,对淮上人家来说可算是个世外桃源了。
村里有户姓柳的人家,夫妻二人都已年过半百,膝下无子,只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养女,相依为命。
说起这个养女,还有一段来历:那是十年前,柳氏夫妇从原籍逃荒来此时,在淮河岸边遇到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幼童。
也不知是和父母走失了还是被父母遗弃了,正在道旁呼爹唤娘放声大哭,路上行人都正处于逃命的当口,谁也不会去关心这个和自己毫无关系的可怜孩子,更不会为自己的家庭增加负担和累赘。
惟有柳氏夫妇,一则本就心地善良,二则不惑之年尚无子嗣,也是思儿心切,虽然是个闺女也还是满意,就把她带在身旁,取名青青,犹如亲生女儿一般对待,共同生活。
柳青青懂事以后,听得人们议论,知道不是亲生父母,但十余年来朝夕相处,亲情已然建立,仍然是个亲密和睦的三口之家。
柳氏一家,和小村中其他人家一样,种着几亩自己开垦的薄田,过着男耕女织、自食其力的平常生活。
所不同的是:柳家祖传会一点武术杂技,每逢农闲时机,一家三口,在附近城镇乡村走街串巷,拉个场子,打几趟花拳绣腿,耍几套把戏,翻几个筋斗,赚几个零花钱。
生活虽然贫苦了些,在没有自然灾害和人为暴力的干扰下,过得还算是很安定的。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青青虽然只有十一、二岁的小小年纪,生活的磨练使她早早就具备了中国农村妇女所有的美德和技能。
孝顺父母、操持家务、洗衣做饭、绣花织布、裁衣缝补、编席制履以至简单的武功,由于她年纪小,柔韧性好,柳公教她练柔术,斡一个软腰,后背能贴到屁股,筋斗翻得又高又飘。
小村中没有一个人不说她是一个聪明伶俐、心灵手巧、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好孩子。
天有不测风云岂能料之,这种清苦却安闲的生活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一场大水给毁灭了。
明末天启年间,淮河暴发了一次百年不遇的洪峰,汹涌澎湃、滚滚袭来,冲破堤岸、漫过田野、翻越山坡,就连地势较高的,连年水患都未能侵袭到的小村,也不能幸免地成了龙宫水府。
无可奈何,柳家夫妇只得带着女儿青青含悲忍泪、极不情愿地离开了一家人辛勤劳动、苦心经营了十数年的美好家园,加入到数以万计命运相同的难民队伍中,又一次开始了逃荒的生涯。
他们拉家带口拖儿带女地过河涉水、翻山越岭、风餐露宿、颠沛流离,一步一步向南走去。
四周景物一片沧桑,但见衰柳寒蝉、枯树昏鸦、空山寂寥、悲风萧瑟,一幕幕凄凉悲惨的景象。
柳氏一家沿途卖艺,乞怜求讨,艰难地度过日日夜夜。眼看着多少人成为饿殍倒地,尸埋黄沙。活着的人仍不懈地努力,带着求生的欲望,幻想着在江南富饶的土地上重新开创自己新的家园,蹒跚着前进。
经过十余天的艰苦跋涉,所到之处人烟逐渐稠密,市场开始繁荣,难民沉重的心也有了复苏。又走了两天,跨过了长江,终于走到了一个繁华的大码头,向路人一打听,原来是江南重镇安徽的芜湖。
芜湖是长江下游的重要港口,人口密集、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市场繁荣,又距离两江地区的首府南京不远,所以经济十分发达。
柳氏一家三口还未进入城里,就被那车水马龙、浓妆艳抹、歌舞升平、吆喝叫卖的热闹景象所陶醉了。
特别是小青青,自出娘胎以来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多人,那么多从来也没有见过的新鲜玩意儿。
路边打把子卖艺的、敲锣打鼓耍猴的、唱着曲儿拉样片的、打着竹板说书的、吆喝着卖大力丸的、挑着担子卖馄饨的、捏面人的、浇糖人的、各式各样提篮小卖的,形形色色的一件比一件有趣,一样比一样好玩。看得她踟躇不前、流连忘返。
柳公见女儿如此兴奋,自己也高兴,遂向老伴说道:“我们就在这里住下吧,不走了,这里地方那么大,那么热闹,我们先拉个场子,练几套拳脚,耍几套把戏,有机会再找个长工短工做做,总不至于饿死吧!”
“是呀!我的两条腿快要断了,再也走不动了,住下吧!”柳婆也同意。
青青听见二老说话,更是高兴得不得了,连忙符合道:“太好了,太好了!以后我每天都可以到这里来玩。”
于是三人找到官府专门设立的难民收容所,旧时称为粥厂。一座破旧的孔圣庙内,大殿香房里、走廊过道上都挤满了衣裳褴褛、面黄肌瘦、奄奄待毙的难民,足有千人之多。
柳家三人进来时,正好抬出二具刚死的尸体,他们乘机弥补了死者让出的空位。不管怎样,总算有个遮风避雨的住所。而且这里每日早晚还免费布施二顿稀粥,有吃有喝,先安顿下来慢慢再说吧。
其实,他们哪里知道,所谓的粥厂,只不过是遮人耳目的骗人把戏。喜欢历史的人都了解,明朝熹宗皇帝朱由校十分昏聩,沉溺工艺制作,不理朝政,朝中大小事务全由宦官魏忠贤把持,天灾和战祸都成了他们发国难财的大好时机。
魏阉以救灾为名从国库中支取了大量的银钱和粮米,其中大部分都被他中饱私囊了,少量的救灾物资又被府县层层盘剥,到达粥厂已经所剩无几了。
加之难民众多、批批涌来,僧多粥少、杯水车薪,那个布施的稀粥也就是水中漂浮着几颗米粒而已,还不够撒泡尿的量呢!
再说,千人之众挤在一个小小的破庙里,每人也就一个锥大的立足之地,所以环境污染、空气浑浊、臭气熏天。
不久就蔓延起一种不知名的传染病,三天两头不断有人死亡,留有后人的还可弄条草席卷了择块荒地埋葬,孤寡无人的只有被拾茅褴的拖去丢在乱葬岗上作为虫豹的美食。
可怜的柳家三口竟不自觉地,还高高兴兴地走进了这座悲惨的大坟墓。
从第二天开始,为解决一家人的肚子问题,柳公就带着青青到街上卖艺去了,柳婆因旅途的劳累身体略感不适在“家”休息。
不过他们那点微薄的技艺在芜湖这种繁华的码头上,实在是拿不出手来,好在青青的筋斗翻得漂亮,又是个小姑娘,也引起一些人的喝彩,扔下了几个铜子。
有了一点收入,全家都很高兴,可是柳婆的身体却一天天坏下去,大家心里又添了几分愁闷。
世间的事,就是这么凑巧,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柳公和青青在外卖艺的第三天,为了多赚些钱,在观众的激励下,柳公做了一个高难的动作,也是年老体衰,力不能及,不幸扭伤了腰。
卖艺的活干不成了,青青只得去沿街乞讨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好在近一个月来他们一家都是在要饭的状态下活过来的,对青青来说已是轻车熟路习惯了,何况芜湖是个灾民云集的地方,大街小巷叫花子不计其数,也不怕寒碜。
可是一家三口倒有二人躺着不能动弹,全靠青青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讨饭养活着,你说这个日子还怎么过?
饭都吃不饱,哪还有钱来给二老治病疗伤,眼看着柳婆病体日益沉重,柳公伤势逐渐恶化,连个求助的地方也找不着,青青心里悲痛万分,又毫无办法,除了精心照料之外,也只有把眼泪往肚里咽了。
就这样维持了三、四天,不料粥厂里的那种传染病也蔓延到柳家二老身上,发烧、浮肿、抽搐、身上出现点点红斑,不出三日,二老双双先后离开了人世,赴了泉台。
爹娘惨死,青青大恸,伏在爹娘尸体上痛哭流涕:“爹呀!娘呀!你们就这么走了,留下我怎么办啊!”周围的灾民们,也被这悲惨的气氛笼罩着,有的唏嘘、有的叹息、有的垂泪、有的抽泣,有人想安慰她几句,又无从说起。此时此刻确实没有任何言语能够抚平青青那颗已经破碎了的心。
“爹呀!娘呀!你们丢下孩儿,叫我怎么活啊!”是啊!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离乡背井、举目无亲,你叫她怎么活下去啊?
远的不说,就是目前父母的遗体如何处置,她都没有主意。
青青的哭声惊动了掌管粥厂的小官吏主事,此人在粥厂摸爬滚打多年,心地还算良善,只要事情发生在他的管辖下,他都要设法做出一个适当的安排。
像这类生老病死、鳏寡孤遗的事他见得多了,处理起来也有一定的经验,于是找来几个平日好出头露面、打抱不平的人一起商量。
“这个小丫头片子也真是可怜,孑然一身,今后日子也不好过。我看让她来个卖身葬父如何?说不准被哪个好人家看上了买去做童养媳,有吃有穿,也是她的造化!”
“是啊!备不住还被某个地主老财看中了,收她做个姨太太,这小妞可就发了!”
“不可能的!看她黄皮寡瘦的一条小泥鳅,掀不起大浪!”
“哎!要是被青楼妓院弄去了,岂不是把她往火坑里推了吗?”
“这就看她的运气了,可话又说回来了,就是当个卖笑的妓女,也比饿死冻死强吧!”
“顾不得那么多了,谁还能保她一辈子呢!就这么着吧!”
众人商量定后,让一位大娘去征求青青的意见。
青青小小年纪,那里懂得人情世故复杂险恶,只要眼前有人能帮她把父母安葬了,自己能有一口饭吃,叫她干什么都行。
于是几个人找来两块破门板,将柳氏夫妇的尸体抬到集市热闹处,在青青的头发上插了一根稻草,跪在旁边,胸前立着一块“卖身葬父”的牌子,等待着买主的到来。
从清早卖到正午时分,接午时卖到日落黄昏。围观的人很多,有不少人为小姑娘的可怜遭遇而摇首叹息,也有许多人为世道的不公而愤然诅咒,还有几个多愁善感的妇女陪伴着流下了辛酸的眼泪。
可是真正的买主却一直没有出现,这中间,曾有几个富商乡绅、公子哥儿模样的人,走向前来,抬起她的脸,端详了一会儿,摇摇头离去了。
也有几个妓院老鸨、大茶壶似的人物,丈量着她的身材,捏捏乳房,摸摸屁股,咕哝了几句,还是走开了。
难道他们都看走眼了吗?这也难怪,经过长途的逃荒跋涉和父母双亡的悲惨经历,青青已经被折磨得骨瘦如柴、面色腊黄、形容憔悴、精神萎靡,当然这些人是瞧不上了。
正当大家都以为今天这个小姑娘肯定是卖不出去了的时候,远处来了五、六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看见这边围着一群人,也赶过来凑热闹。
其中一个身高体壮、膀大腰圆的青年走到青青面前仔细打量了一番,又回转身来与同伴们商量了一下,然后向前抱起青青,同伴们抬着二具尸体,分开人群大踏步地远去了。
这突如其来的变化,使围观的群众感到惊奇和诧异,最后又怀着欣喜和满意的心情逐渐散开了。